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风土人情有什么? 陕西省的风土人情的特色

作者&投稿:兀有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秦腔脸谱

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陕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

2、德懋恭水晶饼

元代已远销京、津各大城市。至清代末年,经渭南同义栈张采风技师改进精制,产品以“金面银帮,起皮飞酥,凉舌渗齿,清香爽口”而名声大振。当时,以桐木盒和硬纸盒精心包装,作为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后来,流传到西安,各糕点坊都仿制生产,但尤以西安德懋恭生产的最为有名。

3、剪纸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4、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5、布绣  

陕西民间刺绣,出自于农村妇女之手,尤其以姑娘为最多。“正月里来闹元宵,给郎绣个花荷包。荷包带在哥身上,哥哥把我放心上”,这是过去未婚女子在绣花时常唱的曲子。可以说,陕西民间刺绣是妇女们表达感情时创造的艺术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陕西



1、陕西汉中一年四季多喜欢吃腊肉,并备有干菜如干豆角、干蘑菇、干竹笋、干萝卜、洋芋片等煮腊肉,平常夏秋多食自产蔬菜,冬春以盐菜、泡菜、土豆及干菜。

2、亲朋好友凡逢嫁娶、生辰、坐月子或建房乔迁、开业、丧葬等事,都要根据当地规矩,帮忙并送钱、物,其礼品价值,根据亲疏远近及各自的经济条件自定。体现礼尚往来,互相帮助。

3、龙舞,龙有9—13节不等。每节用竹编成筒状笼子,糊上透明纸,用绸布龙衣连成一体,每节有一木柄。表演多在夜间,点燃笼中的蜡烛或油捻,龙身放光,每节有一人舞动,俨然火龙。动作多样,配以锣鼓咚咚,火龙翻滚,红光四射,男女老幼争相观看,笑声迭起,热闹壮观。

4、社火,又称哑戏。大多以各种脸谱扮演戏剧人物。融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于一体,再现观众喜爱的历史故事。每逢春节及重要喜庆活动举行。

5、端阳节,出门采菖蒲、艾叶悬挂门楣,以防病驱邪。吃粽子、大蒜、鸡蛋,喝雄黄酒。姑娘、媳妇还要佩带香包。出嫁姑娘回来过节,未婚姑娘这天女婿要来送节,走时还要打发草帽、雨伞或凉鞋。



1.方言  

陕西方言是指陕西省管辖范围内的方言。受地理、历史、政治及迁徙等因素的影响,陕西各地方言从语音到词语都有很大的差异。从整体语感来看,陕西方言分为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秦岭以南除洛南、商州、丹凤外是陕南方言区,延长、甘泉、延安以北除定边外是陕北方言区,陕南、陕北两方言区以外的地域是关中方言区。

关中方言分为西府方言(宝鸡、咸阳西部)和东府方言(西安、咸阳大部、渭南、铜川),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西周时期,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记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关中方言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语言。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西安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唐代达到鼎盛。

陕北方言属西北官话和晋方言,方言受山西影响较大,也杂入一些蒙古语,至今保留入声。陕南方言多属于巴蜀方言(西南官话),有关中话、江淮官话、楚语、赣语、湘语的少量分布。

2.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纸贴在勾画好的粗线条纸画上进行剪刻的民间工艺美术,在陕西民间有着深远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墙花”“门符”“灯笼花”“喜花”“炕围花”“门帘花”等也是陕西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民间逢年过节、婚嫁喜庆、满月生辰、迎神赛社赶庙会等庆祝活动有在门上、窗户上贴满剪纸的习俗。

受区域文化差异影响,陕西剪纸地域风格浓郁。陕北剪纸浑厚、纯真、强劲有力、豪迈奔放,以单色剪纸为主。关中剪纸略显粗犷、精而不繁、巧而秀丽。陕南流行的植物纹样,疏密虚实相宜,装饰趣味浓郁。

陕西剪纸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剪纸之乡”的有:安塞、富县、洛川、旬邑、定边、靖边6个县。《百鸟朝凤》《老鼠嫁女》《王祥卧冰》《二龙戏珠》等剪纸作品名享中外。库淑兰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剪花娘子”。

