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山文言文赏析

作者&投稿:虫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古文阅读答案

崇伯鲧的儿子文命,在负黍厅就治理洪水问题,同舜王进行了详细地提对,舜王封文命为夏伯禹,派他带领伯益、颍龙治理洪水。

大禹面对茫茫洪水,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他虽然知道必须采取疏堵并举,以疏为主的方针,但真的具体去操作,又觉得心里穿虚。当他出来负黍城,正往前走的时候,他的外甥庚辰迎面走来。

大禹问道:“庚辰,几年来不知你的下落,这时候你咋突然出来了?”庚辰回答:“听说舅舅奉舜王旨意去治理洪水,我来要求跟你去为国效命。”大禹说:“我刚刚受命,你怎么就知道了。”

“舜王到负黍地访贤,在负黍厅如见你,封你为夏伯禹,命你领导治理洪水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普天下谁不知道。我在来的路上,就碰到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英雄要来投奔你。

当他们得知我是您的外甥以后,纷纷要求我先来向你报到,请你允许他们参回治水。”大禹听庚辰一说,心中十分高兴,想到,只要有人,何愁洪水治服不了!又问道:“众英雄现在哪里?”庚辰说:“都在颍河北岸等候。”

大禹说:“走,快领我去会见他们。”说罢,由庚辰带路,大步向颍河北岸走去。

大禹同来自四面八方的英雄们,就如何治理洪水的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大禹说:“众位要求参加治理洪水,很好,我欢迎。

但是咱们可是有言在先,治理洪水是个吃苦受累的事,成功了,舜王定会封赏,但失败了,可是有生命危险啊!我请各位再认真想想,真是决心要参加,留下;不愿留的,我不强求。”有一个名叫狂章的作歌唱道:“我家居住狂河边,蛟龙作恶洪水淹,参加治水我情愿,为了子孙得平安。”

英雄们异口同声说:自古至今都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了造福后世,眼前吃点苦算得了什么。

大禹说:“众位既然决心要参加治理洪水,就请大家都说说,对洪水是怎么个治法。”英雄们反而要求大禹先讲讲自己治水计划,大禹也不推辞,把自己要采用有疏有堵,疏堵并用,既除水害,又兴水利的计划讲了一遍。

最后,恳切要求大家都谈谈个人的想法。颍龙首先说道:“纵观天下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我们应当先从西北入手。

每到一地,先察清流向,绘成图样,划出路线,然后动手,使得洪水入河归海。”大禹点头称赞:“这正是先贤玉溪的成功之道。

颍龙弟不愧为治水世家。”伯益建议:“欲要兴修水利,就应该开挖渠道,做到涝能排洪,旱能浇地,促使农桑发展。”

众英雄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许多好的办法。大禹都一一认真听取后,说:“各位提了很多好的办法,以后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我将择优采纳,还请大家再多提些意见。”

伯益建议说:“洪水泛滥,处处受害,治服洪水,人人有责,我看保证治理洪水成功,要靠人心齐;要想人心齐,还应当有一个共同执行的刑律。”大禹说:“你父皋陶身为大司理,你当然是刑律世家了,就请你提出一个刑律来。”

伯益说:“我父亲一生执法严正,但只有‘封功杀过’,太简单了,也太残酷了,它虽然能激励人们奋发进取,但又使人们望而生畏。我看应该改为‘赏功罚过’。”

伯益的建议,使大禹深有感触,想到早先若是‘赏功罚过’也不致于使我的父亲一犯过错就被杀头。正当大禹思前想后的时候,童律又建议:“我看只有‘赏功罚过’不够,应当再加一条‘将功折罪’。”

最后大家同意把治水大军的刑律定为:赏功罚过,将功折罪。 就这样,大禹领导治理洪水既有了人,又有了办法,还制定了行动 *** 同执行的刑律,于是满怀信心地誓师出发了。

