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科学家的事迹,最好带上感想500字 收集一位科学家的事迹,说说从他的身上学到什么?(500字))

作者&投稿:松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永垂不朽 爱恩斯坦

1955年爱因斯坦溘然长逝於美国普林斯顿医院。他自称的「臭皮囊」遵照遗嘱火化,永别人间,惟主持解剖的院方病理学家哈维博士违逆当事人初衷,将大脑保留下来。爱公生前贴身秘书杜卡斯对此十分不满,但长子汉斯(Hans Einstein)则同意将之用於科学研究。不久哈维离去,置地下室两个玻璃罐中的「爱脑」於不顾,时人也多不以为然。哈维太太则更感厌烦,巴望有人「赶快把这鬼玩艺搬走」!后来陆续有人试图藉之以探求爱公才智的生理基础,虽不无发现,但缺乏理论高度。 

1988年哈维未能通过资格考试,失去行医执照,八十岁还在一家塑料工厂上夜班。「爱脑」虽继续得到知识界关注,却由於现代脑神经科学步履维艰,徒然在甲醛液中浸泡了四十多个寒暑。哈维心灰意冷,一度想将之捐给爱公生前促建的希伯来大学,或者乾脆归还普林斯顿医院,彻底甩掉这个包袱。不料就在上个千禧年的岁竟年终,石破天惊,突然传来意想不到的好消息:已有人初步发现爱因斯坦脑结构与其特殊功能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爱因斯坦童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象徵著成年的爱因斯坦必定有所成就。爱因斯坦出生於一个颇富裕的家庭。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Hermann Einstein)与叔叔雅各布在德国慕尼黑一带经营电工设备店。 

父亲-赫曼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生於1879年3月14日,他的母亲就觉得这位儿子有点不正常。据说,他的头很大,形状也奇怪。他说话之前需要用时间准备,所以说话的速度比起别的孩子要得多。当时,他父母觉得自己儿子可能是智力迟钝,又怎知他将来会有这麼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比较孤独,不喜欢说话。学校的运动,他不会参予。他很讨厌上学,经常装病缺席。在上堂时,经常神游四方,思考一切他喜欢的问题。后来,更因为上课与老师争执,被开除学籍。 

无疑,与所有科学家都一样,爱因斯坦拥有惊人的智慧和对大自然的好奇心。爱因斯坦生前经常提到他小时候的一次经历。在他五岁时一次生病,父亲送他一个指南针,他发觉无论将指南针指怎样放置,指针都会被无形的力量指著同一个方向,令他开始对大自然感到感趣。 

十二岁时,他从几何书籍中迷上了数学,几个数目字令这个小朋友开窍。爱因斯坦后来在自传中说,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平方相加等於斜边平方(毕氏定理)。这个平方不是显而易见的事,但却能证明,「人的思维能证明不是显而易见的事,这是多麼奇妙!一次证明能代替一千次:一万次量度。」几何学给爱因斯坦思维奇妙性,对他以后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虽然小爱因斯坦的成绩不俗,但他其实很讨厌读中学的生活,因为在这裏读书全部依靠记忆和严格的纪律。他唯有在家裏学习真正有兴趣的科目。据说,他的老师认为爱因斯坦的存在影响学习的气氛和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曾经被老师劝喻离学。终於,他在十五岁的时候离开学校,到了意大利和父母会合。这次逃离当然隐含著另一原因-逃服兵役。他曾说过:「如果有人听到音乐,会兴致盎然地列队前进,这点就足以使我轻视他,上天错植了大脑给他,他只要有脊髓就绰绰有余了。」

爱因斯坦一家移民到意大利,打算在此重新开始,创另一番事业。1895年,爱因斯坦投考瑞士科技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但不成功。接著,他入读了瑞士的一所学校,在这裏他开始研究麦克斯维(James Clerk Maxwell) 的电磁学说。 

数学天份很高的爱因斯坦毕业后入读苏黎士综合科技学院(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urich)。在此,他得到朋友歌斯曼(Marcel Grossmann)的热心帮助,替爱因斯坦带来了数学讲义,致使爱因斯坦完成学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这些讲义,我真的预计不到我能否成为今日的我。”

