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历史文化

作者&投稿:管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彬县历史文化

戏剧

彬县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有30多个“自乐班”活跃在乡村。继而又有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红白事等场合。

社火

社火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通常农历年末岁首排练,元宵节前后演出,正月底结束。演出之夜燃火挑灯,游村转户,鼓乐队开道。出演时,礼炮轰鸣,彩旗前导,鼓乐、高跷、亭子、马队殿后,如三军出征,威武雄壮。社火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剧目等。演员根据故事情节着妆,表现喜、怒、哀、乐模样,形象逼真。

刺绣

刺绣,是彬县妇女传统的针黹女红工艺。多绣在衣领、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顶、荷包、门帘、窗帘等日用品上,图案有松鹤竹鹿、寿桃花卉、福禄富贵和各种几何花纹图形。尤以鞋底工艺见长,纳扎式样有“九针”、“升底”、“水波浪”等。针脚细密、图案简朴。

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属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版图形似一正写的“人”字。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在咸阳市发展总体框架中处于“尾翼”位置,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区位优势相对明显。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境内流长104公里,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8镇8乡,292个行政村。全县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气温9.7℃,昼夜温差11.7℃,年均降水量 579毫米,无霜期180天,属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

2.彬县历史文化

戏剧彬县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

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

至民国初期,有30多个“自乐班”活跃在乡村。继而又有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

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红白事等场合。社火社火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

通常农历年末岁首排练,元宵节前后演出,正月底结束。演出之夜燃火挑灯,游村转户,鼓乐队开道。

出演时,礼炮轰鸣,彩旗前导,鼓乐、高跷、亭子、马队殿后,如三军出征,威武雄壮。社火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剧目等。

演员根据故事情节着妆,表现喜、怒、哀、乐模样,形象逼真。刺绣刺绣,是彬县妇女传统的针黹女红工艺。

多绣在衣领、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顶、荷包、门帘、窗帘等日用品上,图案有松鹤竹鹿、寿桃花卉、福禄富贵和各种几何花纹图形。尤以鞋底工艺见长,纳扎式样有“九针”、“升底”、“水波浪”等。

针脚细密、图案简朴。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属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版图形似一正写的“人”字。

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在咸阳市发展总体框架中处于“尾翼”位置,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区位优势相对明显。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境内流长104公里,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全县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8镇8乡,292个行政村。全县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气温9.7℃,昼夜温差11.7℃,年均降水量 579毫米,无霜期180天,属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

3.彬县历史

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全县辖13镇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产粮基地之一。

夏(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地属雍州。 彬县大佛寺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为豳国。

史传公元前16世纪夏末商初,公刘率部落成员居豳,建立豳国。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迁岐下周原。

西周(前11世纪~前770),豳(邑)地属王畿。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属秦国。

秦(前221~前206),设漆县,属秦朝廷直辖地(内史)。西汉(前206~8),仍置漆县,初沿袭秦制,后隶属司隶部左扶风。

王莽改漆县为漆治县。东汉(25~220),初沿袭西汉制。

兴平元年(194),析左扶风的漆县、安定郡的鹑觚县,设立新平郡。魏晋(226~316),仍设新平郡,辖漆县、汾邑县,隶属雍州。

东晋(317~419),初沿袭西晋制。至后秦,郡、县俱废。

南北朝,先后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领属。北魏,皇兴二年(468),于陈阳塬设白土县,县治在今水口乡白土村一带。

后复设新平郡,辖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县,隶属泾州。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

因宁县时称豳州,故加“南”字以区别。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因撤销了宁县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移白土县治于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县,隶属豳州。

大业二年(606),撤销豳州,新平县改属宁州,是年宁州又改称豳州。大业三年再改豳州(治宁县)为北地郡,新平县随之又属北地郡。

义宁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县、三水县,复置新平郡。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为豳州,辖新平、三水2县,属关内道。

二年,分新平,置永寿县,州辖3县。贞观二年(628),又分新平县,置宜禄县,州辖4县。

神龙元年(705),划永寿县归雍州,州辖3县。景龙元年(707),永寿县复属豳州,州辖4县。

开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为“邠”。天宝元年(742)改为新平郡。

乾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五代(907~960),沿袭唐制,仍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领属。

后周显德五年(958),废衍州,以定平县属邠州。宋(960~1127),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定平5县,属永兴军路。

乾德二年(964)划永寿县归乾州,州辖4县。熙宁五年(1072),永寿县复属邠州;定平县划出,属宁州,州辖4县。

政和七年(1117)定平复属邠州,州辖5县。政和八年(1118),永寿县分出,改属礼泉州,州辖4县。

宣和元年(1119),划耀州淳化县归属邠州,州辖5县。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四月,邠州并入金。

隶属庆元路,辖新平、宜禄、三水、淳化、永寿5县。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为蒙军所占,仍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淳化、宜禄4县。

