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学的发展历史 优生学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么

作者&投稿:缑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优生学的思想和措施自古以来即已存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曾指出择偶和生育年龄对后代健康的影响。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更增加了妊期卫生一项。古斯巴达人甚至实行过严格的选择后代的措施。我国古籍《左传》中也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记载,已经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后代往往不易存活和繁育。这些都反映了有关优生学的早期思想和措施。
19世纪中叶C.R.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学说后,人们很快就意识到人类本身作为生物之一,也同样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步进化成现代人。考虑到现代人类文明(包括科学、技术、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对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作用,于是产生了两种形似对立而实则互为补充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人类文明可能会创造这样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不仅最适者能生存繁殖,就连本来不能存活或繁育的个体也能生存和繁殖后代,这就会导致不良的遗传结构在人群中的增加。另一种意见认为人类社会可以运用他的知识和才能比大自然更有效地和更成功地改进其后代的遗传素质。F.高尔顿首先认识到这两种可能性。
从F.高尔顿起几乎所有的优生学者都特别关心人类的智力天赋。因为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主要之点是人类依靠丰富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主要通过语言文字传授)去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没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则既不能接受这份宝贵的财富,更谈不上使之向前发展。然而有关人类智力遗传的研究虽然已经进行了100多年,却仍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其主要困难在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使研究者不易获得能明确反映遗传或环境因素的客观数据。根据迄今累积起来的人类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资料,大致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严重的先天性智力缺陷大都由单个基因的缺陷或某种染色体畸变所引起(见人类遗传性疾病、染色体病、先天性代谢缺陷),运用现代的生物化学和形态学手段可以查出使大脑神经细胞中毒的异常代谢产物或脑组织的形态结构异常。从大多数低于中等智力水平的愚人直到超过常人的天才人物的智力变异却多半是许多对基因和环境的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至今缺乏有效的手段对之进行具体的分析。其次在判定智力高低方面也存在不少困难。目前普遍采用的智商测验本来是法国学者A.比奈于1907年为帮助巴黎学童分班而设计的,虽然后来经过不断改进,也还不能全面反映被测者的智力水平。学校里成绩平平而在工作中却取得辉煌成就,或在许多方面被认为平庸而在某一特定领域却显示卓越才能者都不罕见。智力天赋虽以遗传决定的大脑结构为依据,但大脑能否正常或充分发育和表达其功能,却有赖于孕妇和婴幼儿的合理营养和对后者的教养和环境。最后,人类文明是由互相依存的各行各业的无数劳动者和具有各种不同天赋的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出来的,人类能够经受住各种严酷的选择压力(包括气候变化、疫病流行、战争等)而繁衍进化,正是由于人群的高度多态性和人类基因库的丰富多采,因此在采取任何旨在降低或增加某些特定基因频率的措施之前必须十分慎重考虑其对人类前途的远期后果。 西方早期的优生学者出于偏见和缺乏遗传学知识,曾经使优生学走上歧途。20世纪初德国的优生学者提出了种族卫生学,宣传北欧人是优秀人种,防止优秀的雅利安人血统被劣等民族污染等主张,后来发展到与纳粹的排犹种族主义同流合污,实际上为希特勒在40年代初“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而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提供了舆论准备和理论根据。一些早期优生学者也曾无限扩大遗传的作用,不但认为人的躯体和精神性状全由遗传决定,甚至把犯罪、酗酒、暴力行为和漂泊习性等也都纳入孟德尔遗传范畴。这类观点曾对公众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助长了种族歧视,并曾反映到某些国家的立法和移民政策中。
苏联在20年代曾建立优生学研究机构和优生学会,出版优生学杂志。20年代末被禁止,有关学者都转向动植物研究领域。30年代医学遗传学研究所也被解散,人类遗传学和优生学被宣布为纳粹的科学。40年代以后优生学的研究一直处于窒息状态。直到1971年才重新建立医学遗传学研究所,近年来也开始在刊物上号召采取措施以改善人的先天素质,减少或消除不良遗传因素的影响。日本早期的优生运动受德国和英、美的影响甚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8年6月议会通过以法律形式推行预防性优生措施。现在的高级中学教科书《高等保健教育》 (1978)也包含有遗传学基础知识和优生法的内容,使国民在中学时代就懂得实行优生是国民应尽的义务。这些做法对于改善日本国民的遗传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 20年代初优生学开始传入中国,当时译为“善种学”。后来中国学者潘光旦去美国专攻优生学,回国后在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学内讲授优生学,并译有《优生原理》等专著若干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苏联影响下优生学遭到批判。1979年学术界倡议开放这一禁区,旋即在限制人口的需要和医学遗传学广泛开展的背景下引起了公众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优生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前科学阶段。从远古到1880年代。在这一历史时期,优生学作为学科尚未提出,然而无论就整个人类社会,还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优生实践,并不断地涌现出优生思想。例如,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时,就出现有严重残疾的婴儿被遗弃和处死的现象,这就是一种不自觉的优生措施。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典籍中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说法,已经认识到近亲结婚对后代的不良影响。这些都是古代的优生实践和优生思想,对近代优生学的形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个时期代表作有《皇帝内经》,意识到环境对胎儿的作用;(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妇产”;(唐)咎殷《经效产宝》中提到了优生中的不利因素。②半科学阶段。从1880年代到1940年代。1883年英国科学家F.高尔顿首次使用他所合成的一个新词“优生学”。这是优生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的公认标志。优生学的科学基础为进化论和遗传学。但在当时又受到种族主义谬论的影响,这使优生学中参入了伪科学的成分,因而处于半科学阶段。③科学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个时期的标志事件有:1.种族主义伪科学的清除;2.现代遗传学与新优生学。新优生学把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结合,目标是减少劣生。这段时期主要清除了种族主义伪科学的成分,又结合了遗传学出现的一系列重大进展,这使优生目标不仅可以通过社会措施在社会群体水平上实现,而且可以通过医疗措施,在每对夫妇个体生育水平上实现。
目前预防性优生学比较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而进取性优生学则无论在研究和实践方面都还存在若干困难。当前美国医学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方面之一是所谓“出生缺陷”,它涉及人体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围产期医学、产前诊断学、人体发生遗传学、畸胎学等众多学科,它的目的与预防性优生学完全一致。