爱因斯坦的求职生涯并不顺利。毕业后,由於成绩不是很突出,他在找大学教学工作的时候经常受到拒绝。他只能从事有关教学工作的临时工,包括他最不喜欢的家庭教师。在这个时候,他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个负担,更动摇了自己热衷於成为物理学家的决心。 

最后,他於1902年找到了一份瑞士专利局(Swiss Patent Office in Bern)的鉴定工作。他形容这裏是他的避难所(a kind of salvation),因为他在此获得定时的工资,而且在此可以使他继续对物理的研究和撰写有关的文章。 

爱因斯坦曾经提及一位与他一同工作的好友-Michele Besso爱因斯坦形容他是一个欧洲最出色的科学增音板(Sounding Board)。与爱因斯坦一同讨论物理和哲学的问题,除了Besso以外,还有一群在学术界寂寂无名的朋友。他们称自己为奥林匹克研究院(Olympia Academy),以仿效当时在科学界响负盛名的奥林匹克研究学院。  

爱因斯坦的在专利局时撰写的论文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於1909年受聘於苏黎士大学当副教授。他更被邀请出席一年一度的德国科学家会议。在这裏他认识了当时出名的物理学家。接著,他又获邀到德国大学(German University in Prague)当教授一职。

在入读苏黎士综合技术学院时,爱因斯坦认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密内娃.马里许(Mileva Maric)。密内娃是塞尔维亚人(南斯拉夫)。她是爱因斯坦班裏唯一一个攻读物理学的女生 

爱因斯坦和密内娃深深相爱,很快地就想成立家庭。但爱因斯坦父母却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密内娃比爱因斯坦年长,脚又有点跛,又学习如此泠硬的科目,一点也不像大家闺秀;更重要的是,她不是犹太人。发生过几次争执后,母亲怒叱爱因斯坦,如果他再坚持与密内娃交往,就好像把有财务困难的父母逼上绝路。 

爱因斯坦只有悲忿地妥协。密内娃在1901年春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回到父母家产下女婴,但爱因斯坦无从探知婴孩的消息,可能随即夭折了。不久之后,密内娃回到苏黎士,没有通过毕业试,也没有拿到文凭。 

1899-1905年间,爱因斯坦饱受挫折。因为在这期间,他同时遭遇了失业、痛失女儿,而密内娃也因没有文凭,无法找到工作,而和他和父母数不尽的争执也令他伤神。直到1902年,父亲去世,爱因斯坦与家人的关系才渐渐和好。最终,他们在1903年顺利完婚,并分别在1904及1910年?下儿子。据说密内娃经常与爱因斯坦讨论物理学的问题,但她对爱因斯坦成就所作出的贡献一直得不到证实。 

密内娃,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

爱因斯坦透过书信和科学研讨会,认识了不少当时的欧洲物理学家。1912年返会瑞士综合科技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当教授。在此,他再遇了当时已成为数学教授的好友Grossmann。再次得到他的帮助,爱因斯坦开始研究有助他研究重力学理论的数学定理。 

1914年,德国政府邀请他作研究,并给他普鲁士科学学院院士(Member of P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的名誉。在少年离开德国的时候,他已放弃了德国公民身份,但由於这个名誉会为他带来认识一群伟大科学家的机会,而且接受这名誉不用履行日常教学工作,再加上这是一个有明望的名誉,所以他不得不接受。

 

由於工作日益沈重,爱因斯坦给予他妻子的时间使日渐减少。密内娃投欣:“他很缺乏丈夫的爱”。爱因斯坦因为受到妻子和工作的压力,开始与堂妹Elsa Lowenthal发展感情以寻找精神上的一点慰藉。最终,爱因斯坦与密内娃於1914年分开居住,并於1919年正式离?。同年,他便与Elsa Lowenthal结?,与她和她的两个女儿一起居住。 

爱因斯坦在当时战争气氛日盛的时代,充当和平使者。当时,德国境内的科学家的国家民族意识很?,知识分子们在1914年发起支持军方的签名行动,认为德军是国家文化的守护者。爱因斯坦为避免民族意识狂热一发不可收拾,发起另一个签名行动,并在战后发表和平宣言。 

1919-1933年,爱因斯坦被驱离德国期间,他活跃在许多团体中。 尤其在“国际联盟知识分子合作委员会”积极对抗同盟国对德国科学的抵制。另外还主持一个委员会,调查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犯罪行为。 

