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剃发成为弘一法师的真实原因,学生丰子恺用3句话说明白了

作者&投稿:宁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被誉为天才作家的张爱玲,眼界何其高。


可她却这样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作家林语堂也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李叔同,俨然是那个时代杰出文人心中的偶像,也是文化先驱。


李叔同的前半生,才高八斗,享尽荣华,绚烂至极;后半生,芒鞋布纳,庄严肃穆,极尽平静。


他有一份遗世独立的超然风范。


他是一个活到极致,追求灵魂圆满的人。



翩翩公子,惊艳绽放


李叔同,188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宦富商之家。父亲李世珍,与李鸿章、吴汝纶三人并称为晚清三大才子,后辞官经商,成为津门巨富。


李叔同出生时,母亲17岁,父亲71岁,据说当时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于是众人相传这是佛赐祥瑞,此子必有不凡。



李叔同将这根松枝一直带在身边,相伴他走过曲折又神奇的一生,终生不离。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李叔同有一对“佛系”的父母,佛系家风在他小小心灵播下了佛学的“种子”,谁都没能想到,这颗种子日后竟然长了中国佛学史上的一朵瑰丽奇葩。


5岁那年,父亲去世,李鸿章前来吊唁并主持葬礼,初见李叔同,见多识广的李鸿章就大为惊奇:“此子日后定是旷世奇才”。



小孩子聪敏活泼的天性受到压制,致使李叔同从小沉默寡言。但是这样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却是李叔同这块璞玉的锤打和雕琢,为他日后绽放华彩奠定基石。


李叔同从小饱读诗书。8岁背诵《名贤集》琅琅上口:“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众人惊为天才。



15岁他写出名句“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初看词句,这是李叔同成才的名片,也确实使得“麒麟才子”扬名一方,而今回头再看,当初埋下的种子已然开始发芽,如此一句,道破人生真谛,佛曰,一切物为身外物,人生月如满残月。


这时,青春年少的李叔同也开始“叛逆”起来。他要拿起才华的长矛,挑战世俗的盾,睥睨陈规彰显自我。


他开始热衷看戏、唱戏、捧戏子,流连戏园,当铁杆票友,技痒时还喜欢“露一手”客串角色过过瘾。


他常去“天仙园”,那里有最闪亮的星——杨翠喜。他每天必到。她在台上,低颦浅笑,美目善睐,歌喉婉转,他在台下,痴迷相望,踩点踏足,鼓掌喝彩;散场了,他提着灯笼一路神聊依依不舍送她回家。



聊起戏曲,他立刻神采飞扬,没学过戏曲,却能凭天赋,对她的唱腔和身段点评精辟到位,令她醍醐灌顶。而杨翠喜也非常聪慧灵气,经他点拨后技艺不断精进,愈来愈红。


两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志趣相投,或许他们还没意识到这是爱情。而两颗心却越走越近了。


但是现实太过残酷,杨翠喜太红了,不幸被达官贵人看中。无良的官员把她卖入官家,美人从此销声匿迹。


年少不识愁滋味,那是因为不懂爱,李叔同未来得及体味爱得美好,就尝到了失爱的愁苦。爱过方知情重,他整日以泪洗面。纵有万般痴情,又怎抵得过现实如此无情。


他挥笔写下两首《菩萨蛮》:


“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荫,朝朝香梦沾。”


至此,那戏里才子佳人的凄凄惨惨戚戚,在李叔同身上淋漓尽致地演了一回,爱情终究如朝露,不羡鸳鸯不羡仙。



看尽繁华,走向平静


初恋受挫的李叔同,没有颓废,而是把所有精力投入学习,学业精进。他学八股文,格式要求非常严格,别人都是规矩书写,而他总是文思泉涌,嫌纸不够写,就在一格子里写两个字,不拘一格任意挥毫,被人称为“李双行”。


他思想犀利激愤,在科举考试中批判八股文“胸无名理,出而治兵所以无一谋”,批判大臣“不学军旅而敢于掌兵;不谙会计而敢于理财……”


痛批时弊的他得罪当朝,考试名落孙山。



他支持戊戌变法追随维新,刻下“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印章表明心迹。


结果变法失败了,六君子被杀、康梁流亡,李叔同被波及,为了避祸,带着家人逃到上海。


彼时他已结婚,妻子俞氏端庄娴淑跟他门当户对,是富商的女儿。李叔同跟妻子俞氏感情淡薄,他跟那个时代的很多名流一样,对家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配,不屑一顾。


