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服装设计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其形成原因,并� 中国传统服饰的来历和特色

作者&投稿:郭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民国剧服装设计

摘要:本文以清末民初直至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背景拍摄的民国剧服装为
研究对象,对民国剧服装设计风格――“历史真实”
“艺术真实”的具体展现给
予归纳性的梳理和总结,
根据艺术性的具体展现归纳性地总结出民国剧服装设计
“受限性”
“现实性”
“假定性”三个重要的方面,并提出以“剧”为本的设计理
念。民国剧作为电视剧的一个分支
.
本文希望通过对民国剧服装设计研究,能从
“小”见“大”
、由

“点”带“面”
,对中国电视剧服装设计事业的健康发展起
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国剧;服装设计;以“剧”为本

一、民国剧服装设计风格

在影视剧创作中,
服装设计风格指为塑造角色外观形象而体现的不同的服装
风格,
其中包括艺术手段与表现技巧的运用。
相对于古装剧来说,
民国剧有具体
的时间范围,指从清末民初到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段历史时期。因为有时间的
界定,
所以民国剧与追求奇幻色彩的古装武侠剧、
古装传奇剧等剧种相比,
其服
装基本体现当时社会的穿着风貌,
表现风格比较写实。
因此根据历史题材电视剧
中历史与艺术风格的定位,
以及民国剧服装设计写实风格的表现,
笔者从历史还
原角度出发将民国剧服装设计风格进一步划分为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1.
历史真实

历史真实指服装设计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
以史实为据,
客观地反映空间
与时间里的生活形象,
其表现的形式忠实于平时生活中的某一时代场景,
因此此
类风格服装具有“博物馆意识”特征①。由于对历史本质客观地反映,决定了服
装具有遵循史实的具体性,所以服装会针对时代、季节、地点、气氛,以及人物
的改变贯彻现实性设计,
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到装饰图案、
从材料运用还是到工艺
特点、
从色彩还是到服饰配件等各方面都力求精准,
试图在银屏前再现真实形象,
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真实生活的面貌。

历史真实的服装风格通常在反映民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实主义剧目中
互联网会议PPT资料大全
技术大会 产品经理大会 网络营销大会 交互体验大会
出现,例如《走向共和》
《亮剑》
《那时花开》
《历史的天空》等,剧目的严肃性
决定了服装的真实性,所以这几部民国剧中的服装不仅从形式、面料、款式、工
艺甚至配件,大至结构,小至微观局部或细针密线都一一地进行了严格的考据,
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的世态民俗与生活环境,
并通过类型化的款式不同的细节赋予
了角色不同的生命力。

2.
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相对于历史真实来说,
通常把艺术地表现历史的本质真实概称为
艺术真实②。
艺术真实主要在剧本非客观写实定位的前提下,
设计师根据剧本的
要求,用强调、舍弃、浓缩、简化、变异等艺术手段,通过艺术的创造力,以虚
幻的形式揭示出来实际生活的本质与真谛,
在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创造与历史有一
定差别的形象。
所以,
艺术真实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
逻辑的艺术吻合。

艺术真实主要在根据历史以及文学作品改编的剧目中出现,设计师通过用
加、
减法的手段,
突破生活符号对服装进行个性化的创造,
强化人物塑造。

《橘
子红了》
《夜深沉》
《像雾像雨又像风》
《夜半歌声》等。

综上所述,历史真实是对历史的具象再现,艺术真实是对历史的抽象表现。
在目前民国剧市场上,
根据张爱玲、
张恨水、
巴金等名家文学作品改编的民国剧
剧目尤为受消费者欢迎,
其荧屏播出率远远超过反映民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剧
目,
因此艺术真实成为民国剧中最为多见的服装设计风格。
当然无论在运用历史
真实风格还是艺术的真实风格,
均不能脱离一个原则:
从剧本出发,
服装风格的
表现必须根基于剧本风格定位,
在此基础上谈变化进行艺术的提升。
此外,
服装


风格”在创作中还要与空间、灯光、化妆进行协调统一,从服装形象的构成
手段、材料、工艺等方面最终与剧本风格、导演风格达到默契和谐,使整体在风
格上浑然一体。

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与历史现实的关系

二、民国剧服装设计表现

众所周知,呈现在荧屏前的人物形象通常是由形体、动作、声音、表情、服
装、化妆等部分构成。服装作为形象塑造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受时间、空间的限
制,
通过直观视觉化的手段根据预先考虑因素为表现剧本人物外在形象而进行的
创作,
是一个从形象到成衣制作并最后呈现在荧屏前的复杂的设计过程。
民国剧
服装作为角色装饰的一部分是设计师理念与服装物质载体的综合体现,
因此也具
有鲜明的个性表现特征。