隶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不久改属风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县并入淳化县,宜禄县并入新平县,州辖2县。

至元九年(1272),直隶陕西行中书省。明(1368~1644),设邠州,辖新平、淳化2县,直隶陕西布政使司。

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县,辖地归邠州直辖,州辖淳化县,改属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县,复置三水县,州辖2县。

万历十一年(1583),分邠州设长武县,州辖3县。清(1644~1911),沿袭明制,设邠州,辖三水、长武、淳化3县,属西安府。

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直属陕西布政使司。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

十七年(1928)3月,设邠乾区,隶属陕西巡按使,辖邠县、乾县、永寿县、长武县、麟游县、栒邑县、淳化县、耀县、汧阳县、陇县,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县设立陕西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邠县、长武县、栒邑县、乾县、醴泉县、永寿县、淳化县、耀县、同官县。

二十九年(1940),同官县划归第三区,耀县划归第十区,七区辖7县。三十三年(1944),栒邑县、淳化县划归二区,七区辖5县。

三十六年(1947),区重新调整,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邠县、乾县、醴泉县、长武县、永寿县、栒邑县和淳化7县。三十七年(1948),淳化县归三原分区,七区辖6县。

民国中期,彬县地处中国 *** 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南部边沿地带,彬县北部、东北部建有革命政权。1935年8月,成立正(宁县)栒(邑县)、邠(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甘肃正宁县,陕西栒邑县和邠县永乐、曹家店地区的革命斗争。

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县六区(底庙)为中心建立永红县苏维埃 *** ,活动地区包括彬县永乐。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

4.彬县在古代历史中曾用过哪些名字

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为豳国。秦(前221~前206),设漆县西汉(前206~8)王莽改漆县为漆治县。

东汉(25~220),设立新平郡。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

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移白土县治于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县,隶属豳州。

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

十七年(1928)3月,设邠乾区,隶属陕西巡按使,辖邠县、乾县、永寿县、长武县、麟游县、栒邑县、淳化县、耀县、汧阳县、陇县,是年8月裁撤。建国后,1950年5月,撤销邠县分区,彬县隶属宝鸡专区。

1956年10月,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邠县、长武县、栒邑县合并为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

1961年1月,隶属咸阳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8月,撤销邠县大县建制,恢复原邠县,改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

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邠县改为彬县。1983年4月,咸阳地区改为省辖咸阳市,彬县遂为市属县至今。

5.彬县的民族习俗简介

彬县旧名邠/豳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地处甘肃平凉、陕西宝鸡、铜川、咸阳四个城市的几何中心。彬县煤炭资源储量非常丰富,位于陕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长煤田腹地。

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全县辖1办8镇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产粮基地之一。

戏剧彬县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

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有30多个“自乐班”活跃在乡村。

继而又有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红白事等场合。

社火社火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通常农历年末岁首排练,元宵节前后演出,正月底结束。

演出之夜燃火挑灯,游村转户,鼓乐队开道。出演时,礼炮轰鸣,彩旗前导,鼓乐、高跷、亭子、马队殿后,如三军出征,威武雄壮。

社火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剧目等。演员根据故事情节着妆,表现喜、怒、哀、乐模样,形象逼真。

刺绣刺绣,是彬县妇女传统的针黹女红工艺。多绣在衣领、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顶、荷包、门帘、窗帘等日用品上,图案有松鹤竹鹿、寿桃花卉、福禄富贵和各种几何花纹图形。

尤以鞋底工艺见长,纳扎式样有“九针”、“升底”、“水波浪”等。针脚细密、图案简朴。

[25]。

6.赞美家乡彬县新变化的征文1200

我的家乡彬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之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家乡的历史古迹闻名遐迩,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西兰路旁,寺窟始凿于北朝,大规模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起名应福寺。北宋改名庆寿寺。明以来俗称大佛寺,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大佛寺因山起刹,雕石成像,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彬县的文化底蕴浓厚,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等场合。

7.彬县在古代历史中曾用过哪些名字

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为豳国。

秦(前221~前206),设漆县

西汉(前206~8)王莽改漆县为漆治县。

东汉(25~220),设立新平郡。

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

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移白土县治于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县,隶属豳州。

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

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

十七年(1928)3月,设邠乾区,隶属陕西巡按使,辖邠县、乾县、永寿县、长武县、麟游县、栒邑县、淳化县、耀县、汧阳县、陇县,是年8月裁撤。

建国后,1950年5月,撤销邠县分区,彬县隶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邠县、长武县、栒邑县合并为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61年1月,隶属咸阳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8月,撤销邠县大县建制,恢复原邠县,改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邠县改为彬县。1983年4月,咸阳地区改为省辖咸阳市,彬县遂为市属县至今。