当治水大军快要走到大禹的家门口时,他的外甥庚辰提醒说:“舅舅,咱们这次出外治水,不知道啥时候才会回来哩,你不趁机拐回家看看我年老多病的外婆吗?”大禹不同意,责备说:“刚刚定了刑律,难道你忘了吗?路过我的家门,我拐回家看看,路过别人的家门,也都回家看看,岂不误了大事!”庚辰坚持说:“要不,人家会说你不孝啊。”大禹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珍惜时光,尽快治服洪水,让您外婆和普天下的人都过上好日子,才真正是忠孝双全呐!”庚辰被说服了。 当治水大军走到大禹家门口时,又有人劝说:“走到家门口了,应当回去给母亲告别一声,免得老人家挂念。”

大禹只是苦笑了一下,继续领着治水大军往前走。这时候,他清清楚楚地听到病中老娘的 *** 声,只是放慢了脚步,面对家门深施一礼,毅然离去。

大禹领着治水大军走过去了。他的母亲辛嬉女听说了,手扶拐杖出了家门。

但是,已经晚了,只能看见儿子的背影。老人伤心地哭了!但她哭的不是儿子今日不辞而别,而是想起了十多看前,在这里送走了丈夫,至今也没看到丈夫回家团聚。

正因为大禹身体力行,严以治军,从而保证了他领导的治水大业最终告成。 大禹娶妻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整日骑着苍龙巡回各地,三十多岁了还未结婚。

有一次,他治水到了涂山,即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南淮河岸边的一座小山。将附近的洪水成功导入淮河后,有一只白色的九尾狐狸走到大禹面前,对着涂山氏人说:“乘龙快婿到了,大家快来欢迎。”

传说九尾狐是种吉祥的动物,非常有灵性,它的出现会给人们带来好运。大禹看到后,高兴地说:“白色是我衣服的颜色,九。

2. 都穆的《砥柱》译文

砥柱·(明)都穆砥柱[1]·(明)都穆 砥柱在陕州东五十里,黄河之中。

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贡》谓导河东至于砥柱[2],即此。

癸酉五月,道陕,会佥宪段君文济饮间言及[3],跃然欲与之游,以使事不果。十月,予回至陕,则段君已先我游,遂决意而往。

乙卯,知州事颜君如环命州学生熊釜、张崇勉从予,离州二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门集津。三门者[4],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门人门。

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泛滥,禹遂凿之为三。水行其间,声激如雷。

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有得脱名之曰鬼,宜矣。三门之广,约二十丈。

其东北五十步,即砥柱。崇约三丈,周数丈。

相传上有唐太宗碑铭,今不存。 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5],《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山:皆未尝亲临其地,故谬误若此。

又按《隋书》载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砥柱,今屹然中流,上无土木,而河之广仅如三门,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数十里之远?盖距河两岸皆山,意者当时或崩,人遂以为砥柱,而史氏书之也[6]。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以哉! 注释: [1]砥柱:一名底柱,在今河南省陕县北,山西省平陆县东南。

特立黄河中,其形如柱,即所谓“中流砥柱”。 [2]《禹贡》:《尚书》中的一篇,内有“导河,……东至于底柱”的记载。

[3]佥宪:明代监察官佥御史的代称。 [4]三门:即三门峡,在陕县以东,砥柱以西。

河流中有两座石岛,把河划成三道,形成人门、神门、鬼门三峡。其中人门较广,可通舟楫;鬼门最窄,水流急湍,舟船不敢擅入。

今已在此处修建三门峡水库。 [5]蔡氏《书传》:指宋蔡沈《尚书集传》。

《尚书.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蔡沈注曰:“底柱石,在大河中流,其形如柱,今陕州陕县三门山是也。”

[6]史氏:指《隋书》作者。 都穆(1459—1525), 明代文学家。

字玄敬,江苏吴县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致仕。

著有《西使记》、《金薤琳琅》、《南濠诗略》、《南濠诗话》等书。 部穆的《砥柱》,与其说是一篇游记,勿宁说是考察砥柱的随笔手记。

全文仅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自言砥柱、欲游砥柱和决意游砥柱,第二段写游砥柱会部过程:从陕州出发,循河行至三门,观三门,望砥柱,第三段以亲察考驳历来书、传中关于砥柱的谬误。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游记。