爱因斯坦在晚年时,经常为自己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冲突而感到烦恼和不快。这位红极一时的科学家,在物理学界再一次受到忽视。他得到的只是科学家们形式上的尊重(因为他昔日的光辉和老前辈的身)。对於他的说话内容,科学家们只是点头便算,没有理会他谈的内容。爱因斯坦之所以受到忽视,是因为爱因斯坦与当时新一代物理学家的矛盾 。 

1933年,希特拉上台,爱因斯坦便去信普鲁士科学学院,表明他不愿接受德国政府管辖,因为他认为德国政府不重视民族平等,也不尊重教学及言论自由。最后,他接受了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聘书,同时入籍了美国,於普林斯顿定居。自此,他拒绝再和留在德国的大学教员保持关系,甚至到晚年,他对德国人仍怀有原始的恨意。 

爱因斯坦在美国生活的22年期间(直到他去世),几乎一曾离开普林斯顿。他在这裏的唯一职责是造访那些跟他一样著名的人士。  

他在美国的政治生涯中,最有名的是1939年去信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希望美国政府发展制展原子弹,希望不会被德国抢先发展成功。



科学家爱迪生的事迹及读后感想:

爱迪生他从小家境贫寒,为了生活他池了报童。

有一次他在火车站卖报纸,看见一个小孩在火车轨道上玩,他叫了几声,来到那儿时,火车就要压过来了。

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带着孩子跳出了轨道,这时在火车里走出一个人,伸出一只大手,把爱迪生的小手握了好半晌。

原来他就是火车站站长耐肯基,耐肯基还是一位出色的电报报务员。

为了报答救子之恩,他答应将电报术传给爱迪生。后来,爱迪生成了真正的电报报务员,并且在好多电报局工作过。

在最后的一个电报局,他发明了第一样东西(二重发报机),然后他又发明了第二样东西(留声机)。

看了这一个个故事,我才发现:谁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天才。科学家们都是在一遍遍地坚持刻苦钻研、顽强克服困难、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

这不正应了爱迪生的那句话吗?“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一直铭记在我心中,它将时刻激励着我勇往直前,勇攀高峰。

写作时,收集人物素材的技巧:

1、从生活中收集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好的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都是作者身边的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

正如我们写作一样,好的素材往往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因此,我们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爱观察、会观察的习惯,懂得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抓住其中的精彩、有用之处,了解生活,品味生活,探求生活的本质。

2、大量阅读积累

我们现在有很多知识都是间接获得的,比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古今中外的名著,古诗词,各种学习的课程等,都为我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之源。

所以,多阅读,入眼入心,让阅读过的内容变成你自己的“积累”你肯定能写出好作文。反之,阅读过的内容无法变成自己的“积累”还是写不出作文的。

3、参加丰富的活动

作文素材更多的来源于社会生活。建议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走出家门,走到广阔的天地中去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世间百态。

在行走中、在参加社会活动中,可以帮助形成观察的敏锐性,大家要经常交流彼此的所做所想所感。久而久之,写作素材自然就会积累很多。



你战胜困难一次,就更强大一次
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在中学时参加学校组织的一项一百公里徒步训练。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种活动的艰苦性是可想而知的。走了两天,他的脚就打起了血泡。曾有许多次,他都想停下来躺在地上。但是,每当有这样的念头,他耳边就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躺下去便是懦夫!打起精神,走下去!于是,他咬牙挣扎着继续前行。不仅如此,他还鼓励大家咬牙坚持。一些体弱的同学支持不住,累倒了,他还背他们一段路程。渐渐地,他感觉自己已经适应了这种艰苦的跋涉,身上背的东西也似乎轻了许多。
土光敏夫后来担任有“财界总理”之称的日本经团联会长职务。他说:“我之所以在以后做事能不半途而废,关西中学的长途步行给我的启示最大。我知道:面对困难,人唯有迎接挑战而不是回避挑战,才会有真正的成长。你战胜困难一次,就更强大一次。”
【感悟】成长正如蝉蜕,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没有这份蜕变,就不会有力量的增强,更不会有新生。
【经典】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一位科学家的事迹鼓舞了我 作文500字~

