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互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促进师生互动

作者&投稿:素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

摘要: 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高耗低效,即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探究“有效课堂”的教学将成为一种教育的必然,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是“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智慧”齐飞。因为在这里,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因为在这里,一颗小小的种子也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因为在这里,我们拥有的是和风细雨,春意盎然!只有这样,我们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更成就我们的学生。
关键词:数学教学 有效课堂
师生互动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中师生互动是我们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创造有生命课堂的主渠道,在实践中要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认识。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但是课堂中真正的师生互动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从而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在讲述“圆柱和球”时提出问题:“是不是会滚动的就一定是球”时让学生讨论,甲同学:“这不一定,圆柱也会滚动呀。”这时老师不轻易表明观点,在学生继续思考后,教师因势利导共同归纳出:会滚动的不一定是球,圆柱和球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会滚动。教师按上述处理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也形成了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教学气氛。
二、明确互动目标,增强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重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一定要讲究有效性。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教师就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把互动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同时,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积极性很高,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热热闹闹,组织交流都很好,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许多学生课后对相关的知识、问题的结论知道并不多,更没有主动去思考,课堂设计的目标没能实现。这样不仅没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连传统课堂中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目标都达不成,可说是得不偿失。又如在实施合作学习时,有的老师不考虑必要与否,也未作充分准备,很随便地就让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没有做到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只是流于形式的讨论而已。以上这些教学互动,有教学互动之名,无教学互动之实,有互动的形式,而忽视互动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互动其目的性是不够明确的。因此,明确互动目标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确定的教学目标中思考有效的互动策略,通过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 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了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感兴趣的粉笔、磁带、磁卡等物品放到桌上量一量,学生自主操作后,反馈:“你量的物品是什么?长多少?”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量的是粉笔的长度,7厘米多2毫米。”“我量的是磁带盒的长度是11厘米”“你是怎样量的?”“我把粉笔的一头对准0这点,再看另一头对在哪里就可以了。”我继续问“你又是怎样看的?”“一个大格代表1厘米,一个小格是一毫米。这儿有7个大格,2个小格。”其他的学生鼓掌表示同意。接着其他同学展示,教师也引导他说明量的过程后,继续引导:“看来大家对这两位新朋友已经认识了,那你能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打破数学教材的束缚,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从而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畏惧为亲切;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我要学习数学,我要学好数学。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有意无意中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新知的陌生感,难点学习的畏惧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为此,我尝试着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

一、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因此,我积极利用环境布置,平时谈话或游戏、小制作等,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熟悉了将要学习知识的背景,为新的学习作了准备。

如低年级的口算:通常,复习口算往往是简单地练习口算卷子、卡片,一张又一张地反复练习,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正确率很难有突破性的提高,为此,只有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出花样,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口算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不感到单调。我在课堂教学时采取:1、竞争。如“夺五星争第一”,“看谁又对又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成功的欲望,产生“成功 —— 兴趣”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2、游戏。口算中常用的游戏可以有: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小猴接苹果等,这些游戏都是一年级小朋友非常乐意参与的,在复习口算时有机地穿插使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而且激起了学生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接下去的教学活动中来。

二、优化情境,在体验乐趣中感知教材

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为了让学生能愉快地进入我设计的情境中,因此,我尝试着这么两种方法:

1、创编教学故事寓教于趣

把教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让学生根据我创设的故事情境,身临其境地把相关条件和问题进行搭配。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小熊一家要到公园里玩,(并可结合使用媒体)小熊一家开着小汽车停在公园门口,小熊妈妈准备下车买门票,公园的门票价格是6元钱一张,请小朋友帮小熊妈妈计算一下,他一家人进公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此时小朋友的兴趣一下子就给提起来了,便会争先恐后地说:“小熊一家有几个人呀?”老师便顺势说:“假如是1个人呢?需要多少钱?假如小熊家有2个人呢?需要多少钱?”紧接着出示这样一张表:

同学们根据表格,猜出还有可能是3个人、4个人、……6个人,他们分别需要多少钱,就这样,教学就比较轻松地过渡到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2、设计教学游戏寓教于乐

结合低年级的数学内容,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数学游戏,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应用题时,我就将“小蜜蜂采花蜜”的游戏贯穿于教学始终。先出示题目,同学们到果园去摘苹果,每个人摘8个,然后,在黑板上贴出四朵花:

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有4个人摘了一样多

每个人分几个?         一共摘了多少个?

