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褶皱与断层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褶皱与断层的形成先后关系及怎么区分

作者&投稿:殷勤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褶皱
zhězhòu
[wrinkle]∶皱纹
[fold]∶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
zhězi
[wrinkle on the face]∶面部因收缩而成的细沟
[pleat;fold;crease]∶因折叠在柔软物质(如衣、衣料等)上造成的一道折痕
岩石中面状构造(如层理、劈理或片理等)形成的弯曲。单个的弯曲也称褶曲。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单个褶皱大者可延伸数十公里,小者可见于手标本或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

褶皱(zhězhòu)要素

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用以描述褶皱的形态和产状。包括:①核,褶皱的中心部位;②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③轴迹,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时出露的轴部;④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⑤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⑥轴,理想的圆柱状褶皱可以由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而描绘出该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这一直线又称为褶轴。褶轴只是具有表明几何方位意义的线段,圆柱状褶皱的枢纽方向代表了褶轴的方向。非圆柱状褶皱可有枢纽线而没有统一的褶轴,只有把它分解成许多近似圆柱状褶皱的区段,才可分别确定其褶轴;脊线和槽线,在横剖面上褶皱面的最高点称为脊,同一褶皱面上脊的连线称为脊线;反之,褶皱面在剖面上的最低点称槽,同一褶皱面上槽的连线称为槽线。

分类

一般依据褶皱的位态或其在空间的产状和褶皱的形态进行几何分类。

位态分类或产状分类

根据单个褶皱的枢纽及轴面的产状分为:①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0°~10°);②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倾伏角10°~70°;③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直立;④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20°~80°),枢纽近水平;⑤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⑥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水平;⑦斜卧褶皱,轴面和枢纽的倾向和倾角基本一致,轴面倾角20°~80°。
形态分类 以在与褶皱轴相垂直的正交剖面上的形态进行划分。根据组成褶皱的岩层厚度变化或各层的曲率变化,利用层的等斜线型式来表示。等斜线即同一翼的相邻褶皱面上其切线倾角相等的切点的联线。据此可分为3个类型:1型,等斜线在背形中成正扇形向内弧收敛,即内弧的曲率比外弧的大。根据其收敛的程度和层的厚度变化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类:IA型褶皱的等斜线强烈收敛,褶皱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比翼部的薄,也称顶薄褶皱;IH型是理想的平行褶皱,等斜线垂直层面,上下层面互相平行,褶皱层厚度在各处相等,也称等厚褶皱;IC型褶皱的等斜线略微收敛,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比翼部的略厚。2型,等斜线互相平行,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明显大於翼部,但在平行轴面方向上测量的视厚度则各处相等。这类褶皱各层的曲率相同,各层形态相似,故称相似褶皱。3型,等斜线在背形中呈反扇形向外弧收敛,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明显大於翼部,也称顶厚褶皱。
另外,根据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之间的几何关系可分为:①协调褶皱,各褶皱面的弯曲形态一致或作有规律的变化,如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②不协调褶皱,各褶皱面的弯曲形态彼此有明显的不同,层的厚度变化很不规则。

