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很少反对全球化 中国人为什么很少反对全球化 对外开放是种政治正确

作者&投稿:革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人为什么很少反对全球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教科书和官方宣传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对民众进行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不断加深”、“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之类的教化,并着力于展示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获益和取得的进步,这些宣教加上那些实实在在的成就,使得推进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在中国差不多成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
其次,中国和西方的社会氛围不一样。二战后西方兴起福利主义,强调政府对人民的种种义务和责任,加上选举政治的影响,个人为自己负责的精神渐渐减退,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诉求比天大,自己没有错,错的是社会和别人。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政客操弄民粹、寻找替罪羊、祸水外引的做法就很容易大行其道。
而中国盛行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人人力争上游,长时间工作、频繁加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这一方面强化了中国劳工和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一个人一旦在竞争中失利,更多会责备自己,从自身找原因,并倾向于通过亲戚朋友网络来获得帮助,东山再起,很少人会在这方面对政府寄予厚望,一般也不会诿过于来自外部的竞争。事实上,绝大部分中国人对政府抱敬而远之的态度,对政府的要求基本限于“你不要来找我的麻烦就好”。这样一来,即便有人因为工厂转移到东南亚而失业,也不大会认为是印尼或越南的工人抢了自己的饭碗,更不会指望政府替自己出头。而政府出于维护和周边国家关系的需要,也更多强调在此形势下中国进行产业升级的必要性,这就使得仇外、排拒竞争的言论在中国缺乏拥趸。
中国的全球化是有选择性的
第三,迄今为止,中国对全球化的拥抱是有选择性有节制的,主要加入的是经济和贸易领域的全球化,资本、人员流动、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全球化基本谈不上,这使得中国可以尽情享受全球化的好处,而避过了相关的风险和陷阱。以人口流动为例:英国脱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欧盟的开放边界政策使得移民和难民大量涌入,感觉不堪重负;欧洲近年来频发恐怖袭击,原因是过去半个世纪里吸纳了太多穆斯林移民又融入失败;在美国,非法移民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社会议题。而难民和移民之所以能在欧美扎下根,是因为这些国家有一系列足以让难民和移民留下来的政策,比如即便你没有合法身份也可以就医上学,费用由政府负担;久不久会有大赦,非法移民一夜之间就合法了。这些政策在客观上起到了鼓励难民和非法移民涌入的作用。
而这些有利条件在中国全都不存在。1982年,中国签署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截至2014年8月共接收了约40万难民,其中包括1970年代末接收的26万多越南难民和6万阿富汗难民,1980年代接收的2万多印度锡克族和斯里兰卡泰米尔族难民,以及近年来接收的近万名缅甸果敢难民。这些人在中国基本上是短期停留,多数最终被遣返。而留下来的难民享有哪些权利义务,中国的法律只有一些比较模糊的原则性规定。因此,中国虽然在接收难民,但并没有建立起长期容留难民的机制,难民没有在中国工作的权利,难民儿童无法参加高考,这些现实层面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成为主要的难民目的国。
为您推荐
面对难民潮:欧洲不应自筑堡垒

非法移民也同样如此。在我所生活的广州,民间传说有30万非洲人在此生活工作,官方的数字是6万,据说其中有些就是签证过期的非法滞留者。但这些人一来人数较少,无论30万还是6万,和广州近2000万人口相比根本微不足道,虽然他们中有些人的行为让本地人看不惯,但毕竟没有造成大的麻烦,也没有对本地人的就业生活产生明显影响,所以大家基本上能相安无事。而默克尔的难民政策之所以招致激烈反弹,一个重要原因是来的人太多,8000万人口的德国一年内涌进100多万难民,对原有的社会秩序和治安冲击很大。二来中国的政策使得这些非洲人只可能是短期停留,不管在中国待多久,他们基本不可能获得中国身份,在停留的过程中工作生活子女教育也都会面临很多障碍,这就大大降低了非法难民长期滞留的可能性。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规定不是中国政府对外国难民和移民的特殊限制,而是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必然结果,一个湖南人来到广东打工,其遭遇和这些难民移民也差不多。
以上可以看出,中国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全球化的正面态度,是建立在中国的一些特殊国情和策略之上的。但无论如何,在特朗普政府美国利益优先、倾向放弃无利可图的国际责任的情况下,中国的这一态度,不仅给担心世界会陷入各国自扫门前雪状态的企业、个人和国家吃了定心丸,更是中国树立自由贸易守护者形象、提升软实力和国际号召力的重大历史机遇。当然,美国留下的空缺,中国未必就能补上。美国的领导者地位,不仅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力量之上,也因其为世界贡献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先进理念、思想、制度、规则,在这些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认为,特朗普的就职意味着“20世纪的旧秩序已经结束,21世纪的秩序以及将来世界会是怎样还未确定,一切都有可能出现。”在参与塑造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有选择的全球化策略必将受到挑战,而国内改革的推进程度,也将是中国能在新秩序中扮演何种角色的决定性因素。

