古国文明! 5大文明古国?

作者&投稿:敏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以前,印第安人以其辛勤的劳动和聪明的智慧在美洲大陆上创造出了一些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这些文明在某些方面比之东半球的一些古代文明毫不逊色,甚至处于领先地位。如同东半球的情况一样,美洲也有几大著名的古代文明,它们是: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中美洲北部的玛雅文明、秘鲁的印加文明和哥伦比亚的奇布查文明。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响范围北起哥伦比亚南部的安卡斯马约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马乌莱河,全长4800公里,东西最宽处500公里,总面积达9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0万。大体说来,它包括了现今厄瓜多尔山区部分、秘鲁山区部分、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半个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上述这一广大地区是美洲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区的居民已定居下来。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区已出现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发达的农业文化。已经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础,并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的最早形式。这标志文明开始形成。公元10世纪后半叶以后,中安第斯山区出现了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和兼并的局面。导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印加入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前的各种文化基础。
  
   印加文明是因印加人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建立印加帝国而得名的。印加人原是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中的一个部落,10世纪以后,他们逐步北迁,一路征战,于1243年来到现今库斯科,在瓦纳卡里山上扎下营寨。据印加入的传说,此时他们的首领是曼科·卡帕克。从曼科·卡帕克起,到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领阿塔瓦尔帕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杀害,印加国大约经历了整整3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其问共传12世、13王。
  
   印加国本名叫“塔万廷苏龙”,意为四方之地,首都是库斯科。全国按方位分为四大行政区,名叫:“苏龙”,它们是:西北方位叫钦查苏龙,包括厄瓜多尔、秘鲁北部和中部;西南方位叫库蒂苏龙,包括秘鲁南部和智利北部;东北方位叫安蒂苏龙,包括东部森林和乌卡亚利河一带;东南方位叫科亚苏龙,面积最大,包括现今玻利维亚大部国土,阿根廷西北山区和半个智利。
  
   “印加”一词的本来含义是“首领”或“大王”的意思,是塔万廷苏龙的最高统治者。西班牙人到来后,简单地以“印加”一词指称这个国家及其居民,至今已是约定俗成了。
   印加帝国享有“美洲的罗马”之称,它以有一套完整的国家机器而闻名于世。印加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奴隶主阶级包括印加王、王室贵族、高级官吏和祭司。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过着奢侈的生活。印加王被称为太阳之子,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独揽国家一切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印加王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他以斯科为中心,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除了政权机构外,印加奴隶主还拥有一支20万人的训练有素的常备军队,用其对外扩张,对内镇压反叛力量。印加帝国还建立了严厉的司法制度,用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印加王还采取了一些文化和经济措施。例如,对于那些刚被征服的地区,强行推广克丘亚语。再者,在全国大兴道路和释站建跃以库斯科为中心,修建了条条道路通京城的交通网,以利于对边远地区的控制。
  
   印加人能在中安第斯山区建立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与当地的发达的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
  
   在农业方面,印加人继承前人的成就,在干旱缺水的山区修建了水渠和梯田,使粮食生产得到稳定发展,保证了非农业人口的需要。印加人的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有些水渠至今还在使用。印加人培育了大约40多种作物。他们还饲养骆马和羊驼,成为美洲印第安人中唯一饲养大牲畜的人民。这些动物的饲养不仅为人民提供了肉食和毛皮,而且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肥料,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不仅便于印加王事对全国的统治,而且也促进了各地区的联系与文化交流。印加人修筑的道路举世闻名,其中有两条主干道自北向南纵贯全国:一条沿安第斯山而行,从哥伦比亚南部起,穿越厄瓜多尔和秘鲁,进入玻利维亚后通向阿根廷,全长达3200公里;另一条沿太平洋岸而行,起自秘鲁西北的通贝斯,全长达2.300公里,路面宽达3.5—4.5米。在山峦起伏、沟堑纵横的安第斯山区,修筑这样的道路并非易事。根据地形,道路有时盘旋曲折,有时需要开凿阶梯和隧道,有时又要架设桥梁。印加入尚不知道拱顶知识,他们的桥梁主要是吊桥。桥两端立上石柱,用5根粗达40厘米的藤条相连,三根乎辅成桥面。两边各有一根作栏杆。有的吊桥达长60余米。
   印加人的金属加工业比较发达,他们不但懂得金、银、铜、铅、锡、汞的冶炼,还会冶炼各种合金,并知道利用汞来提纯黄金。金银主要用来制作装饰品和艺术品,其中有一种金蝴蝶的翅膀只有1/10毫米厚,重心找得非常准确,投出后能在空中盘旋。铜及其合金主要用来制造武器、日用器皿和利刃工具。但是,如同美洲其他印第安人一样,印加入一直不知道铁。印加人掌握了许多种金属加工工艺,如铸造、锻打、模制、冲压、镶嵌、铆接、焊接等。有研究认为,印加人的金银装饰品,其技巧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相比。
  
   印加入的纺织技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远在公元前2000年,他们就会纺纱织布了。他们的毛织品和棉织品花色多样,色彩调和,制作精细。如lO00年前留下来的一幅地毯,每英寸含绒纱500根,而欧洲中世纪同类织物却只有100根。在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称作是“世界纺织品的奇迹之一”。
  
