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属于魏国的人才怎么都跑到秦国了? 魏国的人才为什么都跑到秦国了?

作者&投稿:闻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公元前381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赢渠粱即位,上位之初,便颁布了让天下各国心惊胆战,让天下才子欣喜若狂的求贤令。

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上面写道:

“昔我穆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一句话看出了,秦孝公求贤若渴的心情,也看出了大秦面临的重重困境。更打开了秦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引进的道路。


一、秦国哪里吸引了各国人才?

1、秦国为六国人才创造了一个绝佳的发展环境

山东六国自古以来受商周宗法制度影响很深,在官员的任职和选拔上,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制”。

这个制度是商周时期就开始实施的官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是这个制度最大的特点。大意就是,官职,爵位是世袭的,代代相传。

这种制度,断绝了有才之人的升迁之路。


秦国自古就受宗法制度影响弱,所以在官员的选拔上面,从来都是有能者居之。秦孝公的求贤令一出,极大地吸引了各国有才之人,文中的“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给六国人才高官厚禄,崇高地位。让六国满腹才华的人才有了升迁的道路。

自古以来良禽择木而栖,秦国给了六国人才一个施展才华的地方,不像其他国家要考资历和关系获得官职地位,在秦国,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2、客卿制度的实施

秦国历代国君坚定不移的实施“客卿制”,让其成为人才引进政策的保障。所谓“客卿”就是,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


秦国引进的人才,都是实用性的人才,并不是满口道德仁义的儒生。侧重于能够在大争之世带领秦国富强的法家、纵横家、兵家等人才。在人才利用方面也是,因才使用。对于人才的选择,秦国更是不拘一格。敌国、异族、流寇、奴隶,只要有才都可用。

比如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就是个奴隶,张仪、商鞅、李斯都来自敌国。


3、商鞅变法后的功勋制度的建立

商鞅变法后,秦国开始实行功勋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在军事上得到了应用,在官员选拔上面也得到了实施。


想做官的,渴做五十石俸禄的官。爵分二十级,爵位和分邑不在世袭,普通人都可有因功而获得爵位的机会,宗室贵族无军功不得授爵,还要除去属籍。

这种制度下,让大秦人才为了获得爵位,开始不惜死力的为秦国贡献才能。

秦国二十级军功制,其中最高级别为“彻侯”,终秦一朝,共有14位获得此爵位,他们是“卫鞅、公子通国、公子恽、恽子绾、魏冉、范雎、吕不韦、嫪毐、王离、王贲、令狐范、李斯、白仲、杜赫”,其中“外国人”有占了绝大多数。


二、那么魏国又是如何丢失人才的呢?

秦国的人才大部分都来自魏国,商鞅 公孙衍 张仪 范雎等大才都曾经为魏国服务过。

那么魏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才呢?主要还是因为李悝变法。李悝变法率先让魏国强大起来,让天下人看到了魏国对人才的重视。让天下人才趋之若鹜,魏国瞬间人才济济。

但也正因为魏国“人才实在太多了”导致了魏国人才走失严重。


1、战国初期魏文候重用李悝,让其主持变法。李悝变法很成功,让魏国变得强大起来。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国家,天下人才都向魏国走来,先到魏国的人才,自然高官厚禄,但后来到魏国的人才,却几乎没什么好的待遇了。


2、人才内斗。魏国官职就那么几个,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高官厚禄,所以人才内斗是常见的事情,比如庞涓和孙膑,范睢和魏齐。孙膑和范睢都是因为被别人刻意打压才离开魏国的。


3、魏国国君目光短浅,魏国国君变法只为争霸,而非一统。所以在人才的选择和任用上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比如范睢这种拥有远大战略目光的往往会视而不见。

那些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人才,自然会向与魏国接壤的秦国走来,而秦国的接纳各国人才的政策也正好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


