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远离中原为何会有那么多的文物? 说一下敦煌的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

作者&投稿:赏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许多商贩、行者都往来于此,敦煌是必经之地,经过的人多,所以留下的东西也多,而且,还有许多僧人在此修建了不少与佛教有关的洞窟,更留下了很多珍贵文物。

敦煌为何有那么多经书文物的几种观点

一、避难说。

认为这么多经卷和遗书被藏于石室中被封闭,是莫高窟的僧人为躲避战乱,使经卷遗书免于战火而存放的。这种说法最早,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但在具体封闭时间上又各不相同。

最有代表性、较普遍的说法是,宋初西夏人占领敦煌之前,千佛洞下寺的僧人为躲避战乱,临走前便把经卷、佛像、杂书等藏入洞内封闭。待战乱过后再回来启用。谁知这些僧人一去不返,杳无音讯,此洞便成为无人知晓的秘密。

二、废弃说。

认为这些经卷遗书都是当时敦煌僧众抛弃无用的废品。因佛经众多,为尊重佛法佛典,这些用过的经品既不能丢弃,也不能烧毁,只好用这个石室封存起来。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逃避战乱的说法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这是因为藏经洞内没有整部大藏经和其他珍贵物品,大多是残卷断篇,夹有不少疑伪经,甚至还有不少错抄的废卷和涂鸦之杂写,乃至作废的文书与过时的契约等等。

在藏经洞封闭时,即曹宗寿当政时期(1002?1O14),敦煌僧侣已向内地请求配齐了大藏经。并向朝廷乞求到一部金银字大藏经,还有锦帙包裹、金字题头的《大般若经》。如果是避难,那么这些珍贵的东西理所当然应该珍藏于石室中。为什么整部大藏经没有被收藏反而收藏的是残经破卷?因此,其真正的原因并不是为了避难,而是这些东西在当时实在没有实用价值被废弃了。

三、书库改造说。

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大约公元1000年左右,折页式的经卷,已从中原传到敦煌。因阅读、携带方便,受到僧侣们的青睐。因此,将藏书室使用不便的卷轴式佛经以及许多杂物一并置于石室封闭。

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有多少?

底有多少敦煌文物至今仍漂流海外?真实的数字至今依然成谜,遍及今天英法美德俄日各国博物馆的各类敦煌文物,那些一千多年历史的丝绢佛像书册,相关的数据经常被“不完全统计”抹过。相对数字完全的,却是其中一类别样瑰宝: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为敦煌藏经洞等处出土的经卷文书资料,包括绢画佛经等各类珍品,年代涵盖五胡十六国至北宋的七个世纪,不单有汉文资料,更有吐蕃文等多种文字资料,内容更有宗教历史民俗各个方面。这是浓缩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的文化瑰宝,价值千金不换。但

这批“珍宝”的命运又如何呢?五万卷敦煌遗书,三分之二流失海外,英国占有了一万三千多卷,俄罗斯拿走了一万两千多卷。还有瑞典丹麦印度德国韩国,各自都占有数千卷。

在各国造访敦煌的探险家里,斯坦因堪称最“狠”的一位,这位出身匈牙利犹太人家庭的学者,在为敦煌经文震惊后,立刻开始不遗余力的筹款,近乎倾家荡产促成敦煌之行。临行前就郑重立好了遗嘱,一路更是历经艰辛,甚至遇到酷寒天气,连脚都差点冻掉!这样一个狠人到达敦煌,下手自然更狠:从光绪三十三年起两次造访,总共只花了九百两白银,就带走了数千件珍贵敦煌文物,包括中国第一部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对这巨大收获,满载而归的斯坦因,一路更是慷慨大派送。拿出一部分珍品赠给印度匈牙利等国,大部分则被英国打包全收。也因而迅速蹿红,名字上了《泰晤士报》头版,甚至后来他再去敦煌坑文物时,《泰晤士报》更给他开了专栏,每周的行程趣事都用电报发来,见报就万人空巷,堂而皇之开起了直播――直播如何坑中国人的宝贝!



敦煌---关于敦煌文物遗失的资料~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百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于是,一个中国文化界无法放下的问题,再次焦迫地摆在面前:敦煌文物何时归?