   印加帝国时期的制陶业也有所发展。陶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引人注目的磨光技术、雅致的装饰、优美的几何图案和绚丽的色彩。他们在陶器的制作技术和饰因式样等方面不仅吸取了前人及同时期其他地区的经验,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医药学方面,印加人的成就也令人惊叹。他们的外科手术特别是穿颅术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手术刀主要是一种“T”形铜刀,非常锋利。与外科手术相伴而生的麻醉术,印加人也是内行。印加人知道多种草药,如奎宁、可可等。
  
   在天文、历法和数学领域内,印加入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首都库斯科,印加人在城东、城西建有四座天文观象台,中心广场另设一座。根据长期的观测,印加人测得地球运行周期是365天零6小时,并据此制定了太阳历。印加人还有一种历法是阴历,包括354天,是根据对月亮的观测结果制定的。与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不同,印加人的数学采用10进位制。不过,印加人尚未创制文字,他们的计数方法是结绳,克丘亚语称“基普”,即在一条主绳上结上许多小绳,用结节表明数字,用不同的颜色和长度表明不同的类别。
  
   印加人在音乐、文学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有人认为,印加音乐可与欧洲古代民歌相媲美,甚至更为高超;还有人认为,印加音乐具有亚洲古代音乐的水平和相似的表现手法。由于印加人没有完整的文字系统,文学多是口头传说和戏剧。其中最著名的有《奥扬泰》,在西班牙人到来前已广泛流传于中安第斯山区,在殖民时代初又被用克丘亚文字(西班牙传教士创制)写成剧本,在世界古典文学名著中占有重要地位。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响范围北起哥伦比亚南部的安卡斯马约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马乌莱河,全长4800公里,东西最宽处500公里,总面积达9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0万。大体说来,它包括了现今厄瓜多尔山区部分、秘鲁山区部分、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半个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上述这一广大地区是美洲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区的居民已定居下来。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区已出现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发达的农业文化。已经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础,并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的最早形式。这标志文明开始形成。公元10世纪后半叶以后,中安第斯山区出现了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和兼并的局面。导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印加入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前的各种文化基础。
  
   印加文明是因印加人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建立印加帝国而得名的。印加人原是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中的一个部落,10世纪以后,他们逐步北迁,一路征战,于1243年来到现今库斯科,在瓦纳卡里山上扎下营寨。据印加入的传说,此时他们的首领是曼科·卡帕克。从曼科·卡帕克起,到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领阿塔瓦尔帕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杀害,印加国大约经历了整整3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其问共传12世、13王。

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约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公元3~9世纪为繁盛期,15世纪衰落,最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此后长期湮没在热带丛林中。

18世纪末开始引起学术界注意,19世纪末发掘一批重要遗址,开始了玛雅文明的现代考古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研究进展较快,形成专门的玛雅学,是世界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玛雅文明的发展阶段,学者间说法不一。据美国考古学家N.哈蒙德的划分,可分为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3个阶段。

前古典期即玛雅文化形成期,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在尤卡坦半岛中央佩滕盆地及其周围山谷已出现定居的农业生活,玉米和豆类是主要的作物;由土台、祭坛等组成的早期祭祀中心也已建立,此后出现国家萌芽,并出现象形文字。

古典期(约公元250~900)玛雅文化进入盛期,各地较大规模的城市和居民点数以百计,都是据地自立的城邦小国,尚未形成统一国家。各邦使用共同的象形文字和历法,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生产水平也大体一致。主要遗址大多分布在中部热带雨林区,蒂卡尔、瓦哈克通、彼德拉斯内格拉斯、帕伦克、科潘、基里瓜等祭祀中心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蒂卡尔遗址由数以百计的大小金字塔式台庙组成,气象宏伟,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估计居民有4万左右。此时出现大量刻纪年碑铭的石柱,一般每隔5年、10年或20年建立一座,成为独特的记时柱。800~900年左右,这些祭祀中心突然废弃,玛雅文明急剧衰落。11世纪以后,玛雅文明中心开始逐渐移向北部的石灰岩低地平原。

后古典期(约1000~1520)的文化有浓厚的墨西哥风格。从墨西哥南下的托尔特克人征服尤卡坦,并以奇琴伊察为都城。建筑中出现石廊柱群及以活人为祭品的“圣井”、球场,还有观察天象的天文台和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高大的金字塔式台庙,崇拜羽蛇神魁扎尔科亚特尔。此后北部的玛雅潘取代奇琴伊察成为后古典期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的陶器和雕刻艺术都较粗糙,世俗文化兴起,并带来好战之风。玛雅潘的统治者与其他城邦结成联盟,用武力建立起自己的统治。1450年,大概由于内部叛乱,玛雅潘被焚毁,此后百年中文化趋于衰落。1523~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乘虚而入,从墨西哥南下,占领尤卡坦半岛,玛雅文明被彻底破坏。

玛雅文明基本上属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工具、武器全为石制和木制,黄金和铜在古典期之末才开始使用,一直不知用铁。农业技术简单,耕作粗放,不施肥,亦无家畜,后期有水利灌溉。手工制品有各种陶器、棉纺织品等。不同村落和地区间有贸易交换关系。玛雅人的建筑工程达到古代世界高度水平,能对坚硬的石料进行雕镂加工。建筑以布局严谨、结构宏伟著称,其金字塔式台庙内以废弃物和土堆成,外铺石板或土坯,设有石砌梯道通往塔顶。其雕刻、彩陶、壁画等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著名的博南帕克壁画表现贵族仪仗、战争与凯旋等,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世界壁画艺术的宝藏之一。

