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认识事物的

作者&投稿:明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是社会的动物,行走在社会,其主要功能属性就是在不断的认识事物。如何能够很好的认识事物呢?

主要会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第二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

感性认识阶段主要是靠我们的五感(眼耳鼻口身)去感知外界事物,获取这个事物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靠眼睛来获取信息的。

这时候我们把对这个事物的认识叫做感觉。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我感觉她是个好人,我感觉这个东西能吃,我感觉你是对的。此时的感觉仅凭第一印象或者一两次对事物的接触,得出的认识往往是不准确的。这也是感性认识阶段的特点。感性认识在大概率情况下是不准确定的。

然后会进入感性认识较为高级的一个状态,叫知觉。

如果说感觉是对事物单一状况的认识,那么知觉就是对事物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形象。

比如你去腾讯大楼参观,你看到了腾讯员工积极工作,腾讯的服务器很崭新,腾讯的会议热火朝天。此时你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会判断出你认识到的腾讯是个什么样的公司。

知觉就是接触了几次,能够从多个角度的感觉进行一个汇总。形成一个判断。感性认识的知觉阶段只能是比感觉的认识在概率上大了些,但从整体上来看的话,还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你很难通过几次观察认识出腾讯是一个具体什么样的公司。就别说腾讯了,一个部门,乃至一个人,几次接触你都很难弄明白。

然后就是感性认识的表象阶段,是比知觉更高级的一个阶段。表象是感觉与知觉的组合。使之在我们大脑形成一种形象,而这种形象往往是停留在表面的。是以外部特征为主的。并没有认识到实质,没有认识到事物的内涵。

比如你去了腾讯公司,你去了百度公司,你去了阿里巴巴等。在你大脑中形成了对互联网公司的表面认识。你可能只是认识到这些互联网公司都是人精钱多楼高。这就是表象。

其内涵是大不相同的。优秀的互联网公司的内涵可能是鼓励创新的文化,自组织形的公司架构,能够跑996的冲锋协作等等。这些都不是去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看了一些信息能够认识到的。

所以感性认识绝大多数都是不准确的认识。感性认识中的感觉、知觉、表象也往往是不准确的阶段。

但感性认识确是整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

只有积累足够多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而这个认识过程就是先归纳再演绎,先分析再综合。

因为归纳和演绎是运用及其广泛的认识方法。是认识的基础方法。几乎适用于认识世间万物。但这两个方法孤立的看来就会有缺陷,所以需要相辅相成的使用。

在最开始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是运用的归纳法,因为演绎法的使用要有一个假设,要有一个前提基石。而这个基石假设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法得出来的。

绝对尊崇演绎学说的人们对演绎法盲目崇拜是不对的。他们非得弄出个说法叫做不证自明,请问人们认识事物如何可以存在不证自明的?不加证实就能明白?这种说法是有缺陷的。人如何明白事物,是需要认识的,如何认识事物,最开始还得回归到归纳法的。

比如太阳是发光的。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吗?这是通过归纳法得出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事物第一天发光,你能断定这个事物就是发光的吗?肯定不是的。如果你从小到大,看到的事物都是在发光,那么你等于把你从小到达的认识归纳在了一起,而得出的太阳是发光的。所以任何事物,认识认识都是我们归纳得出来的。如果你非得说存在什么东西不证自明,不服留言来辩。

而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归纳法受到时空维度的限制。比如,你看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但有一天飞来了一只黑天鹅,那么之前的归纳的天鹅是白的的结论就被打破了。这就是传说中的黑天鹅效应。也说明了归纳法在脱离一定时空维度时,它是不准的。

你在中国北方看到的都是白天鹅,你在中国南方看到的也都是白天鹅,但并不一定能说明欧洲的天鹅也是白的,澳大利亚的天鹅也是白的。你在18看到的是白天鹅,在26看到的也是白天鹅,也不能说明你在54看到的还是白天鹅。

所以要想归纳法大概率有效,只能在接近过往的时空维度使用。比如我活的这26年,太阳一直从东方生起,那么明天太阳也是从东方升起的概率要远远大于一百年后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概率。

所以人们开始认识事物都是使用归纳法,对事物的单一层面,特殊层面进行认识,样本数量充足时,由特殊到一般。这就是人们对经验的积累,对事物认识的叠加,从而得到一些道理或者规律。

然后再去认识这个事物的时候,往往离不开演绎法。因为由一般到特殊,需要演绎法。因为我们认识事物往往都是具体的事物。

比如说我们通过对太阳的观察,得出太阳是发光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太阳为什么是发光的?这就进入了对事物演绎的过程。太阳发光本质上是因为其内在能量的释放?还是太阳内部物质的碰撞?为什么物质碰撞?第一动力源来源于哪里?等等这就是对太阳进行演绎的认识过程。通过归纳与演绎的这种搭配,得出对太阳的一个内涵的认识。

所以说归纳法和演绎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归纳,演绎的前提就无法产生,没有演绎,归纳的成果就不能扩大和加深。所以说归纳和演绎是相辅相成的。是认识事物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理性认识阶段必不可少的方法。

但是光有归纳和演绎是不够的。还需要分析与综合。人与动物根本上的区别就是人脑经过N年进化,成为了一个可以分析的大脑。

因为一个事物有很多不同的特征、很多不同的属性。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当我们收集到的信息传入我们大脑时,我们是对事物有一个表象的认识。

而上升到本质的认识、内涵的认识就需要去分析。分析事物哪些是表面的,为什么会存在这些表面特征。让这个事物在不同的层目前、不同的维度去不断的演绎。然后再对这些演绎进行综合,从整体去看待这个事物。把不同的分析过程、不同的结论总结到这一个整体上,就是使用了综合。这就是分析与综合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应用。

