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心理学常考点儿 教育心理学四,理想的师生关系有哪些表现?如何建立理想的师生关...

作者&投稿:费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近代教育家夏丏尊的名言。俄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老师。如果一个教师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也就算不上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名完善的教师。”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提倡教师对学生最重要的品德就是爱。他说:要想成为孩子的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热爱学生是教师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必要条件,一往情深地热爱学生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品质。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和保证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做到:(一)关心和了解学生。(二)尊重和信任学生。(三)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四)鼓励学生参与教育过程,吸收他们的正确意见。
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和保证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
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因此,它的顺利进行,不仅取决于教师,也取决于学生,是以二者的积极性为前提的。而这两个积极性能否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师生关系状况的制约。对于学生来说,凡是和自己关系、感情深的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即使是最严厉的批评,他们也认为是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因而能愉快地接受。反之,假若师生关系不和,那么同样的教育影响,学生往往不理不睬,没有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师生关系好坏对教师工作也有影响。师生关系好对教师也是一种激励,它会促使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从工作中体会到一种特殊的幸福和愉快;反之,教师就会感到不愉快,从而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许多教师这样的切身体会,如与某个班学生关系较好,教师授课就会精神振奋,滔滔不绝;反之,教师授课时势必无精打采,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可见,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过程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形成主人翁意识。如果师生关系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彼此相互尊重和信任,那么学生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就会感到一种做人的尊严,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乐于施展自己的才能,愿意参与教育过程。他们能够经常注意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进而激发起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这种意识能够不断地得到强化,最终就会作为一种思想品德,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参与学校生活和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准则。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对老师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会造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陶冶和感染。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和信念,从感情上不断扩大友爱的范围,学会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别人,懂得应该把个人同他人,同集体、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进而把更自觉地把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人民的爱落实到实处——努力学习,培养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性格。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班集体里面,师生关系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师生关系好,学生就会心情舒畅,情绪乐观,积极向上,感到生活是一种乐趣,从而对人,对已,对周围环境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比如,关心集体,助人为乐、认真负责、不怕困难等等。这些特点经过不断的强化,就会被逐渐地固定下来,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倾向,成为学生性格的一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接受教育程度起着制约的作用,也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效果。正如教育家柴可夫斯基所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
三、关爱学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最基本的要求 。
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某种单纯的个人需要,而是来源于他们对于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教师越是满怀觉悟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够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怎样去关爱学生,赢得学生的爱戴呢?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为大,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因此,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而了解学生绝非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教师必须作出一番艰苦的努力。
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不了解学生,教师就失去了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生、生活、思想、健康等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一位优秀班主任曾讲了他的处理一起学生作弊事件的经过。他班上的英语课代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英语内容,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在自修课上组织同学测验。测验结束后,中队长总结说一切正常。但班主任认为在没有教师监考的情况下,说一切正常,似乎集体舆论还没强大到这样的程度。果不出所料,下课后有同学反映,测验时看书的人不少,连中队长也看书。怎么办?这位老师想起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真相在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出他的品格。”第二天,他就要求全体同学把这句名言背下来,并讲述了一个反映学生时代作过弊的学生30年后懊悔心情的故事,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的答卷”。几个学生在答卷承认了翻书的错误。这位班主任又把这些好的答卷制作成录音,取名为“心声”,让学生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再接受一次自我教育。这就使班级进一步形成强大、健康的集体舆论。这位教师的教育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除了他高明的教育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他对学生深刻的了解。他了解学生的情感,要求和心理特点,他尊重同学,在不伤害同学自尊的前提下,启发学生自我教育,自己认识和纠正自己的缺点。
要了解学生,首先,要力求全面深入。既要了解学生本身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的苦恼和忧虑。总之,一个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的一切,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找到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方法,使师爱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教育工作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实效。
其次,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应当主动和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取得他们信任,倾听他们的呼声。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才会是深刻的全面的。
