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自大”这个典故出自哪个时期? 夜郎自大 这个典故出自哪个时期

作者&投稿:水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音:yè láng zì dà 词义: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近义:妄自尊大 反义:虚怀若谷 出处: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

  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典故:“夜郎自大”属汉语圈认知率最高的一类成语。汉语工具书都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西南曾经有一个夜郎国。但这成语其实是一段误读的历史。 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到清代已广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成书于光绪后期的晚清小说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写道:“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

  1原文
  选自《史记·西南夷列传》 及元狩元年①,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②,言居大夏时见蜀布③、邛竹杖,使问所从来④,曰:“从东南身毒国⑤,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⑥”。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⑦,诚通蜀⑧,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⑨,指求身毒国⑩。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11)。岁余,皆闭昆明(12),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13)?”及夜郎侯亦然(14)。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注: ①元狩:汉武帝第四个年号(前122-前117)。②使:出使。大夏:西域国名。来:回来。③居:呆在。④使问:派人询问。所从来:从何地弄来。⑤身毒国:古代国名。或译作“天竺”、“天毒”、“乾毒”等。⑥市:买。⑦隔:阻隔。⑧诚:若。⑨间:走小路,捷径。⑩指:通“旨”,意旨。求:找到。(11)为求道西:为他们寻找西去的道路。十余辈:指滇国派出找寻西去之路的十多批人。(12)闭:阻塞。(13)孰与:与……比,哪一个……。(14)然:如此。

  译文
  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待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 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夜郎自大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夜郎国之所以家喻户晓,与“夜郎自大”的成语关系颇大。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派使节到西南(现在的贵州省六盘水市附近),探寻由长安到今印度的通道。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跋涉,汉史才到达滇国,见到滇王套羌。滇王曾不无炫耀地探询:“汉孰与我大?”之后,汉使辗转到达夜郎国,夜郎王多同也发出了“汉孰与我大”相同的问话。于是,“夜郎自大”就成了人们讥讽妄自尊大者的典故。若追本溯源,“汉孰与我大”的专利应属滇王,夜郎王不能专美。弄清这典故的由来,并不是要为多同洗刷冤情,更无将夜郎自大该
  编辑本段夜郎之大

  说夜郎“自大”,这显然是从汉文化视角看夜郎时造成的一个历史的误会。以原典论,不过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西南夷与中原王朝远隔千山万水,处于封闭状态中的夜郎王,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才有此一问:谁大?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夜郎国作为西南夷“最大”的国家,也许还有一点同汉朝“比大”的意思。不过,若是从夜郎民族的立场上看,那就不叫“自大”,而是自尊、自信,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这是夷汉交叉的视角审视的结果。夜郎人的民族自豪感由来已久,这一点在彝文献里触处可见。《夜郎史传》写夜郎王武益纳的武功:“武夜郎(即武益纳)君长,比先辈威武,比先辈刚强,他经常带兵,不断地征战。一下去东征,一下去南战,全都打胜仗,屡屡建奇功。”在征伐东、西濮时,他挥师进军,竟口出狂言:“我夜郎大军,谁敢来阻挡?”就连夜郎国的开国之君夜郎朵,也同汉家天子一般,自命为“代高天掌权,为大地守境”的“天地子”,而一代明君多同弥(即多同),不但自称“天之子”,更有开辟“新天”的胆识,甚至敢于宣称:“唯我独尊君,唯我享盛名”! 夜郎之大,留给夜郎民族的记忆也是刻骨铭心而又真切动人的。夜郎土著濮人后裔即仡佬族的“丧葬歌”里,巫师唱道:“……大田大地我们的,大山大岭我们的,东南西北我们的。大场大坝随便走,大冲大凹随便行,天宽地宽由你走,四面八方任你行……”而在关于夜郎国的民间传说里,甚至还有这样的讲述:骑手骑着骏马跑了一百天,骏马累死了,也还未跑到夜郎国的尽头。这里当然免不了夸张,但是在这夸张手法的后面,我们看到的不正是夜郎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心理基础,不正是夜郎国“最大”所留给夜郎民族的集体记忆吗?以此可见,夜郎并非“自大”,而是真大。
  编辑本段“夜郎自大”:蒲松龄的随兴杜撰

