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佛教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从什么 济群法师的看佛教

作者&投稿:晁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济群法师:佛教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在佛教经论中,有相应解答。生命是无尽的延续。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段人生旅程,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那么,生命又是如何转递的呢?如何从过去转到今生、又从今生抵达来生?佛教告诉我们,有情生命的延续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生有,不是指我们从母胎落地时的出生,而是生命最初投胎的刹那。当男女以爱染心交合,中阴身便在精卵结合时介入,形成一期生命最初的开始。至此结束了中阴身的生涯,佛教称之为生有。

了脱生死为主要。

济群法师:佛教对梦如何解释~

佛教唯识学讲,梦,是独头意识。
也就是说,梦是心产生的意识,也就是第八识的种子现行。大家熟知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近期种入八识的种子现行;而有些莫名其妙的梦,则是八识中前世的种子现行;还有一些有征兆的梦,则是八识生起的的特殊功能。
梦是由八识产生,八识的功能无穷无尽,因此夜梦千奇百怪。以下是《八识规矩颂》对八识的描述: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佛法是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究竟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 佛教有接受供养的传统。佛陀时代,僧众不事生产,托钵乞食。其意义有二,一是令僧众全身心地追求解脱,利益众生;一是令众生通过供养而培植福田。至于可以从社会得到什么,这涉及发心等问题。佛弟子中,有“声闻行者”和“菩萨行者”之分,前者追求个人解脱,后者发愿带领大众共同解脱。相应的,行为规范和受持戒律也有所不同。依声闻戒,除生活必需的衣、食、住、医药外,个人生活不必拥有更多。依菩萨戒,则应广泛利益众生,这就必须多事、多业,凡对众生有利的事都尽力而为,这就需要相应的财力和物力。如果是发愿利益大众,是直接或间接地用于弘法事业,并且不违背戒律的基本规范,那么,得到什么都是可以的。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能为了个人享乐。佛教能为社会贡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佛教能为社会提供健康的宗教信仰。如果传统宗教得到保护,并有良好的传播环境,以此满足民众的信仰需求,并为他们阐明辨别真伪的标准,各种邪教就不再有可乘之机。其次,佛教能为社会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在今天,很多人活得非常迷惘,自杀率居高不下,抑郁症与日俱增,究其根源,都是因为对人生的真正价值缺乏省思,这就很容易迷失方向。第三,佛教界能为社会发挥慈善的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现象日益悬殊,这也导致了种种社会不安定现象的产生。在福利制度尚未健全之前,依赖社会力量开展慈善活动,是调节贫富关系的必要途径。宗教团体具有较高可信度,应当发挥自身优势。第四,寺院能作为社会大众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浮躁喧嚣的世间,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个让心灵休息、让精神升华的驿站,在这方面,寺院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发挥。

济群法师禅语
答:婆罗门教是神本,重视祭祀.祈祷,佛教是人本,重视理性.智慧.慈悲和道德。 18. 欲望.妄想及烦恼,让人活得很辛苦,也让人不得自由。 济群法师禅语精选 1. 有人觉得可以不要在乎来世,反正来世我们也不知道;也不必在乎今世的行为,反正来生也不记得今生。可是生命是因缘因果的相续,我们今天的思想.行为,必将会成为...

请问佛教认为人是从哪来的啊?
答:有两种说法。一、佛说:在上一大劫末,天崩地裂,所有的生命都往生到了第二禅之第三天,即光音天上成了光音天人。此天的所有生命都不是父母所生而是自然所生的。二、《佛说业报差别经》,具名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共一卷,为隋瞿昙法智所翻译。为首迦长者说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
答:转自:济群法师 第一,消极还是积极 消极和积极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主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第一是出家制度,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和对感情、财富、地位的追求,从世间标准看,给人消极的印象。其次是生活方式,出家人追求...

《人生的五大问题》济群法师
答:32.人为什么 抑郁到自杀 ?人类这五个永恒的困惑,如果找不到具有说服力的、正当的理由或答案,心灵是无法真正安宁的,很难心安理得地过下去,从而失去生存的动力。一般得抑郁症的人是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活着的意义或生的意义。31.佛教认为,人生是由 惑业苦 组成。30.活着的意义,在于了解并开发...

初识佛教——佛教哲学中的几点积极意义
答:第二,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即苦是人生本质,而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现实中没有哪种快乐是具有本质性的,任何一种快乐都有某种痛苦与之对应。痛苦有多少,由缓解痛苦所带来的快乐就有多少。而人生之苦的根本是人的欲望太多,烦恼太多。佛教认为,惟有体证生命真相,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

济群法师经典佛学禅语大全摘抄
答:14、儒家仅仅讲人的一生一世,对于因果的问题,无法从一个人的生命现象自身去理解,所以儒家就把因果解释到子孙后代的身上。 15、佛法的因果讲三世,以过去生种的因,导致现在生的结果;现在生种的因,招感未来生的结果。 16、因果贯穿着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 17、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心灵上存在的困惑及烦恼...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论佛教徒的中观人生态度
答:一直以来,世俗对信奉佛教的出家人,大都会有一种偏见或误解,认为他(她)们是因为遭遇挫折、逃避社会责任、悲观厌世等诸原因才出家的,因此,出家人,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消极的、悲观的,之前我也是持同样的看法。这几天,我系统地听了济群法师在苏州戒幢律寺的一个静修营开班仪式上的视频讲座:《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济群法师谈人生的五大问题
答:本期法义部分,导师共讲了五个问题:一、何为幸福 导师从/幸福定义/苦是人生本质/如何离苦得乐/这三个方面,告诉我们的正见是,世间认为的幸福其实是对某种痛苦的缓解,是建立在环境等外在的无常的事物之上的,所以是一种无常的,不稳定的感觉,真正的幸福是体证生命真相,依止佛法僧三宝,“以己为...

略论》深信业果(1)--济群法师讲解
答:济群法师讲解原文链接 第四节 深信业果 深信业果,就是深信由业感果之理,这是佛法的基础理论。但这一思想并非佛教特有,印度早期的《奥义书》中,就谈到了业与轮回,谈到了修行与解脱。事实上,印度很多宗教都有这方面内容,只是理解各不相同。比如其他宗教多以灵魂或神我作为主体,由此造业感果。佛...

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答:佛教认为,世界是一个流转循环的过程,人生在世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现世是前世的结果,后世是前世的延续,一世转一世,没有穷尽。一个人只要未得究竟解脱,则他必将在六道中轮回不息,即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的流转发中进入下轮的生命历程。正如《心地观经》所说:"有情轮回六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