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的琵琶十大名曲 世界十大 琵琶曲 都是什么 ?

作者&投稿:诺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琵琶十大名曲:

一、《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传统琵琶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二、《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三、《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这首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四、《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

五、《昭君出塞》

琵琶独奏曲《昭君出塞》由华彦钧传谱。乐曲通过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

六、《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亦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质朴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大自然充满无限感情的精神气质。

七、《草原小姐妹》

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

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

八、《海青拿天鹅》

据说《海青拿天鹅》是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

九、《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极其抒情的乐曲,它是用音乐来描述在晚上,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地载歌载舞。

十、《火把节之夜》

《火把节之夜》用音乐的方式写出了在火把节夜晚,少数民族的人们围着篝火,激情地跳着欢快的舞蹈。乐曲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扩展资料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

琵琶分为五个流派,分别为:

一、无锡派

二、平湖派

三、浦东派

四、崇明派

五、汪派

日常保养方法:

平时准备一块擦琴布,常保持琴身琴头品相的清洁,天热易出手汗者,练琴完毕,务必将琴弦擦干净,以免生锈。

在粘面板、头时,一般都用黄鱼胶等水胶,这类胶最怕受潮,一受潮就会发生脱胶现象,脱胶之后,音量就会减弱,音色更受损害。因此,不宜置放在潮湿之处,也不能受雨水的淋湿。

平时不弹琴时,专业方法是将琴放于桌面上,琴的板面朝上,蒙一块薄薄轻纱巾,以免落灰,相把后背处放一个小枕头,让琴斜躺于桌面,减轻琴头的压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琵琶



一、《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传统琵琶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二、《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三、《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这首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四、《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
五、《昭君出塞》
琵琶独奏曲《昭君出塞》由华彦钧传谱。乐曲通过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
六、《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亦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质朴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大自然充满无限感情的精神气质。
七、《草原小姐妹》
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
八、《海青拿天鹅》
据说《海青拿天鹅》是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
九、《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极其抒情的乐曲,它是用音乐来描述在晚上,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地载歌载舞。
十、《火把节之夜》
《火把节之夜》用音乐的方式写出了在火把节夜晚,少数民族的人们围着篝火,激情地跳着欢快的舞蹈。乐曲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一、《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传统琵琶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二、《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三、《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这首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四、《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
五、《昭君出塞》
琵琶独奏曲《昭君出塞》由华彦钧传谱。乐曲通过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
六、《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亦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质朴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大自然充满无限感情的精神气质。
七、《草原小姐妹》
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
八、《海青拿天鹅》
据说《海青拿天鹅》是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
九、《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极其抒情的乐曲,它是用音乐来描述在晚上,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地载歌载舞。
十、《火把节之夜》
《火把节之夜》用音乐的方式写出了在火把节夜晚,少数民族的人们围着篝火,激情地跳着欢快的舞蹈。乐曲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只知道非常经典的其中一曲,
那就是《十面埋伏》…

中国琵琶十大名曲有那些~

一、《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解题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称: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广陵散》的题材源于古代的《聂政刺韩王曲》。该作品讲的是一个造剑工匠被韩王无辜杀害,他的儿子聂政为了报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韩宫,谋刺失败后,他逃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成绝技再度混入宫中,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了韩王,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自己也为此而壮烈牺牲。“广陵”的意思是流传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三、《平沙落雁》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四、《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咏怀,借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节操高尚的人。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急促的后半阕,描写了梅花不屈的动态。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同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梅花三弄》现存谱最初刊见于《神奇秘谱》(1425年版)。

五、《十面埋伏》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夕阳萧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乐谱最早于1875年的抄本。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七、《渔樵问答》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八、《胡笳十八拍》

本曲为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有《大胡笳》和《小胡笳》两种传谱。“胡笳”原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它音量宏大,用于军乐以壮声威。《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题是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汉末战乱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达十二年之久。她虽身嫁左贤王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诗人李欣曾作诗如下:“蔡女者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向边草,汉使断肠叹归客。”诗人戎昱在《听杜山人弹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矛盾最尖锐的场面:“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本曲成功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无疑是非常感人的。

九、《汉宫秋月》

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十、《阳春白雪》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阳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问》上写道:当歌手唱《下里巴人》时,国中和者数万人。后又改唱《阳春白雪》,因为曲高和寡,只有几个人跟着唱和。现存琴谱中的《阳春白雪》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经过历代名人的删改,音乐结构更集中、更严谨、更富有层次,音乐形象也更加鲜明,成为一首雅俗共赏的优秀传统乐曲