但是,细读原文慢慢咀嚼,我们又会发现,都穆对砥柱的考察细致入微,说明与辨书、传谬误有力。这才是这篇短文的核心所在,精髓所在。

这也可能是部穆为什么将此文以“砥柱”为题而不以“游砥柱”或“砥柱游记”等等为题的缘故吧。古代游人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多不单纯以游山玩水为目的,而兼考察、采风等等。

这篇短文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从全篇内容及布局谋篇方面看,《砥柱》也有独到之处。

开篇二句,极其精练地说明了砥柱在“黄河之中”,距陕州五十里,“砥柱”之名缘于其“形似柱”。在这里,“形似柱”三字,对砥柱名称的由来进行了解释,但更重要的是为随后两个自然段考察砥柱作了铺垫。

文章的布局谋篇之妙正在这里。譬如,在第二个自然段中,部穆用很重的笔墨写了“三门”,包括其地理位置、名称及其由来、水行其间之状况等等。

这似乎与砥柱题目相左,其实不然。详写三门,一是要说明砥柱之位置在三门“东北五十步”,二要使之与砥柱相对照,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三门不是砥柱,砥柱也不是三门。

在第一个自然段中已指出砥柱“形似柱”,可是三门呢?“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禹虽“凿之为三”,但“平如砥”却不会改变吧?显然,“平如砥”不等于“形似柱“。

而三门“东北五十步”的砥柱呢?“崇约三丈,周数丈”,显然“形似柱”。由此可见作者笔下用心之良苦。

又譬如,在第三个自然段中,都穆辨书、传之谬误,仍然是紧紧抓住砥柱“形似柱”这一特征来辨与驳。《书传》《州志》的作者因未尝亲临其地才将三门作砥柱。

很显然,如果亲临其地,一看便知哪个“平如砥”,哪个“形似柱”,也就不会出现谬误了。同样的道理,也就不会有《隋书》中一柱崩而“壅河”的贻笑大方的记载了。

《砥柱》一文的第三个方面的可贵之处,在于部穆通过游三门和砥柱,考察三门和砥柱,不仅充实了《禹贡》关于砥柱的记载,而且纠正了《书传》、《州志》的谬误,特别是《隋书》的谬误。更在于有理有据、精辟透彻地说明了学习书本知识和在实践中学习的关系,印证了孟子的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这里,部穆强调了不唯书、要唯实。书不可不读,但要批判地读。

书是前人宝贵经验的积累,是人类出出代代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但是,又不能死读书,啃书本,要在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同时,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充实和发展书本知识。这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都穆的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读书人也是适用的。 此外,语言精练也是《砥柱》一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以其形似柱,故名”一句起到的是统领全篇的作用。只“相传上有唐太宗碑铭,今不存”,一句足可见其考察之细致。

还有“跃然。

3. 求都穆的《砥柱》译文

砥柱·(明)都穆砥柱[1]·(明)都穆 砥柱在陕州东五十里,黄河之中。

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贡》谓导河东至于砥柱[2],即此。

癸酉五月,道陕,会佥宪段君文济饮间言及[3],跃然欲与之游,以使事不果。十月,予回至陕,则段君已先我游,遂决意而往。

乙卯,知州事颜君如环命州学生熊釜、张崇勉从予,离州二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门集津。三门者[4],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门人门。

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泛滥,禹遂凿之为三。水行其间,声激如雷。

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有得脱名之曰鬼,宜矣。三门之广,约二十丈。

其东北五十步,即砥柱。崇约三丈,周数丈。

相传上有唐太宗碑铭,今不存。 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5],《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山:皆未尝亲临其地,故谬误若此。

又按《隋书》载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砥柱,今屹然中流,上无土木,而河之广仅如三门,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数十里之远?盖距河两岸皆山,意者当时或崩,人遂以为砥柱,而史氏书之也[6]。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以哉!注释:[1]砥柱:一名底柱,在今河南省陕县北,山西省平陆县东南。

