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学东渐反映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形成了“西学东渐”局面,...

作者&投稿:刁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编辑本段【两大阶段】
1、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

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1605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
2、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而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中国人.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藉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
编辑本段【媒介】
(一)来华西人
来华的西方人,包括传教士、外交家、官员等,均对西学东渐造成影响.
1、传教士

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著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其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的有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人.
在19世纪的西学东渐中,基督新教的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天主教士也随口岸的开放来往各地,他们成立教会学校、医院,并开设印书馆、设立期刊、并译著大量各种书籍.对于西学的传入有很大贡献.
2、其他来华西人
除了传教士之外,许多来华的官员、探险家等也成为传入西学的重要媒介,例如将领戈登对于中国洋务时期军事的影响.主持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对于西方管理制度的引入,以及译介书籍、最早西方军乐队的引入都有影响.
(二)出洋中国人
1、旅行家及商人及外交官

明末清初有不少中国人随传教士到欧洲旅行,但早期都没留下相关文字,因此对西方文化的传入影响不大,最早有记录的是樊守义(1682-1753)在康熙年间随四位传教士出使罗马,写成《身见录》一书,描写欧洲政治制度、建筑、风俗等,对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有不少影响,许多对利玛窦等人著作存疑的中国学者,观点开始有了转变.乾隆年间的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海录》则更广为人所知,记录欧洲的贸易、工艺、人民生活及世界地理.

鸦片战争以后,自行出洋的中国人更多,1840年代商人林针的《西海纪游草》,记述其至欧洲及美国的记游.近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韬在1867年出游欧洲,1870年出版《法国志略》、《普法战纪》二书;1879年出游日本,影响其各种主张思想,商人李圭1876年至美国参与博览会,写下《环游地球新录》一书,成为中国人中首位环游地球一周的记述者,并对美国的学术科技的发展有所介绍.

而清政府也因洋务运动的推行,在1866年派官员斌椿等人考察欧洲12个国家,著有《乘槎笔记》;1868年至1870年由满人志刚首次正式出使欧洲及美国,著有《初使泰西记》.此外,早年同斌椿考察的同文馆学生张德彝,之后多次出游欧洲,著有《航海述奇》共七部,对欧洲社会学术文化的描写更加深入.

光绪年间开始设立驻外公使之后,有更多重要官员和知识分子出使欧美并撰写游记,且由于公使较一般旅行者停留较久,因此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了解能更加深入,其中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包括郭嵩焘、刘锡鸿、黎庶昌、曾纪泽、徐建寅、薛福成等人.甲午战争以后,中外交通大开,出洋变成很普遍的现象,因此不赘述.
2、留学生

近代中国的留洋学生起自于鸦片战争之后,早期的留学生,多为港、澳地区教会学校的学生,进一步出外发展,1850年至美国耶鲁大学读书的容闳,1848年至英国爱丁堡大学的黄宽等,

即为早期留学生的代表之一.容闳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社会文化的不足,因此回国后,即希望能有更多人出国学习西方事物,在他的争取提议下,终于在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留美幼童,次年并有第二批,他们在中学毕业后,主要以西方的军事、工业技术等学习为主,虽然在1881年被改变政策的清政府招回,但他们对于西学的传入有所贡献,也影响往后的留学生的留洋,他们之中最著名的包括詹天佑、唐绍仪、梁谕等.
另一方面1875年开始,福建船厂及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也陆续被派至欧洲各国学习,对于晚清对西方海军的学习有所贡献,但其中最著名的严复反而不是在军事而是其他西学的传入有重大的影响.

