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心理学上情绪和人格分析马加爵事件 马加爵案的犯罪心理学分析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啜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马加爵事件是典型连环杀人案,有别于一般的冲动犯罪。与近年的大学生犯罪做类比,更像是复旦林森浩投毒案的升级版,而与药家鑫案则有很大区别。
人格问题是马加爵的根本问题,满足反社会人格的定义,可以说不论他是贫穷还是富贵,是高材生还是文盲,对于社会来说,他都是一个危险的存在。这类人天生缺乏共情,冷漠残忍,很容易认为自己的悲剧是由别人或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一旦时机成熟,便会肆意报复。
所以,情绪,只是这个事件的导火索。也是所有连环杀人案的初始导火索,第一起案件,或者说马杀第一人,毕竟还是一个冲动犯罪。
在极度压抑、愤怒、怨恨的心境下,马第一次拿起屠刀。
当情绪强烈的时候,或者叫做“激情状态”的时候,人们会出现意识狭窄等认知偏差,这时候人的思维无法和平常一样,很容易钻牛角尖了。
但是当第一次冲动杀人之后,这种情绪会消退,取而代之的有内疚、恐惧、恶心等等人类本性的对于生命死亡的负性情绪。
但是杀戮没有停止,反而加剧,则是人格奠定了基础,死亡对于他们并不仅是恐惧,更多的事兴奋,这种兴奋促使他们再次犯罪。
衍生来说,林森浩如果没有被逮捕归案,很可能会成为马加爵第二,介于他的杀人技巧更高,他的危险程度是更大的···
嘛~~~写了这么多,我的色相都要变浑浊了~~~

马加爵事件谁破的~

2004年“马加爵事件“轰动了全国,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那么马加爵事件是什么呢?

为什么马加爵这么凶残地杀害了与之同窗三载且无重大冤仇的同学呢?马加爵从其平常的表现来讲并不坏,为什么突然做出这么一件惊天动地的大案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必须剖析马加爵的犯罪心理。


  (一)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马加爵犯罪心理的“滋生点”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人的犯罪心理的来源同样是对客观世界消极因素能动反映的结果。马加爵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消极因素,为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从宏观社会环境来讲,尽管整个社会进步在加快,社会更注重人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社会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加大”现象、“人生存和发展的不平等”现象、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现象、社会交往中的“市侩化”现象。这些宏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尽管不可能直接对马加爵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它的影响会通过与马加爵生活息息相关的微观社会环境折射出来。马加爵家庭的贫困无法为他提供大学生活的基本物质需要,让他时常感到经济压力和在经济地位上的低人一等,其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较低也决定了马加爵无法在家庭中寻找到能有效与之进行思想沟通的对象,相反他肩负的是家庭希望的重任。在大学环境中,学校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忽视,让马加爵不能从组织、群体中受惠而产生相应的责任心。大学中的“弱势群体”的主体是贫困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经济上的窘迫妨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不能经常参加集体活动,不能时常进行精神放松,如看电影、跳舞、参加生日聚会等),从农村中学到都市大学,使许多农村贫困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包括卫生习惯都与大学校园主导的“城市文化”格格不入,这些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学生有比较强烈的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特别是处于“强势群体”的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显得自强、自负,但事实上内心脆弱而自卑。大学环境中没有及时了解和研究这些“弱势群体”的心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树立自信。相反,在同学关系中存在“恃强欺弱”、“人性淡漠”现象,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是直接引起马加爵不良人格,乃至于犯罪心理的重要因素。正如一位贫困学生所说,生活上再苦我都可以忍受,但精神上的孤独与被他人所侮辱却是无法接受的。

  (二)马加爵性格中的不良因素是其犯罪心理形成的“发生器”
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利益倾向的差异,都存在获利阶层和失利群体。每一个社会环境都存在着大量的消极因素,而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对个体来讲,它只是外在的东西,并不会强加于个人的心理之中,形成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关于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化机制也充分说明了,主体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指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对外界消极因素的选择性反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马加爵自小形成的内倾型性格,这不是他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甚至不能说是影响其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迄今为止,尚无证据证明,内倾型性格的人容易犯罪,外倾型性格的人不容易犯罪。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把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对外倾型和内倾型性格特点进行了如下描述。