特立黄河中,其形如柱,即所谓“中流砥柱”。[2]《禹贡》:《尚书》中的一篇,内有“导河,……东至于底柱”的记载。

[3]佥宪:明代监察官佥御史的代称。[4]三门:即三门峡,在陕县以东,砥柱以西。

河流中有两座石岛,把河划成三道,形成人门、神门、鬼门三峡。其中人门较广,可通舟楫;鬼门最窄,水流急湍,舟船不敢擅入。

今已在此处修建三门峡水库。[5]蔡氏《书传》:指宋蔡沈《尚书集传》。

《尚书.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蔡沈注曰:“底柱石,在大河中流,其形如柱,今陕州陕县三门山是也。”

[6]史氏:指《隋书》作者。 都穆(1459—1525), 明代文学家。

字玄敬,江苏吴县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致仕。

著有《西使记》、《金薤琳琅》、《南濠诗略》、《南濠诗话》等书。 部穆的《砥柱》,与其说是一篇游记,勿宁说是考察砥柱的随笔手记。

全文仅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自言砥柱、欲游砥柱和决意游砥柱,第二段写游砥柱会部过程:从陕州出发,循河行至三门,观三门,望砥柱,第三段以亲察考驳历来书、传中关于砥柱的谬误。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游记。

但是,细读原文慢慢咀嚼,我们又会发现,都穆对砥柱的考察细致入微,说明与辨书、传谬误有力。这才是这篇短文的核心所在,精髓所在。

这也可能是部穆为什么将此文以“砥柱”为题而不以“游砥柱”或“砥柱游记”等等为题的缘故吧。古代游人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多不单纯以游山玩水为目的,而兼考察、采风等等。

这篇短文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从全篇内容及布局谋篇方面看,《砥柱》也有独到之处。

开篇二句,极其精练地说明了砥柱在“黄河之中”,距陕州五十里,“砥柱”之名缘于其“形似柱”。在这里,“形似柱”三字,对砥柱名称的由来进行了解释,但更重要的是为随后两个自然段考察砥柱作了铺垫。

文章的布局谋篇之妙正在这里。譬如,在第二个自然段中,部穆用很重的笔墨写了“三门”,包括其地理位置、名称及其由来、水行其间之状况等等。

这似乎与砥柱题目相左,其实不然。详写三门,一是要说明砥柱之位置在三门“东北五十步”,二要使之与砥柱相对照,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三门不是砥柱,砥柱也不是三门。

在第一个自然段中已指出砥柱“形似柱”,可是三门呢?“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禹虽“凿之为三”,但“平如砥”却不会改变吧?显然,“平如砥”不等于“形似柱“。

而三门“东北五十步”的砥柱呢?“崇约三丈,周数丈”,显然“形似柱”。由此可见作者笔下用心之良苦。

又譬如,在第三个自然段中,都穆辨书、传之谬误,仍然是紧紧抓住砥柱“形似柱”这一特征来辨与驳。《书传》《州志》的作者因未尝亲临其地才将三门作砥柱。

很显然,如果亲临其地,一看便知哪个“平如砥”,哪个“形似柱”,也就不会出现谬误了。同样的道理,也就不会有《隋书》中一柱崩而“壅河”的贻笑大方的记载了。

《砥柱》一文的第三个方面的可贵之处,在于部穆通过游三门和砥柱,考察三门和砥柱,不仅充实了《禹贡》关于砥柱的记载,而且纠正了《书传》、《州志》的谬误,特别是《隋书》的谬误。更在于有理有据、精辟透彻地说明了学习书本知识和在实践中学习的关系,印证了孟子的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这里,部穆强调了不唯书、要唯实。书不可不读,但要批判地读。

书是前人宝贵经验的积累,是人类出出代代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但是,又不能死读书,啃书本,要在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同时,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充实和发展书本知识。这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都穆的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读书人也是适用的。 此外,语言精练也是《砥柱》一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以其形似柱,故名”一句起到的是统领全篇的作用。只“相传上有唐太宗碑铭,今不存”,一句足可见其考察之细致。