玛雅文明的天文、数学达到很高成就。通过长期观测天象,已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等运行规律,约在前古典期之末已创制出太阳历和圣年历两种历法,前者一年13个月,每月20天,全年260天;后者一年18个月,每月20天,另加5天忌日,全年365天,每4年加闰1天。每天都记两历日月名称,每52年重复一周,其精确度超过同代希腊、罗马所用历法。数学方面,玛雅人使用“0”的概念比欧洲人早800余年,计数使用二十进位制。玛雅文明的另一独特创造是象形文字体系,其文字以复杂的图形组成,一般刻在石建筑物如祭台、梯道、石柱等之上,刻、写需经长期训练。现已知字符约800余,但除年代符号及少数人名、器物名外,多未释读成功。当时还用树皮纸和鹿皮写书,内容主要是历史、科学和仪典,至今尚无法释读。

玛雅文明的早期阶段围绕祭祀中心形成居民点,古典期形成城邦式国家,各城邦均有自己的王朝。社会的统治阶级是祭司和贵族,国王世袭,掌管宗教礼仪,规定农事日期。公社的下层成员为普通的农业劳动者和各业工匠。社会最下层是奴隶,一般来自战俘、罪犯和负债者,可以自由买卖。玛雅诸邦在社会发展上与古代世界的初级奴隶制国家相近,但具体情况尚无详细资料说明。

玛雅人笃信宗教,文化生活均富于宗教色彩。他们崇拜太阳神、雨神、五谷神、死神、战神、风神、玉米神等神。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被尊为上帝的化身。另外,行祖先崇拜,相信灵魂不灭。玛雅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

四大文明古国一般用来指代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但对由于古文明缺乏准确的文献纪录,其具体诞生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论。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圆周率,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现了勾股定理,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虽然巴比伦现巳消失,但其影响(尤其宗教方面)却很多流存至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在当之无愧。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

古埃及是指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而结束,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作为一个基于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国的经典范例。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000年后半期,逐渐形成了国家,至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为止,共经历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后王朝8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

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原来说印度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根据最新的水下新发现推断,印度的文明史可能会上推到八千到九千年前,这很可能超过埃及。历史上的印度饱受外来势力的侵扰,而且绝大多数侵略者往往是进去了就不想走,比如16世纪末,西方列强向东方扩张,荷兰、葡萄牙、法国、英国都入侵过这个国家。最后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打败了法国人,独占印度达190年之久。尽管印度遭受过无数次外族入侵,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印度的文化始终有一条绵绵不断的主线--印度教文化。印度教包括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印度内部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外来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入,促成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印度更表现出传统与现代、贫穷与富有、宗教与世俗、落后与先进的巨大反差。

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的古代文明被世界公认为“四大古文明”。但是,四大古文明形成的机制、所走的道路模式、特征都不尽相同。相互间特征异同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模式的特点与实质。
(一)埃及

埃及文明起源以尼罗河为依托。尼罗河是一条狭长条带状的通道,其间没有破碎的地理单元,为交通和行洪提供畅通的孔道,人们在这条狭长的流域范围内依赖尼罗河定期泛滥而生存。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埃及定居农业造就了高投入和高回报的生境,促使埃及社会的复杂化,表现为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出现的城镇政体,各自控制着泛滥平原的某一条带[1]。这种多元的地方中心并没有力的地理屏障,为建立统一的政体在地理环境上铺平道路。同时,狭小的生存空间,促使野心勃勃的地方统治者极力通过统一活动扩大自己的支撑区,导致统一集权机制的形成,终于在公元前3100-3000年,由上埃及国王孟尼斯实现统一,埃及文明形成。

尼罗河水流由南向北流,上埃及国王可以清楚地预言向北灌溉的区域,奠定了埃及统一是上埃及统一下埃及的格局。也限定了埃及的官僚体制一开始就是内向型的,注重内部行政体和部门化建设。
总之,尼罗河狭长的地理环境,促使古埃及的文化选择了狭长带状、由南向北的多元一体化文明起源模式。是“一节灌肠式的神化集权模式”。

(二)两河流域

西亚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有两条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下游冲积平原受干旱少雨环境控制,充沛的两河水为灌溉农业提供了唯一的生机。但实际上由于底格里斯河平时水位过低,汛期水位由过高,流速快,实难利用灌溉,所以聚落主要集中在幼发拉底流域。灌溉是当地的经济生活的命脉。

前5000年前后,乌贝德人疏浚幼发拉底河摆动故道成为运河,建立灌溉网络,客观上要求超出单个聚落等级之上的社会组织出现,社会复杂化,表现为聚落形态的复杂化——社会人口、聚落向中心聚落凝聚合并。当公元前4000纪中叶,这一凝聚过程完成时,伴随着周围聚落的消失,城市出现。这种城市包容着一个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专业分工的市民居住在城墙内,发展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这就是所谓的城邦,与我们所说的“早期国家”有着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原始民主制”

因为灌溉体系是两河流域社会发展的根本命脉,早在史前时期原始农村公社阶段,灌溉权利就成为一种公社成员平等享受的生存权利。当外来移民加入两河社会,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劳力来换取原住民公社所允许的灌溉使用权时,外来人就自动成为社会的下层[2]。两河流域社会如此层级化,实质上是族群整体的等级化,而不是趋向与阶级分化的、少数统治者的集权化。所以,当城市凝聚成功后,原上层农村公社成员带着他们的灌溉权成为市民,而少数军事领导精英在政治、宗教和经济上的特权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城邦的政治生活当然是以大家族族长为代表的、体现全体市民意愿的“原始民主制”。所以,两河的城邦,究其本质乃是“等级化家族公社式的城堡政体”,同以早王朝、埃及古王朝为代表的早期阶级国家有着重大的区别。所以城邦是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早期国家的一种形态之一,值得三思!

