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 (3)

作者&投稿:弋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治阳明胃经实火上攻,血从牙缝流出 用楝树果二个,连肉、核捣烂,丝绵包裹。先用温汤漱净瘀血,塞于牙缝内,其血自止。(《外科正宗》楝果裘)

治冻疮 川楝子120g。水煎后乘热熏患处,再将药水泡洗。(《湖北中草药志》)

茴香汤 茴香500克,川楝子250克,陈皮250克,甘草250克,食盐200克。将茴香、川楝子、陈皮、甘草和食盐研磨成细粉,拌匀,盛于瓷罐中贮存。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5~10克,白开水冲服。功效:暖肝散寒,行气止痛。主治肝经寒凝气滞所引起的疝气疼痛等症。

川楝子有毒要慎用

川楝子为楝科落叶乔木川楝干燥成熟果实,是中药疏肝理气的代表性药物,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脘胀满、胁肋疼痛等不适症状。但是该药的安全性并非完全可靠,川楝子已成为中药引发肝损伤常见的药物之一。我国《药典》及中药学著作等均有记录,称川楝“有小毒”。川楝子杀虫功效不错,曾被用来治疗蛔虫等肠道寄生虫病,后发现有毒,尤其是肝脏毒性作用较大,现在已经很少用于驱虫治疗。而作为疏肝理气的主打药物依然广泛用于心腹疼痛等病症。

我们在使用川楝子时一定要注意:

(1)适量服用,根据《药典》所明确要求,该药的汤剂每日口服剂量为3~10克;

(2)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脏蓄积毒性;

(3)小儿慎用,肝、肾病患者禁用;

(4)川楝子忌用铁器煮、炒,因为该药所含鞣质可与铁生成鞣酸铁而降低药性。不少中成药中也含有川楝子,需要引起注意:疗程要短,剂量要适中。

治疗胃痛是一误区

由于古代病症的描述比较宏观,胆痛与胃痛的部位都是在上腹部和剑突下,在中医属胃脘部位,后来就有人就将上腹部和剑突下的疼痛理解为胃脘痛,川楝子就被理解为治疗胃病的常用药了。川楝子有胃毒性,长期使用能损害胃黏膜,加重炎症和溃疡。临床早已发现,川楝子能加重胃痛和恶心的症状。由于中医是复方治疗,有时不易分清是什么药引起的,因而没有引起重视。

治疗肝炎更是一个误区

清代名医魏玉璜的著名方剂一贯煎,是用五六味养阴药,加入一两味不香燥伤阴的理气药组成的,《柳州医案》中的大部分医案都是如此。魏玉璜本人并没有为该方定出方名,是后人认为其医案处方一以贯之,因此定名为一贯煎。魏玉璜养胃阴、养肝阴的治疗大法对中医是一大贡献。

《柳州医案》中不香燥伤阴的理气药,除川楝子外,还有延胡索、白芍、枳壳等。

不太香燥伤阴的理气药还有很多,如郁金、佛手、青皮、陈皮、枳实、八月札、大腹皮等,都可挑选使用。

川楝子有肝毒性,有肝损害。现临床治疗阴虚型慢性胃病和慢性肝病一贯煎和川楝子是常用的方药。尤其是对于慢性肝炎湿热较重的病人,川楝子通了大便,病人会感到腹胀和肝痛有所减轻,能取一时之效。

由于是复方治疗,在许多降酶药中,加入一味川楝子,对于肝炎不重的病人,只不过是延缓了转氨酶的下降的过程,影响疗程;如果长期使用,还会加重肝脏损害,影响转氨酶和胆红素的下降。尤其对那些顽固的慢性乙型肝炎、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病人,川楝子会加重肝脏的损害,决不可以随意使用。  

脂肪肝现在已经是非常常见的疾病了,该病也有转氨酶升高。用川楝子通了大便,也会感到症状减轻,但如果长期使用,会影响转氨酶的下降。

川楝子治疗慢性胃病和慢性肝病是一使用误区。

  • 上一页
  • 1
  • 2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