  敦煌藏经洞是二十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最重大的文物发现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悲剧性的。三万多件珍贵文物,流散到十多个国家。这是有史以来出土于一地的文物,经受最惨重的一次文化瓜分。

  然而今天,对于敦煌文物的物归原主,我国文化界却依然忧心忡忡,并不乐观。不大相信当初把敦煌文物弄出中国的那些国家,眼下会回心转意,把东西送回来。这因为近三十年,他们对此的各种强辩与巧辩说得实在太多,这表明他们对敦煌文物的占有欲强旺依旧,没有任何松动与超越前咎的觉悟。

  在藏经洞被发现了一个世纪的今天,历史已经没有秘密。藏经洞发现史与蒙难史的所有细节,都明明白白写在纸上,任何辩驳皆无意义。然而,我们还是要强调如下的事实:

  一、藏经洞的发现者是敦煌道士王圆�,时间是1900年6月22日。

  二、最早认定藏经洞文物价值的是甘肃学台、金石学家叶昌炽。时间是1903年。

  三、1904年3月,敦煌县令汪宗瀚对藏经洞文物进行一次调查后,遂命令王圆�将文物就地封存。这是正式的政府行为。

  四、英国人斯坦因于1907年3月16日,法国人伯希和于19O8年2月25日,前后抵达敦煌莫高窟。他们都是先得知藏经洞有珍贵文物出土,随即直奔文物而来,并都以少许银钱买通文物看守人王圆�,启封取走大批珍罕绝世的敦煌文物,运回各自国家。随后是日本人大谷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以及俄国人奥登堡等。

  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这一连串事实的细节,是要说明———斯坦因和伯希和不是敦煌藏经洞文物的发现者。他们是在藏经洞文物被发现和被封存之后,设法将其启封取走的。可能有些人被当年伯希和在洞中翻阅敦煌遗书的那帧照片所迷惑,以为那是在进行考古发掘。但相反———那决不是在发掘现场进行考古鉴定,而是为了取走文物而做的识别性筛选。这一点,必须认清。

  我们承认斯坦因和伯希和是两位优秀的考古学家,伯希和还是一位天才和罕世的法国汉学家。他们对敦煌学的确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特别是伯希和,他与斯坦因的不同之处是,斯坦因第二次探险的目的,是割取莫高窟壁画,只不过因那里的佛教徒太多,他不敢下手。伯希和不但没有伤害壁画,相反对莫高窟进行有史以来首次的考古调查,而且学术意义很高。但还是要指出,即使是这样——即使在当时,他们取走敦煌藏经洞文物也是非法的。也就是说,他们对敦煌学的贡献与他们非法取走敦煌文物,是两件事,不是一件事,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分而论之。

  当然,这行为在当时的西方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从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前期,西方中心主义的肆虐,有着所向披靡的殖民主义背景。这便使他们的考古狂潮从希腊顺利地越过地中海,将金字塔中法老的干尸,以及长眠地下的亚述、巴比伦、苏美尔和赫梯等古王国那些美丽的残骸,一个个搬到太阳之下,然后再搬到他们的国家,入藏他们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中。跟着一路自西向东,进入了古老的印度和中国。殖民者从来无视殖民地的文化主权。这是那一个时代的偏执和荒谬,不是谁能避免的。故而长期以来,对于西方的学术界来说,殖民地的“土著”人自己的任何发现,都不算数;而他们之中第一个看到的才是发现者。在学术领域里,殖民地人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能成立,这些成果最多仅仅是提供了一种素材性的参考,只有他们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学术承认。故此,西方的一些著作总说斯坦因是敦煌文物甚至莫高窟的发现者。包括《大英百科全书》也这样写。斯坦因没到敦煌之前的一千多年,莫高窟一直有中国人在那里。难道它一直等候这位英国人来发现?而且斯坦因到了敦煌,拜见当时的敦煌县令王家彦时,王家彦对他常识性地讲了莫高窟的历史,还送给他一部《敦煌县志》,他才知道莫高窟由何而来。这也算一种考古发现?在这里,发现这两个字显然已超过考古学的意义,它似乎还包含另一层意思,即谁“发现”,谁就是它的主人。就像儿童游戏那样,谁先看见就算谁的。如今,虽然殖民地时代已经过去,但这种源远流长的背景和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仍然使今天的一些人不能走出那个荒谬绝伦的历史误区。这便是敦煌文物不能归还原主的最深的根由。