  原来,自汉武帝派遣唐蒙通夜郎后,在夜郎境内设郡置县。后来为了专一对付北方的匈奴,遂“罢西夷”,而在南夷,则“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公元前122年,由张骞通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不断受到匈奴侵扰、阻隔,汉武帝接受张骞的建议,派王然于等人至滇国,拟经身毒(印度),寻找另一条通向西域的道路,这就是后来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此行由于王然于等在滇西一带受阻而未果,返回时途经滇国及夜郎:“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 及夜郎侯亦然。” 滇王也好,夜郎王也好,本来都是出于不了解外间情形,如同司马迁所说:“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因而发出的疑问。不过当这场景出现在蒲老先生笔下时,却成了“……古有贤豪,乘而破者万里;世无高士,御以行者几人?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这明显地是一场游戏笔墨。不过,蒲老先生这一逞才使气不打紧,他老人家哪里会想到,“夜郎自大”竟因此不胫而走。至晚清光绪年间,曾朴在他的《孽海花》第二十四回里又让夜郎“自大”了一回:“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白话小说流传面更广,“夜郎自大”终于演变为一成语,不数年即收入《辞海》以及各种词典,如今早已风靡华人世界,无人不知。夜郎王被视为狂妄自大之徒,背上黑锅,似乎已成定局。

汉武帝时期
夜郎自大,成语,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夜郎自大,成语,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是汉朝。

汉朝...七雄争霸点后才知道的

七雄争霸回答正确的是:汉朝

夜郎自大”这个典故出自哪个时期~

汉武帝时期
夜郎自大,成语,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

“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典故新解

夜郎国之所以家喻户晓,与”夜郎自大“的成语关系颇大。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派使节到西南,探寻由长安到今印度的通道。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跋涉,汉史才到达滇国,见到滇王套羌。滇王曾不无炫耀地探询:“汉孰与我大?”之后,汉使辗转到达夜郎国,夜郎王多同也发出了“汉孰与我大”相同的问话。于是,“夜郎自大”就成了人们讥讽妄自尊大者的典故。若追本溯源,“汉孰与我大”的专利应属滇王,夜郎王不能专美。弄清这典故的由来,并不是要为多同洗刷冤情,更无将夜郎自大该为“滇王自大”的必要。对于诱人探幽发微的视郎历史文化,大可不必拘泥于前人的巢臼,应认历史实际与现实的需要寻求新解。据《史记》记载:“西南夷君长以计数,夜郎最大。”又说,“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对于自己独领西南夷之风骚,对夜郎王的自豪、自信不必多所指责。况且,“汉孰与我大”相同的问题 ,透出了夜郎王在群山封闭中急于想出了解外面世界的求知热望。他向往汗朝的文明,约为置吏,归属汉朝,受金印册封,并派使者到京城朝贡。这一切,并不能说明他自大。夜郎的灭国既由于他的固步自封,不能与时俱进,却也有诸多历史的恩恩怨怨纠缠其中。

夜郎自大成语典故
答:夜郎国王以为夜郎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所以非常骄傲,对西南各国总摆出一副大国的架子。有一回,汉朝使者到了夜郎,向国王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夜郎国王听了先是惊讶,接着表示不相信,问道:“你们汉朝有我们夜郎国大吗?”他那里知道夜郎国只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州。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成语典故
答:夜郎自大 【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释义 】夜郎:汉朝时期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妄自尊大。【成语典故】西汉时期,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它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与邻近地区的国家相比,夜郎这个国家是最大的。所以,从没离开过自己国家的夜郎国王...

夜郎自大的解释和典故
答:典故出处: 《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解释意思: 比喻某人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但却妄自尊大,自以为了不起。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 据汉书记载,在汉朝时期,我国西南地区有一...

夜郎自大的典故
答:夜郎自大是中国古代一个典故,源自《史记·卷四十四·楚汉相争传》中的记载。据说,西汉时期,汉朝派遣使者前往夜郎国(位于今天的贵州一带),希望与夜郎国建立友好关系。然而,夜郎国国王听闻汉朝的庞大势力后,自视甚高,对汉使傲慢无礼,拒绝与汉朝建交。由于夜郎国远离中原,国王误以为自己所统治的国家...

什么是“夜郎自大”?
答:夜郎原是汉朝时西南部的一个小国,在今贵州省。“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是指夜郎国的人骄傲自大,用来比喻学识浅薄又妄自尊大的人。典故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据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回来之后,汉武帝受到张骞成功出使西域的鼓舞,又命他出使西南,沟通当时的大夏国。张骞一行到了昆明、滇国和夜郎等...

夜郎自大的典故
答: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⑨,指求身毒国⑩。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11)。岁余,皆闭昆明(12),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

“夜郎自大”的典故和意思
答: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夜郎自大意思是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夜郎自大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典故
答:出处: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典故: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

夜郎自大的出处
答:一、夜郎自大误读 “夜郎自大”属汉语圈认知率最高的一类成语。汉语工具书都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西南曾经有一个夜郎国。但这成语其实是一段误读的历史。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

历史上夜郎自大的典故有何历史故事呢?
答:夜郎自大的成语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的使者出使西南地区,见到了滇国和夜郎国的国王,他们二人像好奇宝宝一样向汉朝使者问出了”汉孰与我大“的问题,令汉朝使者嗤之以鼻。那么,为何夜郎自大呢?实际上有以下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原因,当时汉朝与西南地区交通不便,鲜有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