一位科学家的事迹鼓舞了我 霍金,一个坚强不息的科学家。从霍金的身上,我学到了许多道理,并把这些道理铭刻于心。
霍金十七岁时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二十一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丧失了说话能力,坐上了轮椅,只有两根手指能够活动。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无法忍受的的。但是霍金并没有向困难低头,他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勇敢地向命运发出了挑战。最终他获得了成功,成为了皇家学会会员,成为了只有像牛顿那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其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震撼世界,发行量高达一千万册。
霍金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给予了人们极大的鼓舞,使那些虚度光阴的人万分悔恨。了解霍金后,我常常问自己:霍金不屈不挠的一生,给予那些残疾人生活的勇气和力量,难道对于我们这些健康人就没有启示吗?不,不是的!记得霍金曾经对自己说过这样的话:“时间只有两年半了,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这更使我感到我们这些健康人不能迟疑,不能虚度年华,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珍惜这幸福的生活。
霍金的事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于生活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有没有奋斗的精神。平时,有些人总以条件差啊、困难多啊作为自我安慰的理由,还用这些“理由”来逃避责任。但是,和霍金相比,这些困难是多么微不足道啊!一个人只要有胸怀远大的目标和奋斗的理想,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就不会被客观条件所束缚,就能够发挥自己潜在的力量,常遭优越的条件,自己主宰属于自己的世界。
感谢霍金,是他使我领悟到这些道理。我一定会牢记他的那句话,在生命中多做些有意义的事,还要学习他那坚强的精神!

袁隆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在国际上11次捧回大奖。获得的“世界粮食奖”更是农业领域国际上的最高荣誉。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20 13:53
袁隆平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并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项国际奖励。袁隆平虽已年届70岁,仍然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科研与

袁隆平的事迹概括心得感悟(5篇)
答:亲爱的爷爷请允许我,一个吃着您发明的稻米长大的孩子来告诉您我内心的秘密和梦想 ———长大了我也要做科学家接过您手里的接力棒心怀世界,正直善良让所有的人都远离饥荒我也要成为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就紧挨在您的身旁我也要让世界的夜空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更加闪亮! 站在一旁的袁隆平看着孩子们可...

科学家事迹作文
答:科学家事迹作文 篇1 在这些科学家中,我最崇拜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她曾获得过数次诺贝尔奖,得到很多国家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她刻苦钻研,永不满足,经过无数次试验,发现了放射元素镭。镭,是她一生中轰动世界的发现。 虽然我不懂元素是什么,什么叫放射性,但通过阅读这本书,却使我感到了它...

查阅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想体会优秀范文五篇
答:查阅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想体会篇一 袁隆平,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凭借杂交水稻研究的突出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始终怀揣着让中国人吃饱饭的梦想,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事迹深刻体...

袁隆平优秀事迹心得感悟5篇
答: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可以说家喻户晓,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可以说袁隆平“誉满宇宙”,他是中国科学家中最耀眼发光的学...

科学家事迹故事
答:科学家事迹故事5 斯蒂芬.科学家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60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

有关于科学家的故事
答: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因为他有电灯、留声机、电影和蓄电池等一千多种发明成果,所以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魔术师”。 爱迪生最大的功绩是发明了电灯,然而在他的发明创造中,最引起当时社会震惊的,莫过于留声机了。在1877年秋天,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轰动了整个纽约,各家报馆的新闻记者,像潮水般地涌来...

我国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5 《居里夫人传》里的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她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基,原籍波兰,于1867年11月7日在华沙城出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牛顿传》里的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科学家,生于林肯郡。牛顿发现...

彭士禄院士先进事迹2022心得感悟
答: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彭士禄院士先进 事迹 2021心得感悟 范文 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彭士禄院士先进事迹心得感悟1 中宣部近日决定,追授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时代楷模”称号。连日来,彭士禄院士深藏功名、矢志报国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尤其是在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中引发热议...

有哪些科学家为科学献身,他的事迹呢?
答:但是一个星期后,他的身体就出现了多种癌细胞,最后很快失去了宝贵的生命。2、布鲁诺 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他到处热情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把哥白尼的学说传遍了整个欧洲。他成为反教会、反经院哲学最坚决、最勇敢的战士。1600年2月6...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感想与心得
答:袁隆平的事迹感想与心得篇一 1930年的农历七月初九,在北京协和医院里,一个小男孩诞生了,因为出生在北平,便取名叫“隆平”。袁隆平是谁?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他是不开豪车但科研经费一投就是几千万的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