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工作规律

作者&投稿:成王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相对于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相对于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要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从国内看,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不高,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不断加快的现代化进程,在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

  十八大提出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在这四化发展中,农业是短腿。改革开放35年,我们的工业化走过了发达国家两百年的历史。全世界最重要的500种工业产品,中国有220多种在世界位居第一,2012年世界粗钢产量不到14亿吨,中国生产了7.2亿吨,铝合金、水泥等产品的产量也占到世界产量的50%以上。

  从城镇化来看,我们的城市建设特别是硬件建设方面不输于发达国家,信息化方面基本和发达国家同时起步,但农业现代化,我们不仅没有用三十多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两百年的历史,甚至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相对于二三产业,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2012年,一个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大约是2万元,工业是10万元,第三产业是8.4万元,也就是说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工业的1/5、第三产业的1/4。

  因此,十八大报告对四化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到2020年工业化是目标实现,城镇化是质量提升,信息化水平是大幅提高,农业现代化是成效显著。这也就意味着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要跟上其他三化的发展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对这个形势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2、如何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在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的过程中,13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这是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有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区域平衡、进出口平衡等多个平衡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仍然是总量平衡。

  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既面临人口增长带来的绝对需求,也同时面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带来的成长性需求。1978年,我国人均GDP是190美元,2012年是6195美元,在190美元的阶段,大家的要求是吃饱,在6195美元的阶段,我们不仅要求吃饱,还要求吃好,吃的安全,这对农产品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2.6亿农民工由农产品的生产者变为消费者,这个转变性需求也是巨大的。此外,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等间接需求也在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保障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必须要有战略考虑。

  3、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农民权益。

  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之中,如何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如何让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的进程,这是三中全会的明确要求。全会《决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具有丰富的政策内涵,提出了很多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给予农民更加充分而合理的保障,要赋予更多的财产权利,比如土地权利,过去主要是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的权益,可不可以进一步丰富处分权,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深化。

  从国际看,全球一体化发展使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当前,全球农业产业分工深入发展,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如何提升农业的绝对竞争力和相对竞争力。

  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使农产品进口规模增加、品种增多,农业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竞争力有绝对竞争力和相对竞争力之分,从资源的层面讲,我们的大豆、棉花等农产品缺乏像美国这样的绝对竞争力,但是我们的畜产品、水产品仍然具有相对竞争力,特别是和日本、韩国等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回旋余地还很大。新阶段,需要更多地从全球范围思考我国农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定位。

  2、如何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为了解决农产品供给问题,适度进口是有必要的,关键是把握一个度,哪些是必须确保自给的,哪些可以通过适度进口来缓解供给不足压力。目前,我国大豆进口已经达到5838万吨,棉花540万吨,大约占国内需求的80%和50%,在进口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三大主粮的基本自给,大豆、棉花可以适当进口一些。

  3、不仅要关注农产品进口,还要关注农业怎么“走出去”,要研究农业“走出去”的政策定位问题。

  比如,对南美国家,可能更多考虑的是重点农产品的进口保障问题,对东盟国家主要是农产品的互利互惠,对非洲国家可能主要是技术援助和扶持,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消除中国粮食威胁论的必然选择。对日韩等国家,可能更多的是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问题。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任务。

  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竞争力不足的现实背景,要求我们“做大”、“做强”和“做长”我国现代农业。“做大”即是针对我国农产品总量失衡、结构性短缺的状况,要求我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供给总量,解决好农产品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强”即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市场,发挥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提升不同区域农业的相对竞争力和绝对竞争力;“做长”即农业重要产业、重要产品,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如何生命力长久、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标准化、品牌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围绕这三个目标,现代农业有三大任务:

  1、确保13亿人的吃饭问题,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增加农民的收入。

  2012年,农民收入四大来源中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到44.6%,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在吉林等粮食主产区,家庭经营性收入可能占到农民收入的60%以上,在陕西苹果产区、新疆棉花产区可能要占到60-80%。只有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推动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才能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3、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过去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关注供给和增收,现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去考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应该做正面贡献而不是负面贡献,这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三大任务。

  三、建设现代农业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三大任务,既要靠发展,也要靠改革。从发展的角度看,我认为价格和补贴是对农民影响最大的政策,价格对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总量供给具有直接的拉动效应,要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政策效应。从改革的角度看,在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引领下,怎么破解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把握五个大的方面。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要在稳定家庭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实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机制。在工业化、城镇化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背景下,进城农民可以保留自己的土地承包权,把经营权流转出去,这有利于推动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受资源条件制约,我国的农地规模经营不可能达到美国那样的水平,但是与日本韩国相比,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总体上看,规模经济有利于降低成本、抵御风险,有利于提高科技应用水平,也有利于商品化和市场化。同时,也要研究如何实现规模的适度,使得土地产出效率可以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2、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从组织属性来讲,把新的经营主体归纳为四类,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都可以算作家庭经营的范畴,土地合作、股份合作、流通合作、产销合作等各类合作,都可以算作合作经营的范畴,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其它工商资本等属于企业经营的范畴。

