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哪里的典故?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喔?

作者&投稿:马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里的: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45岁。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的是什么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的是什么典故
答:“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思是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比喻事情进行下去没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无可奈何。这句话出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典故:...

弃之可惜的前一句是什么意思
答:一、出处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典故出处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原文为:“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二典故背景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的背景故事是曹操与刘备对峙于汉中时,曹操发现连日阵雨导致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上半句是什么?
答:“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由于这个典故,“鸡肋”多被用于形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进退两难境地。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说的什么历史故事?
答: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我们进不能胜,退又怕人讥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所以,我先把行装收拾好,免得临时慌乱。”这便是曹操吃鸡肋的历史典故。果然不多久,曹操下令退兵回云。当他知道杨修能准确地猜测出他的用意,便以“制造谣言,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杀死了。这便是曹操吃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思
答:比喻东西没有什么大的用处,但就此放手又舍不得。出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作宾语、定语、谓语;用于处事。例句为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一卷:“齐木德是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家伙。”...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什么意思
答:“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的是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比喻事情进行下去没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无可奈何。出自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典故:曹操与...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什么意思
答:比喻东西没有什么大的用处,但就此放手又舍不得。出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作宾语、定语、谓语;用于处事。例句为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一卷:“齐木德是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家伙。”...

弃之可惜的上一句
答: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解释: 吃它的话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它却又未免可惜。(这是字典上的答案 ,偶认为那是本意,其引申意应为某种利益太小,争取的话没有多大意思,放弃掉又觉得可惜。)出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

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的是谁
答:是《三国演义》里的杨修说的,出处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鸡肋之事:丞相曹操主簿。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但是恃才放旷。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

弃之可惜的上句是什么?
答: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这家伙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兵问其故。杨修说: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于是大家都相信了。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鼓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这便是关于鸡肋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