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于丹和蒙曼老师?

作者&投稿:花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很多人喜欢国学,于丹老师和蒙曼老师,都是宣传国学的,他们在一些文化类节目中出彩,让大家记住了她们,但是,她们在一些场合中有不一样的见解,让大家觉得她们名不符实。最终,她们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一、从红极一时到形象崩塌

于丹,北师大的教授,她擅长的是主持,而不是文化解读。但是,她却凭着解读《论语》火了,于丹用现代的思维方式解读了《论语》,让大家耳目一新。

这个感觉就跟《明朝那些事》的作者一样,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古籍典章,让人感觉很有趣,也很愿意品读下去。

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惊艳四座。大家对这个节目的关注度很高,让于丹老师感受到火。她不仅出书,还四处演讲,这些费用,远远超过她当老师。可能也是这种经历,让她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她不再是一位老师了,而是一位商人。

作为商人,就要谋利,到北大演讲的时候,只是告诉学生们一些鸡汤,引发学生不满,这是于丹老师没有想到的。

在商业环境下,可以说鸡汤,虽然这些鸡汤,对于一些人而言,是有毒的。于丹老师觉得,这样的解读,没有问题。

让她备受质疑的,是她的行为。在英国住酒店的时候,她对酒店不满意,就要求换一家,换了好几家以后,她生气了,骂了助理和翻译,这个事情,被曝光了。

很多人没有想到,一位温文尔雅的女子,竟然会当众骂人,哪怕是助理做错了,也不能当面骂,因为这会让助理很丢脸。

作为一个文人,素质应该很高,不应该有如此不雅的行为。看看郭德纲,他被传与王梦婷有关系,虽然这个事情被王梦婷辟谣了,但郭德纲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在社交网络上写了一幅字:大年初五,捏小人嘴。

面对别人的诽谤,他无意争辩,也不愿多说。只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他没有上过大学,但很有文化。

于丹老师是一位文化人,但她的行为却没有文化。可能当时很生气,但这样做的结果却让自己的形象受损。于丹老师没有在公众场合解释这个事情,可能还会在大学里教书育人,但她的做法,与《论语》中的谨言慎行相违背。

不仅是她,还有蒙曼老师。蒙曼老师的讲课风格与众不同,她在《百家讲坛》里讲课,是问题导入式的,再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解答,引起共鸣。

二、从解读者到跌落神坛

蒙曼老师的父母是大学老师,她从小也颇有文化修为,每年都给自己开了个50本书的书单,对于经典的书籍,也不会放过。

也是这些阅读,让她沉淀了文化素养,也是这些努力,成就了她。在《百家讲坛》里,她先讲的是武则天,抛出各种问题,再加以解读,很多人听了以后,觉得很有趣。

因为《百家讲坛》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社会各界人士,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她用幽默的语言,将历史知识传播开来,让大家耳目一新。

当她讲课的时候,几乎是座无虚席。她成为《百家讲坛》的名讲师,也让她火出圈了。很多节目请她到现场点评,这其中就有《中国诗词大会》。

在这个文化类节目中,蒙曼老师也是点评得头头是道,让大家欣赏佳作的同时,还欣赏了她的幽默。但是,她在点评《悯农》时出现了问题。

她说《悯农》是在种庄稼,这个是不是错误呢?锄禾日当午,这个锄禾,应该是除杂草,跟种庄稼好像不搭边。要说种庄稼包括种植、除草等行为,也是可以的。

但是,《春夜喜雨》的感觉解读是四川人吃火锅,就有点牵强了。虽然四川人喜欢吃火锅,但是,《春夜喜雨》的感觉是作者对天下的关怀之情,这种情怀,是比较大的格局。

更重要的是,《乌衣巷》的解读,就有点过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燕子飞到的是变革之家。

刘禹锡身处的环境,不是社会变革,而是时逢乱世。他主要表达的是旧时豪门随着人事的变迁而湮灭的过程,与变革有关,但不是变革之家。

大家对蒙曼老师的崇敬之情减少了,觉得她对诗词的解读,口水化了。文化解读,是不是可以口语化?可以的,但是过于口语化了,就有点烂俗了。

蒙曼老师的人气,逐渐下降了,大家对文化人的认知,提升了。她们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有一定贡献的,但是,她们将文化知识的水准,拉低了,这是很多人不喜欢的。

文化解读,因人而异。不能为了满足一些人的审美趣味,就以为大众也是这样的审美。她们的行为,被人唾弃,是可以想见的。

三、对文化的理解,因人而异,不可强求

于丹老师和蒙曼老师,对文化的解读,没有太大问题,可能是她们的名气太大了,大家对她们的期望太高了,不允许她们有一点瑕疵。当她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无法容忍,最终她们跌落神坛。

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是一视同仁的。可能是的,但需要有相关的文化储备才可以。于丹和蒙曼的文化储备很好,也能解读很多文化知识,但与大众的认知有偏差,可能就不理解了。

例如马未都曾说,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我们熟悉的床,而是马扎。这让很多人疑惑,难道当时的老师,是骗自己的吗?

不仅仅是这个,还有司马光砸缸,很多人认为,这个缸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但是,马未都先生表示,按照出土文物,缸在南宋才出现,北宋出现的,应该是瓮。有一个成语叫请君入瓮!