  这些新的经营主体,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商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有效载体,应加以扶持,促使其发展壮大。此外,小规模分散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要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从种到收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以此来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的问题,解决关键农时、关键环节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解决老人农业的问题。

  3、培养新型职业化农民。

  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是当下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原以为这个问题更多出现在人少地多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但现在看更多是出现在人多地少的东亚国家,日本是典型代表,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紧随其后,现在我们这个问题也越来越突显。越是人地关系紧张的地区,谁来种地的问题越突出。

  过去,我们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土地要承载大量农业人口,结果是大家一起受穷。改革开放打开了农业劳动人口的转移通道,在人均农业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外出务工的收入远远高于在本地务农的收入,因此越是人多地少的地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越多、谁来种地的问题越突出。现在看,贵州、四川、湖南、江西、安徽等劳动力输出大省都面临这一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也就是说,要培养一大批新型的职业化农民。

  一方面,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提供免费职业化教育、扩大在业培训、提供创业贷款等方式,培养一批有志于从事农业的青年人;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职业化农民的培养,实现农业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将来的职业化农民,应该是进入有门槛、收入有保障、经营有效益、职业有尊严的群体,这对于我们农科院校的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4、推进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创新。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金融保险支持。在农村金融方面,我们围绕农村金融的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对金融信贷部门在货币、财税、补贴、监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政策力度还不够,覆盖面非常有限,对金融信贷部门吸引力还不强。

  在农业保险方面,目前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的保险品种只有15个,种植业的包括玉米、水稻、小麦、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天然橡胶、森林、青稞,畜牧业的包括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藏系羊、牦牛。

  现代农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高达200多个。我们一些区域性重要品种如陕西的苹果、南方地区的茶叶、大城市的蔬菜生产,都没有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下一步应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农业保险的体制机制,目前农业保险的保额太低,只能勉强覆盖生产的物化成本,连劳动力成本都不够支付,应进一步丰富农业保险产品,适当提高保额,让农民选择是保成本还是保收益。总之,要有多种选择。

  5、强化试点试验。

  改革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重视基层的创造。三中全会特别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通过局部的试点试验,为全面改革创新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一直是我们推进农村改革的重要方法。在这方面,各地还有很大的探索试验空间。



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稳,天下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而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也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受阻,影响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当前,安徽省深刻认识和主动适应这种新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方位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在新的战略高度上实施“三化联动”:以工业化为基础构建城镇体系,以城镇发展增强工业化承载力,扩大就业容量,吸引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性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工业化理念开发农业转型潜力,调整农业结构;以城镇化方式开拓农业转型空间,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创造性地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第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重在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安徽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装备水平不高,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低,社会化服务滞后,迫切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就是要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以信息化为核心,实施良田、良种、良法、良制“四良”配套工程,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基础设施工程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民现代化,着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重在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大粮食战略工程实施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升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的比重,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大规模开展园艺产品生产和畜牧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此外,还要着力培育农产品展会品牌,办好合肥、上海、北京3大农展,扩大安徽名特优农产品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突出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共赢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环节的利益增值。
  第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重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把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造中低产田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等项目,科学谋划和实施一批提高保障支撑水平、增强发展后劲的农业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台阶;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重在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加快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加快培养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计划到2015年,安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5万人,2020年达到150万人

什么是我国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相对于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相对于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要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从国内看,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不高,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不断加快的现代化进程,在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
十八大提出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在这四化发展中,农业是短腿。改革开放35年,我们的工业化走过了发达国家两百年的历史。全世界最重要的500种工业产品,中国有220多种在世界位居第一,2012年世界粗钢产量不到14亿吨,中国生产了7.2亿吨,铝合金、水泥等产品的产量也占到世界产量的50%以上。
从城镇化来看,我们的城市建设特别是硬件建设方面不输于发达国家,信息化方面基本和发达国家同时起步,但农业现代化,我们不仅没有用三十多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两百年的历史,甚至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相对于二三产业,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2012年,一个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大约是2万元,工业是10万元,第三产业是8.4万元,也就是说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工业的1/5、第三产业的1/4。
因此,十八大报告对四化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到2020年工业化是目标实现,城镇化是质量提升,信息化水平是大幅提高,农业现代化是成效显著。这也就意味着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要跟上其他三化的发展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对这个形势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2、如何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在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的过程中,13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这是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有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区域平衡、进出口平衡等多个平衡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仍然是总量平衡。
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既面临人口增长带来的绝对需求,也同时面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带来的成长性需求。1978年,我国人均GDP是190美元,2012年是6195美元,在190美元的阶段,大家的要求是吃饱,在6195美元的阶段,我们不仅要求吃饱,还要求吃好,吃的安全,这对农产品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

