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手请进 历史高手请进!!!

作者&投稿:淡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想学好一门课,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知识在脑子里,心里,织成一个网!横竖交叉,繁而不乱。例如你所说的历史,第一部要熟读课本,较熟地掌握课本内容;第二步就要自己理出一个线索。书中的知识是掺杂在一起的,需要你来理顺,这也是所谓的“把书读薄”。例如列一张大表,以年代为线索的,把每一年发生的事细致地按时间排列。在列一张表,以国家为线索,把一个国家多少年来发生的事排列,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来。这样你就编出了一个网,竖线是时间,横线是国家。每次背时先按时间线路背一遍,再按国家线路背一遍(当然这样整个背一遍需要几天),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已能融会贯通,别人怎末问都没问题,因为在你脑子里已经形成了清晰的脉络。其实这即可谓总结归纳。我还要告诉你,想学好一门课,不要求多求难,先好好把书吃透,如果有兴趣再看其他相关书籍,因为一来课本是多少老师多年来总结出来的,就是针对学生的难度和广度;二来市面上的相关书籍太多,并且正史野史你恐怕难以辨别,即便是正史单太细的史书你不需要看。“乱投医”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其他可也一样,有些可能需要多些线索,即除了横竖线外可能还要织条斜线,但只要脉络形成了,一来你背起来更科学,二来你掌握得更全面,可以融会贯通。

学好历史很重要一点是要明白:
历史在我心中!~
这样你绝对能学好的 ```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701586.html
大家回答的方法很好了
高二现在努力不晚的,还有你的语数外成绩好,文综很容易提高的,先不要有恐惧感啊!
我也是高二文科,
这个寒假看看历史书,看看纪录片,就好了。我觉得学历史要是上课时没有兴趣和老师有着良性沟通,课下自己靠书分析考点是很枯燥的,还不如看些历史读物。
现在应该快开始第一轮复习了,准备好分类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纪年史多个角度自己写课本吧,来几遍就对课本内容有着很好的记忆了

对于政治,高二的哲学部分画张大表,将“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例证对应,对付现在的试卷应该没问题。还有讲政治书的目录重新按自己对提纲的理解编辑,我觉得书上的目录不便于知识点的记忆。

世界史的我建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这东西要深入,如:
这一时期各主要国家是怎样解决土地问题的;
法国大革命时期各阶段的措施等等

读史书,多读书。

应该理清思路,要把知识串起来看。
如果是历史,切不可只死记单课背景,内容,影响。要联系整个单元,整本书,整个历史背景。

历史高手请进~

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武姜生寤生,是为郑庄公。郑武公十七年(前754年),又生少子叔段。因寤生出生时难产,所以姜氏不喜欢他,而宠爱他的弟弟叔段。
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在武公面前说叔段贤明,想立段为太子,武公未答应。前774年,武公病逝,寤生继承君位,是为郑庄公。郑庄公元年(前743年),武姜请求制地(今郑州市荥阳东北[3] )作为叔段封邑。郑庄公说:“那里不行,因为制邑地势险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要地。”武姜改而威逼郑庄公把京(今郑州市荥阳东南[3] )封给叔段。京乃郑国大邑,城垣高大,人口众多,且物产丰富,郑庄公心里不肯,但碍于母亲请求,也只好答应。大夫祭仲进谏道:“京邑比都城还要大,不可作为庶弟的封邑。”郑庄公说:“这是母亲姜氏的要求,我不能不听啊!”叔段到了京,整顿军备,与他的母亲武姜阴谋袭击郑都。郑庄公深知自己继位母亲大为不悦,对姜氏与叔段企图夺权的阴谋也清清楚楚,但他却不动声色。叔段在京城的反常举动引起了人们议论,大夫祭仲又对庄公说:“凡属都邑,城垣的周围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所以先王之制规定,封邑大的不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法度,您怎么能容忍呢?”郑庄公很无奈的说:“姜氏欲之,焉辟害?”意思是姜氏要这样,我哪里能避开这个灾祸呢?祭仲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叔段安置个地方,不要让他再发展蔓延。一经蔓延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难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先等等看吧。”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叔段果然袭击了郑都,武姜做内应。郑庄公派军攻打叔段,京城的人们都背叛了叔段,叔段面对无奈逃跑到鄢,鄢邑的百姓溃逃了。叔段不得已逃亡到共国 是他吗????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说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国家体制的出现(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显示中国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现国家体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中国人习惯上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文明”一词有歧义),但在以史料为依据的历史科学上,至今中国只有三千多年信史被世界公认。现今确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东部。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原一带的华夏部落逐步进入封建社会。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并拥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纪左右时,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明朝。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及钟表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自称“华夏”、“中华”、“中国”、“神州”等。例如二战结束,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而代之,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颠覆之。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华夏就亡于外族了)。“披发左衽”的反义词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文化的标志。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此处“夷狄入中国”指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由于满清入关,大儒家 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此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
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开始崛起并逐渐向东扩张,中国的优势逐渐消失。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由于文化和制度上无法满足西方列强的野蛮要求,在遭遇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和经济入侵后,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台湾等多处领土。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东亚专制主义帝制,建立了共和体制,但之后中国依然饱受国内外战火之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是秦始皇(公元前221年),至最后一个“皇帝”溥仪1912年,共2132年,共有皇帝493位,其中未在位的有71位(死后被追封的),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清乾隆和康熙分别是61年和60年,寿命最长的是清乾隆89岁,其次是武则天82岁,最短的是金末的一个从即位至被杀,不到半天!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秦始皇继历代秦王蚕食诸侯之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事业,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他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所采取的旨在巩固统一的某些措施,为后世帝王所取法。秦朝急政暴虐,导致速亡。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武装反对黑暗统治的传统,影响至为深远。由于过去的割据局面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反秦过程中重新出现了分裂的倾向。在接踵而来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之战(前207~前202)中,汉胜楚败,使分裂形势受到控制,统一国家得以恢复。
秦灭六国年表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一年后,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灭越国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其余在: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809103.html