这些知识,需要相当的文化储备才可以,但是,不等于我们不知道,就不能自主理解。虽说于丹和蒙曼等文化人对文化有自己的解读,但千人千面,自己也愿意解读文化知识。

有人会说,没有文化储备的解读,可能是望文生义。错了不害怕,更不丢人,大家指出来,自己改正,也是一个促进作用。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文化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要是于丹和蒙曼老师能够好好解读文化,让我们雅俗共赏,也是不错的。

但是,她们选择了口语化的解读,还说了一些不大对的知识,这样就有点误导大家了。至于她们私下里会不会道歉,那就不知道了。

很多人觉得,于丹和蒙曼的形象坍塌,实际上就是他们对知识的误读,要是普通人误读,是可以的。但她们不行,因为她们的形象是文化的传播者。

她们应该有虔诚之心学习文化知识,踏实的心进行宣讲,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名气,希望她们在之后的人生路上,会传播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写在最后:

文化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于丹老师的言行不一,导致她的形象受损;蒙曼老师对诗词的解读,出现了瑕疵,让她跌落神坛。这样出名的文化人,都能出错,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懂文化,学知识,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境界更高。而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为了当文化小丑,大家觉得呢?



~

于丹曾红透半边天,为何逐渐沦为笑柄?
答:于丹凭借心灵鸡汤式解读《论语》,曾经红透半边天,这也是不争的其实。在于丹巅峰时期,就连日后风光无限的蒙曼,也被称之为“小于丹”。然而,当下之于丹却成了心灵鸡汤的代言人,提到于丹就会对心灵鸡汤不屑一顾,甚至会嘲笑一下心灵鸡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灵鸡汤成为了一个贬义词,更成了一个...

于丹怎么评价蒙曼
答:学识不俗、学术上淡定从容。根据查询《中国诗词大会》显示,于丹在节目中形容蒙曼学识不俗,说话不慌不忙,阴柔处有大天地,在学术上淡定从容,需要深厚的国学功底作为支撑。

记者采访才女蒙曼,如何看待剩女问题?
答:对于才女蒙曼,当记者采访她如何看待剩女问题时?她怒言:你这是一句混账话,为何蒙曼会如此生气?这句话真的很严重吗?蒙曼凭借渊博的学识,端庄优雅的谈吐,被大众冠以才女的美名,甚至还收获了“小于丹”的外号,这些称号并不是浪得虚名,而是实至名归的。蒙曼并没有因为自己父母工作忙,没有陪伴...

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和王立群说书比较精彩,还有那些比较好,不呆板...
答:很反感王立群,理论牵强学术价值也低,难登大堂!易中天还不错,继承了吕思勉、张作耀的理论,又有新的发展,值得看看;不过相比来说他讲晁措、袁盎更成功。纪连海老师不错,他能发现许多前人未发现的细节,而且通俗易懂。阎老夫子的学问是中规中矩的。于丹挺有才,但听着太累。康震讲古诗特别好,令人...

于丹为什么会掉下“神坛”?
答:因为他虽然在通俗文学方面也就是将这些论语什么的解释的很通俗,但是他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被一些学者所质疑,说他是妖言惑众,当然这个东西人与人之间的观点都是不同的,有人认为他痛苦做的很好,有人认为他做的太过痛苦,是不是曲解了其中的意思。

被轰下台的于丹,在跌落神坛后过得咋样了?
答:从学者到明星 说起于丹,不得不提起一个经典栏目:中央10台的《百家讲坛》。这个从2001年开始播出的文化式栏目在10多年前非常受欢迎,许多学者更是由于参加了《百家讲坛》变得家喻户晓,袁腾飞,纪连海,蒙曼。这些本来在学术界外默默无闻的学者,教师开始有像明星般的影响力和效应,于丹也是在这个节目中...

于丹、康震、王立群、蒙曼,谁的传统文化根底最深?
答:一是,知识量。中国传统文化很广,要样样精通确实做不到,对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本身就很困难,这方面于丹、康震、王立群、蒙曼可以说各有千秋;二是,输出力。除了自己能领会,还要能输出,不是背诵,而是重新创造性的输出,出口成章,引经据典,这方面于丹、康震、王立群、蒙曼可以说都非常出色...

蒙曼信息???
答:孟宪实这样评价她:“语言风格极具现代化,能淋漓尽致地剖析各种历史事件,特别是对人性的分析和把握,超出了她的年龄和阅历。”由于蒙曼同于丹长得很相象,就连说话时的口气和语调也与于丹如出一辙,所以“学术超男”易中天称呼她为“小于丹”。对于这个称号,蒙曼谦虚地说:“前辈这样称呼我是对我的...

《蒙曼百家讲坛大隋风云》为什么蒙曼想退出百家讲坛?
答:央视《百家讲坛》堪称一个造星工厂,在讲坛上亮相的教授学者很容易成为“明星”。其中最新最年轻的一位是被誉为“小于丹”的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她曾做客鄞州图书馆“明州大讲堂”,为读者作了一堂名为《政启开元、治弘贞观武则天的领导艺术》的讲座。说起唐朝的女人们,蒙曼说:“我认为最有魅力...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才女呢?
答:——先后在港台地区,美国、英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进行千余场中华文化讲座。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世界知识产权金奖,成为全球畅销书籍。蒙曼:——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先后在央视《百家讲坛》等栏目做过多次演讲。内容广泛,涉及历史、文学、地理、诗词歌赋等众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