企业管理研究新趋势
■★面对现代信息和知识社会时代的到来,在现实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已经新出现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计算机集成管理、电子商务、创新管理等等新的内容和形式,使人眼花缭乱。那么,企业管理的研究究竟会向哪些方向发展呢?这是摆在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的一个基本的框架问题。笔者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在总结20世纪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初略提出企业管理研究的基本方向和主要趋势或内容。 企业创新管理研究新趋势 这个方向目前已经被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所证实,也已被人们所认同。对于企业创新管理指什么?目前有不同的解释。它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指“企业的创新性管理”,这仅仅指企业管理活动的创新,即称企业管理创新;二是指“企业创新的管理”,即指企业所有创新活动的管理,它的范围和内容比前者要大的多。我们这里指的是后者。企业创新管理就是指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运用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如类比、移植和组合等等,对企业的要素、组织形态、经营运行形式及其管理的模式、思路和方法等等创新活动的管理。企业创新管理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创新”,既运用创造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实施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不是从企业特定职能要素或企业运行环节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经营管理。因此,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管理研究的新方法,是一种企业研究哲学的变化,从而必然是未来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方向。 为什么企业创新管理研究是未来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方向? 首先,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和迅速变化需要企业创新。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在农业时代,人们交往的时空距离比较大,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相对有限,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土地资源的开发,创新对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但还只是由少部分人认识到创新的充分作用,因为工业化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靠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和扩大生产规模来达到发展的。因此,不管在农业时代,还是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一种数量增长型经济,都是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时代,大自然赋予的基本的自然资源几乎已经开发耗尽。现代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依靠什么资源?这只有创造、利用新的未被人类认识的资源;只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开发新的再生资源。而这必须而且只能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所以“创新”是时代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必然要求。这是其一。 其二,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文明程度,经济的发展已经生产创造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量的基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的基本需求相对已经达到了极大的满足。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临界发展阶段一样,即经过高速成长发展以后都有一个相对成熟或“饱和”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具有“迟滞”的特点从而就有更大的发展难度。人类的财富创造似乎也已到了这个发展阶段。同时,由于人类的基本需求相对已经达到了极大的满足,基本的需求产品已处于相对生产过剩,而人类进一步的需求正趋于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也就需要企业开发更加细分、更高要求的产品来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其难度不言而语。所以,如何进一步开发新的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类进一步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要?这就必然更需要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其三,在现代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全面发展,消除了人们之间在交流方面的距离和时间,从而加快了时代的变化速度。同时,知识和信息源的极大丰富,多向分流和快速传播,使知识存量的改变加快,知识的新颖性也加快丧失。在这种急剧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种产品不可能长期占领市场,一种服务也不可能适合大量客户的需要,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将日益缩短,企业只有不断地加快开发、创造新的产品,才能把握市场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企业只有创新,并且只有形成一种持续的创新机制,才能适应现代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可见,创新是企业的生命。 其次,企业管理理论本身的深化发展需要进行企业创新管理研究。 企业管理尽管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纵观20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理论,应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概括起来,20世纪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思路可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从20世纪管理思想的演变来看,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或方法的提出无不来自于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因而20世纪管理思想的演变史也是企业管理的研究史。20世纪管理思想的研究可概括为如下线索和学派: 从工作研究————到人的研究;而人的研究经历了 从人际关系—— 人群——人性——人的需要——到人的激励的

着力构建什么的农业农村发展新体制?
答:着力构建机会平等、服务均等、成果普惠的农业农村发展新体制。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

中国农业发展方向能借鉴国外哪些经验?
答:一、选择符合国情或区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有三种主要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化模式,以日本、以色列等国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以及以法国、荷兰为代表的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主要由该国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

农业 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指的是什么
答: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解读_百度知 ...
答:2014年1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打响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令枪。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优化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

国家健全农业科研什么制度保障对农业
答: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动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 国家健全农业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成果产权保护制度,保障对农业科技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第十七条国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企业、高等学校...

顺应改革创新,促进农业生产增长方式有哪些举措
答: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化农业生态化理念,引导农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轨道,优化农业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以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

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来提升现代农业竞争力
答:一、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科研人员积极性 未来,必须要建立符合农业规律的科研体制机制。”“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陈章良建议,今后应该着力完善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衔接、健全专业服务体系、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

现代农业的推行模式
答:下面简要归纳各地在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四种运行模式。1、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外向型创汇农业的模式,是指利用沿海地区的区域优势,采取相应政策吸收扶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生产和加工优质农产品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

中国农业现代化制度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作者简介
答:以下是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制度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的相关介绍,由陈丽丽教授提供。陈丽丽,女,出生于1965年11月,拥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她在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之后在学术领域进一步深造,于2007年取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现担任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的副教授,专注于...

...我国政府将如何做好农业的可持续(现代农业方面)?现代农业国家定位要 ...
答: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破除体制弊端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的农产品。2013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20字方针。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现了把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地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