还有“跃然欲与。

4. 砥柱译文

译文:砥柱在陕州的东部五十里处,黄河的中间。

因为它像一跟柱子,所以取名为砥柱。《禹贡》里面记载,导河往东可以到达砥柱,指的就是这里。

癸酉五月,我经过陕西,会遇见段文济,摆宴的时候,他谈到砥柱这个地方的风景。我当时非常想去看看,但因为公事在身最终没有去。

十月,我回到陕西,段文济已在我之前去了一次,于是我决意前往。乙卯年,知州事颜如环让本州的学生熊釜、张崇勉跟着我去(砥柱),在州外二十里处吃了午饭,又走了二十里沿者河走,十里至三门集津。

三门者,中间的叫神门,南方叫鬼门,北门是人门。它们开始的时候应该是一块大石头,水平如砥,当年河水泛滥,被禹凿为三块。

水行其间,声音宛如惊雷。而鬼门尤为险恶,只乘一舟入,很少有逃出来的,所以被称为鬼,这个名字的确很恰当。

三门很的,大概有二十丈宽广。其东北五十步,就是砥柱了。

高约三丈,半径约有数丈。相传上有唐太宗的碑铭,如今已经不在了。

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州志》也认为砥柱就是三门山:但是作者都没有亲自去勘察,所以产生了误会。

又《隋书》记载,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堵塞了河流,致使河水倒流数十里。砥柱,如今高大地耸立在河流中央,上面没有泥土和树木,而且河的宽广仅如三门,怎么会有堵塞河流使河水倒流几十里的事情发生呢?大概因为河的两岸都是山,有的人认为它可能会崩溃,于是大家人称之为砥柱,而史学家又把这当成历史记录下来了。

孟子曰:“尽信《书》(注:指尚书),不如无《书》。”有道理啊!砥柱·(明)都穆砥柱[1]·(明)都穆砥柱在陕州东五十里,黄河之中。

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贡》谓导河东至于砥柱[2],即此。

癸酉五月,道陕,会佥宪段君文济饮间言及[3],跃然欲与之游,以使事不果。十月,予回至陕,则段君已先我游,遂决意而往。

乙卯,知州事颜君如环命州学生熊釜、张崇勉从予,离州二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门集津。三门者[4],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门人门。

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泛滥,禹遂凿之为三。水行其间,声激如雷。

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有得脱名之曰鬼,宜矣。三门之广,约二十丈。

其东北五十步,即砥柱。崇约三丈,周数丈。

相传上有唐太宗碑铭,今不存。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5],《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山:皆未尝亲临其地,故谬误若此。

又按《隋书》载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砥柱,今屹然中流,上无土木,而河之广仅如三门,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数十里之远?盖距河两岸皆山,意者当时或崩,人遂以为砥柱,而史氏书之也[6]。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以哉!注释:[1]砥柱:一名底柱,在今河南省陕县北,山西省平陆县东南。

特立黄河中,其形如柱,即所谓“中流砥柱”。[2]《禹贡》:《尚书》中的一篇,内有“导河,……东至于底柱”的记载。

[3]佥宪:明代监察官佥御史的代称。[4]三门:即三门峡,在陕县以东,砥柱以西。

河流中有两座石岛,把河划成三道,形成人门、神门、鬼门三峡。其中人门较广,可通舟楫;鬼门最窄,水流急湍,舟船不敢擅入。

今已在此处修建三门峡水库。[5]蔡氏《书传》:指宋蔡沈《尚书集传》。

《尚书.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蔡沈注曰:“底柱石,在大河中流,其形如柱,今陕州陕县三门山是也。”

[6]史氏:指《隋书》作者。都穆(1459—1525), 明代文学家。

字玄敬,江苏吴县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致仕。

著有《西使记》、《金薤琳琅》、《南濠诗略》、《南濠诗话》等书。部穆的《砥柱》,与其说是一篇游记,勿宁说是考察砥柱的随笔手记。

全文仅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自言砥柱、欲游砥柱和决意游砥柱,第二段写游砥柱会部过程:从陕州出发,循河行至三门,观三门,望砥柱,第三段以亲察考驳历来书、传中关于砥柱的谬误。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游记。

