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抑郁症的认识和感受

作者&投稿:申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到现在为止,不管是医生还是我自己,都说不清我到底归属于什么病。由于经常去医院,看了很多普及精神心理疾病的宣传公告,如果进行“对号入座”的话,我发现,上面列举的所有的病(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对应的症状,我都符合或是部分符合,但我也知道,心理精神疾病的诊断,没那么简单,不能随便给自己贴标签。

从我第一次接受正规治疗(2010年)到现在的八年时间里,我进了很多三甲医院和专科医院,见了很多不同的医生、专家甚至是医院院长,多次被当成教学案例或疑难病例进行会诊,这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而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生也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结论,其中重合最多的结论就是“抑郁症”(下文就以抑郁症为代表来叙述,不再重复其他)。我也知道自己不仅仅是抑郁症那么简单,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这是我清醒时最大的优点。现在,我已经不去追究我到底是什么病,也许是混合的吧,就如并发症或“交叉感染”那样。我目前只想知道:我如何能够在不住院的情况下,不要那么痛苦地活着并坚持工作。只是,寻寻觅觅,不断尝试,不断失望,努力得心都寒了,也找不到一个比较持久且有效的办法。

以下我简单谈谈我对抑郁症的认识,不专业,也不够全面,毕竟我不是医生也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只作为一个长期生病的患者来谈论自己对于这种类型的病的感受。

第一,我想说的是我对于疾病的感知的滞后性。

跟大部分病友一样,刚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竟然会是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十几年前,因为一次偶然事件,严重的睡眠问题以及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开始频繁地折磨我,曾经怀疑自己生了很大的病,却在医院的仪器下检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的病变。那时,每次听到医生说“放心吧,没问题”,我都特别失落和无助,连检查的医生都很惊讶我当时的表情,她觉得我应该高兴才对。我想,哪怕当时的医生告诉我“你是癌症晚期”,我都会很开心,真的!我当然知道癌症晚期是绝症,也特别痛苦,但至少病因明确、病灶清晰,至少仪器可以检查出来的,至少那是一个有期徒刑!

所以,如果你睡不好(包括失眠、早醒或嗜睡等睡眠问题)、情绪不好而且有各种身体症状却检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的病变、持续两周以上的时间都无法消除或减轻,那不妨去医院的精神心理科看看,也许能发现问题。早日发现,及时治疗,预后也会好一些,千万别像我一样拖了五六年,直到思维混乱、意识不清才被强制住院,那已经有点晚了,康复也就更加困难了。这真的是血泪满满的教训。

第二,我想说的是关于抑郁症的病耻感。

我,在一个发达地区,是一个大学生,是一个人民教师,尚且深深地感到这种病给自己带来的那种“丢脸”“抬不起头”和“耻辱”的感觉,那么,在比较落后的地区、在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中,病耻感估计会更加强烈。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却要由患者自己承受,只能默默希望社会的发展,能推动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相应疾病的治疗吧。

抑郁症的病耻感,来源于“不了解”和“不理解”。精神心理疾病是无法用仪器检测出来的,目前只能通过一些量表测试以及临床医生的经验进行诊断,因此,没有有力的“证据”!而大众对这方面的知识又比较缺失,所以造成了一种很普通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想不开”“小心眼”“玻璃心”“无病呻吟”“不坚强”“意志力太差”……好好的一个人,又不会缺胳膊少腿;好好的生活,也不会缺衣少食,怎么就抑郁了呢?这不是没事找事吗?于是,抑郁症,经常被认为是“矫情”和“做作”出来的病,这对于患者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

严重的污名化,导致很多患者不敢就医,更不敢公开自己的病情(包括我);社会大众对精神心理病的误解,也导致了周围的人对患者的疏远和隔离,甚至是抛弃。曾经有句话说“谈癌色变”,其实,我倒是觉得,癌症还算好——至少还有人同情;至少大家都承认那是生病、是无奈的事情;至少周围的人不会责怪患者“太软弱”;至少患者在忍受病痛折磨的同时,不用再忍受亲人朋友那种不理解的“好心劝导”,也不用忍受周围人的歧视的眼光和议论。大不了,也就是死。

求生,是人的本能,所以每个人的潜意识里应该都是畏惧死亡的吧。但我觉得,死,并不是最可怕的,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对于特定的人而言,死反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最可怕的是,生不如死却又求死不得,就如现在的我一样。是的,我真的很想很想死,尽管我有很多舍不得的人和情,但有时真的很想自私一次——不顾一切地结束自己的痛苦。我这些年也自杀了很多次,只是都被救回来了,也许上天就是想留着我把《木棉红》写完吧?但愿如此。深深地记得,每次自杀未遂之后,我都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周围的人,那种恐惧,真的超过了死亡这件事情,以至于我后来想要自杀时都有点犹豫——怕死不了而导致种种不堪的后果。

