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店镇的历史沿革 青云店镇的文物遗址

作者&投稿:宦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兴青云店是京南一个大镇,是古老而又年轻的集镇。据口碑资料和史书记载,此镇形成与明达于清。辽、金、元以前此处是古战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到了明朝初期,燕王朱棣打败了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在建文四年六月(1402)做了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后,九月乙未,“徒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明史-记志第一册75页)。青云店地区绝大多数人都是那时从山西移民过来的,包括所谓的七十二连营。
青云店镇北头以及老观里以东各村原来老基地都是两间半,就是那会儿移民时平均分配住宅基地的痕迹。青云店镇上的历史没有青云店东的东店村早。原来的集市不在青云店镇而是在东店这个村。到大清光绪三年即(1877年)集市方从东店村迁到青云店这个集镇。移海沧桑多年变化,青云店这块风水宝地越聚人口越多。到了大清嘉庆年间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青云店镇北头,清嘉庆庚辰(1820年)重修真武庙碑文记曰:“京都右安门苑南清润店,京南之巨镇也,-----”。可见到清朝中后期,青云店就形成大镇了。
据口碑资料,青云店最早叫西店、清润店,后改名青云店。起初青云店只有镇中心一块二三十户人家。司、杨、侯、窦四姓。周围有几个小自然村,如南张村(有说马林店村)北马店、东坟上、西坟上等,逐年外来人口迁至定居,如青云店吴氏大户,家谱记载是大明万历年间从江苏迁来的。文家是大清末年从山东乐陵迁来的等等。多年聚而连片,成了大镇。由西店、清润店从哪年哪月改为青云店的?有个口碑传说:原来清润店镇南头,有家有名气的客店叫“马林店”。每逢朝廷大毕之年,就有南方举子进京赶考的在此落脚。有一年几个举子同住此店,店主热情招待。晚上举子聚而谈论科考之事。一个年轻的举子问:“各位台兄,做事以何为本?”众答:“上效朝廷,以民为本。”畅谈尽性,各归房休息。当晚这个年轻的举子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考上了头名状元,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并被皇上封为八府巡案钦差大臣,他一路除赃官,斩恶霸,为民请命,真是痛快淋漓。第二天清早,他把店主和举子们叫到一块,叙述其梦。有人讥讽他说:“此乃真是黄粱好梦。”而返,他认真对店主人说:“你店何不改叫青云店?”店主不解的问:“为何改这个名?”举子说:“此店距京城还有一站地,举子们去京赶考都在此店下榻。从此进京青云直上。步步青云岂不美哉。吉利乃招揽生意之本也。”店主认为言之有理,把“马林店”改为“青云店”。这个举子在兴致正高时提笔书写了“青云店”三个大字。后这个举子真的考上了状元,而后还专门再光顾此店。
年深日久后,清润店也改叫了青云店,什么时间改的不祥,不过光绪十三年三月(1887年)重修真武庙碑文又有这样的记载:“京南五十里有巨镇曰青云店”。