但是,细读原文慢慢咀嚼,我们又会发现,都穆对砥柱的考察细致入微,说明与辨书、传谬误有力。这才是这篇短文的核心所在,精髓所在。

这也可能是部穆为什么将此文以“砥柱”为题而不以“游砥柱”或“砥柱游记”等等为题的缘故吧。古代游人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多不单纯以游山玩水为目的,而兼考察、采风等等。

这篇短文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从全篇内容及布局谋篇方面看,《砥柱》也有独到之处。

开篇二句,极其精练地说明了砥柱在“黄河之中”,距陕州五十里,“砥柱”之名缘于其“形似柱”。在这里,“形似柱”三字,对砥柱名称的由来进行了解释,但更重要的是为随后两个自然段考察砥柱作了铺垫。

文章的布局谋篇之妙正在这里。譬如,在第二个自然段中,部穆用很重的笔墨写了“三门”,包括其地理位置、名称及其由来、水行其间之状况等等。

这似乎与砥柱题目相左,其实不然。详写三门,一是要说明砥柱之位置在三门“东北五十步”,二要使之与砥柱相对照,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三门不是砥柱,砥柱也不是三门。

在第一个自然段中已指出砥柱“形似柱”,可是三门呢?“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

5.

全诗十六句,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所见,后八句写所思.首四句总写巫峡的气势,先化用古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盛弘之《荆州记》)之意,叙述巫峡之长,然后通过对悬崖峭壁的描绘衬托巫峡之险:岩峦重叠一望无际,层层壁立的峭崖上摩云霄(苍苍,天色,出《庄子》).三四两句用平视和仰视的角度展现了巫峡的幽深窅远和两岸峭壁的险峻.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曾这样描写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杨炯这里显然是受其影响的,但诗人并没停留在这一般的描绘上,从第五句开始,诗人对巫峡的险状进行了具体刻划.“绝壁横天险”四句应是写一处具体的险要,它横立江中,上面长满青苔,就是在夜里也看得很清楚.下面流急浪险,哪怕没风也波涛喷激,令人心惊.这是诗人夜中乘舟途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看来诗人不知其地名.难以称名指实,但这么一来,就使得它由实变虚,部分地超脱了现实,带上一种象征意义——与诗人的境遇相映衬,成为仕途凶险的象征.诗人遭到政治上的打击,远贬殊方.此刻面对巫峡风波之险,自然就联想到仕途的凶险莫测,于是一连串的感触油然而生.从第九句开始,诗转入后半部的情绪抒写,与前面的景物描绘构成对称的格局.“忠信”四句承上用比喻表达自己的信念:只要自己光明磊落,恪守着以忠事君、以信处世的准则,象这样泛舟历险又有什么可忧惧?“砥柱”在河南三门峡,俗称三门山,黄河分流包山而过,是水流极险急之处.“吕梁”即吕梁山,在山西省西部,相传大禹治水曾辟吕梁洪通黄河.“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两句一言其险,一言其远,泛言可以行于四方,化险为夷.诗人由行舟所历的天险联想到宦途所遭人祸,就信笔借行舟为喻,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虚实之间,过渡巧妙自然,了无痕迹.至此为止,诗中的情调一直是开朗自信的,前途充满了希望.然而诗人毕竟身处逆境,当走上贬谪之途的此际,怎么可能没有一丝伤感呢,尤其是自己遭贬纯属无故株及,自不免怨愤不平.“美人”两句就表达了这种情绪.古诗中美人常用来比喻理想或君主、友人,这里是比喻君王,而以灵芝自喻,两句意思说自己远离朝廷,空有忠贞和才干不能进用、报效.托词虽婉,心情却颇为激切,诗人对自己忠而见疏、怀才不用的遭际深觉不平,可是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情下,听到峡中凄厉哀绝的猿啸,他不由得一阵伤感,潸然泪下了.《水经注》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屡引凄异,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在这里将典故与现实、环境与心情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情景交融、联想丰富的艺术境界,读来令人对作者的遭遇产生深深的同情.写山水而寄托自己的情思,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特色.在这样的山水诗中,山水景物不再是单纯的观赏对象.而成为与作者的心境相感发相映衬的表现媒介.作者寄意于山水,是为了抒 *** 感,因此,诗中的景物描绘有时就不那么刻意求工.杨炯这首诗就是如此,它写景雄浑开阔而不求工细,为主体的情感活动构成了恰当的背景.。



