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岳山铅锌银矿()

作者&投稿:言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岳山铅锌银矿位于庐江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缺口镇境内。矿区面积为3.76平方公里。矿区交通较为方便。庐江—铜陵砂石公路经过矿区西侧,合肥—铜陵公路经过矿区西南,距合(肥)—九(江)铁路的柯坦车站37公里。矿区境内人工挖掘的黄屯河北下经兆河、天河分别通经巢湖、长江。

岳山铅锌银矿床是一以铅锌为主、共生有银矿的中型斑岩型矿床。矿体埋藏较浅,氧化矿直接出露地表,已探明铅锌金属储量39.8万吨、银金属储量55.7吨,银矿石中伴生铅0.55万吨、锌0.98万吨。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以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自然银为主。矿石易采难选。整个矿床的铅锌矿石中铅、锌平均品位偏低,铅为0.71%,锌为1.58%。

矿床位于庐枞火山岩盆地北部边缘。出露地层,东部主要为上三叠统拉梨尖组、下侏罗统磨山组以及中侏罗统罗岭组,中三叠统铜头尖组仅在钻孔深部见到。矿区西部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仅零星出露龙门院组火山岩。矿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有超浅成相的闪长玢岩、浅成相的正长斑岩、次火山岩粗安斑岩及喷发岩等。矿区地层呈单斜状,以断裂构造为主。区内岩石除正长斑岩蚀变较弱外,其它均较强,且发育普遍,从上到下大致可分首握为:硅化、次生石英岩蚀变带,铅锌矿、高岭石、水云母蚀变带,黄铁矿、石英蚀变带和电气石、钾长石蚀变带。铅锌矿体主要赋存在铅锌矿、高岭石、水云母蚀变带中。

全矿床共探明铅锌矿体123个。其中1号矿体规模最大,为主要矿体,2—8号为次要矿体,其余均为小矿体。1号主矿体赋存在龙门院组旋回的粗安斑岩与砂岩的接触带上,呈透镜状—似层状,由南向北逐渐分为上、下两支,长920米,宽100—350米。矿体厚度中间大、边缘小,变化规律性明显;最大累计厚度109.75米,平均累计厚度40.34米。根据矿体赋存部位可分为斑岩型和砂岩型两种类型。铅、锌品位较低,其中斑岩型含铅0.69%,含锌1.73%;砂岩型含铅0.62%,含锌1.35%。品位虽较低,但矿化均匀。次要矿体及小矿体主要赋存在粗安斑岩中,少量赋存在粗安斑岩与砂岩接触带下部砂岩中,大部分呈透镜状产出。

银矿与铅锌矿共生,主要赋存在铅锌矿体内部及其顶、底板附近。共圈定银矿体14个者冲庆,其中1号、2号、12号矿体规模稍大,上部为氧化矿,原生矿有脉状矿体和层状矿体。其中,氧化矿石银平均品位为234.2—292.1克/吨,脉状矿体银平均品位为58.6—527.5克/吨,层状矿体银平均品位为73.1—163.0克/吨。

1966年,省地质局区调队在开展1∶20万铜陵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本区圈定了8.4平方公里的Ⅲ级铅量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编号为(14)Pb。

1968年,省地质局三二七队范奎斌在该异常局部地段开展0.25平方公里的岩石测量,1969年,汪祥云等在矿区外围黄屯打钻时于QK02中发现铅锌矿体,并通过开展1∶1万地质测量及原生晕测量,在岳山地区圈出铅锌异常带,提出上钻验证建议。

1981年3—10月,三二七队化探组骆先业等,在岳山地区开展1∶1万土壤地球化判孙学测量,于矿区内发现3个铅、锌、银、砷、铜等元素组合的综合异常群,编号为H1、H2、H3,并对H2异常进行了地表查证,确认为矿异常。1982年3月,布钻验证H2异常,首钻见铅锌矿体从而发现本矿床。

岳山铅锌矿被发现后,为适应工业部门需要,三二七队组织周全兴、魏燕平、张少斌等于1982年开始普查评价。1984年结束工作,大致查明了本矿床为一具有一定规模的铅锌矿床。为配合地质普查工作,研究矿床地球物理特征,三二七队物探分队吴祖华等于1982年4月在矿区范围内开展1∶1万电法、磁法扫面工作,圈定了12个激电异常和部分磁异常并提出了验证孔位,对指导该矿床的布孔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85年,根据省地矿局指示精神,周全兴、张少斌等对岳山铅锌矿进行详细普查。在详查过程中,坚持综合评价、综合找矿,对与铅锌元素相关的元素进行全面了解,于1985年底—1986年初在铅锌矿体内发现银矿体。1987年9月结束野外工作。1988年8月由张少斌主持编写提交了《安徽省庐江县岳山铅锌矿体(床)详细普查地质报告》,进一步证实岳山铅锌矿床是一以铅锌为主、共生有银矿的中型斑岩型矿床。