他是才华与颜值齐飞的风流才子,来到酒醉金迷风流旑旎的大上海,简直是如鱼得水。


他鲜衣怒马,风度翩翩,为红颜知己赋诗,与才艳双绝的名伶附和,豪掷千金。


“休怒骂,且 游戏 ”。他不管家族生意,自有家财万贯任他挥霍率性风流,这样的人生何其恣意快哉。


他流连风月场所,学业却不曾落下,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洋公学,成为蔡元培的得意学生。在人才济济的新学组织“沪学会”,他文才卓绝总是第一。霸气全开的他,征服整个大上海,开启他开挂的人生。


他开辟先河,将《诗经》填进西洋音乐,创造很多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


他谈笑有鸿儒,加入“城南文社”结交文坛领袖许幻园。以文会友,和许幻园、张小楼、蔡小香、袁希濂结拜金兰,称为“天涯五友”。



他是奇才也是通才,书法独成一体,精金石篆刻,当资深票友,开设讲习班,写剧本登台表演……在他远渡日本求学期间,他男扮女装出演“茶花女”,瘦身剃胡子掐出纤纤细腰,他的表演精彩让人叫绝,义演效果极为轰动。


少年意气,挥斥方遒,他是大上海一颗最璀璨的星,他的学生丰子恺写道:“那时他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出道即巅峰,公子世无双。


游学日本之前,他写下巅峰之作:“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抒发了他的爱国心。之后,他东渡日本求学,后来成为中国最有才华的老师。


一个晚上,挚友许幻园来跟他告别,站在门外:“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决绝而去。


李叔同百感交集,让妻子弹琴,当场写下《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上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送别》,让人愁肠寸断,它字字珠玑,哀艳柔美,瑰丽了一百多年。


朴树唱过《送别》,唱到一半泣不成声,他说“我要是能写出这样的歌,死在那里都值了。”


在李叔同所有的传世之作里,都可以看到他的大气、情怀,潇洒疏狂,胸有丘壑,器宇不凡。而《送别》的哀伤,或许就是他骨子里一直挥之不去的孤独和对变幻人生的审思。


他站在人生的巅峰,经历大富大贵,才情纵横,那是别人活了几辈子都无法得到的人生。可他觉得人生的意义不仅于此。


从小佛缘深厚的他,有一次跟好友夏丐尊聊天,夏丐尊突然说:“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


说者无心,听者大为触动。后来他说:“我的出家,大半由于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


才也罢,名也罢,情也罢,半生繁华半生风流,在红尘大闹一场,潇洒而去,他选在风华正茂之时,决然放下,改写他的后半生。



参透红尘,天心月圆


1916年,37岁的李叔同写下“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入山断食后剃度出家。


1918年,日本妻子历经辛苦回国求见他,他答应见最后一面。那天,西子湖上气氛凝重。



两艘木舟对面而来。两人长身而立,他僧衣肃穆,她神情凄然。


两船渐近,她凝视许久说道:明天,我就要回国了。


他说:好。


她泫然欲涕:叔同……


他说:请叫我弘一。


她沉默良久: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他回答:爱,就是慈悲。


说罢转身,再未回头。



她悲恸大哭。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他在写给她的信中说:“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你是不平凡的,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


《上阳赋》中的豫章王萧綦对妻子说的话:我不允许我的王妃懦弱。



一个王者,要他的女人够强;一个佛者,要爱过他的女人够绝。


面对妻子,弘一法师高冷决绝,“只有深刻经历过红尘的人,才能如此坚决地放弃红尘”,他跨过物质与精神,勇猛迈向灵魂的最高处,去“探寻人生的究竟”。他开始芒鞋破钵走天下的灵魂之旅。


入了佛门,人人认为以他的才情性灵,会选择轻灵的禅宗,而他却选了戒律最严谨最刻板的律宗,开始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芒鞋布纳,过午不食。



一次他与友人聚会,因为12点人尚未齐,他只喝水,人齐了,他坚定地说:我过午不食。让一众友人惭愧不已。


欧阳予倩跟他是好友,彼此约见的时间过了,他闭门回绝:你迟到了五分钟,不见。欧阳予倩知道他的脾性,只能转身离开。


他着手重振律宗,编修佛典,讲学云游,沐风栉雨,不辞劳苦。


小时候,他父亲在家中挂一幅大对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他一生铭记,出家后更是一粒米饭不忍糟蹋,把“惜”字做到极致。


出家20多年后,用的还是出家所带物品,一件僧衣一穿十数年,破了捡垃圾堆里的破布条来缝补。别人求墨宝,写剩的宣纸他悉数奉还,一点不浪费。


58岁那年,弘一给自己起名“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这是自嘲,是生活质朴,也是追求极致的丰盈圆满。