自古以来,治国兴邦,人才最重要。秦国能够实现大一统,除去各国君王的励精图治外,各国人才也为大秦一统立下了不世之功。商鞅变法强秦、张仪连横外交、范睢的远交近攻等等。都为秦国的强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秦穆公的求贤令,让天下英才向秦国流动,只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机会,秦国国君能够合理的利用这个机会,才是秦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因魏国的人才内斗,魏国官职就那么几个,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高官厚禄,所以人才内斗是常见的事情。魏国国君目光短浅,魏国国君变法只为争霸,而非一统,所以在人才的选择和任用上具有很强的局限性。然而秦国自古就受宗法制度影响弱,所以在官员的选拔上面,从来都是有能者居之。秦孝公的求贤令一出,极大地吸引了各国有才之人。并且秦国历代国君坚定不移的实施“客卿制”,让其成为人才引进政策的保障。

当时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对人才的待遇远远胜过其他国家。而魏王眼光短浅,导致人才内斗严重。于是大部分人才都离开魏国去了秦国。

战国时期,属于魏国的人才怎么都跑到秦国了,因为魏国继任者,腐败无能,而秦国在各地招贤纳士,重视人才。

因为在战国时期的魏国君王魏武侯使用阴谋诡计陷害了吴起这么一位重臣,并致使他逃离了魏国了。可以说,魏武侯的这一做法令大臣们寒心,同时魏国逐渐腐朽的政治环境也让一众渴望一展心中抱负的人们心灰意冷,所以就有很多人离开魏国。至于离开魏国的人为何会来到秦国。这是因为秦国对人才的渴望,并且秦国任用官员的方法是任人唯贤,不是任人唯亲。秦国可以给那些渴望一展胸中抱负的人一个良好的政治舞台。

为什么战国时期魏国的人才都往秦国跑~

魏国出了许多人才,魏文候的时候,重用了李悝、吴起、西门豹(西门豹除巫治邺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乐羊这些能人,所以魏国很强大,后来,魏国的杰出人才也很多,范睢、张仪、公孙鞅、白圭(和商鞅是同一时代人),这些人都是魏国人或者先投奔了魏国,可是魏国就是不用,范睢还因为才能还差点丢掉性命,孙膑也是先到了魏国,可是魏国偏偏重用了庞涓这样的小人,使孙膑受到陷害。在一个能人受打击的地方,只有小人才会受到重用,能人只会跑到别的地方去发展,最后魏国自己的能人都去帮助了秦国,所以结果是秦国统一了中国,魏国被秦国灭掉,魏国与其说是被秦国所打败的,不如说是被魏国人自己打败的。而秦国正相反,重用了百里奚、商鞅、张仪、范睢、李斯这些能人,所以最后强大起来,终于统一了天下。

一个国家就好比是一个公司,公司要强大,没有人才和激励机制是不行的,魏国公司之所以衰败,就是因为失去了人才,秦国公司之所以强大,就是能留住人才正确使用人才。而要人才发挥作用,必然要有人才使用的激励机制,有让人才脱颖而出得到任用的机制,而要做到这一点,起决定作用的是用人的文化制度和用人的思想战略。美国之所以先进强大,就是用人的文化制度比较先进,就是有人尽其才的机制,有让人才脱颖而出,有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先进机制,所以美国的强大不是偶然的,中国要强大,也必须先在选用人才让人才脱颖而出的先进机制和文化上解决问题,要有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先进机制和文化,如果真有了这一点,不愁中国不强大,如果真有了这一点,象那种说地下井水是红的不代表不合格的环保局长,早就没办法在公务员岗位上混下去了,如果这样的官员都可以混下去,那么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人才怎么会被重用?想想这个睁着大眼说瞎话的官员都可以在政府部门混下去,公务员实在是太好当了,这个官员跟西门豹除巫治邺里面的巫婆有什么区别呢

魏国出了许多人才,魏文候的时候,重用了李悝、吴起、西门豹(西门豹除巫治邺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乐羊这些能人,所以魏国很强大,后来,魏国的杰出人才也很多,范睢、张仪、公孙鞅、白圭(和商鞅是同一时代人),这些人都是魏国人或者先投奔了魏国,可是魏国就是不用,范睢还因为才能还差点丢掉性命,孙膑也是先到了魏国,可是魏国偏偏重用了庞涓这样的小人,使孙膑受到陷害。在一个能人受打击的地方,只有小人才会受到重用,能人只会跑到别的地方去发展,最后魏国自己的能人都去帮助了秦国,所以结果是秦国统一了中国,魏国被秦国灭掉,魏国与其说是被秦国所打败的,不如说是被魏国人自己打败的。而秦国正相反,重用了百里奚、商鞅、张仪、范睢、李斯这些能人,所以最后强大起来,终于统一了天下。

