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

作者&投稿:甫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

翻看中国古代史,会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不管哪一时期总会出现大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诸如牧野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虎牢关之战、钓鱼城之战、鄱阳湖之战、萨尔浒之战等等。似乎那些耳熟能详的古代著名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有人曾统计:单是从西晋到隋的323年中,参战超过十万人的大战69次,以少胜多者达50次;北魏南征,每次兵力都多于南朝,结果只胜一次。

放眼欧洲,“以少胜多”却成为西方军事家们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件难事。坎尼会战中,汉尼拔以四万余兵力大败八万不到的罗马军队,已经是西方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之战中,以73000人击败86000人的俄奥联军,

也被称为是“以少胜多的经典”。而这两战中,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相对于中国古代动辄1:5、1:10的悬殊对比而言,真可谓小巫见大巫。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史上会有这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呢?

首先,交战中人数更多的一方,其兵力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宣传出来的。

例如《史记》中说秦国“带甲百万”,可实际上,秦灭楚时发兵60万,就已经调动了国中几乎全部的兵员储备,“二丁抽一,三丁抽二”。要是真有“百万”,估计秦国全部成年男子都得当兵。同理,昆阳之战中新莽的42万大军,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80万大军,淝水之战中前秦的87万大军,土木之变中明军的50万大军等等,都是夸大后的“虚数”。

那么,为什么古人习惯用“虚数”来展示兵力的强大?为何无人戳穿?从兵力优势的一方讲,把自己的兵力说得越多,就越能提振士气、恫吓对手。

如果对手实力太弱,没准还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何乐而不为?比方赤壁之战前,曹操写信给孙权:“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与吴”(《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就很明显是在用夸张的兵力吓唬孙权。

前秦伐东晋时,有人就建议秦帝苻坚:“若一举百万,必有征无战。”(《晋书·苻坚下》)说的也是类似的道理。

对于兵力少的一方而言,获胜后把对手的实力吹得大一点,正好彰显自己用兵如神,不正好说明获胜乃天意所至、众望所归吗?

史书评价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昆阳,以数千屠百万,非胆智之主,孰能堪之”,就是为了证明刘秀乃是真命天子。另外,好不容易获胜了,大家最盼望的就是因功受赏、光宗耀祖,谁不愿意把自己战绩说的多一些?

《三国志》中有云:“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一句“一以为十”,道出了夸大战绩是一种普遍做法。毕竟赏和功是挂钩的,“功”大了,“赏”自然不会小。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为交战双方有意无意地“一拍即合”,“以少胜多”的各种神话不断涌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人数越多,并不一定战力越强。

古代战争受限于生产力水平及交通运输方式,兵力越多,往往意味着行军速度越慢、机动性越差,这就经常导致关键时刻无法将全部力量投入到主要战场上,所谓的兵力优势往往只有理论上的数值优势。

比如淝水之战中,前秦号称出动了87万大军,但“坚(指苻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晋书·苻坚下》)。苻坚赶到前线时,各地调集的大军还都分布在东西相距上万里的广阔空间上。

虽然古书中关于“万里”的夸张说法我们不必当真,但前秦绝对不会、也不可能将87万人马都集中在淝水前线是肯定的。

实际上据当代学者考证,前秦在淝水前线的兵马应该在12-15万人上下,和晋军的10万人(8万北府兵+2万地方武装)相比并无明显优势。

很多时候,拥有优势兵力的一方因为兵分多路,结果被劣势一方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我们会讽刺失利的那个主帅不懂兵法,连集中兵力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其实,并非是主帅不明白,而是很多时候,交通及后勤的局限,

令他们根本无法将部队一次性投入战场,兵分多路实在是无奈之举。

人数优势并不是战力优势,况且受制于国力,如果在短时间内扩充军力,得到的只是良莠不齐的乌合之众。这样一支军队,人数再多,只要主力部队失利便败局已定。雍熙北伐中,曹彬统领的宋军东路军作为北伐主力,其溃败后,中、西两路宋军就只能赶紧撤退,

连西路军已经占领的三州十七县也不得不放弃。淝水之战更是如此,随着亲临前线的苻坚败退,前秦各路人马不仅作鸟兽散,连整个秦国都乱成了一锅粥。

古代战争中,“百万大军”看似优势,实则不然。人数优势在战场环境下,反而会带来削弱实际战力的负面效果。也正因如此,中国冷兵器战争史中能够驾驭40万人以上规模大兵团作战,并战而胜之的,大概也只有王翦、韩信、李靖、铁木真等寥寥数人而已。