3.泥塑  

泥塑,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陕西泥塑主要分布在凤翔六营、乾县、蒲城、西安鱼化寨、狄寨、商洛等地,20世纪80年代以后,除凤翔六营泥塑外,其他泥塑均已失传匿迹。

凤翔泥塑又称“凤翔彩绘泥塑”“凤翔彩塑”“凤翔泥偶”,主要分布在凤翔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凤翔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塑造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

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大到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凤翔彩绘泥塑生肖马、羊、猪分别被国家邮政总局邮票设计司确定为2002年、2003年、2007年生肖邮票。

4.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是陕北腰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数千人。其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安塞腰鼓多在重大节日庆祝、庆典、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活动时间。

5.民歌  

陕西民歌根据地域特征和艺术特点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陕北民歌种类繁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有信天游、小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榆林小曲、陕北套曲等20多个曲种,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流传最广。

陕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曲种,紫阳民歌的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南山竹子》等。镇巴民歌是陕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有《拉石头号子》《巴山酒歌》等。

关中民歌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箱夫子歌等曲种。影响最大的是小调,关中小调分为“一般小调”“丝弦小调”“社火小调”“风俗小调”“儿歌”等。紫阳民歌、陕北民歌、镇巴民歌先后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秦地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陕西人民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一般在陕西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过去,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2、陕西的锅盔历史悠久。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锅盔自唐、宋以来,在西安城多处设有驿店,外地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

3、陕西人吃辣的水准是当仁不让的。而且,陕西人吃辣吃得精细,吃出了文化,一般来说陕西人嗜辣如命的喜好,当然与陕西人爱憎分明的个性分不开的。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4、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正宗的陕西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陕西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用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5、老太太头顶手帕这是陕西人由来以久的风俗。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

6、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代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

7、陕西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陕西人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陕西姑娘不对外的传统。陕西人绝对不让外人占着半点便宜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陕西人自的姑娘只限于在陕西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8、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陕西自我的享受。在陕西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
 

9、陕西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陕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在陕西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

10、陕西十大怪中,最怪就属这一怪了。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



  陕西风土人情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D?D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面花

  面塑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莶举式面人的基础上,经老一辈面塑大师改进发展成为一种精美的案头小雕塑。面塑人物主要反映我国古代神话及传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 ????张维宁女士自幼喜爱绘画,擅长工笔仕女,近年来主要钻研面塑创作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学习继承面人物等老一辈面塑大师技艺的基础上,反复进行摸索和创作。所塑人物形象各异,生动传神,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并被报纸、电视等媒体所关注和多次报道。其主要作品有“踏雪寻梅”、“昭君出塞”、“钟馗醉酒”、“共读西厢”、“雪城”等等。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简介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人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玩具类,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类。 ????青年民间艺人胡新明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日本、香港等地进行艺术表演和交流,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的殊荣,曾多次参加世界博览会、美术展览会,获得多项大奖,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喜爱。彩绘泥塑是馈赠亲友的艺术珍品,是镇宅避邪、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

  社火

  在陕西,社火是指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统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获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任务,形成一个故事的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来自黄土地与秦腔想结合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大耍除了这些还包括最高级别的芯子和亭子,社火中的精华就是最高难度的芯子,通常是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指头粗高达2-3米多的钢筋,用彩纸在上面做出如棉花、果树、云朵、老虎、猛兽等等各种造型(造型最高可达4丈之多),然后按其内容将男女儿童(通常年龄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一人,多则十于人,或并立,或叠置,横卧,倒立。惊险怪异不下于杂技。

  木马勺脸谱

  拥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的木勺脸谱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这里有挂件系列、社火系列、还有古老的吉祥物系列。近300幅作品,让您大饱眼福。

  陕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历史上曾经流行过用悬挂绘有彩色善面图形的木马勺来镇宅辟邪的习俗。凡家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诸如人丁不旺,意外灾难发生,就请社火艺人在平日的舀水木马勺上画一善面图形,挂在门框上或房廊下,据说可以镇宅辟邪。今天看来这是一件滑稽的举动,但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人们采取这种方式,把希望寄托在这么一把木马勺上,有时可能会起到一定精神慰籍作用的,这与我们祖国其它民俗如春节贴春联换桃符,端午节插菖蒲剑、悬挂钟馗象等有着同一的道理。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们正是从这众多的纷繁民俗中生活过来的。

  为什么用木马勺来绘蚩尤象呢?