1.
受限性

受限性,
即受到的限制。
作为形象装饰符号,
塑造形象的最终目的决定了民
国剧服装设计会受到来自剧本和人的限制。
剧本的限制指剧目风格,
正如在上文
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剧目,
剧本的真实性决定服装必须与剧本描绘的气氛和形式
匹配,以“剧”为本,不能违背历史,所以在这里“受限性”也可以作“从属性”
来解释。人的限制指的是导演流派、表演形式、演员条件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
都会影响设计师的想法,
尤其是要根据导演的要求在假定的时空范围内运用服装
造型艺术法则。
除此之外,
与电影、
戏剧一样,
民国剧服装设计还受到来自灯光、
化妆等方面的影响,
服装设计成功与否不能单凭设计师的才能,
是与多部门共同
合作结果。
就像好莱坞著名电影服装设计师伊迪丝

海德③说的那样:
“电影业的
服装设计师和商品服装的设计师毫无共同之处,商品设计师每年要收集很多东
西:价格的涨落、衣料等等,他们通过要设计冠以某人牌号的服装。可是在电影
业,我们服装设计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完全没有控制权。
”④

2.
现实性

任何一部电视剧不管它的题材是描述未来还是展现过去,
剧中的服装都能从
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即人们常说的“合乎时代的历史考据”
。比如表现清朝宫
廷风云的剧目,不管是戏说还正剧,服装都会在朝服、花翎、马褂等基本要素方
面进行变化。
在民国剧服装创作时就受到民国时期南北地区服饰的制约,
民国时
期服装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京派”和“海派”
,尤其是民国末期,这种南北分化
更加明显。大体说来由于受政治影响,
“京派”服装较保守,如大家闺秀,带有
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海派”服装受外来文化影响,变化多样,如摩登女
郎,风情万种。因此,两者服装的造型和装饰方面都截然不同,所以在进行民国
剧服装设计时,
一定准确地知道故事发生的地域、
地点,
一旦改变剧中人物造型,
侧重点也会随之变化。
从民国剧的现实性可以看出,
如果说生活装是日常生活行
为的记号,那么电视剧服装就是记号的记号。

3.
假定性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的东西,
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
那么
艺术情境中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在特征”⑤。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假定
性”其实是艺术真实的具体表现。所谓“假定性”
,是指艺术的“幻想”
,是一种
约定俗成的社会属性,
即被人类审美心理所认可的艺术表现形式。
也就是说电视
剧服装的假定性是在年代条件限制下,
服务于角色塑造的虚构的艺术真实。
在荧
屏前,常规服装所要求的合身、耐穿、便利等因素失去了支配的力量,通过合乎
角色性格与身份要求对服装进行的假定处理与艺术化的表现,
更容易使观众联想
到角色人物生活中的真实艺术效果。如《阮玲玉》一片中,阮玲玉的形象就高于
现实性,
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
对整个人物造型进行了艺术化的提升,
在服饰方
面加入一些艺术化的语言,
如剧中设计师对袖子褶皱的处理使阮玲玉形象更为浪
漫,使造型更加符合人们心中的电影女神的形象。

综上所述,
不管是历史写实还是艺术化处理,
不管是博物馆式的标本还是幻
想的假定,
服装作为外在形象的第一符号,
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似乎比声音更加容
易打动观众。的确,服装在影视剧中很重要,它像一道调味品,缺少了它的催化
作用,
这道菜也就变得索然无味。
但服装塑造角色的服务性告诉人们它永远是创
意的“执行者”
,而不是“施令者”
。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服装在影视剧中所起
的作用,
以及其所处的地位,
既不能盲目地夸大也不能暗自菲薄,
无论是民国剧
还是其他类别剧目的服装设计都必须根据剧本的情节设定来对人物进行艺术的
二度创作,服装的基本艺术定位都应该从“剧”出发。

