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科举制度是怎样的? 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作者&投稿:鄣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科举制度在隋朝兴起和发展,到了唐朝得到了进一步地巩固与完善,考试科目有常科、制科之分。每年举行的科举叫常科,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称制科。

常科的考生有两种人。一种是生徒。生徒出自于从中央的国子监弘文馆到地方州县学的学生。另一种叫乡贡,这些人自学成才“投牒自举”,经考试合格后可参加常科考试。常科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十多种,其中最为重要是明经、进士两科。时人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的感叹。但这时的进士和后来经殿试而成的进士并不相同,程度也不同。唐睿宗载初元年(689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这是殿试的最初记载。但这时的殿试只是偶或为之,并未形成制度。

常科考试后,考中的人称“进士及第”,时人称之为“登龙门”。这时为了庆祝考试圆满,会举行曲江会、杏园宴、雁塔题名等活动,达官贵人,甚至皇帝也会来“登紫云楼垂帘观看”,非常热闹。

制科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参加的人可以是在职官员、常科第的人,也可以是庶民百姓。和常科出身的人相比,制科出身的人“名望虽高。犹居进士之下”,被称之为“杂色”。“糊名制”最早出现在制科考试中。常科、制科之外还有武举,但一般不受重视。



唐朝科举制度是怎样的~

科举在唐代的逐渐成熟

由于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极其残暴,隋朝在只历经了两朝37年之后,便被蜂拥的起义浪潮所推翻。李唐王朝经过南征北讨之后,建立起来。唐王朝建立之初,为了吸收中小地主阶层中的知识人才,曾经一度沿用隋朝科举制度:“武德四年,复置秀才、进士两科”。又“高祖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入贡。至五年十月,诸州共贡明经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进士三十人。”由此可知,唐高祖武德四年决定恢复隋朝设置的明经、秀才、进士等科,并于武德五年即正式开科取士。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渊次子李世民发动兵变,杀其兄、弟建成、元吉,挟持李渊,迫其立已为太子,史称“玄武门之变”。不久,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唐太宗励精图志,不断对唐朝的各项政策、制度进行改革,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也逐渐成熟完善起来。_^~

(一)参加科举者的主要来源
由于唐代以来官学、私学教育的不断昌盛,培养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例如贞观以后,仅国学生就有8000余人④。国学生是参加科举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在各级官学学习,考试合格后被送至尚书省参加科举,因此被称为“生徒”;自学成才继而向地方政府投牒自举,经考试合格后同地方贡品一起被送入京参加科举者,谓之“乡贡”。唐朝对“乡贡”报考者的要求也不甚严格,除作* 犯科者不得 参加外,只要求商人或工人不得参加,应该说是比较开明的⑤ “生徒、乡贡”这二种人是科举的主要来源。
(二)科举的主要科目及内容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在这里讨论的仅是最重要的常举。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秀才一科要求对有关国家的大政方略问题,作策论五篇。旨在选拔一些具有宏观全局意识的高级人才,因此对考生要求非常高,如果被推荐而来而未能得,所荐州长官甚至还要受处分,以至于后来参加考试人数非常少,唐高宗时曾被停止过,此后也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吏部授官:唐代士人科举及第后,并不是立即授予官职,再经吏部的释褐试,才能做官。吏部重视士子的学问与才德,以身,言,书,判作为甄选的标准。
进士特盛::唐代科举虽以进士,明经两科最盛,但因应考进士科目远较明经困难。政府又提倡文学,故进士地位凌驾明经之上。士人趋之若骛,进士科成为读书人做官的踏脚石。
公卷通榜: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一旦临场失准,亦可获取录,称为公卷。

扩展资料:
唐朝科举
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唐朝时期,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调动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官员素质,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武则天时设立武举,即是武状元.
唐代科举及第之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身份,必须经过吏部的铨试或科目选,考试及格,才能真正步入仕途。官职较优升迁快。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科举制度

宋代科举制度及宰相构成特点及原因
答:宋朝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熟的朝代。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宣统年间,科举制基本上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宋朝科举怎么考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南征北伐的半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960)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为什么要录取19人呢?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掌握在二三...

科举制的性质和特点
答:第一节 科举制的性质1、从他荐到自荐 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科举制的选官是经过推荐和考试的,而察举制的选官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也是通过推荐和考试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前代选举之权,操...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哪个朝代建立了科举制?
答:科举制指的就是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吏的制度。首先小编先来回答一下是哪个朝代建立的科举制,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有争议,因为在史学界,有的人认为是汉朝,有的人认为是隋朝,还有的人认为是唐朝,有非常多的说法。部分历史学家以隋朝有分科举人与进士科为游人为科举制是出现于隋朝,而部分历史学...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答: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

古代科举考试是怎样的?
答: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

请问,宋元科举制度之后,明朝的科举制度是怎样的?对当时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明朝科举制度不仅规定的考试程式,而且还将八股文固定为考试文体,八股文还称为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他禁锢世人的思想,严重破坏了士风,学风和社会风气。那明朝的科举制度对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有利于士人向学,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隋朝的科举制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答: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

浅析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具体是怎样的
答:明朝科举制度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明朝科举制度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级的门槛最低,考试目的是为了从县里面选拔出有知识的人。这个选拔的过程叫做院视,在这个阶段考试合格的学生就是秀才。 殿试图片 第一阶段的考试成绩一共被分为六个等级,只有成绩达到前两等的考生才能继续报考下一个阶段的考试。在当时,考上秀...

科举制诞生于哪个朝代?都有哪些科目?
答:科举制度是由隋文帝杨坚创立,始于隋朝,就是为了能够加强皇权的统治,用科举制度代替了原来的选拔制度,包括了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

隋朝的科举制度是什么?
答: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为了获得更多的人才,采取了开科取士的方法。公元587年,文帝定制,每州每年保荐3名文章华美贡士。599年,隋文帝又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斡济(有才)两科举人。607年,隋炀帝杨广执政时,定十科举人,其中开设“文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