(2)政体的碎裂化

幼发拉底河流域内的小区域有地理破碎的局限,因此形成的多元政体同样也是碎裂化的——城邦——各城市控制自己周围的一小片地区,未能马上形成尼罗河那样的集权性政治大一统。另一方面,“等级化家族公社式的城堡政体”脱胎于原始农村公社民主制,从本质上抑制了集权的发展,因而不可能形成政治大一统,政治格局必定是碎裂化的。

(3)王权的晚出

直到公元前2900-2400年前后早王朝时期,占有肥水良田的大家族,不断从败落家族手中买进土地,经济的壮大成为他们政治上壮大的后盾,形成社会的巨富贵族领导层,真正阶级分化意义的社会转变才正式出现,奠定了王权确立的基础。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早期国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国家的出现的根本动因是大家族靠买进土地而实现,颇有封建主义色彩。

公元前2371-2316年,出自闪米特语系族群的萨根,利用宗教和正规常备军,开始征服各城邦的战争,或因其旧政,或委派官吏,彻底打破旧的城邦各自为政的体制,形成统一的、扼守欧亚、亚非大陆交通咽喉的贸易帝国。
一个世纪以后,苏美尔人建立的大帝国被扎格罗斯人建立的乌尔第三王朝所取代。

两河流域文明起源采取的是类似苏秉琦先生所谓的“续生型”模式[3],从城邦到早王朝,从苏美尔文明的大帝国到乌尔第三王朝的过渡,都不是同一族群、文化、社会、甚至文明进程的自然演化,而是中断后的一个完全不同的后续。是“一串腊肠、粉肠相串联的香肠模式”。

(三)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2600-1900年,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出现了“城市文明”,覆盖25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城市规划正规严谨,是经济和政治中心,出现统一的文字、神话、象征符号等,但缺乏战争征服的迹象,似乎是贸易和政治联盟。城墙有可能有防洪功能。Jonathan Mark Kenoyer等认为这些城市可能是城邦,既不是酋邦,也不是受国王或任何集权把头的控制。商人、地主和宗教领袖等精英构成聚落的领导层[4]。宗教服务于维系城市的各种社群。

公元前1900年以降后600年间,由于河流的改道,贸易路线的废弃,原先的贸易-政治联盟的文明被轻而易举地侵蚀而衰落,文明中心向今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这时印度-雅利安人从礼教、语言和文化方面全面取代原生文明。
印度河谷文明的全貌远没有弄清,就目前的资料看,也可能是一种“续生型”模式[5]。

(四)中国文明的特色

中国文明起源是以黄河、长江、辽河三大流域为单独发展基础,在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里造就了不同文化选择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各中心社会复杂化的具体机制不尽相同,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灌溉水利工程大约是社会复杂化的机制,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带的长江流域则以洪水控制体系为社会分层的机制。不论南北地区,由于社会内部分层由来已久,加上中国文明起源主要集中在东部二级台阶以下的平原地区,实际无大的地理阻隔和大的破碎地理单元,政体倾向于至少在文化区内的集权化。所以,中国文明过程更趋向于从酋邦社会向成熟的早期国家过渡,不大有机会进入到两河流域式的“原始民主制”城邦。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面向太平洋,背倚欧亚大陆,幅员辽阔,发展空间绝对比尼罗河和两河流域要宽广的多。因而中国的文明模式更容易倾向于中心辐射型,而不是埃及和两河香肠式的模式。

中国历来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命脉,贸易在古代一直未能占领社会经济主体的地位。因此中国文明进程中,“城市革命”可能不是最首要的。因此中国缺乏形成古印度“城市文明”的土壤。

随着龙山时代尧、舜、禹酋邦在黄河从黄土高原向华北大平原跌落的出口上稳稳地站住脚跟后,黄河在此无法随意摆动又给黄河中游带来可预测的丰富的水利。这个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选择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进。而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下游良渚文化和早先的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因选择了非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先后崩溃或原地踏步,最终促成以黄河中游一枝独秀的局面形成。中国文明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中国文明蛛网式核心辐射型模式诞生。

中原文明核心形成后,采纳大河文化心态,汇聚千流,吸纳百川,使中原文化具有水一样优良的融合性、渗透性。开禹贡九道,将原各文明起源中心的优秀精华吸纳于中原,集四方成就之大成,方使中国文明生生不熄。禹贡九州的分划、五服、九牧、十八岳的官僚体制充分显示出中原文明核心辐辏八方的外交型行政管理手段,同埃及内向型官僚体制迥然不同。

中国文明起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多样化,造就了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一体化后又长期地充分保留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从文化、政治、宗教、思想、哲学等诸多方面为文明核心源源不断地提供多样化的养分,以保持中国文明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这是埃及、两河甚至印度所缺乏的,这也正是中国文明这个唯一一个从诞生之日至今从未被打断的文明成功的秘诀。

总之,中国的文明起源模式是多元一体化的蛛网辐辏模式,从其起源到形成,一直带有集权色彩,完全不同于市民做主的“原始民主制”城邦政体制度。

注释:
[1] H. W. F. Saggs: Civilization before Greece and Rom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age 21-30.
[2] 同注[1],Page 30-41。
[3]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
[4] Jonathan Mark Kenoyer: Birth of a Civilization. In Archaeology, January/
February, 1998. Page 54-61.
[5] 同注[3]。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阿兹台克是墨西哥,印加是秘鲁.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约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公元3~9世纪为繁盛期,15世纪衰落,最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此后长期湮没在热带丛林中。