  艾森克对外倾型和内倾型性格特点的描述
 外倾型特点
1、老是注意外界所发生的事情,追求刺激,敢于冒险;
2、无忧无虑,随和,乐观,爱开玩笑,易怒也易平息,不假思索地行动;
3、有与别人谈话的需要,好为人师,容易冲动;
4、喜欢变化,有许多朋友;
5、善于交际,不喜欢独自学习。
  内倾型特点
1、倾向于事先计划,三思而后行,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很少有攻击行为;
2、性格孤独,内省,生活有规律;
3、对书的爱好甚于对人的交往,除亲密朋友外,对人总是冷漠,保持一定的距离;
4、很重视道德标准,但有些悲观;
5、安静,不善交际。
从上述描述可以发现:无论是内倾型还是外倾型的性格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它对犯罪心理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其实,致使马加爵产生犯罪心理的主要因素是他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即性格中的过分自尊与过分自卑的成分。大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一般都自视很高,不愿轻易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于外;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需要“知音”,需要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理解。尤其是当学习、社交、文体等方面显露出不足而得不到同学的理解时,有些大学生就会陷入情绪自我甚至否定自我之中,产生自卑心理。过分自尊的表现之一就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半径画圆。从马加爵的往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存在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一切都须以他为中心。

根据案例分析马加爵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并分析马加爵的犯罪心理特点
答:但凡是高智商的人都有一个弱点,每个人都有,只是自己没有发现而已,一旦发现了要不强烈的克制自己下一个悲剧就会随时发生,他有高学历高智商,但他的弱点我猜测可能是他人格残忍,自私,无视法律的野兽心理。被后自己的学友就是个小人!后来又藏尸又逃逸,他死有余辜!如此残忍也可能是内心世界太脆弱...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药家鑫案
答:”而对23岁的大三学生马家爵杀人,李教授用的理论则是:“当他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他就这样随意地轻易地置人于死地。当他意识到自己犯了罪的时候,他就希望赶快死,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生观才是他无情感反应的必然原因,也是他真正的杀人动机,而不是贫穷。”作为犯罪心理学家,李教授特别强调马加爵根...

马加爵到底是不是做错了
答:他确实错了,他用那四个人肮脏的血染了他的手。他确实错了,他让那四个人死得太痛快了。他确实错了,他不该进那个寝室,更不该选那所学校。他确实错了,他不该拒绝四位律师的帮助。他确实错了,他不该如此轻易地放过那所学校所有的JB。(本人第一次骂人,骂那群没脑的dog thing)本人90后的,...

对"马嘉爵"事件的反思
答:夏对孙云晓说: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呢,只要灾难还没有直接降临到头上,人们是不觉得的。 孙云晓对夏说:血的教训还不能唤醒沉醉的人吗? 成年人对学生人格发展影响巨大 脑筋对孙云晓说:我认为这是一个从个人到社会的悲剧! 等待对孙云晓说:马加爵案再次提醒我们,大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马家爵事件是啥
答:唐学李的存在成为了马加爵杀邵瑞杰的最大障碍。为排除障碍,2月13日晚,马加爵趁唐学李不备,就用石工锤砸向唐学李的头部,将其砸死后。14日晚,邵瑞杰上网回来晚了,隔壁宿舍的同学已经休息,他就回到了317室住。就在邵瑞杰洗脚的时候,马加爵用石工锤将邵瑞杰砸死。15日中午,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头夜...

分析马加爵不珍惜人生价值,不重视生命意义的人格缺陷
答:这不是人格缺陷,相反是任何一个生命的本能反应;物理学上作用力有方向性,有力就有反向作用力;心理学上的压力也是一样,有方向和反压力;为了求生,杀神灭佛,本性如此;我们能做的是提供改善生命恶向反应的环境,其他的因为宇宙自由其运转规律,冥冥中自有天定!即使灭世又徒呼奈何!

马加爵事件是什么?
答: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2004年2月25日 云南省公安厅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8万元人民币捉拿云南大学凶杀案犯罪嫌疑人马加爵。4名受害学生均为马加爵的同学...

几年前马加爵事件是怎么回事?
答:3月初 公安部统一指挥针对马加爵的全国大排查,全国出现数十名“疑似者”。警方查明,2月15日,马加爵曾在云南省工商银行汇通支行学府路储蓄所分两次提取了350元和100元人民币现金;2月8日至13日以及2月15日马加爵上过互联网,查询江西省赣州市、湖南邵东县和广州市等地的地理、交通、就业等情况,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