相较于洋务运动期间留学生多为官派且人数少而零星,甲午战争之后,首先兴起了留日浪潮,大量官方资助及民间自行前往的留日学生出现,对于由日本学习西学有很大的助益.此外,1900年以后,由于美国归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留美的经费,使留美的留学生人数大为增加.留学法国则在1912年左右,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勤工俭学的运动,使许多人得以留法.这些大量的留学生直接接触到西方的教育,使能更直接能将西学传入中国.
编辑本段【媒体】
媒体是将少数知识分子所习得的西学,较快速地传布于较多人的方式,在近代的西学东渐之中,最主要的媒体有书籍、期刊、报纸等.
1、书籍的出版流通
西学书籍的翻译和著述,是西学东渐相当重要的媒介,关于各种出版的书籍和简介,见于后面的书籍列表以及各学科的相关内容,这里主要探讨书籍的出版和流通.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虽然出现了大量的由教士及士大夫合著合译的书籍,但这些书籍未能受到当时一般社会的重视,未能打入晚明已十分发达的商业出版界,因此虽然西学书籍有刻印出版,但主要仍仅流通于少数有兴趣的士大夫阶层.

19世纪初以来,首先开始大量出版西学书籍的是西方的教会组织.如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上海创建《墨海书馆》.墨海书馆出版了一个批关于西方政治、科学、宗教的书籍,如《新约全书》、《大美联邦志略》、《博物新编》、《植物学》、《代微积拾级》、《代数学》,还出版中文期刊《六合丛谈》,是道咸年间译介西学最重要的出版组织,此外早期重要的西人出版社尚有美华书馆等.
1887年由传教事、外商组成的广学会是另一个重要的西学出版机构,其出版翻译的大量政治、科技、史地、法律等方面的书籍,尤其在1895年以后成为维新派如康有为等人思想的重要来源.

另一类重要的翻译出版机构,是由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推行下所成立的,其中1865年成立的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译书最多,影响最大,尤以科学技术方面书籍最多,北京的同文馆,则以国际公法、化学、法律方面的书籍影响最大.除此之外,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天津机器局、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机构都设有翻译出版的机构.

中国民营的出版社始自于1897年成立的商务印书馆,由于商业性的考量,其出版重视较为通俗的知识介绍,以及配合新式教育的推而出版的新式教科书,同时由于其出版社分馆及销售点遍布全国,因此对于将西学新知传布于更广大的民众,有很大的贡献.其后于1912年成立与商务竞争的中华书局亦扮演著类似的角色.

书籍的流通方面,除了书局书店之外,各式的图书馆也在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推展,希望能改变传统中国官藏私藏书籍而不善加流通的情形.最早是维新派人士在全国各地成立学会并藏书向公众开放借阅,其中藏书除传统学术书籍外,增加了许多西学书借.公共图书馆则要到1902年清政府规定各大学堂要设立图书馆,而1905年才有第一座大型公共图书馆在湖南成立,收藏大量西学书籍.其后各省也渐次成立.至民国时期,公私图书馆事业都更加发达,对于传布新学于民间产生不小作用.
2、期刊
杂志报纸由于是定期出版,相较于图书而言,对于传播最新的西方知识有重要的角色.第一阶段的西学东渐,尚无期刊的出现.

晚清早期的期刊多半是教会期刊.最早的中文期刊,是英国耶稣会教士马礼逊和米怜1815年于马六甲共同创立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虽然不在中国发行,但有不少流传入中国.中国本土则是1833年由荷兰教士郭士立在广州成立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纪传》,内容介绍西方文化、新闻、文学等.其后数十年间陆续有传教士成立各种期刊,但大多延续时间不长(五年已算长),发行量影响力也都较小.1853年理雅各和麦华陀在香港创办《遐尔贯珍》;1854年美国传教士玛高温在宁波创办《中外新报》;1857年墨海书馆伟列亚力出版中文期刊《六合丛谈》;1862年英国耶稣会士在上海创办《中西杂述》;1868年由美国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成立的《中国教会新报》(1874改名《万国公报》,广泛介绍西方各种知识,其延续时间长,发行量大,是晚清传播西学重要的媒介.1872年京都施医院在北京办的《中国闻见录》是北京最早的期刊.此外1876年由英国人傅兰雅(原名John
Fryer)在上海成立的《格致汇编》,是第一部科学专门的期刊,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具有重大影响力.