大兴区的历史沿革~

金朝贞元二年(1154年)将永安府改为大兴府。明朝、清朝在北京设置大兴县,为附廓的两赤县之一。1928年划归河北省,并将县治由北京城内迁至黄村。1958年划入北京市,与南苑区合并,改称大兴区。1960年改名大兴县。2001年又改为大兴区。大兴区最早前身为古蓟县,以建于蓟城地区得名。蓟县当为先秦之县,为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所建。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于蓟城地区置广阳郡,蓟县属之。自汉至隋唐五代,蓟县之建制始终存在。西汉,蓟县相继历属燕国、燕郡、广阳郡、广阳国。王莽新朝时期(公元8年-23年),蓟县一度改名伐戎县,隶属广有郡,王莽新朝覆灭后恢复蓟县名。东汉,蓟县相继隶属广阳国、广阳郡、上谷郡、广阳郡。三国时代,蓟县属魏之幽州燕郡、燕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蓟县相继隶属燕国、燕郡、幽州、范阳郡等。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蓟县改名蓟北县,隶属幽都府;辽开泰元年(公元1012年),蓟北县改名析津县,隶属析津府,为辽南京附郭京县。宋宣和五年至七年(公元1123年-1125年),析津县归宋,隶属燕山府。金代,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析津县更名大兴县,隶属大兴府,为金中都依郭县。元代,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中都改为大都,大兴县为元大都附郭赤县,隶属大都路。明代初期,大兴县隶属北平府。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大兴属之。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迁都北京,大兴为依郭京县。清代,大兴仍为依郭京县,隶属顺天府。中华民国时期,1914年10月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大兴属之。1928年6月,大兴县划归河北省,9月定为特等县,1929年1月旋即降为二等县。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隶属河北省第三专区。1945年8月日本投降至1948年12月地区解放,大兴县隶属河北省第五专区。日伪统治时期(1937.7-1945.8),大兴县先后隶属河北省津海道和燕京道。1943年10月,中共领导的大宛安永固涿良办事处成立。1944年2月更名平南办事处,同年9月设置平南县。1945年3月,平南县建制撤销,分设大兴县和涿良宛县。1949年8月以前,中共创建的平南县、大兴县隶属冀中十专区。1949年8月,大兴县划归河北省通县专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兴县仍隶属通县专区。1958年3月,大兴县划归北京市并将原属北京市南苑区的旧宫、亦庄、瀛海、西红门等地划归大兴改为区建制。1960年1月,恢复县建制。1999年,辖14个镇,526村:黄村镇、榆垡镇、瀛海镇、庞各庄镇、安定镇、青云店镇、西红门镇、采育镇、亦庄镇、旧宫镇、礼贤镇、北臧村镇、魏善庄镇、长子营镇。2001年1月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4号)撤销大兴县,设立大兴区,以原大兴县的行政区域为大兴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黄村镇。2001年3月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京政发[2001]9号)批复:(1)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大兴县,设立大兴区。以原大兴县的行政区域为大兴区的行政区域。大兴区人民政府驻兴政街。(2)在原黄村镇行政区域内设立兴丰街道办事处、林校路街道办事处和清源街道办事处,同时保留黄村镇建制。其余行政区划不变。2002年,大兴区辖3个街道、14个镇:兴丰街道、林校路街道、清源街道;黄村镇、西红门镇、旧宫镇、青云店镇、采育镇、安定镇、礼贤镇、榆垡镇、庞各庄镇、北臧村镇、魏善庄镇、长子营镇、瀛海镇、亦庄镇。2005年10月,北臧村镇人民政府由原址迁至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天富大街10号办公。2005年初,大兴区辖3个街道(兴丰街道、清源街道、林校路街道)、14个镇(黄村镇、西红门镇、旧宫镇、亦庄镇、瀛海镇、青云店镇、长子营镇、采育镇、安定镇、魏善庄镇、礼贤镇、榆垡镇、庞各庄镇、北臧村镇)。2005年11月3日,大兴区黄村、西红门、亦庄、旧宫地区办事处揭牌仪式在黄村镇举行。2007年10月12日,大兴区瀛海地区办事处揭牌仪式在瀛海镇政府举行。2005年,全区面积1036.32平方千米,人口56.6万人。辖3个街道、14个镇,共有75个社区、526个村委会。2009年7月31日观音寺、天宫院街道办事处成立。