历史高手,请介绍一下元朝的崛起到灭亡
答:历史高手,请介绍一下元朝的崛起到灭亡 谢谢你的回答,但我要的是更具体的。... 谢谢你的回答,但...1274年六月,忽必烈命伯颜为统帅,分两路大军南进。左军由合答统率,以刘整为前锋,由淮西出师。右军由...次年,改元至正,宣布"更化",恢复科举取士,开马禁,减盐额,修辽、金、宋三史,政治一度较为稳定。

初一历史课作业--小发明(高手请进急~~~)
答:小发明:夜用拖鞋 夜里起来想上厕所,黑暗中迷迷糊糊辨不清东西南北,要摸索着找开关开电灯,真麻烦!如果我下床穿拖鞋时,顺便把灯点亮,岂不省事?于是我有了个发明构思:在拖鞋的鞋底里装上高能长寿命钮扣电池、小灯泡和微动开关,脚伸进鞋里一踏到地上,就把微动开关压得接通电路,小灯泡点亮,...

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成败原因比较,高手请进
答: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1,中国封建主义历经2000多年而势力强大,日本封建统治相对中国来说比较薄弱,因而倒幕派的实力能够发展壮大 2,百日维新没有全面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而明治维新实行了全面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3,百日维新时候没有军队支持,而倒幕派的军队发展壮大以后推翻了幕府的腐败...

请教非常熟悉三国的历史高手!
答:邓家世代居于新野,而邓艾幼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邓家是新野的大族,自然要被新入新野的曹军整治(怕其影响力过大,财产充公、分化宗族等都是常见手段了)。因此部分族人被拉到汝南开荒种田了,邓艾就在其中。幼时(估计是曹军还没进城的时候)读过些书,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后来能从小秘爬上小官,...

初三上,一道历史选择题。不明白原因,请详细解释,谢谢!
答:德国1861年改革,日本19世纪末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也就是说在60年代以前,这三个国家处于分裂或封建半封建状态,不利于第一次工业革命(40-60年代)进行,最后产生了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情况。美国的“西部大片地区”,也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美国西进运动19世纪末完成。

请教历史高手
答:都护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它的出现,是唐初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 http://baike.baidu.com/view/175082.html?wtp=tt 都督 一、汉末军中执法和办理事务的武官。《三国志·吴书·吕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谓...

高手请进:《长亭送别》的课文译文
答:(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第373页) 4.《西厢》评本 明代文人评论《西厢记)成风,出现诸多评本。现存明人批评《西厢记》有十多种。主要有王世贞、李贽合评本(元本出相北西厢记》、李A赞批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北厢记)、陈继儒批评本<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汤显祖批评本(汤海若批评西厢记》、...

关于古代长城的走向与其作用的质疑,高手请进。
答:关于古代长城的走向与其作用的质疑,高手请进。 秦赵燕代长城连成的万里长城,齐长城,齐燕间长城,楚方城,南长城,其建造目的与军事政治经济作用。... 秦赵燕代长城连成的万里长城,齐长城,齐燕间长城,楚方城,南长城,其建造目的与军事政治经济作用。 展开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

...贪财好色,成功虽无把握,逃跑却有决心"的"飞将军"吗?高手请进...
答:不是的,其坚守闸北阵地76天,后参加南京保卫战,没有逃跑的。孙元良原籍浙江绍兴,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华阳。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师长、第22集团军司令官、国民军第5绥靖区司令官等职。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率部在庙行一线顶住日军攻击;“八·一三”淞沪会战时...

高手请进:进古泉,喝十口白水。求下联
答:上联:进古泉,喝十口白水。下联:探旧闻,跑一日耳门。上联:进古泉,喝十口白水。下联:织重帐,绣千里长巾。简介:唐朝时期有个书生从南方来京赶考,走到湖南宝庆府的时候已经是口干舌燥了。正要想找个地方找一些水解解渴。就在这时书生看到旁边有一座亭子。上面写着“古泉”二字。书生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