优生学的历史起源~

西方早期的优生学者出于偏见和缺乏遗传学知识,曾经使优生学走上歧途。20世纪初德国的优生学者提出了种族卫生学,宣传北欧人是优秀人种,防止优秀的雅利安人血统被劣等民族污染等主张,后来发展到与纳粹的排犹种族主义同流合污,实际上为希特勒在40年代初“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而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提供了舆论准备和理论根据。一些早期优生学者也曾无限扩大遗传的作用,不但认为人的躯体和精神性状全由遗传决定,甚至把犯罪、酗酒、暴力行为和漂泊习性等也都纳入孟德尔遗传范畴。这类观点曾对公众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助长了种族歧视,并曾反映到某些国家的立法和移民政策中。苏联在20年代曾建立优生学研究机构和优生学会,出版优生学杂志。20年代末即被禁止,有关学者都转向动植物研究领域。30年代医学遗传学研究所也被解散,人类遗传学和优生学被宣布为纳粹的科学。40年代以后优生学的研究一直处于窒息状态。直到1971年才重新建立医学遗传学研究所,近年来也开始在刊物上号召采取措施以改善人的先天素质,减少或消除不良遗传因素的影响。日本早期的优生运动受德国和英、美的影响甚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8年6月议会通过以法律形式推行预防性优生措施。现在的高级中学教科书《高等保健教育》(1978)也包含有遗传学基础知识和优生法的内容,使国民在中学时代就懂得实行优生是国民应尽的义务。这些做法对于改善日本国民的遗传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20年代初优生学开始传入中国,当时译为“善种学”。后来中国学者潘光旦去美国专攻优生学,回国后在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学内讲授优生学,并译有《优生原理》等专著若干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苏联影响下优生学遭到批判。1979年学术界倡议开放这一禁区,旋即在限制人口的需要和医学遗传学广泛开展的背景下引起了公众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优生学一词由英国博物学家F.高尔顿于1883年首创,源出希腊文eugenes,本意“生好的”,即“研究在社会控制下能改善或削弱后代种族(遗传)素质的动因。这种遗传素质既包括体格也包括智力”。后来,人们习惯于将优生学区分为消极优生学和积极优生学。美国遗传学家C.斯特恩则建议称为预防性优生学和进取性优生学,前者研究降低产生不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的途径,后者研究增加或维持产生有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的途径。由于基因不能脱离特定的遗传背景而产生有利或不利的结果,因此优生学也包括消除不利的和增加有利的等位基因组合。优生学的这两个方面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因为降低不利的遗传结构也就意味着增加有利的结构,反之亦然。
  优生学的思想和措施自古以来即已存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曾指出择偶和生育年龄对后代健康的影响。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更增加了妊期卫生一项。古斯巴达人甚至实行过严格的选择后代的措施。我国古籍《左传》中也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记载,已经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后代往往不易存活和繁育。这些都反映了有关优生学的早期思想和措施。
  19世纪中叶C.R.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学说后,人们很快就意识到人类本身作为生物之一,也同样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步进化成现代人。考虑到现代人类文明(包括科学、技术、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对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作用,于是产生了两种形似对立而实则互为补充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人类文明可能会创造这样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不仅最适者能生存繁殖,就连本来不能存活或繁育的个体也能生存和繁殖后代,这就会导致不良的遗传结构在人群中的增加。另一种意见认为人类社会可以运用他的知识和才能比大自然更有效地和更成功地改进其后代的遗传素质。F.高尔顿首先认识到这两种可能性。
  优生学就是专门研究人类遗传,改进人种的一门科学。
  优生的目的是提高人口质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优生学;二是消极的优生学。积极的优生学是促进体力和智力上优秀的个体优生。即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分子学的研究,修饰、改造遗传的物质,控制个体发育,使后代更加完善,真正做到操作和变革人类自身的目的。