  然而,今天思辩这一问题,并非只是为了责怪过去,而是为了一种超越。

  因为廿世纪,人类文明遗存的处境实在艰辛。殖民主义掠夺、战争抢劫、盗窃走私,再加上一些殖民地缺乏严格的文物保护法,那里的人们又缺乏文化的自觉,致使不少文明遗址遭到破坏。文物从它的发生地流散各处,后果极其混乱,不少文明遗址已经支离破碎,失去了它所必须的完整性。

  在世纪的交接中,接过廿世纪这个糟糕的文物状况的新世纪应该怎么做?是承续上世纪那个谬误,还是纠正历史,还文明以文明?

  1900年,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五万件文物,绝大部分是中古时代的文书。同一地点出土如此浩博和珍罕的古代文书,举世独有。而且它内含无涯,包容恢宏,极大角度地囊括了那一时期中国社会及其对外交流的历史信息。然而,其中深刻的意义,只有当它置身于这文明的发生地,才能真正充满感染力地显示出来。

  文物———尤其是重要文明遗址和重大文化发生地的文物,都有着不可移动的性质。它们天经地义属于自己的本土。它是那一方水土的精髓,是历史生命活生生的存在,是它个性经历的不可或缺的见证。文物只有在它发生过的本土上,才是活的,才更具认识价值。这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文明创造,都有它自身的完整性,都有它不可移动与不被肢解的权利。这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文明的尊严,也是人类的一种尊严。

  谁先认识到这一点上,谁先步入文明。

  刻下,一些欧洲国家不是已经开始交换二战中相互劫去的文物吗?这应被视为告别野蛮、自我完善、走向文明的高尚行为。因为,当今的人们已经深知,文明遗址中的文物不是一种变相的财富。谁把它当做财富来占据为己有,谁就亵渎了文明本身。站在这个文明的高度上说,谁拒绝文物归还原主,谁就拒绝了文明。

  1909年,伯希和将已经运出中国的敦煌遗书,选取若干带回北京,展示给我国学者罗振玉、蒋斧、董康、王仁俊等人。当学者们获知些绝世珍奇已落人外国人手中,即刻展开一场义动当世、光耀千古的文化大抢救行动。学者们一边上书学部,敦促政府清点藏经洞的劫后残余,火速运抵京都;一边将这情况公诸国人,于是更多学者加入进来,对敦煌遗书展开迅疾而广泛的收集、校勘、刊布与研究。它显示了我国知识界实力雄厚、人才济济和学术上的敏感。随后,学者向达、王重民、刘复、于道泉、王庆菽等,奔往巴黎与伦敦去查寻和抄录那些遗失的宝藏。学者姜亮夫几乎倾尽家财,自费赴欧,去抢救散失在海外的文化遗产。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把流落他乡的敦煌遗书抄录回来。很多人一干就是多少年!这种强烈的文化责任感通过梁思成、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一直像圣火一样传递至今,照亮了中国的学术界和戈壁滩上灿烂的敦煌。可以说,近百年我国知识界的所有重要人物,差不多全都介入了敦煌!

  敦煌的文化抢救是我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抢救行动。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觉醒。显示了我国学术界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文化主权意识,以及一种浩荡的文化正气。同时,也表现出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始终具备的文化高度。

  上世纪初,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有感于敦煌受难之惨剧,说出铭刻于敦煌史上一段著名的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于异国,即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轴,盖当时唾弃之剩余,精华已余,糟粕空存,则此残篇故纸,未必实有系于学术之轻重耳。在今日之编斯录也,不过聊以寄其愤慨之思耳!”