再次,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而不能以自己的心理取而代之。
(二)尊重和信任学生。
学生无论怎样不成熟,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极大地尊重和信任他们,教师如果把教育学生的权力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必然会把斥责、讽刺、挖苦视为正常的教学手段,甚至发展到辱骂和体罚学生的地步,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一般来说,儿童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希望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发见他们身上闪光的美好的东西,就会使他们更好地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更加容易接受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并积极地克服身上的缺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这种上进心。如果不去加强并发扬儿童个人的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们的道德面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在帕甫雷什中学任学校长时,曾经遇到过一位小学女教师在一年级给新生上第一堂课,当她讲到学生到校,双手、耳朵和衣服都要保持清洁时,看到坐在前排一个孩子耳朵很脏,她就说:“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脏啊。”这时全班的孩子都集中注意来看他,这个孩子羞愧得真想把脸藏起来。以后,每次上课,他总觉得似乎全班同学都在看他的耳朵,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结果,到了第一学期末,格里沙地成绩已经很差了。他母亲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把孩子转到另一个班去,结果,格里沙成了一个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个女教师在教育上所犯的错误就在于对孩子漠不关心,在全班把他作为典型来批评,从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就要信任学生,尊重出于信任,应该相信学生经过教育是能够进步的。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人生观和道德面貌迅速形成的中学时代,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可能性更大。因此,要充分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引导他们改正错误,信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力量。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和正当的兴趣爱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平等相待,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人格、有尊严的人。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训斥、谩骂和体罚等,都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都将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其次,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够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美好前途的追求,促进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总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旺,教师要把自己的一颗爱心奉献给自己的学生,努力去培养学生。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准则~

试着回答,别当答案。
先简明的说一下什么是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以正规化,不平等为主,情感的因素较少。师生关系,影响到教育效果,所以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在师生关系中有主导地位,老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尊生每一位学生的人格。
2注重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往。
4。采用民主的教育态度,促进自身的教育行为。
5了解学生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一、 教师自我了解和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自我了解是自我教育的依据,了解学生则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依据。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了解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严于解剖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据此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正如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教育别人。”其次,教师又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等。教师既要理解学生,将心比心,关怀备至,又要对他们循循善诱,严格要求。教师只有在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和教育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 师爱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师生关系是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封建社会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对学生进行严厉体罚,学生也必须绝对服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关的关系是金钱关系,师生关系也受到这种金钱关系的污染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师生关系则是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是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那么他便是温馨的,温暖的。尊师和爱生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的。教师受到学生的尊重,就会产生光荣感,从而更加热爱学生和热爱教育事业,更加自励自勉,处处身教言教都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影响。而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又会更加尊重和热爱教师并听从教师的教诲。
三、 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爱生的基础,而正确的教师观则是学生尊师的基础。教师的学生观大致可分为两类:有的教师却片面地认为学生中调皮捣乱者多,愚蠢不可教育者多,因而他们处处与学生相悖而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或者对学生失去信心,放弃教育。与之相反,有些教师认为不管是聪明的还是笨拙的,听话的还是顽皮的学生,都是可爱的,可以教育好的,因而他们总是以满腔热情、坚强的意志、高明的教育教学艺术把学生教育好。可见,教师的学生观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教师不仅应有正确的学生观,而且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教师观。学生的教师观往往是教师的学生观的反映。学生尊敬教师,是向师性的反映,不能代表学生的教师观。学生的教师观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看成只是两个极端:尊师心理和轻师心理。师生双方都要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冷静、客观、全面地考察分析对方,才能树立比较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从而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四、 教师的民主作风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因素。
教师的民主作风对生关系的影响极大。有些教师不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不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上努力,而只是盲目地追求个人权威,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管自己的要求和做法是否全合乎教育规律和原则,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一味要学生言听计从。他们还任意惩处学生,使学生受到心理压抑却不敢发表意见,这种独断 专行的教师作风是造成最坏的师生关系的主要原因。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是和蔼可亲、具有民主作风的教师;学生最讨厌甚至内心怨恨的则是那些专制型的教师。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平等与学生相处,教育教学中发扬民主作风,才能促进师生双方互相信任,把师生关系推向和蔼。要相信,师生之间是心相通、情相连的,学生的心灵永远向他们的教师敞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