~

初加朝散大夫又转上柱国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答: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祖父白锽移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北)。白锽后曾任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遂移家于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卒后葬于河南洛阳,...

张固独秀山原文及赏析
答: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会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这首诗的写法独特。作者以山拟人,写山就是写人,山与人合一来写。写山,概括了山的特异之处,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诗的托意,它透露了作者的心态,呼之欲出。首句描绘独秀山孤高无比,以众山作为其高大的陪衬,其势已自不...

朝中措·蜀弦秦柱不关情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 一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南北朝·庾信《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 一》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 一 铜梁影棠树。 石镜写褰帷。 两江如渍锦。 双峰似画眉。 穿荷低晚盖。 衰柳挂残丝。 风流盛儒雅。 泉涌富文词。 无因同子淑。 暂得侍临淄。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

袁枚游桂林诸山记原文及赏析
答: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纲、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许。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

第十七回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山猴灯,上树摘桃。骆驼灯,不堪载辇。白像灯,俨似隋朝。麋鹿灯,衔花朵朵。狡兔灯,带草飘飘。走马灯,跃力驰骋。斗羊灯,随势低高。 各色兽灯,无不备具,不能尽数。 有两个古人,骑两盏兽灯:左首是梓潼帝君骑白骡灯,下临凡世;右首是玉清老子跨青牛灯,西出阳关。有诗四句: 兽灯无数彩光摇,整整齐齐...

《楚辞》九怀原文及译文
答:我的马儿漫步飞柱山下,看谁能做我的伴侣配偶。 终于没有一个合乎理想,我思绪绵绵啊愁苦悠悠。 昭世 世时黑昏混乱忠奸不分,我要离开君王归返本真。 乘驾飞龙高高飞升,回旋翱翔直达苍穹。 身穿斑斓如花美上衣,腰系美丽裙裳芳香浓郁。 乘旋风扶摇盘旋上九天,飘浮银河暂且自乐自娱。 振奋精神态度从容不迫,与仙...

山水名胜诗台湾竹枝词原文及赏析
答:(清)黄逢昶 海天鳌柱峙中流①,千里台疆水上浮②。雪浪银涛环四面, 我来疑即是瀛洲。【题解】这首竹枝词将台湾比作传说中的海上神山,令人赞同。【作者】黄逢昶,字晓墀,湖南湘阴人,清光绪间曾在台湾为官,有《台湾杂记》等。【注释】①鳌柱:神话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断鳌足以...

黄牛山文言文解析
答:文章分3层次,第1句一段:写黄牛滩的地理位置,第2、3段:写山势险峻及山上有奇石,第4、5、6句一段:写江水湍急。1、歌谣中的三个“黄牛”分别指代什么,第一个和第三个“黄牛”指代“高崖间石”。第二个“黄牛”指代黄牛滩。2、本文文字围绕哪两个来写的,作者在写南岸山石时是从哪两个...

裴休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当时,希运禅师在黄檗山大安精舍隐修,终日混迹于僧众之中,做一些诸如扫洒殿堂之类的杂务,人莫测其深浅。一日,裴休入寺烧香,寺院主事僧负责接待。在参观一处壁画的时候,裴休问:“是何图相?”主事僧回答道:“高僧真仪(一位高僧的肖像)。”裴休问道:“真仪可观,高僧何在?”主事僧无言以对。裴休又问:“此间有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