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有多名院士履新高校校长,院士治校有何深意?会成为普遍现象吗?

作者&投稿:职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022年1月以来,有近20位院士履新高校校长或书记,一时间,“院士治校”成为热议话题。

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王云鹏、张立群、李术才、王树新、龙腾,分别出任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如、龚旗煌、李亚栋、李蓬、张锁江、陆林、毛军发、徐春明,分别出任中南大学、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校长。

对于主管部门和高校来说,聘任院士担任“主官”,最大的考量或许就是通过院士校长的影响力,来提升学校的影响力,提升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并且对于一些名牌大学来说,这也算是一个“标配”,由院士担任校长更显得与自己的地位、形象相匹配,也有利于服众。比如某顶尖高校“换帅”后,就有网友对新校长议论纷纷,表示连院士都不是,竟然还能到这样一所名校任校长。

院士有着丰厚的学术资源,在科研、教学方面有着强大的能力,执掌高校有利于形成尊重学术、尊重科研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对于一些非名校来说,聘任一个院士校长,既能增加美誉度,还能够带动提升某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

我认为,“院士治校”将会成为普遍现象(事实上也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这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各地各校都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而挖掘院士资源,又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比如李亚栋院士、徐春明院士、张锁江院士等,都是回到家乡高校任职。再如黄如院士,则是回到母校任职。

当然,这个普遍是相对来说,相较于前几年显得更加普遍(2022年半年时间就有9位院士任高校校长,比2021年全年都多),以及很多高校聘任院士治校政策的延续。但对于全国上千所高校来说,能够由院士担任校长的还是少数,毕竟院士的数量就只有这么多,而且其中不少的院士年龄都已经很大了,所以不可能每个学校都能够聘请到院士担任校长。

我们也要理性看待“院士治校”现象,毕竟高校校长是行政管理岗,与科研教学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院士都适合担任校长,更不是非要院士才能做好校长这个工作。就像西安交通大学王树国校长,虽然他不是院士,但我认为他的治校水平、能力、素养,却远远超过一众的院士校长。



院士治校表明对学校智力的一些改变。在未来,应该会成为普遍现象。短期内不会出现大量这种情况。

院士治校的深意是为了提高一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对于今后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他们有远见,知识比较渊博,会成为很普遍现象。

~

如何评价金东寒?
答:附:金东寒简历 金东寒,男,196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1984年9月参加工作,中国舰船研究院轮机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任上海大学校长,2017年9月至今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简历来源:教育部官网...

曾任教育部副部长,现为北航教授的是哪位
答:怀进鹏1962年生,1987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航任教。1990年师从中科院院士、北航前校长李未教授,1993年获博士学位。怀进鹏在北航学习、工作、生活了20多年,履新前担任北航常务副校长。   近10年来,怀进鹏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如何看待怀进鹏任教育部党组书记?
答:为什么是怀进鹏“执掌”教育部?从过往经历看,怀进鹏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官员,曾长期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并担任多年校长。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我国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网络软件运行、软件设计与开发、通信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创新性贡献,学历堪称科技“含金量十足”。2015年,53岁的...

如何看待南开大学前校长曹雪涛就任卫健委副主任,大家对此有什么想说的...
答:如果一个卫健委副主任能从众多副主任中能去位于985前列的高校做校长,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升职,虽然都是副部级。如果这样的高校校长能去央行做副行长,也是升职。但反过来,南开的一去一来,个中滋味,自己去体会。曹出问题的论文,对他重要的科学发现有多大影响?曹作为免疫学领域的大佬之一、...

如何评价央行副行长原人大校长陈雨露履新南开大学校长?
答:所以,如果新校长能带来增量的政治经济资源,继续加大理工科(新工科)的投入,带动学校一流学科数量和综合排名提升,就是最好的结果, 也更有利于经济管理。 南开不能再耽误了。我想,如果南开换了校长,还是会提拔一个学校的院士,或者放弃一个科学带头人。 因为现在中国一流大学的校长基本上都是这样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