再者,兵贵精、不贵多,人数少的军队未必不能打。

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集中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往往意味着“七拼八凑”,意味着指挥混乱、调度困难。昆阳之战中,刘秀率三千敢死队冲击敌阵,击溃了一万余新莽的中军部队,而其余新莽官兵不是赶紧前往支援,而是眼睁睁地看完刘秀如天将下凡一般的表现后,就一哄而散。

同理,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中认为,淝水之战中,前秦那支百万大军“不过是一批被驱迫的新发之卒,并没有形成战斗能力,欲对之作周密部署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当苻坚率领的前锋部队败退后,强大的前秦部队顷刻间土崩瓦解。

而很多农民起义军,更是自带“树倒猢狲散”的流寇属性。

无论是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孙恩起义、黄巢起义、方腊起义还是元末、明末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往往将一路之上裹挟而来的流民、饥民、乱民乃至土匪响马、散兵游勇等全部囊括进队伍中来。

这些人打起仗来难顶大用,甚至时不时会因纪律不严率先跑路,导致整个战局崩溃。故而史书中经常会有几千官军大败几万起义军的战例,即使是在明末危局中,这样的战例都不少见。

所以说,兵贵精而不贵多。当年诸葛亮只有一支不到十万人的野战军,却打得“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的司马懿“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就足以说明问题。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其实并不玄幻,胜利的背后,往往是外因内因综合的结果。



~

项羽巨鹿之战能以少胜多的原因
答:公元前207年,在河北巨鹿发生过一场决定中国格局的战役,交战双方分别是项羽率领的五万楚军和秦军的四十万大军。此战项羽破釜沉舟,击败比自己强大很多的秦军,成就了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前汉纪》记载:宋义与项羽将五万,距秦三将。当王离与羽大战时。精兵四十万众,并章邯军故也。

历史上都有哪些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呢?
答:让士兵休息下,曹操不听。曹操来到江边,曹操这边主要是骑兵与步兵,这水战他不擅长。有人就给曹操出了个主意,让曹操铁索连舟,曹操采用,后来就是黄盖带着几只船诈降,将曹操烧个精光。这场战争总指挥还是周瑜,所以应该算是周瑜大败曹操。当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还挺多的,比如后面的夷陵之战。

历史上有什么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答:为了迷惑敌人,韩信派了一万多人马去修复烧毁的栈道。栈道修复工程艰巨,进展缓慢。章邯料定栈道修复绝非易事,毫无戒备。殊不知韩信多主力已抄小路向陈仓进军,很快攻下咸阳,占领关中。韩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的计谋,取得了夺取关中的重大胜利。这就是“暗渡陈仓”的由来。5、上屋抽梯 后汉末年...

几万吊打几十万,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是真的吗?
答:上面说了好几种人数不真实或不够真实的情况,那么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吹出来的吗?这还真不是。10个人打1个人,那肯定是10个人赢。100个打10个,必然是100个赢。战场上两军对阵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从理论上来说,人数多的一方肯定占优势。但战场上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将帅的个人能力,军队...

《三国演义》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众多,其中包括哪些?
答: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战前实力对比: 袁精兵十万,骑万匹。占冀,青,幽,并四州,地广兵多粮足。 曹兵2万,占豫,允二州,地狭兵少粮食不足。 从地形上看: 袁控制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是北方占地最广兵力最强的割据势力,后方又有辽...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有哪些?
答: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有哪些? 一、伊阙之战:一战成名的白起 秦昭襄王十四年,随着国力的膨胀,秦国的野心也凸显出来。为了打开东进的通道,秦昭襄王趁韩魏内部动荡之际,派向寿与时为左庶长的白起分别向韩国发起进攻,并夺下了武始与新城两个地盘。 当时,韩魏两国是同盟关系,加之都与秦国是邻国,深受秦国所扰...

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答:日军狂妄自大表现之一是认为自己的航母比美国航母好, 以为美国会花几个月才能修好在珊湖海海战中被击伤的航母,美国航母设计优良3天就修好。5、拿破仑滑铁卢战役惨败 1815年6月18日,以拿破仑为统帅的法国军队同以英国人威灵顿公爵为统帅的欧洲联军,在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南约20公里处的滑铁卢镇展开...

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例?
答:历史上其实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很多,而且每一场战争都是流芳千古。战场上形势千变万化,强大的兵力毫无疑问会占据有利地位,如果本身能力不足,这将是自身很大的一个弱点。以下就是几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例子:1、 赤壁之战。说起赤壁之战相信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毕竟真的是已经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了...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八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答:新朝末年(公元23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昆阳(今河南省叶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7...

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答:4、井陉之战 井陉之战是公元前204年汉军与赵军之间的战役,韩信是在获得刘邦的允许后,为了进一步击垮项羽在国内的割据势力,在井陉口一带和赵军交战,最终以少胜多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此战中汉军统帅韩信表现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其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井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