1895年甲午战争的刺激,使得大量各种国人所创的期刊兴起,多用于宣传西方政治思想及学术,最早包括康有为1895年成立的《万国公报》(与林乐知所创同名),1896年成立的《强学报》,同年梁启超成立的《时务报》等,这些刊物的发行量及影响力,都远超过早期的教会期刊,戊戌变法失败后,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之后1901年因火灾停刊,又创立《新民丛报》,同时革命派则在日本有《民报》,二报之间的互相争论,激发起读者们对于政治事务的热心参与以及许多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理论的的认识.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晚清政治性期刊的热潮减低,1915年成立的《新青年》,代表著新的一种,以文化的讨论为主要目的期刊,《新青年》以及其他类似的期刊,对于民国时期西方思想的传入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3、报纸

报纸虽相较于期刊而言,多具有报导及商业性质而缺乏较深入的知识,但由于出刊时间快发行量大,有助于把西方知识和消息广传开去.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中,最早的是1861年由英商匹克伍德在上海成立的《上海新报》,其内容除新闻、商务消息外,也有西方科学技术等的介绍.1864年香港连续出版了《中外新报》、《近事编录》和《德臣西报》中文版《华字日报》.其后,另一西商美查(Ernest

Major)在1872年成立《申报》,之后成为晚清民国的重要报纸,其内容虽然以新闻、奇闻为主,但也包含对西方思想及消息的报导,以及在读者投稿中对于中西文化接触问题的讨论(著名的是铁路与风水的争论).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世界上第一家中国人创办的中文日报,王韬自任主笔,写下大量鼓吹变法自强的政论.

在1895年以前,新式报纸的影响力仍然仅限于沿海口岸地区.但在1895后以后,这些报纸的发行量大增,如《申报》增加版面,发行地区也增加之外,有更多的报纸开始出现竞争,包括上海的《新闻报》、《时报》,天津的《大公报》等,此外尚有革命派的报纸如《警钟日报》,且各报纸开始渐由早期以文言为主,转而以较多接近口语的文字来吸引更多的读者,不少白话报也在晚清全国各地出现,这些对对于西方新思潮的传布产生重大影响.
编辑本段【新式学校】
明末清初,教士艾儒略所撰的《职方外纪》中,曾对欧洲国家的学校制度加以介绍,但未受当时士人的重视,也未影响中国的教育.

在晚清这波西学东渐中,西式的新学堂才开始逐渐建立,并成为学习西学重要媒介,早期的西式学校多为西方人,尤其是教会所设.最早的学堂为1839年在澳门成立的玛里逊学堂,其后在当时唯一的口岸广州也有类似学堂成立.鸦片战争之后,教会学校才广泛成立于各个口岸,天津条约之后进一步发展至内地,成为早期西学在民间传布的重要管道.1876年徐寿、傅兰雅在上海创立的《格致书院》,是较早的一所教授西洋自然科学的学院.
在洋务运动中,为培育相关人才,清政府也开始成立新式学校,最早的是北京的同文馆以及上海的广方言馆,其后在全国各地成立天文、电气、医学、军事等专业的西式学堂,教会学校也在这期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开始淡化学校的宗教色彩,都对西学的传播产生重大作用.
甲午战争的刺激和戊戌维新的鼓吹,使得新式学堂大量出现,大量传统的书院改为新式学堂,而1905年科举的废除,更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晚清新政中并正式采用西方学制来规范各级学校,其学习西学的内容也更为广泛.
编辑本段【港、澳及其他口岸租界的角色】
澳门由于在明后期由朝廷让与葡萄牙人,因此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西方传教士常以澳门为中继站,而一些学术思想亦经由此逐渐传入中国内地,而许多与西人打交道的中国人亦在澳门学习西方语言及文化.
1841年,香港在《南京条约》中割让给英国,使得香港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澳门作为中西之间桥梁的作用,移入香港的中国人在这里得以接触到英国的政体、法律、习俗、学术文化等,在这个环境下,产生了近代中国不少具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包括如王韬、何启、洪仁玕等人.

