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习俗有哪些 冬至有什么习俗?

作者&投稿:陟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冬至(别名: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英文名:Winter Solstice)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太阳黄经达270°,日期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或23日,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过节的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

冬至的风俗有:吃羊肉、吃冬至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吃赤豆粥、吃馄饨、赠鞋帽、赠鞋、藏冬冰、圆仔贴门、蒸馒头、过牛节、吃年糕、打糍粑、吃狗肉等。我认为在冬至怎么多吃的习俗中,最值得一提有9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冬至习俗之一:大头菜烤年糕🌷✨

冬至前一天,宁波人一般不出门,冬至节一早有全家人吃大头菜烤年糕的习俗。大头菜烤年糕是一道做法简单的浙江宁波市特色传统美食。冬至前后,宁波人的女儿或是媳妇都会做上一道大头菜烤年糕来应应景,预示着步步高。大头菜烤年糕用料更加普通,酱油、糖、盐就可以搞定!做大头菜烤年糕烤菜的时候,顺带就可以做出这道美味年糕!

冬至节前夜,家家烤大头菜,大灶的火烧得旺旺的,将大头菜洗净,削皮切块,菜叶也不要浪费。削掉表面上有坑坑洼洼的东西,放入镬中,块要切得稍厚一点,否则容易煮散导致筷夹不起。大头菜先放入,后放大块年糕,翻一下,放点酱油,然后把呼呼燃烧的柴盖上草灰,柴彻夜暗燃,用文火煮,大头菜在镬里焐一夜。第二天一早水将烧干时,放入糖和盐,再浇入一层菜油起镬,香气四溢的大头菜烤年糕就大功告成啦!

冬至大头菜烤年糕的关键是冬至那晚灶火不灭,家家都要烧得“烘烘相”,薪火不息,薪火相传,日子红火是老百姓最实在最基本的企盼,而年糕则寓示“年年高”。


✨🌷冬至习俗之二:过牛节🌷✨

此外,在冬至这一天,台湾农家人还给耕牛放假,让牛喝酒驱寒,感谢耕牛一年的辛苦劳作,俗称“牛节”,这说明台湾同胞是多么重视农业啊!

最早台湾没有耕牛,后来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才从国外和祖国大陆的闽南等地引进。明代末期,荷兰人占领台湾,发现台湾没有牛。但他们要在台湾发展种植甘蔗,如果没有牛,效率很低,所以特地从殖民地印尼爪哇运来200头牛作为耕地、种甘蔗使用,这是台湾黄牛的起源。而最早从爪哇买来的200头牛不够使用,荷兰人就在台湾开设“牛司”管理牛,训练、繁殖耕牛,鼓励原住民把捕来的野牛用木栅围起来,通过鞭打、虐待后再喂食。这一来,经过快者半年,慢者一年的驯服,野牛就可以听人使唤参与耕耘的行列。台湾的水牛,则是清代以后,从祖国大陆运来的。

这天,耕牛的主人要给牛放假,为了答谢耕牛一年辛苦耕耘的功劳,还用节俗食品汤圆粘附于牛角,表示耕牛过节。冬季气候特别寒冷时,要给耕牛饮酒御寒。即使在物质极其缺乏的上世纪六十年代,闽南地区商业部门还专门分配酒票供应耕牛饮用御寒,当地人俗称“牛酒”。这种以酒为契、人牛共庆的场景,堪称两岸护牛敬牛习俗奇观!


✨🌷冬至习俗之三:藏冬冰🌷✨

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入窖中,窖深约二丈,将冰藏入后,立即将窖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入春后取出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南方沿海居民,照例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在古代,没有像现在这样先进的制冷技术,不能人工制造冰块,但是聪明的古人却巧妙利用着当时的生产条件,摸索出一套利用天然冰块的消暑法,具体说来就是“冬冰夏用”,这就是藏冬冰习俗由来。


✨🌷冬至习俗之四:冬至赠鞋🌷✨

冬至节,民间还有赠鞋习俗,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市场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三国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中就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句子,在《酉阳杂俎》中记载:“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冬至:“阳生于下,日永于天,长履景福,至于亿年”。因此以前的冬至也叫“履长节”。意思就是冬至一阳生,初生的阳气从地下开始往上走,也就是从脚开始往上,所以送一双鞋子护住初生的阳气,以保平安。俗话说“冬至一阳生,送鞋保安康”,就是这个意思。