请小朋友扮演勤劳的小蜜蜂去采蜜,花上的条件和问题如果与题目上的条件相对应,就把它采下来,放在胸前,大家看看对不对?在游戏中让学生戴上“小蜜蜂”的头饰,播放“爱劳动” 的音乐,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拓宽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成了该实验的口号,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元、角、分”时,我设计在课堂上演“生活剧”:教师让一名学生到“商店”买6支铅笔,“售货员”告诉他一支2角钱,一学生拿出准确的钱数来购买,另一学生拿出2元钱让“售货员”准确地找给零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认识而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计算,同时还学习了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交往礼仪。

除了采用以上“生活剧”外,也可以采取“开银行”的游戏活动,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可设制这样一个情境,教师拿了张破钱到银行要求换新钱,拿了张整元钱要求换零钱。课堂会因此焕发出学生的生命活力,游戏结束后,学生掌握了钱与钱的等价交换,但在生活中,更需要钱与物的等价交换——买卖东西。于是在教学中,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买卖东西”,学生可以在游戏中识别商品,看标价对话,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懂得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买物品,达到了“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总之,我所教育的对象是人,是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的儿童,情境教育正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阔而又贴近的最适宜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   

引用自:《低年级数学中创设情境教学的尝试》



如何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

摘要: 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高耗低效,即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探究“有效课堂”的教学将成为一种教育的必然,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是“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智慧”齐飞。因为在这里,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因为在这里,一颗小小的种子也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因为在这里,我们拥有的是和风细雨,春意盎然!只有这样,我们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更成就我们的学生。
关键词:数学教学 有效课堂
师生互动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中师生互动是我们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创造有生命课堂的主渠道,在实践中要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认识。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但是课堂中真正的师生互动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从而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在讲述“圆柱和球”时提出问题:“是不是会滚动的就一定是球”时让学生讨论,甲同学:“这不一定,圆柱也会滚动呀。”这时老师不轻易表明观点,在学生继续思考后,教师因势利导共同归纳出:会滚动的不一定是球,圆柱和球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会滚动。教师按上述处理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也形成了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教学气氛。
二、明确互动目标,增强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重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一定要讲究有效性。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教师就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把互动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同时,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积极性很高,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热热闹闹,组织交流都很好,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许多学生课后对相关的知识、问题的结论知道并不多,更没有主动去思考,课堂设计的目标没能实现。这样不仅没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连传统课堂中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目标都达不成,可说是得不偿失。又如在实施合作学习时,有的老师不考虑必要与否,也未作充分准备,很随便地就让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没有做到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只是流于形式的讨论而已。以上这些教学互动,有教学互动之名,无教学互动之实,有互动的形式,而忽视互动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互动其目的性是不够明确的。因此,明确互动目标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确定的教学目标中思考有效的互动策略,通过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 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了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感兴趣的粉笔、磁带、磁卡等物品放到桌上量一量,学生自主操作后,反馈:“你量的物品是什么?长多少?”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量的是粉笔的长度,7厘米多2毫米。”“我量的是磁带盒的长度是11厘米”“你是怎样量的?”“我把粉笔的一头对准0这点,再看另一头对在哪里就可以了。”我继续问“你又是怎样看的?”“一个大格代表1厘米,一个小格是一毫米。这儿有7个大格,2个小格。”其他的学生鼓掌表示同意。接着其他同学展示,教师也引导他说明量的过程后,继续引导:“看来大家对这两位新朋友已经认识了,那你能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交流讨论后反馈。有的说:“都是长度单位。”有的说:“一个厘米是10个毫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新知,借助投影仪演示介绍:“一大格是1厘米,一小格是1毫米。一大格里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厘米里有10个毫米。 三、创设有效互动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此外,教师创设和谐有效的教学情境,也能促使学生知识情感的内化,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另一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一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四、运用有效的互动策略,促进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中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我们过去教学过程中强调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修正和发展。一个真实有效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互动策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使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师:“你们想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吗?”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我知道,三角形面积=底×高÷2”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从书上看到的。”师:“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生:“我知道,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分成了两个等底等高相同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着对角线剪,不沿着对角线剪可以吗?”该生摇头。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试一试。”这时课堂又活跃了,学生又投入到新的探索中。这样,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因此,对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资源,需要教师敏捷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的动态生成。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不是形式上热热闹闹的你来我往,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要真正达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学。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权威型师生关系视社会或教育影响的代表者(教师)为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学生犹如被看管的羔羊,既无独立人格,更看不到学生的内在需要,强调的是师道尊严,要求学生服从、顺从,学生对教师常常有一种防备心理,甚至有一种恐惧感,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单向输出信息的过程,学生被动的参与,师生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这种活动常常是被动的、刻板的,学生的反应是消极的甚至抗拒的。
有效的师生互动,要求教师要转换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的支配者向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建立只有价值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人与人之间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互动性、互惠性的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当教师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关爱等人际因素注入课堂时,就会不断领略到全新的体验:学生“动”起来了,生命活力焕发出来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变化。教师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学生则由接受者转化为主体者,角色的转换使课堂双边活动活跃起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制定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互动的形成   