很多人不懂他为什么要活得这么清苦?导演田沁鑫说:“他是喜乐的,他的那份苦,苦一分,自己就更精良一部分,他想努力做人,来人世一场,他在努力做一个人。”


他终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世祖。这样的荣耀,相比于前半生的盛世繁华,才是他真正的理想追求。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1942年秋,病重的弘一法师提前写好遗嘱,再三嘱咐他的遗体装龛时,在四只脚下都要垫上一个碗,装上水,不让蚂蚁虫子爬上去火化时被烧死。他从容地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与挚友一一道别,念诵佛号,写下最后墨宝“悲欣交集”。



弟子叶青向法师顶礼告别时,抬头赫然看到一根松枝挂在墙上。那就是他出生时喜鹊衔来的松枝,一生相随。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为了遇见你自己。”


弘一法师的伟大之处,不拘于他的传世作品,也不仅于杰出的艺术成就,而是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自制力,活到极致,完成了自我实现,追求高尚的人格。


他的得意学生丰子恺,将人生分为三种境界:


第一物质,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


第二精神,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第三灵魂,“人生欲”很强,满足了物质欲、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


弘一法师是第三种境界。


. END .


【文| 云淡风轻 】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女排低谷教练袁伟民求她出山,郎平:只要不死,就玩命吧

女排输球!郎平:女排精神不是夺冠,而是明知不会赢也要竭尽全力



~

从李叔同事业巅峰时选择出家,看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何方?
答:1918年,他黄历新年期间在虎跑寺度过,成为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回校后虽照常教课,但茹素诵经,世味日淡。 1918年黄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将多年视若珍宝的藏品,包括书籍、字画印章、折扇、金表等都外赠或销毁,然后到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正式剃发出家,那时他39岁。 其实出家前,李叔同曾借喻荷花,抒怀“昏波不...

陈叔同出家成了谁
答:楼主错了不是陈叔同而是李叔同 李叔同出家成了弘一法师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回国遭父母抛弃,在冲绳岛做护工,活到106岁
答:直到最后闭眼时,她还喃喃地喊着:叔同,叔同……只是此时的李叔同早已经成为了众人皆知的弘一法师,也早已经去世多时,雪子最终只是成为了李叔同人生过往中的一段不值一提的过往。李叔同出生于1880年,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戏剧家、书法家、教育家,除此之外他还是地地道道皈依佛门的“大师”,被后人尊称...

李叔同的出家、王国维的自杀、周作人的变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三...
答:李叔同(弘一法师)资质聪慧,古今少有 他在任何一个专业上的表现都是登峰造极 他教书上课,可能也对莘莘学子的表现有些失望 显然一切世间的荣誉 都逃不过无常的宿命 也不能了却法师内心深处对生死大事的思索 因此,本人相信法师出家,是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自行化他 觉行圆满 有诗为证:查三宝歌对...

弘一法师为什么只活了62岁就死了呢
答:弘一法师的早年经历:弘一法师李叔同幼年时就受到了佛教的熏染。据说,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后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他的大娘郭氏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叔同跟她学会了念诵《大悲咒》《往生咒》。他的长嫂信佛,曾教...

李叔同和雪子的爱情故事是什么样的?
答:坚强,不是面对悲伤不流一滴泪,而是擦干眼泪后微笑着面对以后的生活。雪子的一生可以只是为了爱,而叔同不然,他背负家国之情,自觉缺乏信仰,尚执念于研究,心性不稳。他想断念断情,潜心于法,精研于心,而雪子的大无畏的爱也成就了弘一法师的自由。这何不是大爱。弃你,非我薄情。李叔同亦是真...

道是无情却有情--读《李叔同传》有感
答:女子含泪悲唤:叔同……僧人:请叫我弘一。女子低头,沉默良久,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僧人答:爱就是慈悲,答毕转身而去,再无回头,是那么的决绝。          二、多情的师者       他出家后专心念佛,完全抛弃了富家公子的做派...

弘一法师日本妻子简介
答:几年后重返中国,她想弄清楚什么是爱,她不相信12年的情缘真会抵不过一个信仰。他们相约于西湖边上,两船缓慢地相向而行,是阴天。 她唤他:“叔同——” 他回她:“请叫我弘一。” 她强忍着满眶的泪,“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他轻描谈写地回应:“爱,就是慈悲。” 他没有抬眼看她,不敢与她对...

弘一法师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答:弘一法师.是佛教南山宗的一代宗师.是近代罕见的得道高僧之一.

喜马拉雅出品的弘一法师是真的吗
答:并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文学艺术人才,名文学家曹聚仁、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世称弘一法师。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福建泉州。他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高僧,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