✨🌷冬至习俗之五:冬至圆粘门环🌷✨ 

说起冬至圆粘门环这一庄重的习俗,在台湾民间,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传说:从前,台湾某地有个以要饭为生的三口之家。一年冬至,母亲在饥寒交迫中不幸死去,女儿痛哭一场后,决定卖身葬母。临别时,女儿与父亲约定:今后女儿不管漂泊到哪里,每年冬节都在东家的大门门环上粘附两个冬节圆,这样父亲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女儿。

翌年冬节,在财主家当丫环的女儿思父心切,她心生一计对东家说:“冬至敬祖宗,也要敬门神,这样才会迎来财神。”东家向来很迷信,听罢觉得有理,就叫她将两粒糯米团粘在大门的门环上。寒来暑往五春秋,因为有门环上粘冬节圆为记,父女俩终于团聚了。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家,但每年冬节,父女俩仍不忘那段辛酸的往事,总要在门环上粘上冬节圆。

一来二去,乡亲邻居也竞相效仿,以寄托对出远门亲人的怀念和祝福,盼望他们早日归家,久而久之,便给冬至增添了富有浓郁人情味的节俗内容。


✨🌷冬至习俗之六:吃汤圆🌷✨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汤圆,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传说汤圆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

然而,这个“到处贴汤圆”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汤圆”的风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冬至习俗之七:冻羊肉🌷✨ 

在冬至这一天,余姚泗门等地还流行吃“冻羊肉”习俗,即买来新鲜的羊肉,切成块状后,放入酱油、茴香等调料,大火烧熟后装入盆中,待羊肉冷却后冻成“冻羊肉”,吃饭时,夹一块“冻羊肉”放入满满的米饭中,鲜美喷香。

据说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是从汉代开始形成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冬至吃狗肉从此就在民间传开,到后来吃狗肉又慢慢转变成了吃羊肉以及其他各种滋补品。如果能够在羊肉中再配上祛风防寒的中药,那更是再好不过的了。于是,冬至吃羊肉的风俗便在南方地区广为流传下来,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传统。


✨🌷冬至习俗之八:吃赤豆粥🌷✨

冬至日吃赤豆粥的习俗,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经有了,据说是为了预防瘟疫。南北朝时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做粥以禳之。”

还有一则传说,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冬至日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煮饭,以祛疫迎祥。无论如何,冬至夜一碗香甜滋补的赤豆糯米饭总是让人欢喜的,在宁波,冬至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饭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冬至习俗之九:吃饺子🌷✨

冬至日,我国北方各民族有吃饺子的风俗,据说冬至日吃饺子不冻耳朵。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于是,每逢冬至日,人们总会包饺子吃,形成了冬至吃饺子耳朵不被冻的习俗。


冬至节的风俗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家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迎接冬至年的到来,庆祝新的一年的来临。



素说“冬至大如年”,那么习俗有哪些呢

一、祭祖

祭祀祖先是我国许多节日里常有的习俗活动,冬至也是其中之一。

二、吃饺子

在我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节日习俗。吃饺子,又称吃“捏冻耳朵”。

三、吃馄饨

冬至吃馄饨,最早流行于南宋。

四、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就进入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每九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吗,数到81天时,便是“九尽桃花开”。

五、吃羊肉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以后,在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的兆头。

六、吃汤圆

冬至节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在明清时代就已经约定俗成。

七、冬至赠鞋

在冬至节里,民间有赠送孩童鞋帽的习惯。赠送鞋帽,主要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八、吃赤豆糯米饭

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饭吃,用以驱邪避鬼,防灾祛病。

九、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都会在冬至这天晚上喝冬酿酒。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



冬至历史渊源,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冬至是我国传统的节气之一,下面介绍一些冬至的习俗:

  • 吃饺子:冬至是中国传统的吃饺子节日。饺子的形状类似于冬至的太阳,吃饺子也寓意着防寒保暖。

  • 做汤圆:在南方一些地区,冬至这天还有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圆和圆满。

  • 拜祭祖先: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冬至这天拜祭祖先,祭祀祖先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习俗,有感恩祖先、传承家族等寓意。

  • 冬至日,家家户户都要煮红豆粥,红豆粥是中国传统的冬至节日食品,寓意着吉祥如意、平安顺遂。

  • 祭灶神:在一些地区,人们还会在冬至这天祭灶神,以祈求家庭平安、祥和、幸福和福气。

  • 冬至节日文艺活动:一些地区也会举办庙会、联欢会、文艺演出等活动,人们可以欣赏传统戏曲、歌舞等文艺表演,共庆冬至佳节。

  • 这些都是冬至节的一些传统习俗和活动,寓意着团圆、祈福、祭祀、美食等。



“冬至”到底是什么意思?“冬至”节气有哪些饮食习俗呢?有讲究



冬至有哪些习俗?~

冬至历史渊源,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一、拜天祭祖:
从周代起,冬至这一天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祭祖,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都会拿出平时的积蓄来添置新衣,准备祭祀用品。
二、传统饮食:
冬至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比如北方水饺、潮汕汤圆、东南麻糍、台州擂圆、合肥南瓜饼、宁波番薯汤果、滕州羊肉汤、江南米饭、苏州酿酒等
北方吃饺子的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舍药留下的。
六甲番人是潮汕人,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冬至这一天,父母亲都会在家宅的门窗搭粘两粒冬节圆,而更有一些人家还会在桌、橱、梯、床等显眼处搭圆,而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养猪的猪舍,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这是祭告天地鬼神,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三、冬至养生: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所以女性和老人家尤其要注意这一天防寒保暖,同时也可以在晚间泡脚,适量进补,吃些养肝护肝食物比如菠菜、芹菜和猪肝等。

扩展资料:
冬至的来历:
冬至在文献上记载,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开始过冬至了。据记载,周秦时代是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也就是说,人们是在这一天过新年的。
《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另外有云: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为“大吉之日”。
还有一种说法是,冬至作为节日来源于汉代。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至

中国有哪些传统习俗?
答:中国的民间风俗有很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年轻人知道的传统风俗越来越少,今天我们就一起盘点那些传统的民间风俗。1、正月初一不扫地,如果正月初一扫地的话中国人认为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2、正月初二要回门,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3、正月...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答: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有意义的传统大节,历史悠久,古已有之。是从上古时代,人们会在新年岁首进行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春节的习俗 1、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有哪些
答:1、除夕: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主要习俗有祭祀、团圆、年夜饭、守岁。2、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俗称“过年”。主要习俗有吃年糕、饺子、拜年。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在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元宵习俗有...

夏至都有哪些习俗?
答:夏至有祭神祀祖和食用“夏至”食品的习俗。具体习俗如下:1、祭神祀祖:夏至时值农作物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汉《周礼·春官》有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

节日的习俗有哪些?
答:如下: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熬年守岁、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3、龙抬头:农历二月二 习俗:我国民间有剃龙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4、社日节:...

中国的习俗有哪些?
答:1、喜庆春节 春节:便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一年之始,万象更新,“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如贴春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祭祖等。除夕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在农历新年第一天,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

中国有什么习俗?
答: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六.六月初六姑姑节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

夏至临近,农村夏至习俗“吃三物,避三事,三禁忌”,指的是什么?_百度知 ...
答:避三事指的是避暑、避湿、避寒,三禁忌是不宜剧烈运动、忌空腹饮茶、忌久卧床。为何会有这样的习俗呢?下面咱们一起来看看。夏至吃三物。夏至到气温会越来越高,人经常没有胃口,还会变得消瘦。因为夏季本身就燥热,不适合进行大补,所以饮食更喜欢吃这三种食物。首先,吃面食。老人常说,“冬至饺子...

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答: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节的蕴含最为丰富,节俗最为众多,因此还有很多别名,也叫冬节、长至节、短至节、贺冬节、一阳节,还有亚岁、肥冬、喜冬等称谓。今天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冬至节的九大节日习俗。一、...

夏至的民间习俗有哪些
答:冬至馄饨夏至面: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