1、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视学生为容器,泛讲、滥讲,一讲到底的现象客观存在,不认真分析教材,不进行教学前的预测。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一些超前的学生发展受到抑制,从而造成学生在课堂中不愿动。另一方面教学环境的封闭性。学生被囿于课堂,唯参考书标准答案是尊,活动空间、思维空间是封闭的,视野是狭窄的,从而导致师生不能互动。   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互动,在问题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要“精”,具有典型性;问题要“巧”,能深化主题;问题要“新”,能启发学生以新视角去观察、分析;问题要“活”,答案适度的开放性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如:在教学对三角形分类的认识时,我这样设计:“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而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教师呈现一个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的三角形,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二个也是锐角。” 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是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直角三角形,看不到的两个角,一个可能是锐角,一个可能是直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此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通过“猜一猜”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加深了对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这样的师生互动是真正有效的。
2、实行科学提问   力求根据学生特点设计问题,组织教学。在内容上是融合新、旧知识,是学生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获得。在难度上应恰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方式上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对象上应面向全体,调动绝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要因人而异。要熟悉、了解学生所长,尝试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投入学习活动。对长于形象思维的同学,则巧比善喻;对长于逻辑思维的同学,则分条析理;好奇好动的同学,以启发兴趣入手;善于观察的同学以直观教学和实验问题引入。   如“9加几的加法”的教学,作为计算结果的得出,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9加几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9+8。然后教师问: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17。教师继续追问:“那么9+8为什么等于17,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小棒操作。小棒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去操作去体验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去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提供师生互动的线索,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物品放到桌上,有粉笔、校牌、磁带盒等。然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物品的长度。学生开始自主操作,完成后对老师反馈:“你量的物品长是多少?”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量的是粉笔的长度,7厘米多2毫米。”“我量的是磁带盒的长度是11厘米。”我微笑着问:“你是怎样量的?”那个孩子回答道:“我把粉笔的一头对准0这点,再看另一头对在哪里就可以了。”我继续问:“你又是怎样看的?”学生说:“一个大格代表1厘米,一个小格是1毫米。这儿有7个大格,2个小格。”的学生鼓掌表示同意。接着是第二位同学展示,他量的是磁带盒的长度。我也同样引导他说明量的过程。在不少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交流讨论后有的说:“都是长度单位。”有的说:“一个厘米是有10个毫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借助投影演示介绍:“一大格是l厘米,一小格是l毫米。一大格里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厘米里有10个毫米。”   本环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展示学生经验认知水平的同时,已经切入到了对厘米与毫米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1厘米=10毫米的感知、认识过程。
三、构建教学互动的教学机制,为互动教学保驾护航  
1、竞争机制
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学生参与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让学生评出最优小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2、合作机制
让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参与甚至是相互讲解。
总之,师生互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实施它有效的策略是,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中师生互动是我们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创造有生命课堂的主渠道,在实践中要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认识。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但是课堂中真正的师生互动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从而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在讲述“圆柱和球”时提出问题:“是不是会滚动的就一定是球”时让学生讨论,甲同学:“这不一定,圆柱也会滚动呀。”这时老师不轻易表明观点,在学生继续思考后,教师因势利导共同归纳出:会滚动的不一定是球,圆柱和球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会滚动。教师按上述处理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也形成了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教学气氛。
二、明确互动目标,增强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重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一定要讲究有效性。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教师就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把互动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同时,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积极性很高,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热热闹闹,组织交流都很好,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许多学生课后对相关的知识、问题的结论知道并不多,更没有主动去思考,课堂设计的目标没能实现。这样不仅没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连传统课堂中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目标都达不成,可说是得不偿失。又如在实施合作学习时,有的老师不考虑必要与否,也未作充分准备,很随便地就让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没有做到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只是流于形式的讨论而已。以上这些教学互动,有教学互动之名,无教学互动之实,有互动的形式,而忽视互动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互动其目的性是不够明确的。因此,明确互动目标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确定的教学目标中思考有效的互动策略,通过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 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了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感兴趣的粉笔、磁带、磁卡等物品放到桌上量一量,学生自主操作后,反馈:“你量的物品是什么?长多少?”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量的是粉笔的长度,7厘米多2毫米。”“我量的是磁带盒的长度是11厘米”“你是怎样量的?”“我把粉笔的一头对准0这点,再看另一头对在哪里就可以了。”我继续问“你又是怎样看的?”“一个大格代表1厘米,一个小格是一毫米。这儿有7个大格,2个小格。”其他的学生鼓掌表示同意。接着其他同学展示,教师也引导他说明量的过程后,继续引导:“看来大家对这两位新朋友已经认识了,那你能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交流讨论后反馈。有的说:“都是长度单位。”有的说:“一个厘米是10个毫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新知,借助投影仪演示介绍:“一大格是1厘米,一小格是1毫米。一大格里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厘米里有10个毫米。
三、创设有效互动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此外,教师创设和谐有效的教学情境,也能促使学生知识情感的内化,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另一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一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四、运用有效的互动策略,促进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中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我们过去教学过程中强调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修正和发展。一个真实有效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互动策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使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师:“你们想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吗?”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我知道,三角形面积=底×高÷2”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从书上看到的。”师:“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生:“我知道,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分成了两个等底等高相同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着对角线剪,不沿着对角线剪可以吗?”该生摇头。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试一试。”这时课堂又活跃了,学生又投入到新的探索中。这样,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因此,对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资源,需要教师敏捷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的动态生成。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不是形式上热热闹闹的你来我往,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要真正达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学。