  琵琶十大名曲:

  1《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传统琵琶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此曲细腻地描写了王昭君对故国家园的思念,抒发了一种哀怨凄楚的情感,曲调婉转细腻,缠绵惆怅。在弹奏上充分发挥左手推、拉、吟、揉及擞音、带起等技法,在虚音、实音的不同音色、音量的交错配合中,运用弹、挑、泛等单音与拉、推、轮指等连指的巧妙穿插,使旋律更显委婉柔美,表现出“声声掩抑声声思”的情绪,表达了古代妇女受压抑的内心痛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夜月》、《浔阳琵琶》或《浔阳曲》,《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乐曲以鼓声、箫声起始,主题富于江南水乡情调,其后各段运用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和水波声、桨橹声等拟声乐汇以丰富乐思。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于春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

  3《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4《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这首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所以乐曲高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传说虞姬在项羽听到楚歌声而自为诗后和曰:“汉失已落地,四面楚声中,大王意气尽,贱妄何聊生!”苏轼也曾做诗:“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苍皇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京戏《霸王别姬》名闻中外,琵琶曲《霸王卸甲》会带给你更深刻的感受。


  5《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此曲经杨荫浏、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成。但据杨荫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乐曲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华彦钧根据他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

  6《昭君出塞》


  琵琶独奏曲《昭君出塞》由华彦钧传谱。乐曲通过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 我国音乐历史上有不少描写昭君出塞的乐曲,尤其是凡提到琵琶,大多和昭君出塞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在《一素子琵琶谱》中新调6首之一,为《昭君出塞》,注明通《石上流泉》,而《月映西湖》,注又名《出塞》;华秋苹《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的浙江陈牧夫派琵琶曲目中有《昭君怨》,后来李芳园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出现了描写昭君出塞故事的套曲《塞上曲》。但是,华彦钧传谱的这一曲,均与此不同。据华彦钧自己说,此曲是由他父亲华雪梅传授的。但是,我们从该曲的旋律音调,可以发现有类似广东音乐“乙反线”的特征,似乎有作者所处年代广为流传的广东音乐曲《昭君怨》的因素。此曲有作者自己琵琶曲上的一些特点,例如,与《大浪淘沙》相似的乐曲结构、旋律节奏音型和演奏手法等。在表现的情感上,仍表现出作者的豁达气度,而绝无那种闺怨

  7《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亦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质朴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大自然充满无限感情的精神气质。全曲呈现出一种明亮的色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而具有推动力的节奏,描绘了万物生机,春意盎然的景象。听来使人感觉耳目一新,成为一首雅俗共赏的优秀传统乐曲。

  8《草原小姐妹》


  琵琶协奏曲,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创作于1973年,1977年中央乐团首演。由刘德海琵琶独奏,管弦乐队协奏,开创了琵琶协奏曲之先河。乐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女龙梅、玉荣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事迹,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


  9《海青拿天鹅》


  据说《海青拿天鹅》是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海青拿鹤》于元代出现,是一首专为琵琶创作的独奏曲。海青拿鹤:又名《海青拿天鹅》,元代时出现的专为琵琶创作的独奏曲。北京智化寺有清康熙三十三年的抄本《放海青》、《拿鹅》两曲。1814年荣斋编《弦索备考》亦有《海青》一曲,均为合奏谱。现存琵琶独奏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萍的《琵琶谱》。此曲题材取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狩猎生活,海青又名海东青,是北方狩猎民族饲养的一种专门捕猎动物的猛禽,当时的契丹王室常携海青外出围猎,故此曲可能是在契丹民族或女真族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加工编创而成。


  10《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极其抒情的乐曲,它仿佛是用音乐来描述山野风情的画卷。 《彝族舞曲》是王惠然创作于1960年的一首琵琶独奏曲,取材于云南彝族《海菜腔》、《烟盒舞》。乐曲以优美抒情的旋律,粗犷强悍的节奏,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山寨迷人的夜色风光,男女青年们热情舞蹈的欢乐场面。此曲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被改编成古筝、三弦、扬琴、阮独奏曲及管弦乐曲。殷飚将它改编成吉它独奏曲,1987年参加在珠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吉它艺术节中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扬,成为一首在吉它界中颇有影响的吉它名曲。

文学常识
答:56、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为:《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57、儒家五圣是:孔子、颜回、曾参、子思和孟子。 58、中国书法中,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