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四大派,黄教、红教、花教和白教,分别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藏传佛教的四派俗称黄教、红教、白教和花教?依据是什么?

作者&投稿:当涂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分两个阶段,一般称“前弘期”和“后弘期”。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为前弘期。其时,佛教在吐蕃还是一种外来宗教,它在与当地原有的苯教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曾一度占优势。

赤松德赞(755一797在位)时从印度迎来寂护和莲花生两大师,建立桑耶寺和僧团组织。期间,在印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之间曾引发一场争论,最终印传佛教在赞普的支持下得以取胜。

赤祖德赞(815一838在位)时,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他的继任者赞普达玛期间,佛教遭受严重打击,但其后约百年,卫藏地区的佛教仍不绝如缕。

10世纪,佛教逐渐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将戒律传回卫藏地区。同时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又从印度迎请阿底峡进藏,主要传授显宗教理,兼及密宗。

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

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众多派系。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

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洪期”和“后洪期”。从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是前洪时期。当时,佛教在吐蕃还是一种外来宗教。它是在与当地原始苯教的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曾经占有优势。

赤松德山(755-797)接待了两位来自印度的大师吉虎和莲花生,并建立了桑叶寺和桑团组织。在这一时期,印度佛教与汉传佛教发生了争论,最终印度佛教在赞普的支持下获得了胜利。赤嘴山(815-838)时,佛教进一步发展。在他的继任者赞波达玛(zanpodama)时期,佛教遭受了严重的打击。然而,在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佛教在卫藏地区一直延续着。

10世纪,佛教逐渐将戒律从西康、青海、阿里等地传回卫藏地区。同时,也有人去印度求法,从印度请来阿迪峡到西藏,主要是传授大理和秘法。这样,佛教在西藏逐渐复兴,发展成为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从11世纪开始,各种教派开始形成。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最终塑造了藏传佛教的分支。

早期有四所学校,包括宁马学校、嘎当学校、萨迦学校和卡州学校,后期有许多学校,如格鲁学校。新教学派兴起后,它被并入了哈佛学派,并没有单独存在。藏传佛教的宗派差异与印度大乘十八世的宗派差异不同,既有学科的差异,也有教义的差异。

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异,是由于佛教的内在因素,如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授、不同的经典、不同的经典理解,以及外部因素,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捐赠者。



他们虽然都是佛教的,但是各自的教义有所区别,服饰文化也有一定的差别

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众多派系

每个教派的衣服装饰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帽子也不一样

密宗红教、黄教、白教、花教、黑教——区别在哪里?具体法门各有什么特点?~

密宗只有四派,分别是:红教、黄教、白教、以及花教。
黑教又名雍仲苯波(Bonpo)教,它并非佛教,不能混为一谈。黑教的一切经典,皆源自佛教密宗经典,黑教依佛教的经典伪造了苯教的圣典,所以其经典是似是而非。
红教大圆满、白教大手印、花教大道果、以及黄教大威德法,各自修到最后皆是能成就佛果。
大圆满法原有二修持法,一为彻切(立断),一为脱噶(顿超)。立断是「大定」,是断诸烦恼,顿超是「大慧」,是超脱生死轮回。

扩展资料:
发展前期:
宁玛派作为一支独立的宗派,也是在“后弘期”中形成的,因为在“前弘期”时没有宗派之分。由于早期的宁玛派采取师徒和父子相传的传教形式,既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教义,也没有固定的权威性寺院,而且其僧侣组织比较松散。
虽然宁玛派的教义及其传承比较庞杂,但一般可归纳到三种传承,即远者经典传承,近者伏藏传承,以及甚深净境传承。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初期阶段,有三位宁玛派大师对宁玛派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三位大师史称“三素”,即索波切·释迦琼乃(1002——1062年)、索璃·喜饶札巴、索·释迦桑格(1014——1074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宁玛派