如何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答:准确、及时、丰富、有效的即时评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且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及时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学会进行有效的反思,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答: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答:”对于课堂教学的这些尴尬处境和疑问还有很多。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创建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造成了许多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惹是生非或畏缩不前的行为。因此,有效的组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实现“以学定教”
答:”这里所说的“基础”不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些,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同时也包含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数学思维方法。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学情分析,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加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迁移。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找不准教学起点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现象较为普遍...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高效课堂
答: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每位教师的一直以来的追求。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自己的课堂焕发出青春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 我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不断地思考反思中寻求答案,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能力是高效课堂的...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答:如何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现实的课堂中,我们绝大多数老师的课堂笑声与轻松太少,压抑与压力太多,所以需要改,需要进步。在高效课堂理论中我学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花架子。它的简约自然更令我感觉深刻。下面我就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以及我是怎么做的。一、对于“高效课堂”...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实现教材的整合
答: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中理解数学。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有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人的生活行为事件,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例题的原型,再把教材中的例题融入这个原型,进行生活化处理,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使...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
答: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方法:1、认真钻研教材,能够把握教材;2、教师要具有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教法的能力;3、教师要提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4、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语言表达、板书和板画。1、语言表达 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做到:清楚...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
答:③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通过这样题目的实践练习,学术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了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要生活化,但也要考虑学生实际。例如,以...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答:一、吃透教材、巧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吃透,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者意图,对这些,教者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