岳山银铅锌矿床,自1982年3月开始正式勘查到1987年9月结束野外工作,历时5年半。在地质、物化探等方法的配合下,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获得的各项资料可以作为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参考。

因野外工作结束在新规范颁布执行之前,故有些工作尚未达到新规范规定的详查要求。

本矿床铅锌矿储量虽达中型,但因铅锌品位偏低,目前尚未开采。



~

安徽省庐江县岳山矿区铜盘山矿段铅锌矿补充普查
答:矿床为斑岩型矿床。共查明矿体6个,矿体走向长420~560米,倾向宽40~560米,平均宽度大于200米,倾角0°~20°,埋深约5~280米,主要为铅锌矿。估算的(333)类铅锌矿(包括铅矿、锌矿)平均品位:Pb 0.49%,Zn 1.18%,金属量为:铅15.47万吨,锌37.18万吨,铅+锌52.65万吨,伴生银金...

模型二十二 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找矿模型
答:我国浙江的五部 ( 铅锌金属储量 149. 48 ×104t,铅锌合计品位 3. 69% ,下同) 、江西的银山 ( 85. 19 ×104t,3. 22% ) 、内蒙古三河 ( 36. 23 × 104t,2. 59% ) 、安徽岳山 ( 39. 80 × 104t,2. 29% ) 和福建银坑 ( 29. 05 ×104t,2. 58% ) 等属于这类矿床 ( 孙延绵,1999b...

庐江县黄屯硫铁矿()
答:黄屯硫铁矿位于庐江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缺口镇境内,庐江岳山铅锌矿床西侧,距庐江何家小岭硫铁矿床7公里,交通较为方便。庐江—铜陵砂石公路经过矿区西侧,合肥—铜陵公路经过矿区西南约20公里,距合(肥)九(江)铁路上的柯坦车站约37公里。另外,矿区境内人工挖掘的黄屯河北下经兆河、天河分别通往巢湖...

庐枞式铁矿床成矿模式
答:盆地边部主要以铁、硫与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并重为主(龙桥、马鞭山铁矿,岳山铅锌矿及井边、大刨山铜矿等),矿体主要产于火山岩与基底沉积岩的接触带附近。 四、铁矿床成矿亚系列及区域成矿模式 (一)铁矿床成矿亚系列 庐枞地区铁矿可以划分成3个成矿亚系列:一是庐枞盆地内与燕山期中基性火山-潜火山(橄榄玄...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的简介
答:327地质队成立于1966年3月,四十多年来,地质找矿取得了卓著业绩。累计完成钻探工作量130多万米,提交各类地质成果报告1000余份,发现和探明矿产地100余处。其中,全国典型的矿床有:庐江罗河铁矿、沙溪铜矿、何家小岭硫铁矿、岳山铅锌矿、龙桥铁矿等。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庐江县龙桥铁矿()
答:在突破岳山铅锌矿之后,为扩大外围找矿效果,王嘉申等选择成矿地质构造条件良好的黄屯—龙桥一带进行1∶2.5万普查找矿及立体地质填图。1983年布置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面积为15.5平方公里,由化探组骆先业等完成,同年提交了《安徽省庐江县龙桥工区化探工作简报》,在矿区范围内圈定了H1、H2、H3、H44个铜、铅、...

桂北(丹池)地区晚古生代热水沉积型锰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答:赋矿围岩岩性有硅质岩-灰岩-泥岩组合,如长坡-铜坑锡多金属矿床及龙头锰矿床;生物礁灰岩,如龙头山锡多金属矿床;(含炭)泥页岩夹粉砂岩、泥灰岩组合,如大福楼锡(锌)矿、箭猪坡、三排洞铅锌锑银矿等矿床。 4)矿田、矿床分布明显受到裂陷盆地中次级隆起旁侧的次级坳陷控制。盆地内自北西至南东有麻阳、芒场、...

皖赣地区成矿作用与找矿远景
答:初步总结出若干成矿模式,如宁芜玢岩型铁矿、德兴斑岩铜矿、庐枞龙桥式铁矿、沙溪斑岩铜矿、冷水坑斑岩-层控多位一体型银铅锌等等成矿模式。后者内部可细分为银路岭斑岩型铅锌银矿(大型)、下鲍火山间歇期层控型银铅锌矿(大型-中型)、银路岭东西向脉型金银矿(中型)。横峰和武功山碱性小岩体中产出自交代铌钽矿(超...

地质研究史的回顾
答:该科研队将相当大的注意力放在成矿规律及找矿靶区预测上,认为老厂铅锌银矿床“实为一与拗拉槽有关的海洋火山沉积-喷气热液型矿床。其后并叠加有岩浆期热液作用,可称为多因复成黄铁矿型多金属矿床”。 叶庆同等(1991)在研究西南“三江”地区的铅锌矿床时,认为昌宁-孟连带“在泥盆纪—石炭纪时,由于洋壳向东俯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