18世纪末开始引起学术界注意,19世纪末发掘一批重要遗址,开始了玛雅文明的现代考古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研究进展较快,形成专门的玛雅学,是世界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玛雅文明的发展阶段,学者间说法不一。据美国考古学家N.哈蒙德的划分,可分为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3个阶段。

前古典期即玛雅文化形成期,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在尤卡坦半岛中央佩滕盆地及其周围山谷已出现定居的农业生活,玉米和豆类是主要的作物;由土台、祭坛等组成的早期祭祀中心也已建立,此后出现国家萌芽,并出现象形文字。

古典期(约公元250~900)玛雅文化进入盛期,各地较大规模的城市和居民点数以百计,都是据地自立的城邦小国,尚未形成统一国家。各邦使用共同的象形文字和历法,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生产水平也大体一致。主要遗址大多分布在中部热带雨林区,蒂卡尔、瓦哈克通、彼德拉斯内格拉斯、帕伦克、科潘、基里瓜等祭祀中心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蒂卡尔遗址由数以百计的大小金字塔式台庙组成,气象宏伟,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估计居民有4万左右。此时出现大量刻纪年碑铭的石柱,一般每隔5年、10年或20年建立一座,成为独特的记时柱。800~900年左右,这些祭祀中心突然废弃,玛雅文明急剧衰落。11世纪以后,玛雅文明中心开始逐渐移向北部的石灰岩低地平原。

后古典期(约1000~1520)的文化有浓厚的墨西哥风格。从墨西哥南下的托尔特克人征服尤卡坦,并以奇琴伊察为都城。建筑中出现石廊柱群及以活人为祭品的“圣井”、球场,还有观察天象的天文台和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高大的金字塔式台庙,崇拜羽蛇神魁扎尔科亚特尔。此后北部的玛雅潘取代奇琴伊察成为后古典期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的陶器和雕刻艺术都较粗糙,世俗文化兴起,并带来好战之风。玛雅潘的统治者与其他城邦结成联盟,用武力建立起自己的统治。1450年,大概由于内部叛乱,玛雅潘被焚毁,此后百年中文化趋于衰落。1523~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乘虚而入,从墨西哥南下,占领尤卡坦半岛,玛雅文明被彻底破坏。

玛雅文明基本上属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工具、武器全为石制和木制,黄金和铜在古典期之末才开始使用,一直不知用铁。农业技术简单,耕作粗放,不施肥,亦无家畜,后期有水利灌溉。手工制品有各种陶器、棉纺织品等。不同村落和地区间有贸易交换关系。玛雅人的建筑工程达到古代世界高度水平,能对坚硬的石料进行雕镂加工。建筑以布局严谨、结构宏伟著称,其金字塔式台庙内以废弃物和土堆成,外铺石板或土坯,设有石砌梯道通往塔顶。其雕刻、彩陶、壁画等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著名的博南帕克壁画表现贵族仪仗、战争与凯旋等,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世界壁画艺术的宝藏之一。

玛雅文明的天文、数学达到很高成就。通过长期观测天象,已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等运行规律,约在前古典期之末已创制出太阳历和圣年历两种历法,前者一年13个月,每月20天,全年260天;后者一年18个月,每月20天,另加5天忌日,全年365天,每4年加闰1天。每天都记两历日月名称,每52年重复一周,其精确度超过同代希腊、罗马所用历法。数学方面,玛雅人使用“0”的概念比欧洲人早800余年,计数使用二十进位制。玛雅文明的另一独特创造是象形文字体系,其文字以复杂的图形组成,一般刻在石建筑物如祭台、梯道、石柱等之上,刻、写需经长期训练。现已知字符约800余,但除年代符号及少数人名、器物名外,多未释读成功。当时还用树皮纸和鹿皮写书,内容主要是历史、科学和仪典,至今尚无法释读。

玛雅文明的早期阶段围绕祭祀中心形成居民点,古典期形成城邦式国家,各城邦均有自己的王朝。社会的统治阶级是祭司和贵族,国王世袭,掌管宗教礼仪,规定农事日期。公社的下层成员为普通的农业劳动者和各业工匠。社会最下层是奴隶,一般来自战俘、罪犯和负债者,可以自由买卖。玛雅诸邦在社会发展上与古代世界的初级奴隶制国家相近,但具体情况尚无详细资料说明。

玛雅人笃信宗教,文化生活均富于宗教色彩。他们崇拜太阳神、雨神、五谷神、死神、战神、风神、玉米神等神。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被尊为上帝的化身。另外,行祖先崇拜,相信灵魂不灭。玛雅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

两河文明
两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虽然巴比伦现已消失,但其影响(尤其宗教方面)却很多流存至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在当之无愧。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

苏美尔几乎和古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后把泥胚烘干,成为泥板。由于这种文字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古国文明有哪些~