所以分析法和综合法,也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认识方法,也是一对基础的认识方法。

如果把分析与综合看做一个整体方法,又是对归纳和演绎的补充,加深和升华。

所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是两对基本的方法。既是基本的方法,又是适用于认识万事万物的方法。

先归纳再演绎,先分析在综合。是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的过程。

五感通过感觉收集信息,收集到一定频率后形成知觉,然后再形成表象,对表象进行演绎,会得到一定的新的认识。然后再对表象与新的认识进行分析,然后再通过归纳演绎对新的信息进行分析,分析了多各维度、分析了多个频次后,进行综合,得出一定的结论。

这个结论就在我们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概念。而为了方便大脑记忆,我们会对这个概念进行命名。所以理性认识阶段往往都会是一个又一个我们在大脑中的概念。

概念就是我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结晶。也是我们改造事物的基础。

人们认识事物到了概念阶段,就表明进入理性认识的一个新的阶段。

而理性认识的另一个阶段就是概念形成后,对事物的判断。我们在感性阶段认识事物也会做出一些判断,比如你可能是一个好人,金子可以砸碎玻璃,你是爱我的等等。感性阶段的判断大多数是不准的,因为凭感觉。

而理性认识的判断往往是基于概念的判断,所以较感性认识的判断要准确很多。比如墙头草会随风倒,打雷人会害怕,这两个判断是基于大脑中的概念进行的。大脑中有草的概念和风的概念,知道草和风的特性,所以会判断出墙头草随风倒。而感性认识往往是模糊的认识,大脑中没有概念的认识。

理性认识还有一个更高级的形式就是推理,由一个判断挪移到另一个新判断。比如墙头草会随风倒,打雷人会害怕,你可能会推测出风雨交加的晚上,人们往往不爱出门。由可靠的已知信息,推出更多的可靠的已知信息。

相对于演绎的区别是,演绎你可以看成是线性的推演,而推理是在更大的时空中进行的,是在复杂系统中进行的。有时候是由A和B两条信息推出H信息,有时候是由A、B和C三条信息推理而出。社会上越是聪明的人其推理越准确、越长远、越全面。比如诸葛亮。所以推理是理性认识的高级状态。

根据以上我们可以得出

1、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认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那么认识的三重境界是什么呢?

第一重境界:感性认识,此时能够对事物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

第二重境界:通过使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在大脑中形成种种概念。

第三重境界:在理性认识阶段形成概念后,能够用判断去认识事物,能够通过推理去发现新的判断,去更全面的认识事物。

你有什么认识事物的方法吗?你又处在认识事物的哪种境界中呢?

文中内容参考——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

~

认识事物的7个维度,方可看透事物本质
答:要想看透事物的本质,首先必须认识事物本身。一般来说,要完整认识一个事物,可以从7个维度去分析:定义、形状、起源与历史、目的与作用、结构与关系、原因与关键驱动因素、对应事物。 定义(Definition)是认识事物最直接、精准的维度。这是因为,定义往往涉及事物最根本的方面,从而让你能够将该事物明显地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如何认识事物的三个层次
答:而不是那种假设,则与你更底层的思维有关,这个底层思维最常见的是所谓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才能从信息层面的认识进入到逻辑和假设层面的认识呢?复盘就是最重要的方法,复盘包括回顾反思和探索的动作,这对我们认识事物有各自不同的价值。本文摘取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 ...

举例说明如何在“过程”中认识事物?
答:人们是在过程中认识事物的,实际就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来认识和了解事物,掌握它们的规律。例如我们认识树木,就通过观察它的生长,它的内部的来了解它的特征,然后才能了解它的成长规律。

认知?嗯,如何对事物做到准确全面的认知?
答:如何对事物准确认知 正确认识事物的一些途径方法 首先,丢掉错误就是迈出正确的第一步;其次,不断深入发现,把持正确的东西,不断的扬弃。 错误指认、行为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与事物之真有出入。导致错误的原因包括:主观、客观环境的限制造成的认识的有限性,疏忽大意造成的错误,迷信等。 “科学是实践...

怎样对事物的深入认识?
答:第一 生衰之道 先透彻了解生、盛、衰之道此乃宏观认识事物之基石,只有站于纵观全局的至高高度才能认清事物、预知事物的发展方向,当有可能出现不良趋势时,才可早期和及时应对(治未变)。必须放第一位。第二 出入之道 出入之道决定生死,出入畅否直接影响存亡。严重的出入异常,会出现剧变,可瞬间...

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
答:认识的本质: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认识的发展规律是: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先是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答:正确就是人的认识、行为符合事物之真,与事物的发生、变化、消亡的客观规律相吻合。正确的重要性与作用 正确是做好一切事物的前提,唯有保证指导思想、行为的正确性,才具备了成功的基本条件,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不以正确的认识事物为前提条件,一切一切的能人都将一文不值,也将不会有社会的辉煌。正确...

如何认识事物?
答:先从表观特征入手,总结出自己的主观感触,然后与其他类似事物作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再在客观上分析出现异同的原因,逐步深入研究它的本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

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是怎么来形成的呢?
答:儿童只能站在他的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别的事物,而认识不到还有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存在,也认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故又称为自我中心思维阶段。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

人类是怎样认识世界的?
答:认知,怎样带给我们外部世界的真实图景?答案就是学习的科学。科学家在认知科学的领域提出了解释模型:人类的视觉。这种获取进入眼睛的光线模式,把信息转变成在空间存在或运动的物体的精确表达。进入眼睛的光线通过大脑的“加工”与空间事物发生联系,我们就不自觉地假定进入视网膜的光是三维世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