中国传统服饰的来历与特点~

1、来历: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
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特点:
中国传统服饰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前开衣最早起源于中国,形成于黄帝时代。中国传统服饰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扩展资料:
发展到现代:
步入21世纪后,随着加入世贸,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的崛起,中国梦的诞生,中国的民族文化开始复兴,人们开始重新深思传统服饰。东亚其他国家日韩等国为何穿着他们自己民族服饰过节日?而且是中国服饰汉服分支演变的,而我们自己的却被淡忘。随之而来的便是“汉服复兴”。
汉服运动,是「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现中国文化复兴运动中积极的一部分。当然汉服复兴也是一波三折,2010年成都汉服女孩在德克士被一个无业游民社会混混当成和服要求烧掉,后报警解决。
目前妨碍中国汉服复兴的也分两种类人,一种是汉族人害怕自己强迫穿,另一种是非汉的少数民族怕影响到自己。网特和别有用心之人从中挑拨危害中国民族团结,大家要小心。※其实汉服复兴运动,不是强迫每一个非汉族人或每一个汉族人穿,全是自由自愿穿,穿也分两种,一种是重大节日穿,另一种是作为日常服饰穿。
日常服饰也分两种,改良的现代版和复古经典传统版。现在大学汉服社也有喜欢汉服的少数民族穿,包括满族、蒙族、回族、维族等都有同袍爱好者。
从2003年11月22日,“壮志凌云”(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成为第一个被报道身穿汉服公开走上街头的人开始。2012年2月04日方文山于台北发布《致汉服同袍千言书》。2015年4月25日中国汉服博物馆在青岛开馆。 [3] 汉服复兴越来越被国人所接受和认可。2018年中国华服日节日确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服饰

一、来历
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二、特色
中国传统服饰设计抽象、更鲜明、更具标识性夸张、更强烈,也更具有自由度。
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件等方面。
民族服装形象的设计提炼应该更抽象、更鲜明、更具标识性。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思维模式应为浪漫性能动的构思方式,具有敏锐的形象感知能力。
民族服装的审美特征较其他戏剧形式对更夸张、更强烈,也更具有自由度。在造型和色彩上,抽象与夸张是其最鲜明的特征。
民族服装的造型较其他戏剧形式对适应演员动作的要求更严格,对演员在大幅度动态的要求更高,表现在材料上也具有更大的空间。

扩展资料:
传统服装汉服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
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服饰

80年代服装特点
答:80年代初期,服装流行与变化速度相对缓慢,到了80年代中后期,市场机制臻于成熟,服装流行加快,这时候女性服饰开始向时装化变化,在浪漫娇美的基础上,加上了成熟因素的设计风格。造型和装饰突出艺术性和时代风貌,强调合体廊形线和腰线,通常采用轻薄和半透明的丝绸等材料,使装式更接近着衣者的需要,充分...

中国服饰发展的八个阶段特点
答:2变换: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③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④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对旗袍进行改革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3变化特征;中西合璧、土洋...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服装经历哪几个阶段,影响服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_百 ...
答:三个阶段:款式统一(1949-1978),色彩风格多样(1978-2000),款式多样风格多样,充满流行元素(2000-现在).原因:第一次变化是因为社会生活的活力绽放,社会心理对彩色的期待.第二次变化是因为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主流社会,服装设计业的成熟,国家开放向社会心理深度推进.

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服饰特点
答: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服饰特点是:着装风格呈现出朴素节俭和实用、统一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着装上强化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着装风格呈现出朴素节俭和实用、统一的特征。这一方面与经济水平的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集体政治意识的反映。民主、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体现是简朴和...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是怎样的?
答:第二个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就是服饰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50年代60年代因为我们跟苏联的关系,服饰上也与苏联有关联,流行的服饰是列宁装和布拉吉。60年代-70年代,主要是军装,社会的特点就是“蓝海洋、绿海洋”。第三个阶段就是1978年以后,这一时期,服饰受到港台欧美的...

中国60.70.80.90年代服装变化
答:1、60年代和70年代,国人的服装色彩与款式十分单调,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绿军装、灰色中山装、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2、20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成了一种大街小巷的时尚。随后,“港裤”“燕尾服”等各种新潮的服装相继涌现。3、80年代中期,城市里开始流行红裙子,女孩子脱去...

中国设计在国际上占有怎样的地位?中国服装设计有哪些特点?
答:除刺绣外,镶、滚工艺在中式服装上运用也很多。例如清末,市井流行在衣缘处镶、滚装饰,女子衣缘越来越阔,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西洋服装是立体构成设计,表现三维效果,所以装饰与整体结构造型相对应,强调立体感和空间感,装饰手段是借助各种立体物如穗饰花结、荷叶边、金银丝...

中国旗袍从本世纪20年代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
答:3个回答 #热议# 孩子之间打架 父母要不要干预?匿名用户 2013-08-03 展开全部 旗袍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服饰,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代也是众多妇女推崇的对象。它不但轻便适体,而且能充分的体现妇女优美的身姿和流畅的线条,从而显的女性十分苗条、俊美。作为中国女人独有的福音,旗袍的设计发展是随着时代变迁和...

中国现代的国服装是什么?
答: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是如何演变的
答: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秦汉服饰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便于骑射活动。3、秦汉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4、隋唐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