比较四大文明古国 比较四大文明古国(从时间上讲是最晚) 文明古国 地域 年代 古埃及 尼罗河流域 约公元前3000年 古巴比伦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约公元前18世纪 古代印度 印度河与恒河 公元前2500年 中国 黄河、长江流域 约公元前2027年 ---------------------------- 四大文明古国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如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国灭亡;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被赫梯灭亡;古印度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近代又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早在国家形成前,黄帝、尧、舜、禹等就先后活动于黄河流域。启于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经商、西周、春秋四个阶段,我国的奴隶制度经历了1600年的独立的延续、发展期,这是别的文明古国所根本无法比拟的。随着我国奴隶制在公元前476年的结束,我国的历史也就于公元前475年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比西欧于476年才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早了一千年。我国于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而西欧的英法则在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才开始走上中央集权的民族君主国的道路,比我国晚了1600多年。 我们的民族是个伟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古代史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灿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然科学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历代重大科技成就(项目)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占比例为:公元前6世纪前为57.4%;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为50%;公元前1世纪到400年为62%;401年到1000年为71%;1001年到1500年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发明和伟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项,其中有175项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使欧洲望尘莫及,有许多项目比欧洲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虽然巴比伦现巳消失,但其影响(尤其宗教方面)却很多流存至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在当之无愧。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 苏美尔几乎和古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后把泥胚烘干,成为泥板。由于这种文字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公元前2007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王朝。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是两河流域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这个国家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汉穆拉比。汉穆拉比用武力统一了两河流域后,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他个人集宗教、军事、 行政、司法和水利建设等各种大权于一身。为了更有效的统治自己的国家,他颁布了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法典共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完备成文的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穆拉比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汉穆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喀西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 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联合米底人推翻勒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的帝国也是以巴比伦城为首都,历史上称为“新巴比伦王国”。这个王国在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打到鼎盛。尼布甲尼撒曾两次攻陷耶路撒冷,毁灭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人当奴隶押往巴比伦。这就是圣经上所说的“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还下令重建巴比伦城,在城内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重建后的巴比伦城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新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538年被波斯帝国所灭。此后,古代两河流域再也没有出现过独立的完整的国家。 --------------------------------------- 古埃及是指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而结束,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作为一个基于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国的经典范例。 在古埃及南北分治期间的疆域最大,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领域有现在的苏丹到埃塞俄比亚,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现在的埃及和部份阿尔及利亚以外,其东部边界越过西奈半岛直达迦南平原。但由于邻近地区的民族不断壮大,使古埃及的版图不断缩少。及至埃及妖后自杀之后,原来神庙的官员把埃及语变成用希腊字母书成的科普特文明继续流传下去,直到近代的17世纪欧洲开始进侵非洲时,为传教士所焚毁。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000年后半期,逐渐形成了国家,至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为止,共经历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后王朝8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看埃及王朝) 古埃及历史 古埃及最早形成的国家叫做诺姆,也叫州,是一种城邦式的国家。公元前3000年左右,传说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今开罗西郊)。发展农业,开发水利。 古埃及真正的统一是在古王国时代。这是古埃及史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第一个伟大时代。确立了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君主独裁的专制统治,并且出现了金字塔。 第六王朝以后,王权衰落,国家分裂,一直到十一王朝才重新统一。十二王朝时迁都底比斯(今埃及卢克索),开始使用青铜器。与叙利亚、克里特的交往扩大。十三王朝时政权又瓦解,喜克索人占领了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长达100多年的“太阳神不在的统治”。第十七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最后驱逐喜克索人,重新统一埃及,开始了第十八王朝。 第十八王朝国力强盛,对外频繁发动战争。十九王朝时与赫梯帝国发生了卡迭石战役,经过16年之久的战争,最后以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王哈图西利斯签订和约告终。此时的埃及成为了一个大帝国,统治范围北起叙利亚,南到尼罗河第四瀑布,横跨北非和西亚。 到第二十王朝以后,一系列的奴隶起义导致国力衰竭。最终在前525年被波斯帝国所灭。前332年又被亚历山大大帝所统治,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法老时代。 古埃及的文化 罗塞塔石碑上同时记录了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和世俗体以及古希腊文,成为后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古埃及的文化非常丰富。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而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此外,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 印度的早期居民 印度文明的黎明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以前,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印度的土著居民,其中最主要的是达罗毗荼人,就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文化。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达罗毗荼人就已经从氏族公社演进到国家,有了城邦政治组织。 雅利安人 公元前20世纪中叶雅利安人由兴都库什山越过帕米尔高原迁入印度河流域,和当地的主要土著民族进行长期斗争并最终征服了他们。雅利安人在进入印度以前是游牧部落,他们在印度河流域定居并和当地土著民族混合后,逐渐过渡到农业社会。公元前10世纪中叶,雅利安征服者又从印度河上游向东推进到朱木那河、恒河流域,在这个时期,印度次大陆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重要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分化,过去以血缘为联系的村社变成了以地域为联系,由若干村组成的农村公社,随着阶级的分化和奴隶制的形成与发展,印度最初的国家形成了,恒河流域从此成为印度次大陆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心。 “哈拉帕文化” 印度河流域考古发掘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它们是印度河流域的两个中心:摩亨佐·达罗在印度河中下游;哈拉帕在印度河上游的“五河之地”。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遗址都在今巴基斯坦境内,其文化是由达罗毗荼人创造出来的,当时达罗毗荼人还处在“金石并用”时期。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把它们称为“印度河流域古文化”,亦称“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为后来印度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哈拉帕文化”的年代范围约从公元前2500~前1750年。它在时间上晚于埃及的古文明和苏美尔的古文明,但它们却同为远古时期伟大的文明。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 摩亨佐·达罗这座古城是有计划地建造的,呈长方形,周围约5千米。它分为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卫城是政治中心,筑有用来防守的高墙和塔楼,有宏大的“议事厅”和大型的“大浴池”;下城是居民区,有宽阔的大街和相当完备的下水设施,沿街是繁华的工商业区。约有居民三四万人。 哈拉帕的古城遗址,与摩亨佐·达罗的遗址大致相仿,但哈拉帕可能遭过战争的惨祸,大部分建筑物都遭到破坏,只剩下残垣断壁。 印度的列国时代和摩揭陀王国 公元前6~前4世纪是次大陆的列国时代。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次大陆北部有16个大国,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列国为摩揭陀所统一,因为佛教在此时产生,所以史学上又把这一时期称为“早期佛教时代”。 列国之间不断发生兼并战争,在战争中摩揭陀国越来越强大,逐渐发展为统一次大陆的大帝国。