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有什么主要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作者&投稿:箕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魏武帝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时期魏国奠基人,太尉曹嵩之子。

2,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3,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4,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 。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5,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之战



曹操、孙权、鲁肃、周瑜、诸葛亮、黄盖、刘备。

1、曹操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赤壁之战败方的首脑人物,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将刘备追上,大破其军,随后进占江陵。 曹操在击溃刘备后,乘势想一举鲸吞江东,后引发赤壁之战。

2、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3、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

赤壁之战时,鲁肃力主抗曹,出使联合刘备,并协助诸葛亮、周瑜说服孙权。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不忍周瑜陷害诸葛亮,多次协助诸葛亮脱险。赤壁战后,鲁肃在诸葛亮的设计下,成为保人,将荆州“借”予刘备,此后多次讨要不成,处于两难的境地。周瑜去世后,鲁肃代周瑜成为水军都督,数年后病逝。

4、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 。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回到孙权身边,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先是指出: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天气寒冷,马没有草吃;北方人惯习陆战不擅水战,水土不服;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这个人物相当于孙权的定心丸,和诸葛亮一样提出用“火攻”的人。让孙权最终下定决心,拔剑砍掉桌子一角,说:“再有敢说投降的人,就像这个桌子一样!

5、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同样,诸葛亮和周瑜是这样战争的关键两个人物,也是提出用“火攻”的人。

6、黄盖

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在赤壁之战中诈降。

7、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在赤壁之战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但终究曹操是为了他而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之战



1、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开辟玄武池训练水军。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

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大破其军,随后进占江陵。

曹操在击溃刘备后,乘势想一举鲸吞江东,孙权、刘备两家在鲁肃和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组成联盟,孙权命都督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的两万人马组成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船头钉上大钉,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撤军北还。

2、周瑜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曹操向孙权进逼。大军压境之际,孙权本意与曹操一战,向下询问计策。然而孙权的大臣们出现了主和、主战两派,重臣谋士张昭和秦松更是支持投降曹操。于是鲁肃劝孙权招回在鄱阳的周瑜。

周瑜回到孙权身边,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先是指出: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天气寒冷,马没有草吃;北方人惯习陆战不擅水战,水土不服;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

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孙权感叹道:“曹操想要废汉自立很久了,只是忌讳二袁、吕布、刘表和我罢了。只留下我,我和曹操势不两立,你所说的话甚合我意,这是天把你赐给我了!”

孙权最终下定决心,拔剑砍掉桌子一角,说:“再有敢说投降的人,就像这个桌子一样!”

孙权命周瑜及程普等领三万人抗曹,途中在赤壁两军遇上,曹操军因有疾病,又不习水性,初战便败退,曹操引军至江北。周瑜便与刘备军在南岸设营,双方对峙。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用火计将曹军打败,周瑜认为可行,命黄盖诈降。曹操果然中计,船舰全被烧毁,曹操北还南郡。

3、孙权

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曹操南征,大败左将军、豫州牧刘备。曹操占领江陵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之地。孙氏阵营内部分化为主战、主和两派,主战派以鲁肃、周瑜为代表,主和派以张昭为代表。

张昭在当时影响力很大,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谋士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孙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战有望获胜。

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刘备合兵,和曹操决战。周瑜用黄盖之谋,以五万人于赤壁大破曹操军。战后,刘备、周瑜等又追击至南郡,曹操只好撤回北方,留曹仁、徐晃在江陵,派乐进镇守襄阳。

此时,甘宁在夷陵被曹仁包围,周瑜采纳吕蒙的计策,留下凌统抵御曹仁,以一半兵力驰救甘宁,获胜而返。同年,孙权亲率大军围困合肥,派张昭攻打九江郡的当涂县。张昭出兵不利,孙权攻合肥亦未能破城,最后只得退兵。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与曹仁相持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曹仁的军队死伤众多,最终弃城逃走。孙权得南郡后,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

同年,刘备上表奏封孙权代理车骑将军,兼任徐州牧。孙权与刘备在京口相见,并同意借南郡等予刘备。二人此次会面,巩固了孙刘联盟。曹操为防范孙权,强制内迁淮南的民众,引发江淮十余万户百姓惊慌,使其尽皆渡江归附孙权。