真正奠定秦国一统天下基础的人才,为什么都是魏国跑过去的?
答:像吴起变法那样中途夭折,甚至提出了要把国君之位传给商鞅的想法。总之,秦国文化不深厚,也没有培养人才的老师及相关机构,人才(尤其是文才)产生匮乏。但是,他们却能够用好外来的人才,尤其是诞生于中原文化腹心的魏国的人才,因此他们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参考资料:《史记》《左传》《战国策》)...

战国时期的魏国到底在干什么,为何留不住人才呢?
答:因为整个国家的政治,除了君主之外全都把控在那些王公贵族手中,其他真正有能力的人没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能。当时魏国并没有大力去招揽人才,所以才让整个国家流失的人才数量非常多。第2个原因就是魏国一旦出现留不住人才的情况,就会发生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因为魏国的人才在不断流失,整个国家就会变得...

战国时期的魏国人才那么多 魏国为何留不住人才
答:而人才对于当时群雄争霸、诸侯称雄的春秋战国时代尤为重要,尤其是各方面进入发展黄金时期的战国时代。比如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发展图强,或是谋求生存,为此展开了许多闻名当世,乃至后世的变革和改革,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燕国的乐毅改革、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等,基本都推动了本国的发展,让国家...

魏武侯是如何任用人才的?贤才们为何离开魏国?
答:轶事典故 武侯任人 魏武侯虽在作战指挥上与其父不相上下,但在用人方面就大大逊色于其父魏文侯。文侯之世,魏国人才济济,为诸侯所侧目。文侯“师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又有李悝、吴起、西门豹等名臣;吴起、乐羊制其兵;[4]各司其职,文武相济,魏国大治,开疆拓土,盛极一时。魏武侯承继...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原因
答:李悝变法介绍 李悝变法,是指在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便汇集各国刑典,著成...

魏国曾经风光无限,为何会留不住高端人才
答:战国时期的魏国曾经风光无限,连续击败秦国、齐国、楚国等大国,一度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那么这么强大的国家为何会留不住高端人才?一 首先,就第一点来说,则是因为魏国人才太过丰富,乃至于出现了外溢的情况。三家分晋后,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

先秦时期,魏国出的人才最多,为什么就自己留不住
答:魏国人才的流失重要原因不是魏王不会用人,是魏国人才太多。魏国是天下中心,周朝首都故地,是个养人才的地方。商鞅、吴起、孙膑、范雎是人才,但难道死才举荐商鞅的公叔痤、逼走吴起的公叔、残害孙膑的庞涓、迫害范雎的魏齐就不是人才?正如毛遂所说“吾乃囊中之锥, 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

奠定秦国统一的商鞅张仪范雎 怎么都是魏国跑过的来啊?
答:说到秦国能统一其实也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了,而是一系列的大臣们的功劳了,就好比什么商鞅,张仪,范雎等人,但是我们仔细的分析分析看看,这几个人好像都是魏国跑到秦国的啊,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其实他们在魏国的的确确是一条虫,但是到了秦国就变成了一条龙了,所以这件事情也是非常的有趣的啊,那么背后到底是...

战国首霸魏国源源不断的输出人才,竟是魏国衰落的原因吗?
答:法学奇才——商鞅 第二个暴击魏国的人是商鞅,商鞅是卫国国君之后,姬姓公孙氏,故也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早已没落,商鞅投奔到魏国贵族公叔痤门下,此时的魏国是士人的乐土,西河学派聚集了一大批知名的士人,商鞅在魏国深受法学系三好学生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主张以法治国。魏国...

战国初期曾经“吊打“秦国的魏国,为何会迅速走向衰落?
答:从上面的示意图可以看出,迁都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侵略东方,大梁的东边紧靠卫、宋两小国,都是可以占领的,而且齐国也处于低落期。如果此时魏国有人才治国,修内政为其侵略东方做铺垫,那么迁都大梁是先机,可是魏惠王时期魏国人才几乎都跑光了。魏惠王目光短浅,他未曾想到万一东方的齐国和南边的楚国突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