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时期,摩揭陀国基本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阿育王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即历史上著名的阿育王。阿育王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他在位的时期(公元前273~前236年)是印度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后来阿育王认识到依*杀戮不能巩固统治,必须征服人心,于是,他宣布以佛教为国教。随着阿育王的胜利,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恒河流域传到印度各地,并远及斯里兰卡、缅甸、叙利亚、埃及等国。 ----------------------------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说明墓主人生前大量占有他人的劳动,也正说明了私有制产生和阶级的分化,是国家形成的前奏,预示着东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化的象征——玉琮 中华民族尚玉之风源远流长,玉在中国古代一直是许多美好、珍贵、高尚事物的代称,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称。玉为美石,也是一种矿物。从矿物学角度看,玉可分为硬玉(翡翠)和软玉(阳起石、透闪石)两类。 有的研究者认为琮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财富的标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制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位于杭州市余杭县雉山村南侧的反山墓地,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贵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外径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发现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带浅黄色,矮方柱体,孔小壁厚,俯视如璧形。 红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动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辽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迄今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在辽宁西部地区的几近千处。 位于辽宁省凌源县境内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特别是其中的“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专家们由此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女神庙全长约22米,宽约2~9米,主体建筑长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筑遗存。庙为多室组成,主室为圆形,左右各有一圆形侧室。主室北部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连,成一横长室,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谨而又有所变化。这种建筑格局,作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有关夏代年代学的研究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这一项目在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经过多学科的200位专家5年来的集体努力,目前已经达到计划预定的目标。2000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由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验收组进行的验收。《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夏代年代学研究主要遵循两条途径,一是文献中对于夏年的记载,二是对夏文化探讨的主要对象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以及二里头文化进行测年,同时参照文献中有关天象记录的推算。 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包括两点:一是夏商分界,二是夏代始年。关于夏代始年的推定,“工程”主要是依据文献中有关夏代积年记载的研究,并参考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的测年数据。 关于夏文化的上限,学术界主要有二里头文化一期、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两种意见。新砦二期遗存的确认,已将二里头文化一期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紧密衔接起来。以公元前1600年为商代始年上推471年,则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1年,基本落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公元前2132~前2030年)范围之内。现暂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的始年。 四大文明古国导览站 (这里资料很丰富) http://homepage.ntu.edu.tw/~b91106003/ 四大文明古国一般用来指代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但对由于古文明缺乏准确的文献纪录,其具体诞生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论。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圆周率,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现了勾股定理,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A4%A7%E6%96%87%E6%98%8E%E5%8F%A4%E5%9B%BD"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虽然巴比伦现巳消失,但其影响(尤其宗教方面)却很多流存至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在当之无愧。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 苏美尔几乎和古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后把泥胚烘干,成为泥板。由于这种文字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公元前2007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王朝。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是两河流域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这个国家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汉穆拉比。汉穆拉比用武力统一了两河流域后,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他个人集宗教、军事、 行政、司法和水利建设等各种大权于一身。为了更有效的统治自己的国家,他颁布了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法典共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完备成文的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穆拉比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汉穆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喀西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 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联合米底人推翻勒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的帝国也是以巴比伦城为首都,历史上称为“新巴比伦王国”。这个王国在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打到鼎盛。尼布甲尼撒曾两次攻陷耶路撒冷,毁灭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人当奴隶押往巴比伦。这就是圣经上所说的“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还下令重建巴比伦城,在城内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重建后的巴比伦城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新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538年被波斯帝国所灭。此后,古代两河流域再也没有出现过独立的完整的国家。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6%AF%94%E4%BC%A6" 古埃及是指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而结束,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作为一个基于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国的经典范例。 在古埃及南北分治期间的疆域最大,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领域有现在的苏丹到埃塞俄比亚,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现在的埃及和部份阿尔及利亚以外,其东部边界越过西奈半岛直达迦南平原。但由于邻近地区的民族不断壮大,使古埃及的版图不断缩少。及至埃及妖后自杀之后,原来神庙的官员把埃及语变成用希腊字母书成的科普特文明继续流传下去,直到近代的17世纪欧洲开始进侵非洲时,为传教士所焚毁。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000年后半期,逐渐形成了国家,至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为止,共经历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后王朝8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看埃及王朝) 古埃及历史 古埃及最早形成的国家叫做诺姆,也叫州,是一种城邦式的国家。公元前3000年左右,传说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今开罗西郊)。发展农业,开发水利。 古埃及真正的统一是在古王国时代。这是古埃及史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第一个伟大时代。确立了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君主独裁的专制统治,并且出现了金字塔。 第六王朝以后,王权衰落,国家分裂,一直到十一王朝才重新统一。十二王朝时迁都底比斯(今埃及卢克索),开始使用青铜器。与叙利亚、克里特的交往扩大。十三王朝时政权又瓦解,喜克索人占领了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长达100多年的“太阳神不在的统治”。第十七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最后驱逐喜克索人,重新统一埃及,开始了第十八王朝。 第十八王朝国力强盛,对外频繁发动战争。十九王朝时与赫梯帝国发生了卡迭石战役,经过16年之久的战争,最后以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王哈图西利斯签订和约告终。此时的埃及成为了一个大帝国,统治范围北起叙利亚,南到尼罗河第四瀑布,横跨北非和西亚。 到第二十王朝以后,一系列的奴隶起义导致国力衰竭。最终在前525年被波斯帝国所灭。前332年又被亚历山大大帝所统治,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法老时代。 古埃及的文化 罗塞塔石碑上同时记录了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和世俗体以及古希腊文,成为后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古埃及的文化非常丰富。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而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此外,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9F%83%E5%8F%8A

