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价值观念是怎样的?为什么说他是良臣不是忠臣?

作者&投稿:狐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魏征以敢于犯颜直谏而著称,多次毫不避讳的对时政进行批判,对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而言,他是“可以明得失”的一面镜子。
据《贞观政要·任贤第三》记载,李世民曾对魏征真切的评赞道: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指李世民)当上皇帝后,能够尽心辅佐、直谏忠言并助我(指李世民)成就伟业而又受到黎民百姓爱戴的人,只有魏征做到了,自古以来彪炳史册的大臣也不过如此。
在能臣辈出的唐初,李世民似乎对魏征情有独钟,他对魏征的高度评价让许多人把“忠臣”这顶帽子安在了魏征头上。但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却发现,魏征的人生价值取向并不是成为一名忠臣。
根据《旧唐书·列传·卷二十一》记载,魏征曾在李世民面前说过:
“忠臣,龙逢、比干是也……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
他认为忠臣是像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这些人虽留下美名,但他们的君主陷入险境、国家沦丧,只不过是空有其名罢了,他还向李世民进言:“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在魏征的价值观念里,他认为最有利于国家的是良臣而不是忠臣。
除了价值观念外,魏征在实践活动上的价值取向也不是以忠臣为标准要求自己的。
01.几易其主
隋末天下起义风起云涌,魏征最先跟随的主子是李密,他向李密献过十条计策,但李密往往是“虽奇之而不能用”,仅仅连口夸赞,但从不实行,瓦岗寨渐渐衰落。
公元618年,王世充派兵讨伐李密,没过多长时间,李密便投降了,作为部下的魏征也随其归降。投入李唐军营不久,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出现在了魏征面前。
李密虽然投降了,但李密的旧部徐世勣还拥有着大片领土,他在是否归顺李唐问题上摇摆不定,魏征“自请安辑山东”,他主动前往徐世勣的驻扎地,并写了封书信给他,信中主要分析了天下形势,看完书信不久徐世勣便主动献城,魏征的才能自此得到了李唐高层的注意。
几个月后,由于城池被攻陷,魏征做了敌军将领窦建德的俘虏,没过多久便“署为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窦建德的日常行动及内外大事,有时还会掌管发出的命令,魏征跟随窦建德将近三年时间,虽然史书对二人的交流活动并没有做详细的记载,但依据常理我们可以推测:魏征和窦建德的关系比较密切,最起码要高于平常人,否则魏征不会在伴随窦建德左右的“起居舍人”这一职位上干了三年。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赶紧援助王世充,不料二人皆被平定。魏征听闻消息后,直接“与裴矩走入关”,他没有选择任何抵抗,而是和裴矩一起奔向了李唐军营。
不久后,魏征便被任命为太子洗马,负责教授李建成政事、文理,根据《新唐书·卷二十二》记载,魏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他较早的发现了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并建议李建成早点采取行动。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责问魏征为何让他与哥哥李建成心生嫌隙,魏征不急不慢的回复道:“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他认为太子要是听从了他的建议,李世民就不可能成功。没过多久,魏征便被李世民提拔为了詹事主簿,从此他对李世民有言必谏,正式踏上了一代名臣的铸就之路。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发现,从李密到窦建德,再从李建成到李世民,魏征每次更换其主都干脆、利索,没有任何的犹豫,他不会单纯忠诚于哪一个人,在选择投靠谁这一问题上,魏征依据的是现实形势,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闻风而动,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看,这样的人不能算作完全意义的忠臣。
02.讲理不讲情
在跟随李世民的日子里,魏征充分展现出“危言正词”的谏臣之风,史书记载“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即便李世民发怒,魏征也不会表现出丝毫的畏惧,最后只好收起君威,这让李世民感到很难堪。在部分谏言上,魏征确实把“理”讲得过度,忽略了“情”的价值。
根据《旧唐书·列传·卷二十一》记载,李世民登基称帝后不久,便“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他对魏征的器重超过了很多重臣,和李世民讨论国家政事时,魏征的表现往往为“性又抗直,无所屈挠”,他经常提出不同意见,说话也比较直接,君臣二人的谈话基本没有舒适感。
又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记载,贞观二年的一天,李世民曾在朝堂上当着群臣的面自夸道:
“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羣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李世民说完这番深刻的自我评赞后,大臣们连连点头称是,魏征则板着一副脸说道“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他认为李世民的兢兢业业确实是唐朝走向盛世的重要原因,但需要一直保持下去,这是当着群臣的面直接对李世民进行敲打。
很显然,魏征的有些谏言过于刚直,他也很少考虑说话的场合。李世民的女儿长乐公主出嫁时,他想增加礼数,朝中大臣皆同意,唯有魏征认为古制不可逾越,于是据理力争,李世民只好选择罢朝。回寝宫后李世民愤怒的说道:“会须杀此田舍翁”,他被彻底激怒。
尽管李世民多次因魏征的激烈言辞产生负面情绪,但魏征似乎完全没意识到这一点,据《贞观政要·卷二》记载,魏征曾当着李世民和其他大臣的面说过:
“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指魏征)之所以敢于直谏,是你(指李世民)引导我这么做的,要是你不接受我的进言,我根本就不会冒着触犯禁忌的危险直言不讳。
魏征的言外之意其实就是:既然想当明君,就要能忍,我说话再难听也要听得进去。在魏征看来,他的直谏是李世民成为明君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他忽略了一点:李世民毕竟是人,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过于激烈的言辞真的会激怒别人,有些谏言其实是能通过一番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效果甚至会超过义正言辞。
古代时期的读书人大部分以留名青史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魏征通过在公开场合给天子以义正言辞的提醒来实现这一追求。《大唐新语·卷十一》对魏征描述是:
“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
而且魏征是在四十七岁时正式效忠于李世民的,他的很多谏言是在四十七至六十岁时对李世民说的,处于这个年龄段,人的心智早已成熟,魏征不可能不明白话该怎样说的道理。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魏征有些时候的谏言其实是为了出风头。像李世民在大殿上自夸以及想增加自己女儿出嫁的礼数这类事,就算喊破大天,也不过是日常琐碎。
由于引起君臣双方冲突的矛盾点较小,魏征的行为空间便得以变宽,本来不该提醒的他去提醒,本来没有必要反对的他去反对,以此在群臣中彰显出他的刚直不阿,很大程度上讲,这是一种出风头心理在作祟,不过笔者并不否认魏征的大部分谏言是语辞恳诚、切中时弊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魏征的直谏之所以能够闻名于唐初政治舞台,主要是因为李世民的贤明,汉朝王符曾在《潜夫论·明暗》中指出:“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纵观李世民的一生,他成为天子后基本上是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为治政驭臣的价值准绳,魏征等一帮直言不讳的谏臣因此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03.身后迷云
早在李世民登基称帝时,李承乾便被册立为了太子,但是由于其“不修德业”,李世民渐渐疏远了他,魏王李泰得到了重视,朝野上下对此事议论纷纷,有些大臣甚至认为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即将被废。
为了消除群臣猜测,李世民令魏征“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他想通过让魏征担任李承乾德老师来打消大臣们的疑虑,李世民在朝堂上当着群臣的面评价魏征道:“当今朝臣忠謇,无逾魏徵”,在李世民的心中,当时朝野上下的臣子没有比魏征更加忠诚的了,这种褒奖在唐朝历史上实为罕见。
除了口头称赞外,李世民也很关心魏征的生活,得知魏征家里没有像样的房子,李世民便“为小殿,辍其材为徵营构,五日而成”,他把为自己建造小殿用的木材拿出一部分为魏征修建房子,房子建成不久,魏征便撒手人寰了。
根据史料记载,在为魏征治丧期间,“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天子不仅亲自参加了葬礼,而且还当着众人的面为其流泪痛哭,这种哀荣实属难得。魏征出殡时,李世民更是“登苑西楼,望丧而哭,诏百官送出郊外”,还亲自为魏征书写了墓碑碑文。
诚然,魏征在李世民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存在着一些作秀成分。由于魏征有才能并敢于直谏,他很早便在初唐政治舞台上闻名于世了,也正是由于有魏征这样的谏臣存在,李世民的明君形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正所谓“主明臣直”,二人之间堪称君臣关系的典范,为此魏征生前大谏特谏,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大哭特哭,这对光辉的君臣关系形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而这种关系却经历了急速滑坡。
魏征去世后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侯君集等人响应云集,不料事情败露,李承乾被贬为庶人,侯君集直接被处死,于是一个可怕的猜想浮现在了世人眼前:魏征生前是李承乾的老师,他也曾在李世民面前举荐过侯君集有宰相之材,这两个人均在他去世后谋反了,魏征生前是否参与了这次谋反的策划?
根据史书记载,李承乾谋反事件发生后,李世民“始疑徵阿党”,他开始怀疑魏征生前结党营私、心怀不轨,接着便取消了自己女儿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叔玉间的婚约,魏征的墓碑也被他下令推倒了,一代谏臣美誉似乎就此被抹去了。
公元645年,李世民率唐军亲征高句丽,高句丽有四万多士兵被斩首,唐军还缴获了大量的马、牛等物资,但高句丽依然没有被彻底征服,李世民深感悔恨,仰天长叹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他认为如果魏征还在的话,自己这次御驾亲征一定能彻底拿下高句丽,紧接着李世民便组织一帮臣民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接着又为他重新立起了墓碑,一代谏臣典范就此被重新树立起来并流芳百世。
魏征生前是否参与谋划李承乾等人的谋反我们不得而知,但李世民因为这件事对魏征生起怀疑之心却是事实,而且还推倒了他的墓碑。笔者认为,以李世民的圣明,如若不是在八九不离十的确定情况下,他是不会做出如此举动的,但由于史料对相关内容的记载较少,所以不敢妄论,其中真相自由广大读者辨析。