8.美丽的家乡(彬县)征文

我的家乡彬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之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

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家乡的历史古迹闻名遐迩,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西兰路旁,寺窟始凿于北朝,大规模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起名应福寺。北宋改名庆寿寺。

明以来俗称大佛寺,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大佛寺因山起刹,雕石成像,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彬县的文化底蕴浓厚,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

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

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等场合。

9.陕西彬县御面传说历史不超150字

彬县御面是陕西省咸阳市彬县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

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

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 相传为当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时夫人姜女所发明。

姜女是《诗·大雅·绵》中盛的贤美聪慧夫人,以善于 烹调著称。后来古公亶父由豳迁岐,途经乾县梁山,姜女也将御面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只不过因水土关系,那里的小麦面粉做成了流传至今的“面皮”。

过了100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亲自来祖地豳国朝拜,专要曾祖母创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淤面又称为“御面”。

建都咸阳、长安的秦汉唐各代,彬地御面一直为宫中食品。清慈禧太后晚年喜欢翻阅历朝案卷,对周人先祖居豳的历史及《诗·豳风》颇有研究,因而在颐和园修了“豳风桥”,她竟然从古籍中查到了3000多年前周太王元妃姜女制作淤面的记述,深为感动。

后来八国联军入侵,慈禧逃到西安时,特地点了邠州淤面。



~

清水县的历史文化
答:县境内发现和鉴定的马家窑──齐家文化古遗址有30多处。据传,清水是黄帝的出生地,又是西汉名将赵充国的故里。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族各部的统一,建立地跨欧亚的元帝国,最后出兵西夏攻秦州途经清水时,于1227年8月25日(宋宝庆三年七月十二日)卒于萨里川,即今县城西牛头河畔。 清水这个陇上古县,...

郯城县的历史文化
答:郯城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东夷”之地,夏时为徐国,徐姓始祖发源于此,春秋称为郯国。“鹿乳奉亲”、“昭子问官”的典故即处于此;“孔子师郯子”世代流传,“齐魏马陵之战”扬名天下;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窦娥的原型即为汉代东海孝妇。汉相于定国,儒学大家王朗,南朝...

文水历史文化
答:但是,历史给这里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吕梁风光相得益彰,成为今日的旅游地。吕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除煤炭外,还有赤铁矿、磁铁矿、铅矿、白云石、石棉、石墨。 大理石等。著名的酒都杏花村就在吕梁地区汾阳市内。 武则天、刘胡兰的故乡文水县也在吕梁地区。吕梁地区历史上人材辈出,宋代名将狄青、唐代大...

祁阳县的历史文化
答:祁阳是著名的曲艺之乡,旧有“唱不过祁阳”之说,这反映了祁阳一带戏曲艺术的繁荣,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经感叹:“祁阳子弟满天下”。发源于祁阳的曲艺有祁剧、祁阳小调、祁阳渔鼓、祁阳花鼓灯、祁阳木偶戏等,其中祁剧和祁阳小调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祁剧祁剧,比京剧的历史还早400年的地方...

蓬安县的历史文化
答:这座建制达2000多年的古县,处处充溢着相如文化的浓烈氛围。在周(口)河(舒)一级公路上,新矗立起一个气势恢弘的古典式建筑———相如汉阙牌坊,它是由省博物馆魏学峰担纲设计,投资230余万元修建的,上有省作家协会主席马识途题写的六个端庄汉隶:“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县在打造“相如文化”方面...

九龙县历史
答:九龙县是中国湖南省长沙市下辖的县级行政区,位于长沙市东南部,东北靠湘潭市、南接浏阳市、东南连岳阳市,总面积764.39平方公里,人口约72万。下辖8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九龙县原名慈山县,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县之一。据考古发掘,九龙县境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楚国的“南方甲国”之一...

洛宁县的历史典故
答:洛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版图似灵龟翘首迎曦,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仓颉造字台、洛书出处碑彰昭历史悠久,仰韶、龙头文化遗址凸显底蕴厚重。历代骚人墨客、学士名流在此流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富饶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这片土地成为镶嵌在豫西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响水县的历史文化
答:响水县,因县政府的驻响水镇而得名。响水镇北依灌河,灌河河床陡深,潮起潮落,支流汇聚,跌水轰鸣,数里之内皆闻其“水响”,因而以“响水口”(响水)名之。响水虽然只有几百年历史,但由于这里独得入海之利,商业、文化交流频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造就一批历史名流。武状元徐开业(1788~...

仙居历史文化
答:历史文化:仙居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单独设县,名“乐安”,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因修治永安溪和盂溪的水患,百姓们希望溪流永保平安,改|名为“永安”,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赵恒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下诏把永安县改名为仙居县。 经济发展水平:2009年全县国内生产...

甘肃西和历史
答:2.西和县的历史文化 乞巧文化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 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