4、诸葛亮

刘备率军到了夏口(今湖北汉口)之后,诸葛亮说:“如今态势紧急,我请求亲赴江东求救于孙权。”当时孙权率领军队驻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观望事态的发展。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

诸葛亮为孙权分析局势:“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也把部众聚集在汉水之南,打算与曹操争夺天下。如今曹操平定其他势力,基本上占据了北方,如今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所以刘豫州逃到了这里。

接着,诸葛亮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为何不投降。

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

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

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5、鲁肃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命周瑜西攻江夏,斩太守黄祖,进而准备夺取荆州。曹操本无暇南顾,如今见孙权攻取江夏,唯恐其攻取荆州,养成羽翼。于是在七月份开始南征,集结大军于南阳。

同年八月,刘表病死。

鲁肃向孙权进言:“荆楚之地与我们江东邻接,顺水而往可达北方,外连江、汉,内隔山陵,有如金城坚固,沃野万里,士民富足,如果占有这块地盘,就是打下了建立帝王之业的基础。如今刘表刚刚去世,两个儿子素来不和,军中的将领也由此分为两派。

加之刘备是天下枭雄,与曹操存在矛盾,寄身在刘表那里,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敢重用。如果刘备与刘表的儿子们协力同心,上下合力,我们则应该安抚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之间离心离德,我们就应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

我请求奉命前往荆州向刘表的儿子们吊唁,并慰劳他们军队中的将领,以及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乐于从命。如果这件事处理得好,则天下就可以平定了。现在如不速去荆州,恐怕让曹操赶做在前面了。”说完,鲁肃提出代表孙权去荆州吊丧,了解情况。孙权批准了他的请求。

鲁肃刚到夏口,闻曹操已向荆州进兵。鲁肃日夜兼程,等他到了南郡,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献出荆州降曹,刘备准备南撤渡江。鲁肃当机立断,去找刘备。在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境内),鲁肃与刘备相遇。

鲁肃说明了孙权派自己来的使命,然后和刘备共论天下形势,并问刘备准备到哪里去。刘备说想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鲁肃说吴巨是个没有作为的庸人,劝刘备不要去依靠他。

接着,详细述说孙权的情况和江东的实力,劝刘备与孙权联合,共拒曹操。刘备听了鲁肃的分析,决定并力抗曹。这时诸葛亮正跟随着刘备,鲁肃对诸葛亮说“我是你哥哥的朋友”,两人当即结下交情。刘备率部进驻夏口(今湖北汉口),派诸葛亮随鲁肃去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

孙权得知曹操准备渡江东侵,召集众位将领商议,将领们都劝孙权降曹。唯鲁肃不发一言。

孙权起身入厕,鲁肃跟到屋檐之下。孙权知他要单独表述意见,就拉着他的手说:“你想说什么?”

鲁肃回答说:“刚才观察众人议论,都是想让您失误,不足以与他们共谋大事。当今我鲁肃可以迎接曹操,对于将军来说却不能。为什么这么讲?如今我迎降曹操,曹操理当送我回到故乡,品评我的声名地位,总还能做个小官,乘牛车,有随从,交游士大夫,慢慢升迁上去,也少不了做个州郡长官。

而将军您迎降曹操,将把您作如何安置呢?希望您早定大计,再莫听取众人的议论。”孙权听完,叹息道:“这些人的主张,深深让我失望,现在你阐明长远大计,正与我的想法一致,这是上天将你赐给我啊!”

此时周瑜正在外地,鲁肃劝孙权将他召回。周瑜归来,更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孙权授权周瑜,让他主持战事,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周瑜运谋划策。终于在赤壁大败曹军。



曹操,周瑜,孔明,鲁肃,黄盖,庞统,蒋干,蔡中,蔡和。阚泽。分别是,孔明舌战群儒,孔明设计说服周瑜合力攻打曹操,定下火攻,蒋干盗书,借曹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之后是孔明草船借箭,蔡中蔡和诈降,周瑜与黄盖合演苦肉计,阚泽献诈将书,蒋干遇到庞统,引荐给曹操,庞统献连环计,孔明借东风。这就是赤壁之战的简略,之所以蒋干和蔡中,蔡和,与阚泽,也列入其中的原因,如果不是蒋干盗书。杀了蔡瑁张允,(若蔡瑁张允不死,曹操的水军和周瑜的有的一拼的)而后面的计策很难成功实施。如果不是阚泽献诈降书,蔡中蔡和传递消息的话,曹操不会相信黄盖的诈降。赤壁之战就不会以孙刘胜利,曹操失利的结局收尾了。总之这里面是一环扣一环,少了谁都不行。正是这个巨大的陷进葬送了曹操的83万兵。。。