~

党员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
答:但完全一致的价值观对于不同社会阶层来说是很困难的。其次要回答的是:怎样获得大体一致的价值观?也就是如何在党员社会身份多元条件下整合党内思想?这就与党的建设紧密相关。 其次,社会价值观多元、文化多元,必然影响到党员的价值取向。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党要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另一方面又要坚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

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答: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客观地看待问题:客观地、中性地看待失误,不先入为主,不唯我独尊,也不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对事物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必要的冷静和理智是一个人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二、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在现实...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是:民本(国家层面),共富(社会层面),利人(公民层面)。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

人应该有哪些价值观?
答: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著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 ,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

人们常说的价值观是什么?
答:问题二:个人价值观有哪些 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 ,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答:从哲学意义 上讲,价值体现的是现实中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说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 就是因为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或目的所追求的对象。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 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

大学生自我价值观分析怎么写?
答:大学生自我价值观分析:1、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要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什么,人生价值观就是指引自己生活的精神支柱,对自己的行为起指引作用,决定着你以后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一切。2、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于如何认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答: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 怎样认识自己的三观?怎样才知道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人生观这个话题,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

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什么?
答: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威信,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致使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困惑和动摇,有的厌恶政治,玩世不恭,有的则强化了当官发财的思想意识。二、道德品质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的。人也一样,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我们平常所说的好人和坏人都是相对来说的。思想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