  据社火艺人讲,理由有三:

  一、木马勺家家有之,也就是说材料可信手拈来;
  二、木马勺极象人头,便于表现蚩尤形象;
  三、我国古代有桃、柳辟邪之说,木马勺多为柳木所为,本身已可辟邪,

  为什么过去关中地区曾盛行过此俗呢?这与历史有关。关中为西周、秦、汉发祥之地,且外来影响较少。西周、秦、汉遗风至今尚有存余祭蚩尤等事不能不留下痕迹。

  秦腔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所以能够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 ????秦腔艺术源源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安塞剪纸

  安塞剪纸是陕北劳动妇女创造美的一个典范形式。最初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窖洞剪纸",被一代又一代的劳动妇女传承下来,形成古朴生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安塞剪纸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花鸟鱼虫瓜果蔬菜,家畜走兽,人物树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无不包罗,直接反映出的是劳动生活。
  安塞剪纸艺术家们多次赴世界各地访问表演,引起极中外友人的极大兴趣,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积贡献。安塞剪纸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被誉为"活化石" 和"地上文物",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安塞剪纸,中国各地展出了安塞剪纸。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专家称赞其为:"安塞剪纸,群芳母亲。民族之魂,陕北可寻,振我中华,无愧古今。"1993年,安塞县被中国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之乡"。

  四时风俗

  节,元日祀六神,戚友相拜,以食物互遗。上元昼作社虎、柳木腿诸戏,夜则张灯作竹马、龙灯、纸船备戏,金鼓喧阗,举国若狂,然亦古难礼之遗。二月二日,剖正月献神之蒸饼炒面食之,谓可避蝎。三月三日佩甘遂,谓不生疮。
  夏节,四月朔,戴皂荚芽,谓可除目疾。重五日,以角黍各物相馈遗,捻五色线系小儿手足腕,入雄黄于酒饮之,谓可避五毒。
  秋节,七月七日,缚草作女像,加以衣冠,祭以瓜果,名"乞巧"。八月望日玩月,设香烛,以枣粟各物向月献之,调为"玩月"。二十七日,士人祀孔。重九日,亲戚以枣 糕新柿相馈,士人登高。
  冬节,冬至日祀孔,弟子皆拜师十二月八日,以米豆肉菜作粥,遍送里党,名为"腊八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以圆饼、饴糖献厨内,焚纸印灶神像,谓之送灶,除夕焚纸印马,谓之"接灶"。

  剪纸艺术

  剪纸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子、桌子....等,以表达自已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之为“剪画”或“窗花”。 剪纸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故事、儿童、动物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故深受大家喜爱。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根植于大众的民间艺术。西府剪纸以它特有的文化风韵,融古文化之精髓与历代劳动艺人智慧之结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可谓民族艺术之瑰宝。

  秦腔艺术

  秦腔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源于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陕甘一带古为秦地,故称秦腔或西秦腔,俗称“乱弹”、“桄桄子”。因用木梆子击节,又名梆子腔。曾受昆腔、弋腔、青阳腔的影响,音韵严谨,有二百余种曲牌,二十四类板式,二十八种角色,二千七百多本剧目。是河南梆子、河北梆子、蒲剧、晋剧等几十个有较大影响剧种的母体。秦腔既有西北原野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又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是我国最具地域特色的古老剧种。

陕西的风土人情~

1、秦地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陕西人民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一般在陕西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过去,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2、陕西的锅盔历史悠久。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锅盔自唐、宋以来,在西安城多处设有驿店,外地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

3、陕西人吃辣的水准是当仁不让的。而且,陕西人吃辣吃得精细,吃出了文化,一般来说陕西人嗜辣如命的喜好,当然与陕西人爱憎分明的个性分不开的。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4、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正宗的陕西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陕西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用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5、老太太头顶手帕这是陕西人由来以久的风俗。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
6、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代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