关于生态学
答:此外,还有学科间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如数量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 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多元起源的。概括地讲,大致可分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并非神的制造.第一,达尔文进化论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化论的发表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进而启发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二,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大大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其它学科领域的发展....

生物学对人类发展有哪些作用?
答:回答: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不少人还将各种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力,即“活力”的作用。这些无根据的臆测,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被抛弃,在现代...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答:生理学释义:研究有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人体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等。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特别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机制的一门学科。发展历史 以实验为特征的近代生理学始于17世纪。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发表了有关血液循环的...

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是?
答:意义:1、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2、揭示了生物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3、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过程,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基础。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如下所描述: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遗传学的发展史?
答:树苗的繁殖,家禽、家畜的阉割等技术。改良品种的活动从那时以后从未中断。许多人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力图阐明亲代和杂交子代的性状之间的遗传规律都未获成功。直到1866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揭示了现在称为孟德尔定律的遗传规律,才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科学革命发生在什么时间
答:第三次科学革命 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X射线、电子、天然放射性、DNA双螺旋结构等的发现,使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由宏观领域进人微观领域。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使物理学理论和整个自然科学体系以及自然观、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微电子与通讯技术飞速发展...

科学家是怎么研究生命进化历程的呢?
答:古生物学的研究为我们解决了这些疑问。 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年代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和顺序。依据古生物学的方法,可以将地质年代划分为太古元、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物学通过研究不同地质时期地层中的动植物化石,并将生物化石进行比较,得到下面这张地质年代与生物发展历史表 地质年代和生物...

学习任务物种形成和生物演化
答:古生物学资料表明,许多生物类群诸如三叶虫、笔石、菊石、恐龙等,曾在地质历史中盛极一时,后来随时间推移而消失,没有留下后代。已知的古生物约2500 科,其中2/3已绝灭。什么原因使得大量的物种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趋于绝灭?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旧的物种不断灭亡,新的物种不断出现是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

从分子生物学推测人类起源
答:本文主要介绍分子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原理和方法,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关于现代人起源的“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连续演化说”。 1 分子人类学研究方法及原理分子人类学这一概念最早于1962年由Sarich和Wilson用不同结构的生物分子研究人类进化时提出[1],指的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不同人群中同源蛋白质、核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