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表示死后不麻烦儿女墓前尽孝,骨灰撒入大海,您怎么看?

作者&投稿:衅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不是儿女在墓前尽孝不尽孝的问题,而是人的思想能否超凡脱俗、以及能否破除习俗的观念。

何况能把尸体化成骨灰并撒入大海的人,毕竟是少数,像这类似的遗嘱并不多。而多数人则是希望死后,子女能把葬礼的排场搞大,要请道士先生来敲几天几夜的锣、念上几大本经书,亡灵才能够“升天”。

甚至有的人,生前就自己寻找“龙脉宝地”;还有的人未死之前,就先修好自己的“生居坟”。如果像这一类似的人,仍然沿袭传统的土葬方式,并热衷于死后,子女能为自己大操大办。那么,这类人生前连累子女为其养老不说;死后,子女还得花掉一大笔丧葬费。像这一类人的想法和做法,确实有点变味。

像生前立下遗嘱,把骨灰撒入大海的人,说明他们已经把人的生与死看得很透、能坦然面对——人,有生就必有死!从大自然走出来的人,总有一天也将回归大自然。根本没有什么亡灵“升天”、“龙脉宝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或由男变女、由女变男;或变猫变狗、变雀鸟变狐狸的现象。

由于封建的余毒存在,才导致很多人热衷于土葬。我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就先做好了被挨骂的准备,其原因就是——我反对土葬!

一是土葬劳命伤财。老人生前,子女尽孝心,能给老人吃好、穿好、住好,这才是王道。老人死后,儿女丧葬讲排场、寻宝地、设豪华坟墓……像这种思想意识的人,难道不是在劳命伤财吗?虽然破费的是自己的钱,但这种行为却抵触了国家反对的厚葬和铺张浪费。

二是土葬会减少土地。像农村的坟地,一座坟的占地面积大约七平方米。这样的一个数据,大不可细算,人们只知道土地不是再生资源就行了。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倘若土葬一直沿袭下去,土地只有减少、而不会增多。

如此个土葬法,一代一代的沿袭,还能保障将来的子孙、有足够的土地繁衍生息吗?人们做事,不可能只顾及眼面前的利益吧!以后的子孙,还不是我们这一代繁衍的。难道我们要向自己的子孙万代下死手吗?而肆无忌惮的去斩断他们生存的后路!

何况地球上的海水,是陆地表面积的四分之三,而陆地表面积只占海水面积的四分之一。过程中,还令人们堪忧的是,陆地不但不见长,反而还在不断的被海水冲刷、慢慢削减,如此的一个现实,难道我们不为土地的减少担忧吗?

如果社会能提倡人们把骨灰撒入大海,这将是保护土地的一项举措。谈及这里,也许会有人忧心:人人都把骨灰撒入了大海,将来的海水不会被污染吗?放心,海里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场,它能自动净化污染和释放能量,在排出二氧化碳的同时、释放充足的氧气。

再说,每人一小把的骨灰,面对汪海大洋,人类的骨灰算得了什么?也许骨灰还飘在水平面,就被小鱼群当成美食嘬吸完了,还会有骨灰污染大海的那一天吗?

社会在发展,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进步,死后不麻烦儿女墓前尽孝,将骨灰撒入大海的想法是一种新观念,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值得肯定和赞赏。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就像一棵小草,生死本不由已,死后一切归零,不留任何痕迹,才更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一生都经历了风风雨雨岁月的洗礼,爱过,恨过,得到过,也失去过,拼搏过,也享受过,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家庭,也对得起自已,就可以安然离去。身后的一切,你无法知道,也无须再知道,死后烟消云散,后人怎么做都是一场虚无的形式。那些上坟和祭拜,只是活着的人的一种怀念形式,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平衡,其实并无实际意义。

中国人对死看的很重,主要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人为的对“生”和“死”赋予了太多的概念。严格地说,这不是现实主义的思想理念,是浮在表面的,且纯属自我安慰和想象的东西。因此,坦然面对生死,淡化死后的概念,留给后人更多的轻松和快乐,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痛苦和烦恼,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要做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死后不麻烦儿女墓前尽孝,将骨灰撒入大海或选择生态葬的想法是社会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

让我们都为生命之花的诞生和熄灭,唱一曲美丽的颂歌吧。



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并且每个人都不想给自己的儿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这也是逝者的一个要求,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逝者。

我觉得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而且大家对生死现在看的也比较淡,特别是死了之后,想浪费公共土地,觉得这样既环保又经济。

我觉得这种方法是非常好的,这种方法不仅很好地为儿孙们省了一笔费用,而且还会使孩子们很少想起自己。

~

丧葬文化常识
答: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死者家属可请一人专门负责花圈有关事宜,并记录送花圈的人名和单位,以便日后表示谢意。如果讣告已写明有...碑的背面不刻写碑文。死者亲属肃立墓穴前,由承祀人(墓中人的子女)手捧骨灰盒缓缓放入墓穴。然后封穴...

