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怎样理解道德与利益是伦理的基本问题?

作者&投稿:人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般说来,道德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实践中,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关系的内在要求而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以及以此来调节的能够用善恶标准来评价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这一类社会现象。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中必然形成了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伦理道德关系。人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基于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行成的,所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这句话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里面的一句话,上面有比较完整的诠释。

道德的基础是什么?~

道德,道既是客观规律,道理;
德就是结果,德者得也。
道德,道讲的规律,讲的是本质,德讲的是结果,讲的是现象,是遵循客观规律所必然发生的结果,是违背客观规律所必然带来的恶果。

道德的基础就是因果,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根本之道,是宇宙间唯一永恒不变的真理,是一切事物包括人事都包含和遵从的根本规律。道家的根基是《太上感应篇》。《道德经》是高深的理论经典,是智慧的高度结晶。道德基础要从《太上感应篇》做起,从《弟子规》(弟子规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道理)做起,从信因果做起。

到今天应用伦理学基本上还只是一个相当笼统的概念,它只不过是关于诸如医学、经济、政治、生态、科技及国际关系等不同领域的现实的伦理问题之研究的一个总称。 而现代意义的医学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两性关系伦理、媒体伦理、网络伦理、动物伦理及国际伦理等等是最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而兴盛起来的哲学学科,它们试图对各自领域中涌现出的紧迫的伦理道德问题,提出某种有说服力的解答。例如: 医学伦理是应用伦理学中发展最为迅猛、争议最为激烈的一门学科之一。众所周知,珍视与保护生命是传统伦理学的一项基本原则。然而这一原则在现实的医疗实践中经常受到堕胎、植物人等问题的挑战。这就在医学伦理界引发了对一系列相关课题的论争:生命有没有价值等级?人类胚胎是否算人?如果不是,胚胎发展到何种阶段才算是人?怎样给死亡下一个定义?以脑死作为标准取代传统的心脏停止跳动之标准,从心脏还在跳动但已脑死的人体中摘取健康器官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如何实现医疗资源的公正的分配?另外,传统医学伦理对医护人员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关护”、“不伤害”,在这里并不十分注重诊断、治疗和纯粹研究过程中病人自身的同意或拒绝的权利。而当代医学伦理则要求医生应更多地考虑到病人在决策中的参与,并通过向病人告知未来治疗活动的意义、机会、后果和危险而为病人的自我决断创造条件。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艾滋病病人的受尊重及受保护之权益、绝症病人选择安乐死之权益以及如何处理医生的救死扶伤的职责与病人的自决权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医学伦理学家研究与争议的基本课题。 经济伦理不仅涉及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涉及到企业在生产、销售、广告等各个环节在道德方面的认知与自我约束,而且还关涉到个人在生活方式、物质消费上的道德选择。在经济伦理领域中人们曾经就如下课题进行过争论:经济主体如何理解赢利欲望与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冲突?曾经有人认为,经济行为原则上不受伦理的影响,赢利欲望是一回事,道德要求是另一回事。谈经济伦理对于企业家来说无疑是一种苛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本身的成熟与发展,随着人们对市场经济之本质的认识的逐步深化,大多数人已经感受到:企业家不能满足于充当只知赚钱的经济动物,作为人他应当拥有一种对道德境界的向往与追求;退一步说,良好的道德形象从长远来看对于企业而言实际上肯定也是一种宝贵的战略投资。因而从本质上讲,赢利欲望与道德要求是和谐一致的。然而市场经济是竞争激烈的经济,在这一前提条件下仅仅指望经济主体的自我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在企业家遭遇到由于宏观制度的缺陷所造成的伦理冲突、道德悖论之时,重要的就不在于企业家个人的抉择,而在于能否建立一种符合伦理要求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是指经济主体活动的外围条件,它为经济主体规定行为方式,指导他可以做什么,不可做什么;它规定竞争者们的起跑线。道德要求正是在这里体现的。在市场经济的结构中,个体的行为不能说是善还是恶,而只能说是适应还是不适应市场。若某种经济行为被证明是不道德的,因为市场逼迫经济主体这样做,那就不是企业家的问题,而是游戏规则的问题。所以在经济活动中,不能仅仅强调个人的正当的行为,而是还更应强调正当的结构。道德应不再是作为对个体行为的评判标准,而应被视为在一个对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有约束力的外围条件中起作用的重要因素。每个经济主体的道德义务就在于积极参与经济制度与规则的改革。这就是目前伦理学界经常讨论的所谓结构伦理或制度伦理。除了宏观制度层面的伦理问题之外,经济伦理也体现在中观层面的企业行为内部。企业遇到伦理问题,如何解决呢?那就是要通过所有当事人都参与的对话交谈来解决。企业应有这样一种道德敏感性:任何一种经济行为,在其后果有可能影响其他人的情况下,原则上就必须放弃。如果不放弃,就必须通过和平的对话和交谈,在理性论证与自愿的条件下,形成一个包括企业与被企业行为所影响的人在内的所有当事者都能接受的共识,保证利益的共享和后果的共同承担。这样一来,对话作为一种操作程序构成了企业伦理的核心。相应于所谓制度伦理或结构伦理之说,我们也可以称这种意义上的企业伦理为程序伦理。 政治伦理一方面研究宪法、政体的伦理特征,另一方面探求政治论争的道德内涵。政治伦理中各种各样的理论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围绕着对自由、平等与公正的论证来展开的。随着应用伦理学的兴起,除了两种自由主义(亦被称为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之争外,有关社会财富的公正分配的问题也已成为政治伦理学的一个核心内容,这一内容在西方具体表现为如下的争论:国家有没有权利通过征收累进税的方式将富人合法获取的财富的一部分提取上来,然后作为社会救济金再转发给贫困的人,从而使本属道德范畴的扶贫济困的行为法规化,即以强制性的方式实现社会的道德理想?赞同的一方认为只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共识,国家就有权这样做。而反对的一方则主张国家行为的合法性来源于预先设定的法律原则。法律上的最高原则就是禁止强迫他人的意志,只要他并没有以暴力或欺骗的手段强迫别人的意志。因此,国家只要超出禁止强迫他人意志这一最高的法律之界限而追求社会福利或繁荣的目标,具体而言通过强制性的税收——尽管纳税人并不乐意——来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援助,便完全是不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非法的。 法律伦理所探究的是立法程序与法律规范本身的道德性,其目标在于使伦理要求在相应的社会机制中得以实现。一般而言,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则是最基本的道德。相对于道德,法律具有明确、时效、强制性的约束力与制裁力的特点,而道德则不然。因此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来看,道德归根到底必须依靠有效的法律体系才能发挥作用。然而在特定的情况下,法律与道德也会发生矛盾或冲突,如某种法律、法规本身并不公正、不道德。于是,就会出现两难抉择:人们是应当守法,还是违法并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这大体上就体现了所谓天赋人权(das Naturrecht)与现行法(positives Gesetz)之间可能的矛盾与冲突问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前提,是先要区分下述三种情形:第一种是在法制国家里,法律本身不够完善,并不合乎公正概念的所有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公民仍应遵守法律,因为此时法律在社会稳定与安宁方面所起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的某些不完善所带来的后果。况且公正概念本身也包含着对社会稳定的保全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换言之,对现行法律的恪守本身也就是公正概念的要求。第二种情况:虽是在法制国家,但法律已严重违背了基本的人权价值,甚至成了压迫民众的规范。在这种与公正概念根本冲突的法律面前,民众的不顺从便就是正当的了。如印度的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反抗,美国黑人马丁·路德金对种族歧视政策的抗争等。公民公开的、非暴力的反抗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公正的法律秩序。第三种情况是在法西斯国家,民众不可能也不应当守法,除了暴力革命推翻专制政权之外没有其它出路。但是目的与手段的合宜性也是一项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例如对无辜平民的生命财产就不得伤害与破坏。然而上述三种情形往往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如何作出有效的区分便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生态伦理:从宏观层面来看,与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生态伦理。这里最难理解的理论课题在于:我们保护动物、环境和大自然,最终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利益还是这些被保护的对象本身就拥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因而人类不得予以危害?赞成前一观点者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派,而赞成后一观点者则被称为大自然权利派。生态伦理学中最难解决的实践课题有两个:第一,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如何处理当代人利益与未来人利益的关系,具体而言,如何在不违背民主理念的前提下,促使民众对已习惯化了的现实利益作出主动的放弃,从而使未来人类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第二,如何公正地分配与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保护自然环境上的责任与义务?