断层 Fault 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地壳中的一个裂口或破裂带,而且沿着它相邻的岩体发生了运动。断层长度变化很大,从几厘米至几百公里不等,两盘之间的位移量也可有这样大的变化。
断层是构造运动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态。它大小不一、规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数百、上千千米。但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断层带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常发育为沟谷,有时出现泉或湖泊。
是什么力量导致岩层断裂错位呢?原来是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岩层断裂错开的面称断层面。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堑。
断层对地球科学家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地壳断块沿断层的突然运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对断层机制研究越深入,就能越准确地预报地震,甚至控制地震。
断层的种类:
根据断层线上原来相邻接的两点在断层运动中的相对运动状况可以将断层分类。
如果它们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走向滑动断层又进一步分为右滑和左滑断层。
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断层。之所以如此称呼,因为要追索被移动了的地表特征时,该人需沿断层线转向左边,才能在那一边找到与这边相对应的特征。这种走向滑动断层也叫右旋或左旋、右行或左行断层,或统称走向断层。加利福尼亚圣安德列斯断层是一条右旋断层或滑动断层。
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
当断层面倾角小于或等于45°,上盘相对下盘作向上运动时,叫冲断层,而若断层面倾角大于45°,则称逆断层。
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界于走向滑动断层和倾向滑动断层之间的,叫斜向滑动断层。
断层两盘之间的相对位移常被叫作断层落差和平错。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错反映水平位移。以上所说的断层都有一个共同的运动特点,即在运动中两盘的构造保持着平行。
但也可以有这样的断层,相邻两盘块体之间发生了扭动、转动,这样的断层被称为旋转断层或剪状断层.
上面这张照片里山岳右边的线形结构,就是美国加州著名的圣安地列斯断层,它也是地球表面最长和最活跃的断层之一。
圣安地列斯断层的深度有15公里,存在的时间已经超过2000万年。照片是从奋进号航天飞机拍摄的雷达影像和测地卫星的真色影像所组合出来的。巨大的太平洋板块沿着圣安地列斯断层,相对于北美板块向北漂移,平均每年移动数厘米,按这种移动速率,经过数百万年后,地球表面的陆块分布和现在比起来,将会有很大的不同。

岩石中面状构造(如层理、劈理或片理等)形成的弯曲。单个的弯曲也称褶曲。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单个褶皱大者可延伸数十公里,小者可见于手标本或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

http://baike.baidu.com/view/94158.html?wtp=tt

地壳中的一个裂口或破裂带,而且沿着它相邻的岩体发生了运动。断层长度变化很大,从几厘米至几百公里不等,两盘之间的位移量也可有这样大的变化。

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岩层断裂错开的面称断层面。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堑。

http://baike.baidu.com/view/94159.html

褶皱和断层地形分别有什么特点?~

褶皱是在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力作用下,使岩层发生弯曲,叫做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形成波状弯曲变形,就叫做褶皱。岩层褶曲构造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新形成的褶曲,背斜是山岭,向斜是山谷。背斜的特点是岩层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一般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它在地质构造上属背斜构造,在地形上称为山谷。向斜的特点是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作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以及由于来自背斜顶部侵蚀物的堆积,反而常常形成山岭。它在地质构造上称向斜构造,在地形上称山岭。岩层所形成的一系列褶曲,在地质构造上,称为褶皱构造。褶皱所形成的地形,称为山脉,也称褶皱山系。因此,褶皱常常造成巨大的山系。

褶皱山
断层是在地壳运动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作用下,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移动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岩层断裂错开的面叫断层面。如果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的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和泰山就属块状山。若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的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都是大地堑。在地形上,有些断层常常形成平直的陡崖。断层地带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出现泉和湖泊。

断 层

地垒和地堑示意图

褶皱和断层是并列的关系,都是地下岩层受到地壳水平方向运动的挤压力下形成的,只是受到的挤压力不同。当这个挤压力在岩层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时,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当这个挤压力超出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发生断裂并产生错位,形成断层。因此,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没有先后关系,它们是独立的两种地质现象。
褶皱和断层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受到的挤压力大小不同。
1. 褶皱:当挤压力在岩层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时,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2. 断层:当挤压力超出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发生断裂并产生错位,形成断层。
总之,褶皱和断层都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方向挤压力作用下的产物,但它们受到的挤压力大小不同,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地质形态。

褶皱与断层的相互关系,要详细的
答:褶皱和断层是并列的关系,都是地下岩层受到地壳水平方向运动的挤压力下形成的,只是受到的挤压力不同。当这个挤压力在岩层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当这个挤压力超出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发生断裂并产生错位,形成断层。两者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并列关系,两者分别是独立的。

断层和褶皱有什么联系呢?
答:由于沉积作用与上盘下降同时进行,由于重力及摩擦力作用,就有可能使得上盘与断面接触的地方产生褶皱,即上盘地层与断面接触处由于受摩擦力影响向上翘起,沉积中心由于重力作用向下凹陷,就形成了部分褶皱。而褶皱在形成时,往往伴随着地应力的释放,在地应力集中处,且地层相对较脆处,相对容易产生断层 ...