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一、5大文明发源地:
分别是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500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00年之间)、中国(公元前2000年开始)、古希腊(公元前800年-公元146年)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
二、只有“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与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一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内容介绍:
一、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发源地:西亚的两河流域,孕育整个阿拉伯文明。巴比伦意即“神之门”。古代两河流域国家。由阿摩利人建立,公元前16世纪初为赫梯人所灭。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大奴隶制经济形式瓦解,青铜工具普遍使用,生产有较大发展;在此基础上,各城邦均制定法典;神庙地位下降;两河流域普遍闪米特化,苏美尔人已融合于闪米特人。

二、古埃及
古埃及——发源地: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孕育整个非洲文明。古埃及(阿拉伯文:مصر القديمة‎)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一段时间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525年波斯灭亡埃及。古埃及与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一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三、古印度
古印度——发源地: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孕育整个南亚文明。印度是我国的近邻,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
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古埃及、巴比伦、古中国、古印度同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四、古希腊
古希腊——受两河流域及古埃及文明影响,发源于南欧的爱琴海诸岛,孕育整个欧洲文明。古希腊的地理范围,除了现在的希腊半岛外,还包括整个爱琴海区域和北面的马其顿和色雷斯、亚平宁半岛和小亚细亚等地。
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 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五、中国
中国——发源地:东亚的黄河流域,孕育整个东亚文明。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5000年的文明历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
参考资料:
中国_百度百科
古希腊_百度百科
古印度_百度百科
古埃及_百度百科
古巴比伦王国_百度百科

简述中国古代文明
答: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延续至今
答:古中华文明能薪火相传到现在,秦始皇嬴政功不可没,如果没有秦王嬴政扫清六合,一统天下,并且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那么今天的中国很有可能像欧洲大陆一样。今天的欧洲之所以四分五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欧洲没有一位像秦始皇一样伟大的君主。三:儒家和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儒家是中国春秋时期孔子所...

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点
答:一. 中国自身发展对古代文明的需要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只有文化大国,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中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文化成就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近几百年来,中国逐步落后,对外文化交流呈现严重...

中国到底有没有五千年文明
答:有5000千年的历史是事实。据悉,全国已有近百项考古发掘被纳入探源工程,研究区域也从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逐渐扩展至整个黄河、长江流域以及西辽河流域。一张关于“中华文明演进过程”的年表逐渐浮出水面,中华文明初期的气象逐渐清晰:距今6000至5000年前后,是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起源进程开始时期,呈现“满天星斗...

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如此灿烂辉煌?
答: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出现的原因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出现的原因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前提。民族交往,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达。统治阶级的重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文化...

中国古代文明有哪些
答:中国古代文明有:农业文明、文学、建筑文明、政治文明。1、农业文明,这是中国文明最历史悠久最辉煌的,它开创了农业发展的先端和方向,利用工具和牲口也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这也相信的发展了农业技术和工具的发展。2、文学,这是一个名族和国家发展的灵魂,有了文化使得人类有思想有灵魂有精神。文化...

你对我国的古代文明又怎样的认识和评价
答:我国的古代文明是一个覆盖广大的内陆型文明;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及鲜明的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特点;其发展延绵不绝,连续而未有中断;又是兼容并蓄的,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与强大生命力.。中国文明不仅惠及东亚地区,而且泽被西方,对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世界文明影响甚巨.。以汉字为首,包括儒学、...

中国古代文明的世界地位由盛转衰的原因
答:明朝自郑和以来鲜有主动的对外交往,清朝则走向闭关锁国的道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发展。6、阶级斗争严重:由于统治阶级占有了国家绝大部分的资源,造成了财富迅速聚集到极少数人的手里,而底层老百姓却吃上顿没下顿,更谈不上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考取功名...

考古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二里头文化是最早的“中国”吗
答:源远流长,单线进化,从未间断,成为中国学术界在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上的主流看法。但是,如前所述,我们知道在现在的中国境内,上古时期曾有众多相互独立的国家并存。而顾名思义,在“国”前冠以“中”字,“中国”也就有了“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的意蕴。这同时也说明“中国”已并非初始阶段的...

世界文明有哪些国家
答:罗马文明 古罗马文明起源于意大利中部台伯河入海处,语言为拉丁语。相传古罗马城建于公元前753年,后来逐渐强大,征服了周围其他地区,乃至整个意大利半岛和地中海周围广大地区。罗马起初实行王政,公元前509年实行共和制,公元前1世纪30年代初屋大维?奥古斯都建立 “元首制”,罗马进入帝制。古代罗马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