宁玛派(红教)宁玛派即旧教派。它的名称含有“古”、“旧”两种意思。就古义而言,这一派自称他们的教法是由莲花生所传,11世纪形成,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就旧义而言,这一派自称以传承吐蕃时期所译的密教典籍为主,不同于佛教后弘期的仁钦桑波等人所译的新派密教经典。它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并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内容,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藏匿的经典。由于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噶举派(白教)该派于11世纪发展起来,重视密宗学习,创立者先后有穹布朗觉巴和玛巴罗咱瓦(玛巴译师),他们都曾到印度学习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学《四大语旨教授》。“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传,代代延续故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因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苯教(黑教):因为苯教教徒常穿黑衣戴黑帽,所以又叫黑教。格鲁派(黄教)格鲁,藏语意为善律,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创建于1409年,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教派。由于此派戴黄色僧帽,故又称为黄教。

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藏传佛教四大教派都是什么
答:1、藏传佛教四大教派指创建于西元8世纪晚期的宁玛派(俗称“红教”)、公元11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萨迦派(俗称“花教”)、创建于11世纪的噶举派(俗称:“白教”)以及创建于11世纪的格鲁派(俗称:“黄教”)。2、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中国西藏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

西藏佛教有什么派别?分别是什么情况?
答: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创建于西元8世纪晚期的宁玛派(俗称“红教”)、公元11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萨迦派(俗称“花教”)、创建于11世纪的噶举派(俗称:“白教”)以及创建于11世纪的格鲁派(俗称:“黄教”)。1、宁玛派 宁玛派(rnying-ma-ba)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 “宁玛”(rnying-ma)藏语意...

藏传佛教中又分青教 黄教 红教等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藏传佛教主要有四大宗派,分别为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分别称为红教、花教、白教、黄教。宁玛派。由于该派的僧人都戴红色僧帽,所以也被称为”红教”。公元11世纪,该派僧人运用印度佛教和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教义教规,开展集体活动,形成了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派。萨迦派。公元107...

请问藏传佛教的四大宗派都是些什么?
答:1. 宁玛派(红教)是藏传佛教历史最悠久的宗派之一,被称为“旧派”。其僧人传统上戴红色僧帽,因此得名红教。宁玛派意为“古”或“旧”的传承,强调传统教义和修行方法。2. 噶举派(白教)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形成的宗派,由玛尔巴译师创立。噶举派意为佛语的传承,因其僧人僧裙中加有白色条纹,故俗称...

为什么藏传佛教的四派俗称黄教、红教、白教和花教?依据是什么?_百度...
答:“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传,代代延续故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因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苯教(黑教):因为苯教教徒常穿黑衣戴黑帽,所以又叫黑教。格鲁派(黄教)格鲁,藏语意为善律,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创建于1409年,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

藏传佛教中红教,白教,花教,黄教有什么区别
答:藏传佛教红教、白教、黄教、红教分别是指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萨迦派。四种教派区别如下:1、宁玛派(红教)是藏传佛教四大传承之一,相对于以后的其他三大传承(白教-噶举派, 花教-萨迦派, 黄教-格鲁派),它是旧派。由于该派的僧人都戴红色僧帽,所以也被称为红教。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

藏传佛教中红教,白教,花教,黄教有什么区别
答:那黄教格鲁派,格鲁派的祖师爷是宗喀巴大师,他主要修行的法门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正见就是中观正见。四大派就是这么一个分别。索达吉堪布:问:在藏传佛教里,为什么要称红教、黄教、花教、白教呢?答:这种说法,藏地没有。藏地各教派的命名,有些是用时间,比如宁玛派是旧派,格鲁派是...

藏传佛教四大教派
答:1. 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包括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和格鲁派(黄教)。这些教派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其中宁玛派创立于8世纪晚期,萨迦派起源于11世纪中叶,噶举派和格鲁派则均创立于11世纪。2. 藏传佛教,亦称藏语系佛教或喇嘛教,是佛教三大地理体系之一,与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

什么叫藏传佛教四大教派
答:强调戒律的遵守。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格鲁派主张显密并重,注重教理和因明研究。4. 萨迦派(花教)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由昆·贡却杰布创立。萨迦派因其寺院围墙涂有红、白、蓝三色花条,象征三怙主,故又称花教。该派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藏传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

藏传佛教的四大传承都有哪些?
答:强调戒律的遵守。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格鲁派主张显密并重,注重教理和因明研究。4. 萨迦派(花教)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由昆·贡却杰布创立。萨迦派因其寺院围墙涂有红、白、蓝三色花条,象征三怙主,故又称花教。该派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藏传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