学习任务褶皱的成因分析
答:褶皱成因分析是地质构造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主应力、岩石的力学性状、变形环境等诸多因素在褶皱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它对指导地质找矿有着现实意义。下面叙述几种常见褶皱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一、纵弯褶皱作用 受顺层挤压应力作用导致岩层弯曲而形成褶皱的作用称纵弯褶皱作用。其最大特征是岩层垂直轴向发生...

褶皱与断裂构造
答:至印支期可能由于受北东向阿尔金断裂系统的影响和复合叠置关系而转变为左行剪切并显示某些韧性剪切断裂性质。F14断层:为东天山和塔里木的古陆系统的I—Ⅲ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空间上也具分割高山(北)与低山丘陵(南)两种地貌、重力、航磁异常及近东西和北西两组方向断裂褶皱系统的界面性深大断裂特性。

伸展断层断弯褶皱的构造理论
答:半地堑分隔区沉积从欠充填变化为过充填状态。在图5.13中,角度不整合上下两侧的地层都是同构造期的沉积,并且在半地堑的深部它们变为整合关系。由此可见,伸展断层转折褶皱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进行原型盆地的构造恢复,分析原型盆地发育过程中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确定断层活动时间和性质。

褶皱的伴生断层、节理控矿特征
答:在褶皱形成时,伴随产生走向断层、横断层、斜交断层、层面张开和裂隙,它们纵横交错,背斜轴部破裂尤甚。1)与褶皱轴斜交的剪性、张剪性断裂层,延伸长且深,常为导矿、散矿及容矿重要构造之一。2)垂直褶皱轴的张性断层及张节理,虽深度不太大,但常为容矿裂隙(图6.31)。3)斜交褶皱轴的剪性(...

褶皱形成时代的分析
答:由于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及其地质构造是在不同时期的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因此各自发育有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一般来说,下伏老地层中的变质程度要比上覆新地层中的变质程度要强。在利用角度不整合确定褶皱构造形成时代时,应该避免两种错误的分析:一种是由断层接触造成的上、下两...

学习任务褶皱的基本概述
答:岩层(石)具有塑性状,在蠕变(构造力作用下)状况下,会发生弯曲,而且总体呈现出一种连续状态,这种变形在地质术语中称为褶皱。形成褶皱的变形面多数是层理面(图4-1),变质岩中的劈理、片理或片麻理以及岩浆岩中的原生构造等也可成为褶皱面,即便是节理面、断层面或不整合面,受力后也能变形形成...

断层与褶皱作用
答:断层转折褶皱:是逆冲岩席(上盘)在沿着台阶状断层面爬升断坡过程中被迫弯曲而形成的褶皱(图4-63)。褶皱的形成与断层面上、下岩层的重复有关。断层转折褶皱的特点是:①褶皱前后两翼基本对称,前翼的倾角略大于后翼的倾角,后翼的倾角与下盘断坡的倾角一致;②背斜隆升的最大高度等于下盘断坡切割岩层...

与正断层相关的褶皱
答:在张性构造环境中的正断层活动也能造成断层相关褶皱。与之有关的大部分褶皱的枢纽与断层的走向平行或近于平行,一般局限于紧邻断层面的区域。如反牵引褶皱(滚动背斜,图4-59)。图4-58 滑脱褶皱同生长地层剖面模型 ①先期地层;②同生长地层 图4-59 反牵引褶皱的形成过程 反牵引褶皱(滚动背斜)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