其实,抑郁症所带来的痛苦,真的不会比癌症少,李兰妮(一位同时患癌症和抑郁症的作家)说过“抑郁症比癌症更痛苦”,有比较有真相啊。反正,如果可以换,我宁愿自己得癌症,哪怕是多种癌症并发,我也乐意!因为,那样的话,至少我还能大声地说“我得癌症啦!我快死啦!”;至少我住院的时候,还有人身自由,也许还会有很多人来看我;如果我还坚持去上班,那么我应该还能听到好多人夸我“很坚强”。而现在,我敢说,我的痛苦、我的血泪,绝对不比患癌症少!只有极少数同事和同学能理解一些,也没人夸我,反而听到了种种扎心的评论。这也不能怪别人,因为我知道那只是因为他们不理解罢了。

我想,如果我没有经历过这些,也许我也跟他们一样的不理解、一样对抑郁症充满误解和怀疑、一样地认为这种病就是“想太多、心太小”。所以,不理解抑郁症,其实是一种幸福啊!如果说,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理解抑郁症的痛苦,那么,从这个层面上说,我宁愿大家永远不要理解这种病,因为理解的代价太大了,我也愿意一直被误解,反正都这么多年了,我对这种种的“传言”“议论”或“开导”也有了一定的免疫力。

因此,衷心劝告抑郁症患者:放下那种“为什么他们都不理解我?”的抱怨和委屈,因为,所谓的“感同身受”都是假的。其实,不理解,是没问题的,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是,我特别奢望:我们的普通大众,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可以“口下留情”——不要想当然地进行评论或道德谴责,那就已经很善良了。当然,如果有时间有精力有爱心的话,力所能及地帮帮周围的抑郁症患者,那是再好不过了。不需要冗长的劝导和安慰,只要静静的陪伴和倾听,必要时提供对方需要的一些帮助,为他(她)解决生活或工作上一些的困难,必要时督促就医,能做到这些的人,都是很伟大的善人,就如我遇到的那几位恩人。

第三,说说我对于抑郁症的成因的理解和感受。

几年前,我总是否认我生病的事,总觉得我靠意志力能好起来而拒绝天天服药。李老师、级长和王老师反复耐心地给我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我自己后来也查阅了很多资料,再加上,在“吃药确实缓解了我的一些症状”这个铁的现实面前,我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病,也终于接受了“我目前需要按时服药”这件事情,真是不容易啊!

迄今为止,最前沿的科学成果也无法对抑郁症的根源做出充分而全面的解释,其实,精神心理疾病的成因都是比较复杂的,或许有一天人类对大脑剖析得更具体了,这类问题就有可能得到更深入的解释吧。所以,根本没有医学学习背景的我,只能谈谈自己的所知所感,主要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来谈。

通俗一点说,抑郁症的生理因素(生物因素)是大脑神经元中的五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缺失而导致较为持久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问题。因此,抗抑郁药就是基于这个原理产生作用的:促进五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或抑制神经元对它们的吸收,从而增加它们在大脑中的浓度,提高兴奋感。类似于“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糖尿病患者就需要定期补充胰岛素”这个道理,只是,不同的是,糖尿病是可以通过尿糖进行比较精确的检测和预防,也能直接口服或注射胰岛素从而快速降低血糖浓度,而对于抑郁症,目前无法精确检测到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更不能直接对大脑注射这些神经递质,只能通过药物去刺激或抑制神经元,从而调节这种物质的浓度。但药物也无法具体到针对哪个神经元发生作用,所以治疗起来就有点盲人摸象的味道。正因为这样,很多抗抑郁药都有引起躁狂的风险,因为五羟色胺等的浓度太高就会导致“太兴奋”而引起躁狂症,那已经是另一种病了。

了解这些之后,也许,你就不会太排斥药物治疗了,也不会对药物治疗抱有过高的期望,也应该能明白为什么抗抑郁的药物起效比较慢。药物不过如此,治标不治本,但在急性发作期,药物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只是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当然,这段等待药物起作用的时间真的特别煎熬——不仅要忍受抑郁症本身的痛苦,还要忍受药物副作用的折磨。因为这段时间是药物的副作用最肆虐的时间,而正作用却还没发挥出来。但只要熬过这段时间,副作用一般会自行缓解,正作用起效,抑郁症的痛苦就会有所减轻。因此,如果你真的需要吃药(听医生的),希望你能坚持过这段时间,耐心等待,熬过去,就有可能从抑郁的深渊中爬出来,重见天日。