赵灵敏:中国人为什么很少反对全球化~

现在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就是中国,怎么可能反对。
只有全球化了,中国的商品才能占领全世界,所以坚决反对贸易壁垒。

这和政治正确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中国自改开以来,确实是主动融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借着全球化名义下资本和产业的转移配置得到了发展,尤其是主动牺牲一些效率不高的产业换取了加入世贸组织的红利。
相对于遭受到人口老龄化+产业空心化的双重打击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确实是享受到了全球化的带来的好处,虽然付出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劳工权益被压榨和侵犯的巨大代价。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弊
答:但是,她认为,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问题,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带来的利益被某些保护方式大大抑制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很少进入到最贫困的国家。因此,对穷国家采取辅助性措施,会使各个方面取得最大利益。她说,实现经济全球化需要加强贸易、金融等方面标准的设立,所有的国家都应该对...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与弊
答:全球化本身,实质上,其理想方向,就是美国宣传的方向,经济大同,全球共同发展。但真实方向:发展中国家很快就会醒悟过来,这不过是变相的剥削在新时代的新面具背后的现实。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外衣,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低价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获取有优势产品的超额利润。因此,可以说,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答:其一,经济全球化包含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点也被全球化了。其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由此,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位...

全球化,文明礼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系
答:与西方人长于逻辑推理不同,国人习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必须有具体东西作为起点,对感情等抽象物,国人是通过体己而感悟到的,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不含有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因素,因而也就不存在价值霸权的问题,它只是一种“反求诸身”的方法论。“恕道”的基本精神要求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宽厚”,即孔子...

就全球化时代,世界文明冲突的根源和实质谈谈你的认识?
答:就前者而言,如果我们将文化全球化理解为是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征服,用西方文化的价值尺度去评判其他文化从而作出取舍,那么毫无疑问,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对峙、冲突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而如果我们将文化全球化理解为一种既体现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共同追求,同时又包容了不同民族各自价值取向的综合体,...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文化有害还是无害?
答:两方面都有呀,第一,比如金融危机,美国多坏 量子基金抛售泰铢,导至汇率自由浮动,控制不了, 美国就是让全世界的人民给他们买单, 再一个就是一个国家不可能闭关锁国,这条路原来中国是走过的,当然是行不通的,加入世界,加入世贸是必然之路,是不可逆转的,要靠世界拉着中国,同样世界的经济...

为什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仍然必须坚持爱国主义。
答:【答案】:答案:原因:(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代表者。第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第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行为主体。第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促进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最具实力的制约力量。(2)经济全球化并...

分析全球化经济坚持毅力观的原因
答:4、面对国人的政治淡漠和对政府信心的丧失,如何以一种思想或理论来汇聚人心、重建政治合法性,成为中国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能发挥这种作用的,只有爱国主义。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论你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你的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也...

在全球化的今天,做一个美国出生的中国人有帮助吗?为什么或者...
答:在全球化的中天今天如果美国人为我们中国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是可以接纳他成为我们。

为什么国人如此热衷于讨论国际形势?
答:因为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国际形势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举个例子,现在是2018年4月,在前不久的时候美国宣布对中国进行301调查和关税制裁。如果你是相关行业的商人,你会考虑调整市场战略布局,减少对美出口。如果你是老百姓,你会考虑在加增关税的行业里哪些会影响你的生活,毕竟最终税负的承担者可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