  这痛心疾首的话,有如霜天号角,曾呼叫着当时国人的文化良心;又如低谷悲鸣,唱尽一代学人痛楚尤深的文化情怀。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依然强劲地牵动着我辈的文化责任。从今天的世纪高度看,这桩没有了结的敦煌公案,不仅是敦煌———也是人类文明犹然沉重的一段未了的伤心史。因此,今天我们不是仅仅为了捍卫文物的主权,而是为了捍卫文明的尊严,来呼吁和追讨敦煌文物。那就不管别人是不是觉悟,我们都要不遗余力地呼吁下去。催其奋醒,重返文明。先人创造的文明,是一种自发的文明,尊重先人的创造,才是一种自觉的文明,故而,只有在敦煌文物归还故土,世界各大文明遗址流散的文物全都物归原主,我们才能踏实地说:地球人类真的文明和进步了。因为人类的进步的前提,就是不再重复过去的谬误。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价值
答:在高l5米到30米的崖面上,现存洞窟有750多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木构窟檐5座。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古代东方文化艺术的灿烂明珠。l96l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悠久的开凿历史 公元前l39年和公元前1l9年,张霉两次出使西域,...

曾侯乙墓的主人是谁,为啥出土时有那么多的青铜器,这反映了什么?_百度...
答:据他介绍,曾侯乙墓万件文物中以车马兵器最多,其种类之全、数量之众、综合功能之强,前所未见。其中射远兵器居多,长杆兵器尤为特殊,且有极为罕见的矛状车軎,这些都是用于车战的武器装备,说明曾侯乙是一 曾侯乙墓位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和指挥官。曾侯乙墓随葬数量庞多的乐器,钟磬铭文中有...

三星堆出土那么多震惊世界的东西,为什么历史中却没有任何记载?
答:从出土的文物来看,青铜器精美绝伦,贝壳类钱币、玉器等充分说明三星堆文明当时与外来的文明有充分的贸易交流,中原的甲骨文一定会传到当时的三星堆文明。个人认为三星堆之所以没有记载,最大的可能是它由一个和我们不同的文明创建。这个文明还没有来得及和我们接触就因为某些未知的原因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中...

为何大同会有那么多文物
答: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又是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大同会有那么多文物 ...

国宝四羊方尊为何会出现在湖南
答:湖南省银行迁往长沙西北的沅陵县,四羊方尊短暂地出现了不到一年,就消失在连绵战火中。 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接到通知,寻找四羊方尊的下落。54岁的蔡季襄,湖南古玩界的头号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专家。因为其在文物古董界的见多识广,寻找四羊方尊的任务就交到了他的手上。

圆明园有多少稀世珍宝?
答: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巴黎圣母院所有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煌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陈设豪华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艺...>> 问题四:圆明园的稀世珍宝有哪些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

曾侯乙墓出土了多少文物?为什么他那么有钱呢?
答:曾侯乙墓不但出土的文物众多,其中不乏惊世的精品。这其中最为气势磅礴最为珍贵知名度最高的就是曾侯乙编钟,该套编钟分为上中下三层共65个编钟,全套编钟加上附件共用铜4421.48公斤!整套编钟上铭文多达3755个,其中有律名28个,阶名66个,基本都为史料未记载的乐理名词。这也让曾侯乙编钟的文物...

收集关于敦煌所有的历史资料
答: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在中国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创建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连续开凿营造,至今保存洞窟492个,彩塑2200多尊,壁画45000多平方米。有敦煌的神话传说、敦煌本地的佛教故事、敦煌社会历史故事、敦煌历史人物故事、敦煌石窟故事、敦煌近...

清朝灭亡后,故宫有好多珍贵文物保存下来,明朝灭亡时文物去哪呢?
答:我们在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实地游览故宫时,总会有这样的感受:故宫明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为什么目前保留下来的文物和建筑大都是清朝的?大明王朝延续了二百七十六年,先后历经十六帝,也曾一度国力鼎盛、经济繁荣,按理说应该珍宝无数,那么这些文物和建筑都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保存下来?究其原因,主要有...

敦煌的发展历史
答:东晋前凉时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巳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设沙州;前秦二年(366年)始开凿莫高窟;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西凉国,初都敦煌。北魏初(439年)置敦煌镇,526年置瓜州,敦煌为治所。汉魏之际多战乱,但敦煌经济日渐繁荣,中原文化传播,佛教东渐,成为五凉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