满意请采纳

利益是道德基础怎么解释
答: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生理需求都不能满足的时候还讲什么道德。所以所谓的道德应该是在自身得到最低要求的利益时才能保全的。

哪些因素会影响道德观的形成?
答:1.社会利益关系中的角色。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属的社会利益集团及其在社会利益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主要影响着道德观的形成。道德关系虽然是“思想关系”,但本质上反映的是利益关系。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它以明确的方式揭示了道德反映经济关系的实质。不同的社会利益关系,以及在同一社会利益关系中的不同...

人的生存底线是什么
答:通俗点说也就是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在利益面前最能真实的反映个人的道德底线了。人嘛可以贪财但不要唯利是图,可以好色但不要滥用感情,可以说谎但不要伤害他人,毕竟生活在目前的社会里需要我们先自保后自足。势利点、虚荣点、圆滑点无可厚非但还是要有个底线,那就是我们每个人生存于世的底线:道德底...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人类行为中,功利心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个体来说,追求自身的利益和收益是理性的,可以帮助个体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不过,当一个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伤害他人或者违反社会公共福利的时候,这是不道德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协调功利心和道德观念,充分考虑个体的自由和利益,同时...

个人利益是以什么为基础
答:社会公德。利益是指人类用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系列物质、精神需求的产品,个人利益是以社会公德为基础,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相对,是个人活动的前提和动力,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方面。

道德的本质是利益关系吗?
答:其实,处理好人际利益关系的关键是学会兼顾别人的利益,也就是使自己的利益实现形式具有某种普遍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道德的任务就是在个人独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对普遍利益的追求。这也就意味着,道德主体不仅要成为特殊的个体,而且要成为普遍的个体;不仅要实现个人的特殊利益,也要实现大家的普遍利益。

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由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
答:道德基本属于上层建筑的问题,而经济关系中的利益是经济基础的范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一切道德体系的作用性质及其变化,都源于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变化,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具有决定作用,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由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这样的理解传统是基于两点:首...

道德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道德是由什么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利益关系对道德的决定性
答: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物质利益关系表现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这种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物质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从这种表现经济关系的物质利益中引伸出来的道德也就必然是对抗的。奴隶社会的经济关系是一部分人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奴隶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被占有),过去的完全...

道德的基础是什么?
答:道德,道既是客观规律,道理;德就是结果,德者得也。道德,道讲的规律,讲的是本质,德讲的是结果,讲的是现象,是遵循客观规律所必然发生的结果,是违背客观规律所必然带来的恶果。道德的基础就是因果,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根本之道,是宇宙间唯一永恒不变的真理,是一切事物包括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