老人下葬有什么讲究
答:一般都是买瓷的,便宜又实用,在墓地那里有很多人在回收那些东西拿回再卖的。。。所以最好是瓷的,用白水泥上面的牢牢的固定在紧靠墓前的水泥地上,不要破坏...老人去世有什么讲究 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乡里乡亲之间) 送终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

农村老人在世子女不孝,死后为何要大办丧葬?
答:在农村,很多老年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得到子女的照顾,所以父慈子孝的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多见的。当然也存在一些老人在世的时候,子女不太孝顺的问题,而在死后要进行风光大葬,那么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呢?像这样父慈子孝在多数 老人需要长期照顾,子女确实因为各种原因无力顾及,所以老人的生前可能会受罪在...

在农村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死后却大肆操办,你怎么看?
答:生养者父母,父母给了自己生命,仅此一点我们就感激不尽,至于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都可以不包括在内,如果把这些加起来,我们这一生都回报不了!我所要说的,父母身后事跟父母本身毫无关系,主要是,生前尽孝!而且,尽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拖延,一旦,子欲孝而亲不待,则悔之晚矣!那种痛,永永远远...

葬礼的风俗是怎样的?
答:守灵多为死者的子女,名曰“孝子”, 身穿白孝农,头戴白孝帽,腰里系一根粗麻丝,手握丧棒(用大姆指 粗的柳木做成,上缠白纸)。凡见有前来吊丧的不论生...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

人死后100天有什么习俗?
答:人死后100天习俗:旧时丧葬礼俗,孝子百日内不宴客,不饮酒娱乐,不到别人家去、不剃头、甚至不洗澡,也不换衣服,谓之“百日守灵尽孝”。过了百日,这些禁忌便可取消,孝服也可逐渐减除,孝子除在重要祭奠日穿白戴孝外,平时只穿白鞋,男的在帽子上逢一圈白布;女的扎白头绳,有的地方男的用自帽顶...

很多农村老人会在快去世的时候,自己穿上孝衣,这其中有什么说法吗?_百 ...
答:有这些老人,一辈子倔强,自尊心也强,他们不想在去世后让人看见自己的身体,于是就会自己还没咽气前,或者自己换上,或者让子女帮忙换上。 这样就可以避免被别人看到了。 当然了,大多数自己是换不了的,老人去世前大多糊涂或者恐惧,他们没能力也没那个心情去换衣服,多由这些妇女来完成。 其实,人死如灯灭,为老人换寿...

家里一个老人去世,清明节上坟有讲究吗?
答:提醒朋友们:咱们祖国辽阔,南北方对于扫墓的习俗略有不同,比如:南方通常儿女均前往扫墓,而北方一些地方,则通常女儿不前往扫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儿则随夫前往扫墓。 6、 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

人死了为什么要儿女守夜?
答:在死者活着时,为了避免死后不后悔,应该在死者生前多尽孝。 第四,怕有偷尸体的。现在没有了。过去有。 守夜不只是自己儿女,其实还有其他亲人都会一起守夜,在古代流传农村守灵七天,一些达官贵人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甚至会停尸几个月一年的都有,民间守灵是规矩,现在的规矩改变了很多,基本上都是传统文化在影响,里面的...

殡葬礼仪知识
答:在哭路开始前,还有给家里的上辈如婆婆磕头报丧的仪式,上辈会准备黄纸和鞭炮,并派人陪同回娘家。因为边哭边走毕竟不怎么顺当,路程较远的,也没有那么多...下葬后第三天,亡人的儿女要带上礼品,到姥姥家受泪,表明自己对亡人的孝心。整个殡葬仪式基本就结束了。 除了以上主要仪式外,还有“过七”(从去世那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