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源子弹之父是什么 中国原子弹之父是?

作者&投稿:元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源(原)子弹之父是钱三强,钱三强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扩展资料

国外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介绍

著名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1929-1947年),被誉为人类的“原子弹之父”。

曼哈顿计划期间,1943年奥本海默主持创建了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并担任主任,而后于1945年7月主导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因此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本海默曾短暂执教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之后来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工作并担任院长(1947年-1966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三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伯特·奥本海默



中国半导体之父张汝京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钱三强,中国绍兴人,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分别是谁~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中国绍兴人,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扩展资料:
1996年7月29日,是“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
这一天,中国政府进行了第45次也是最后一次核试验,以使人们永远铭记他对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并郑重声明:“自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这标志着中国终于和其他核大国一样,跨过了原子弹、氢弹、第二代核武器、核禁试等四个阶段,进入了实验室模拟的自由天空。
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邓稼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邓稼先

中国原子弹之父是钱三强。
一、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 ,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二、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
三、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扩展资料:
有关“中国原子弹之父”的五种说法
1、第一种观点认为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这种观点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也最高。“文革”之后,“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说法广为传播,主要有三条路径。
一条路径是通过报告文学这一特殊载体而传播。在1970年代末的报告文学热中,钱三强成为重点宣传对象。1978年9月26日,《文汇报》发表《热风吹雨洒江天——访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一文,公开提到“中国原子弹之父”。
1979年,北京出版社和中国科学院党委合作出版《科学的春天》,这是中国科学院部分著名科学家的报告文学集,书中收录了作家张炯采写的《向光明的中国前进——记钱三强》。
1987年10月27日,《科学报》发表文章《播春者之歌——记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奉献》。1990年1月,王春江著写的《裂变之光——记钱三强》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随后,《文汇报》、《北京晚报》进行连载,影响甚大。
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钱三强算得上是中国报告文学界的“宠儿”,“曝光”率非常高。“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说法也伴随着这种高密度的正面宣传,变得广为人知。
第二条路径是官方媒介的认可和宣传,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媒体旗帜鲜明地提出和论证了“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1999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一文,这是中国最权威的官方媒体首次正面回应有关“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问题。《人民日报》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的认可。
1999年9月,由中宣部宣传教育局编写的《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的建设者》一书出版,该书为国庆五十周年而作,记录了建国以来各条战线上的模范人物数十位,其中就有《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一文,而对邓稼先的定位则是“两弹元勋”。此后,《人民日报(海外版)》于2007年和2009年两次沿用了“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说法。
第三条路径则是大众化的、民间的研究和传播。包括学术界、科普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出版的书籍、报刊之中,涉及“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的内容非常多,这也是当前的主流观点。
2、第二种观点认为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之父”。此说亦影响甚大。作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为中国“两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张爱萍生前就称其为“两弹”元勋。
1986年,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岁月,他的事迹经过官方媒体的披露和宣传开始为人所知;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月底,也就是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病逝。
由于国内媒体大量的宣传报道,特别是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邓稼先的充分肯定,有关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说法于1980年代末开始传播,至今不时见于书籍与报章之中。
3、第三种观点认为聂荣臻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这种观点最早见于1989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和他的分歧者》一书,该书作者是英国人克莱尔•霍林沃思,不过书中并未对此观点进行深入说明和阐述。
1999年王君编著的《我们的共和国丛书•九天揽月•建设卷》,从聂荣臻统揽全局,领导整个国防科技事业的角度,认为聂荣臻“不愧为我国的‘原子弹之父’”。
此说虽有新意,但却与人们心目中的“中国原子弹之父”差异很大,因而影响有限。其实,作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杰出领导人,对聂荣臻的评价应当是超越“之父”说的。
4、第四种观点认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是一个群体。此说于1980年代中期产生,影响也比较大。1987年,军旅作家董滨的报告文学《中国原子弹之父》一书出版,该书用7个故事概述了中国原子弹制造过程中,从战士到将军,从技术员到科学家,不同行业人们的贡献。
该书认为:“他们是那样浩大的一个阵容,即使是七十个故事也难尽述!但是,如果把他们的英名镌刻在共和国核工业发展的史册上,那只需要七个字便可概括——中国原子弹之父。”该书内容较为单薄,还存在不少勘误之处,客观地讲质量并不高,但由于成书于1980年代中期,首印50000册,主题鲜明,引人注目,还是有一定的影响。这一说法也被张开善先生发扬光大。
2006年,张开善在《中共党史资料》上发表《究竟谁是中国原子弹之父——记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功勋科学家》一文,细数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等科学家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中的贡献,认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不是某一位科学家,而是一个卓越科学家群体”。
此文一经发表,其观点旋即被多家刊物和媒体转载,引起较大反响。
5、第五种观点认为不存在“中国原子弹之父”。2011年,陶纯、陈怀国著《国家命运——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一书出版,由此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于2012年下半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影响甚大。
该书著者认为,“当代科学的发展早已不是爱迪生时代,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是一项十分宏大的系统工程,中国没有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中国的核事业是集体的事业,它取得的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万千人的奋斗和创造,辉煌和光荣不属于哪一个人,却属于每一个人,属于每一个在这条战线上埋头苦干的无名英雄。”
其实,这一观点与第四种观点一样,都强调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是集体力量的结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三强

“中国原子弹之父”是谁?
答:邓稼先,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原子弹、氢弹的主要组织者、设计者和研制者,人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祖籍安徽,生于北平清华园,毕业于北平崇德中学,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8年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在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58年担任核工业部...

中国原子弹之父是谁?
答:中国原子弹之父是钱三强。一、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 ,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二、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

什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答:1、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2、人物简介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出生于安徽 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

中国原子弹之父是谁?
答:强都作出了卓越的贡越,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朱光亚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科学技术计划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亲自主持起草《原子弹装置的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关键性的部署,对当时中国原子弹的研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彭恒武是造诣颇深的理论物理学家,在中...

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是谁???
答:钱三强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子弹(Atomic bomb)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

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是谁
答:1943年奥本海默创建了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并担任主任(Director)[2-3] ;1945年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1]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两弹...

中国原子弹之父是谁?
答:钱三强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他是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在1937年赴法国留学期间,钱三强师从居里夫妇,专攻核物理研究。他与夫人何泽慧的合作,揭示了铀核在中子打击下的三分裂现象,并在后来发现了四分裂现象,这一成果被居里夫妇誉为战后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发现。1948年回国后,钱三强积极...

谁是中国原子弹之父
答:元勋,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分别是谁
答: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巨响,我国西部上空升腾起第一朵蘑茹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钱三强,中国绍兴人,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

中国原子弹之父是谁
答:钱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