7、陕西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陕西人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陕西姑娘不对外的传统。陕西人绝对不让外人占着半点便宜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陕西人自的姑娘只限于在陕西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8、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陕西自我的享受。在陕西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
9、陕西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陕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在陕西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
10、陕西十大怪中,最怪就属这一怪了。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益、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肉要煮得又酥又烂。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馍要掰得越碎越匀越好,然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入,在炒瓢内旺火爆煮。  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为煮馍和小炒。加汤的多少不同,分为干泡(汤少)和水围城(汤多),吃得自有分寸。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陕西的风土人情有什么?
答:4. 锅盔的由来相传与唐代修乾陵有关。因军工匠人数众多,常因吃饭而延误工程,受到惩罚。某士兵急中生智,将面团置于头盔中,头盔经火烤后制成饼。锅盔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成为陕西特色食品。5. 陕西民间刺绣多出自农村妇女之手,尤其是年轻姑娘。刺绣不仅是实用物品,也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品。如歌谣所唱...

陕西的风土人情
答:5、老太太头顶手帕这是陕西人由来以久的风俗。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6、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

西部的风土人情
答:1、独特的自然风情 车窗外连绵的荒漠让人想起了丝绸之路上的商贾。火车驶入大西北,最壮观的自然景象便是千里戈壁。戈壁滩东起甘肃兰州乌鞘岭,西至新疆腹地,火车要整整一个白天或晚上才能跑完。抬眼望去,一马平川,满目蛮荒。干燥的沙石就是戈壁的唯一,炙烤的骄阳使旷野显得更加荒凉。2、独特的民族...

西部风土人情
答:2、西部少数民族服饰歌舞展示演出 当地民众及华侨界代表近千人观看了荷兰华星艺术团及当地艺术家表演的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服装秀、舞蹈、器乐演奏、歌曲,以及中西合璧的演艺节目。恩斯赫德市位于荷兰东部上艾瑟尔省,毗邻德国,人口16万,由于该市居民多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因此被视为...

中国西部的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景
答:一、风土人情:1、云南美食,滇菜由三个地区的菜点特色构成。滇东北地区:因接近内地,交通较为便利,与中原交往较多,与四川接壤,其烹调、口味与川菜相似。滇西和滇西南地区:因与西藏毗邻以及与缅甸、老挝接壤,少数民族较多,其烹调特色受藏族、回族、寺院菜影响,各少数民族菜点是主体。2、内蒙古的...

西部的风土人情、景象谁知道?
答:水那么长,是西部人情感的流淌。西部人的心哟,就象那一团火,把祖国的边疆照得彤红透亮。西部人种地也能长出山歌,让歌声同山鹰一起飞翔,西部人走路就能踩出舞姿,让舞姿同白云一起飘荡。树那么大,是西部人勤劳朴实的形象;花那么艳,是西部人多彩的盛装。西部人的脚印,就是一首诗,镶嵌在万里...

陕西的风土人情有什么
答:2、亲朋好友凡逢嫁娶、生辰、坐月子或建房乔迁、开业、丧葬等事,都要根据当地规矩,帮忙并送钱、物,其礼品价值,根据亲疏远近及各自的经济条件自定。体现礼尚往来,互相帮助。3、龙舞,龙有9—13节不等。每节用竹编成筒状笼子,糊上透明纸,用绸布龙衣连成一体,每节有一木柄。表演多在夜间,...

西安风土人情的介绍
答:西安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科技、教育、商贸、文化和交通中心,形成了以高新、旅游、航天、航空、机械、电子、轻纺工业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西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五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拥有高等院校63所,研究生培养单位46家,两院院士60余人,在校大学生120万人,每年毕业超过30万人。...

我国西部的风土人情
答:包括了青藏高原的腹地、云贵高原和北方草原。西部地理复杂多样,西北地区辽阔无垠,西南地区山水切割,青藏高原严寒高拔。西部文化在这里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藏着博大;西南民族众多,这里的文化显得细腻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严静穆,它的文化则处处...

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答:西部蒙古族那达慕盛会:那达慕是蒙古族的传统盛会。每年7月中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赛里木湖畔,都要举行3天到一周的那达慕盛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或“游戏”,起源于祭敖包。 盛会期间,草原上要举行赛马、摔跤、射箭、马术等体育表演和竞赛,文艺团体表演精彩节目。这里既是牧民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