曹操,周瑜,孔明,鲁肃,黄盖,庞统,蒋干,蔡中,蔡和。阚泽。分别是,孔明舌战群儒,孔明设计说服周瑜合力攻打曹操,定下火攻,蒋干盗书,借曹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之后是孔明草船借箭,蔡中蔡和诈降,周瑜与黄盖合演苦肉计,阚泽献诈将书,蒋干遇到庞统,引荐给曹操,庞统献连环计,孔明借东风。这就是赤壁之战的简略,之所以蒋干和蔡中,蔡和,与阚泽,也列入其中的原因,如果不是蒋干盗书。杀了蔡瑁张允,(若蔡瑁张允不死,曹操的水军和周瑜的有的一拼的)而后面的计策很难成功实施。如果不是阚泽献诈降书,蔡中蔡和传递消息的话,曹操不会相信黄盖的诈降。赤壁之战就不会以孙刘胜利,曹操失利的结局收尾了。总之这里面是一环扣一环,少了谁都不行。正是这个巨大的陷进葬送了曹操的83万兵。。。

~

赤壁之战哪些人参加了?
答:壁之战是曹操的二十多万大军对孙刘联军不足五万人。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决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这场战役在我国历史上因以弱胜强而闻名,曹操在有利形势...

...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涉及两个主要人物?此战役的地位和作用?
答:涉及的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赤壁之战。诗中涉及两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周瑜和曹操。赤壁之战是我国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曹操就会在铜雀台收揽了东吴的二乔。...

简述赤壁之战的故事内容
答:这时已是寒冬,北风劲吹,曹操的部队发生了疫病,军士们原本就不善水战,生病之后更难适应江面颠簸,哀声遍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不知是自己想的,还是听取了别人的建议,下令将所有的大小舰船都连锁在一起,企图打造成一个江上航空母舰。周瑜部将黄盖见有机可乘,便献计主张火攻。周瑜然其计,...

有没有曹操、周瑜等三国时的人物的资料和赤壁之战的相关背景资料啊...
答:《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孙权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又有,孙权以十万大军攻合肥。可见,当时吴军当时全部兵力应该接近十万这个数量。2、赤壁之战双方实际参战兵力:A、曹操给孙权的信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这个八十万当然是夸张...

赤壁之战的过程
答: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自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

...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涉及哪俩个人物?此战役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赤壁之战 “赤壁大战”可谓是《三国演义》中花费笔墨最多,描写得最为详细的战争,因此,它的虚构成分也是最多的。从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开始,到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为止,整整十六个章节,把曹操南取荆州,并图扬州,但在孙刘联军的抵抗下,最终铩羽而归的整个过程...

三国演义>中是赤璧之战是谁指挥的
答:周瑜指挥的,战斗主要力量是吴国的水军,蜀国只是协助掠场罢了。不过这次战争是由诸葛亮牵头搭线让吴和蜀联盟一起退魏。说白了是诸葛亮利用了周瑜。

黄盖,是历史什么人物?
答: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 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 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锋中郎将,他 也因为此事迹而被后人广为传颂,小说《三国 演义》在刻画黄盖这一人物时描写了“苦肉 计”的故事。不久武陵蛮夷反,攻打城邑,黄盖 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拦腰截击...

为什么说庞统是影响赤壁之战战局的关键人物?
答:由此可见,庞统在赤壁之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不是他,如何能将船连在一起?若不是他,如何知道曹操的布局?若不是他,如何能让曹操心悦诚服?按说以曹操之智谋,难道没有看到船被连环惧怕火攻的弊端?原来曹操准备 赤壁之战的时候正是冬令时节,只看到江面刮北风,而自己又据扎在赤壁北岸...

赤壁之战是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
答: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