作为一种身心疾病,抑郁症的成因中,绝对包含心理因素,也就是由自身性格原因、外部环境、突发事件等引起的心理失调,从而导致抑郁。这是抑郁症的心理治疗的依据。正是这种因素的存在,加大了抑郁症的治疗难度,这也是抑郁症容易复发的重要原因。由于药物治疗只是人工地强制性地提高五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浓度,所以,一旦停药或产生耐药反应,药物带来的效果就会大大减弱或消失殆尽,而患者的性格、周围环境以及认知却没什么变化,突发事件引发的后果也还在那里,于是,复发就是必然事件了。而要通过“心理因素”这个层面来治疗抑郁症,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且效果缓慢,因为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是特别困难的,需要患者和治疗师之间的长期合作,这无论是对心理治疗师还是对患者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也正是这种因素的存在,让抑郁症的治疗有了摆脱药物的可能性,虽然很难,但至少那是有可能的。类似于白血病的治疗,输血可以比较快速缓解症状、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救命,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换骨髓,才能治本,才有希望彻底康复,但那是大手术而且风险很大。同理,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就如“输血”一样,是从外部提供那些神经递质,比较安全,可以救急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心理治疗,如同是给心灵“换骨髓”,这个过程相当痛苦,真的!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认知习惯,剖开伤疤重新疗伤,是一个特别艰难的过程,需要很大勇气和耐心,也有很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但只有这样,才能自源性地调节大脑中的递质浓度,才能彻底好起来,才有摆脱药物的可能。

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并不矛盾,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生理方面的原因,一般都是导致个体成为抑郁症的易感人群,而心理因素则是触发作用吧,这也是大众对抑郁症存在误解的原因之一,因为大家都只看到压垮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而就近原则地把病因归结到某件具体的事情上,其实那最多就是一条导火线罢了。因此,抑郁症的治疗,最好就是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在重度抑郁时、在急性发作时,首选药物,然后,如果有条件也有勇气的话,在缓和阶段最好配合心理治疗,在专业的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给自己的心灵动手术,修正一些不恰当的认知行为习惯,重新认识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

~

为什么看起来阳光的人也会得抑郁症?
答:总之,阳光外表下的人也会得抑郁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个体差异、社会压力、化学因素、心理健康认识以及心理应对机制等多个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无论外表如何。对于那些看似阳光的人,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到安心并寻求适当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推动心理健康意识...

如何看待抑郁症?
答:从开始的不自觉到对古玉产生强烈性趣这个过程很快。从要摆脱某些纠结到真正深入到玉文化的海洋之中,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油然而生。每当研读一件古玉能够理解古人的意图,对古玉的质型工浸有了新的感悟,一种喜悦难于用语言形容。时至今日在古玉领域小有所得,抑郁症不知何时跑到爪洼国去了。今天回答...

如何理解青少年的抑郁?
答: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您怀疑自己或身边的青少年可能患有抑郁症,重要的是及早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可以进行评估,并提供适当的治疗方案,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其他支持服务。理解青少年抑郁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他们,提供合适的帮助和资源。如果您担心自己或身边的人可能患有抑郁症,请尽快与专业人士联系...

正确认识青少年的抑郁症,父母请多理解孩子!
答:但往往有些认识不到抑郁症是种疾病的家长,会主观认为孩子抑郁就是“懒”、“不够勤奋”、“不想努力”、“意志力不够坚强”,认为通过鼓励、督促、要求、施压让孩子勤奋起来,就能恢复正常。你对一个高烧40℃的孩子说一句:“孩子加油!”他就能好起来吗?这是不可能的常识,所以,家长只有对抑郁...

如何理解和帮助抑郁症患者?
答:抑郁的患者可能会觉得自己没用或者拖累了家人。给予积极的关心和尊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仍然是被需要和有价值的,对恢复会有帮助。有时家属适当「示弱」,也会有助于调动患者的被需要感。4. 鼓励接纳和面对。不论是生活中的问题还是疾病,引导鼓励患者认识、接受和面对现实,陪伴着他们共同面对和寻找解决...

如何正确认识抑郁症?
答:丧偶、子女死亡、父母死亡、夫妻感情破裂、子女出生、家人亡故、被刑事处分等都是容易引起抑郁症的事由。医学专家在伦敦开幕的抑郁症国际讨论会上指出,到2020年抑郁症很可能会成为除心脏病之外给社会经济造成负担的最大的一种疾病,并呼吁各国高度重视对抑郁症的防治。\x0d\x0a\x0d\x0a抑郁属于心理...

如何区别抑郁症和普通的抑郁情绪,谈谈你的看法?
答:两者最重要的区分点:认知扭曲,影响自尊。1.认知扭曲 戴维·伯恩斯在他的《新情绪疗法》给抑郁症的认知扭曲做了以下10点总结:(1)完美主义:一点不完美就否定全局 (2)以偏概全:把某件偶然发生的负面事情,当成属于自己的必然 (3)心理过滤:过滤掉好的、正面的,只看到负面的 (4)否定正面思考:把...

抑郁症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答:6. 思维迟缓: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思维迟缓,表现为脑子不好使、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思考问题困难等。7.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运动性迟滞,表现为行为迟缓、言语减少;或者出现激越,表现为烦躁不安、无法静坐等。抑郁症患者的这些感受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