随着清朝与西方国家之间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各地通商口岸租界逐渐设立,产生了许多中西文化得以交流的管道,其中尤以上海租界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居住在租界中的民众,较直接地接触到新的西方科技事物、西方式的政治法律体制、资本主义式的经济以及西式的媒体,也因此许多近代以来的新知识分子,都曾因在上海生活而受到西学的影响.此外,活跃于各个口岸的买办商人,因为商务的需要,成为较早开始接触了解西方语言文化习俗的一批人,如主张议会民主的郑观应即是广东口岸地区商人出身.

西方和平演变,西方文化渗透,文化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和平演变和文化侵略比战争更加可怕,会在不知不觉中腐蚀一个民族的根基和文化.现在西方文化已经对中国本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西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文化的发展,但传统中华文化的保守和缺陷太明显,有些时候无法抵抗西方文化的渗透.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有很多问题的,传统文化中保留了大量落后保守的糟粕,却未能鄙弃. 文化的融合和发展需要时间..... 现阶段是西学东渐之状.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抵御外国侵略,所以大量引进西方文化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突出亮点,答案选C,A B D三项与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文化的根本目的不同。点评: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 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
答:,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以达到自强的目的;康、梁二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陈、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以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为大旗,主张以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改造中国。(3)结合中国国情,以开放心态了解并吸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做到“洋为中用”。

西学东渐时间是多少?
答: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获得重新重视,而尤其是儒家思想及一些民间的风俗信仰文化,则受到强烈的批判。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影响,诸如“重义理轻艺事”、“明其理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逐渐解体,与之...

在近代前期“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近代思想是如何演进的?
答:许多传统的学术受到西学的冲击,有的逐渐没落,有的吸收西方学术而加以改进,到民国时期,整个西方式的学术体系架构大致成型。2、思想文化的影响 西学东渐所造成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变化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可否认
答:第一次大的影响是东学西渐,这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当时的罗马帝国与中国的东汉王朝进行交往,这种交往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第一次大的影响。第二次大的影响是在元朝的...

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
答:1. 学术影响:西方近代学术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国各学科发展,甚至催生了原本不存在的学科。传统学术框架被打破,部分学科吸收西方学术得以改进,至民国时期,西方式学术体系基本成型。2. 思想文化影响:西学东渐引发的思想文化变革在中国历史中仅次于百家争鸣。西方标准重新评价了中国传统文化,部分诸子百家思想...

从古代至近代西学东渐活动有什么主要特点
答:渐,音“jiān”,意为流入,进入。“东渐”的提法,最初为日本学者所创。清末民初,引入国内。容闳的自传被翻译为《西学东渐》一书后,“西学东渐”的提法得到广泛传播,后世遂以之专指明末至清末民初西方学术文化输入中国的传播过程。特点:1、多种学术进入中国,例如哲学 数学 天文学 地理学和...

简述“西学东渐”在明代的表现?
答:虽然这些东西看来是西方所有的文化核心了,但是这仍然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当时的中国人也没有清楚地对传入的新东西作出宗教与世俗的划分,“天学”、“天教”、“西学”这样的名词成为人们指称新文化通用的术语,这就决定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实际上是两个文化维度上,并不能互相理解的对牛弹琴,他们在对...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
答:(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①救亡图存是学习西方的主题,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以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简述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西学传播的渠道大为增加。其二,西学传人的内容广泛和丰富。其三,影响的深刻和久远。全方位的文化输入,对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发生了影响。近代史上,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在这一背景上展开的。可以说,西学东渐,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走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西学东渐输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大体是哪三类?
答: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有人认为其出现的标志是利玛窦来华。 [1] 其名称出自晚清维新人物容闳(1828—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