重修真武庙碑记清光绪十三年三月,青云店镇北头,现三村三地带有一座“真武庙”。一九五八年只发现一块《重修真武庙碑记》。当时碑南向。额座均雕二龙戏珠。豆清石。额明“万古流芳”。碑高2.8米,宽0.6米.阴文为,高南五十里有巨镇青云店北其有古庙一所。前灵宫者,后计母位于中者,为真武故成称真武神云。重修天仙圣母庙记青云店镇东店村西头,原有《天仙圣母庙》一座。现只留有一石碑。碑文记载《天仙圣母庙》重修于明朝、万历、丁未年(即1607年)碑身高3m,宽0.95m,厚0.25m。碑向南,螭首龟跌,风化严重,此碑广道路边,自然风化,人为刻砸严重,已歪倾。青云店“经幢”青云店镇南一村小学是“庵庙”原址。八三年院内发现原“经幢”已为两截。形八棱,另有幢座一个。上边镌刻有佛像,及安次县北徐里,此幢现存大兴文物所。其中一截长为0.49米,另一截长为0.52米,直径均为0.34米,大边均为0.19米,小边均为0.10米,考证本幢初于辽代。石碑青云店街村北头大桥西侧栏墙下,有一汉白玉石啤。长约2.5m,厚0.20m,较完整。外面只观碑侧面,未拓。年代不详。现仍在原址。重饰行宫碑记位于青云店三村大队北头熊家院内。明朝时期,三村原有古寺庙多处,现留有石碑四块一块压在村北头桥栏下,一砌在三村水井井边。两块在熊家院内。(其中一块为碎碑)。《重饰行宫碑记》为熊家院内压水机傍。碑长1.6m,(碑首长0.5m),宽0.65m,厚0.14m,正面碑额《重饰行宫碑记》。背面碑额“十方众信,万古流芳”。黄釉葬缸青云店三村社员在刘姓坟地,挖出清代时期的葬缸一口,缸盖已碎。于一九八三年由大兴文物所收存。口径0.77米,园腹大口,小底,四以釉堆绘仙人、鹏鸟、松竹等。一九八二年十一月留有黄釉葬缸照片。黄釉荷花缸青云店中学原址为文老公宅。解放后为大兴县公安局占用。五四年后改建中学,六十年代初,建中学教室时,曾于地下窑藏清代瓷器若干件。八三年索回“黄釉荷花缸”。另于解放后公安局占用时出土窑藏瓷器之一,即“四足青花壶”大兴文物所有照片。此壶出土时情况不详。三村《石碑》此碑可能为明代石碑,已砌在井台上,东面为群众院墙。上面字迹待机翻过拓印,碑长约2.50m,宽约0.85m。此碑位于三村大队井台傍。东店《经幢》青云店东店村群众从猪圈内发现青石八棱经幢。长0.85m,底径0.35m(上略小)大面0.20m,小面0.11m,大面上浮雕观音佛。据群众介绍,此经幢是由村东口运来的。实物现存大兴文物所。据考证此经幢始于辽代。大谷店《经幢》青云店南大谷店村小学校内,留有金代八角形经幢一个。长1.40m,直径0.40m,大边宽0.20m,小边宽0.12m,一面已残缺,残缺部分在该村原香厂内当台阶用,已拓。顾庄《和尚缸》青云店北顾庄村商曰生院内南角,有清代“和尚缸”。黄釉,通高1.30米,由缸身、缸盖、缸顶三部分组成。缸身高0.75米,四周画有花鸟,双马,盖上有一寿字,出土时缸内有骨架一具,砖一块。照片存大兴文物所有“和尚缸”照片。小回城《石鼓》青云店东北小回城村农民张凤桐家门口存放一对石鼓。光面无字,据考证“石鼓”约初于清代。商0.45米,中暖围2.05米,径0.58米。石刻《荷花缸》园型石缸,外浮雕花纹。缸高0.60米。外围3米,缸口直径0.95米,低略小,沿厚0.10米。碑葬在青云店小回城古城地,城头坑北约50米处,群众取土时发现一小型不完整砖墓,勾纹砖35×17×6厘米。出土小玉饰5件。古城遗址战国汉朝时期,青云店大回城一带建有古城。据前些年观察,大小回城村北约300米见方范围内暴露村砖瓦片居多。砖瓦陶片多为绳纹、布纹。近些年村民取土,有完整的陶器出土,83年秋,群众又发现陶井2处,出土两件文物。文物所。

云陵镇的历史沿革
答:云陵镇位于云霄县中部,漳江两岸。县人民政府驻地。1943年置云陵镇,1956年更名城关镇,1958年改公社,1980年复置城关镇,1984年复置云陵镇。2012年,面积16.1平方千米,人口7.27万,辖12个居委会和4个村委会。

青云镇的历史沿革
答:2001年1月,临沭县乡镇区划调整,将原有的20个乡镇调整为11个镇和1个乡。其中,朱仓乡与东盘乡合并为朱仓乡、临沭镇与周庄镇合并为临沭镇、青云乡与韩村镇合并更名为青云镇(驻地原韩村镇)、南古镇与醋庄乡合并为南古镇、曹庄镇与华桥乡合并为曹庄镇、石门镇与前庄镇合并为石门镇、店头镇与官庄...

黄店镇的历史沿革
答:由此,望云乡也改名为纯孝乡。为此,三峰殿口村建立了三峰孝文化园,以此作为孝文化教育的阵地。目前为兰溪市青少年孝敬教育基地、兰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5年12月21日启动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以来,到2016年1月17日,全市201个新村全部挂牌成立。本次调整后,黄店镇辖黄店村、肥皂村、露源村、...

青云谱镇的历史沿革
答:石马行政村划入青云谱乡。2002年8月8日,撤销青云谱乡,设立青云谱镇(赣民字[2002]181号批复)。2004年将青山湖区湖坊镇的楞上、太和、热心3个村划归青云谱区管辖。调整后,青云谱镇辖三店、熊坊、石马、前万、万溪、黄溪、城南、施尧、下尧、太和、热心、楞上等12个村和洪惠居委会。

云湖桥镇的历史沿革
答:清代属七都管辖,清末明初,湘潭县按地域大小、人口多寡以山水地形分为四乡十七区,涟水西域为西乡,原七都属二区管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实行保甲制,西二区全部并入第九区,云湖桥乡隶属第九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六月,区被废除,扩并乡、镇区域,云湖桥属银田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飞云镇的历史沿革
答:明时置江南弹道飞云总铺,驿道分别东通沙园所,南通平阳县城,西通泰顺县城。明时属南社乡十三、十五都,后历改飞云乡、云南乡、云峰乡、吴桥乡,1985年12月改飞云建制镇,1992年孙桥乡并入。1949年至1992年为瑞安市(县)仙降区区公所驻地。2000年6月19日,撤销林垟镇、阁巷镇、云周乡建制,并入飞云...

沂水新庄历史
答:请教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的历史沿革 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现辖19个乡镇,1042个行政村,110.83万人,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在山东省县级区划面积中居第二位。 历史沿革 根据史书记载,沂水县的境域,在夏朝公元前21—16世纪,其北境、东境入青州,其南境入徐州。商朝,沂水地属人方。 西周,沂水地属鲁国。 春秋,沂水地...

请教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的历史沿革
答:县情概况 灌云县 【拼音】 Guanyun Xian 【位置】 华东江苏连云港下辖县 【面积】 1775.25平方公里 【人口】 102.53万人(2008) 【代码】 320723 【区号】 0518 【邮编】 222200 【驻地】 伊山镇 【沿革】 ?年辖6个镇、19个乡:伊山镇 杨集镇 同兴镇 四队镇 龙苴镇 燕尾镇宁海乡 鲁河乡 穆圩乡 东王集...

独店镇历史沿革
答:独店镇的历史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孕育出了诸多杰出人才。早在晋代,皇甫谧,这位针灸医学的鼻祖,曾在独店镇的张鳌坡定居,广泛阅读,潜心研究,他的医学贡献《针灸甲乙经》便在这里诞生。如今,"皇家花园"和"皇甫谧陵园"等古迹遗址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大夫左丘明也在独店选择了居住...

五云的历史沿革
答:1949年10月,五云属陆丰县第八区,1951年属陆丰十三区,1958年9月27日建立五云人民公社,1965年五云人民公社归属揭西县。1983年五云人民公社改称五云区。1986年,原五云区划分为五云镇、下砂乡。1987年起,五云镇因受非法组织干扰导致10年处于无政府状态,连续三届政府换届工作无法进行,各项事业建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