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的经典名句有哪些? 《大学》《中庸》各十个名句

作者&投稿:雕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7、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10、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大学》中的经典句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
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
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再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
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止:达到。敬:恭敬。慈:慈爱。信:信义,诚信。
【译文】
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
《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5.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毋:不要。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译文】
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赏析】
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润:润泽,润饰。广:宽平。胖:安舒。
【译文】
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赏析】
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7.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义,后一个喜乐,快乐。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
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
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一章。不恕:不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
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
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别人。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会适得其反。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二章。上:国君。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弟:悌,孝悌。恤:怜惜,救助。孤:没有父亲。倍:即背,违背,背弃。
【译文】
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
言传不如身教。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10.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四章。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
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
【赏析】
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1.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注释】
先自《大学》第十四章。
【译文】
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
【赏析】
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真正的拥有财富。

12.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拂:违反的意思。菑:古“灾”字。逮:及至。
【译文】
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赏析】
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可谓精辟至极。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13.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君子:指为君上者。道:修已治人之术。忠信:尽已之心而不违物。骄恭:骄横放纵。
【译文】
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赏析】
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政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所以说,治国的大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

1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七章。道:规律。生:生产。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为:创造。疾:迅速。舒;舒缓。财:物资货财。恒:时常,长久。
【译文】
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
【赏析】
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和修养个人仁德。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喻,财物必然富足。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这样,有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积国库。当然,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失得快。

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传世经典四书之首《大学》句读经典



《礼记-大学》中的经典名句有哪些?~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治国必先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笃学格致,厚德重行出自于《大学》中的哪句话
答:笃学,指专心好学。格致,是哲学命题。厚德:心胸宽广不以个人得失为主,重公轻私。重行:谓不妄动,动必以礼。《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传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

孔子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答:《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干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干达到善的境界。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

...论语》 《老子》 《庄子》 《孟子》 《孝经》中的经典语句...
答:求《孝经》《大学》 《中庸》 《论语》 《老子》 《庄子》 《孟子》 《孝经》中的经典语句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孩子之间打架 父母要不要干预?be...2@163.com 2017-03-28 · TA获得超过15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9.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

《四书五经》是指哪些经典?从这九部经典文献中各写一句你熟悉的经典语...
答: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大学》1、大学之...

关于清华大学的佳句
答:2. 有关于清华大学的名句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校训) 2.我们不愿刻意细数一路走过的艰难与荣光,因为梦想还有来日方长。(清华大学2018年领军人才选拔、自主招生、自强计划、浙江“三位一体”、上海“领军计划”的初试结果出来后,校招办对于“暂时止步的同学”的同学发出的一封信) 3.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求四书五经及老子、庄子里面的名句经典
答:求四书五经及老子、庄子里面的名句经典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帮帮团】大学生专场,可获百度实习机会!广州新世纪go 2017-03-19 · TA获得超过13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8.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都很经典的,太多了,兄弟,我呕心沥血啊!!!

大学重要性的名人名言
答:想要治理整个国家的人,先要在家族里实行平等;想要在家族里实行平等的人,先要修养自身;想要修养自身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性;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性的人,先要使自己意念诚挚;想要使自己意念诚挚的人,先要达到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大学》10句至理名言,精辟有深意,...

四书中的经典名句
答: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下四书中最经典的句子,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吧!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个人的原则。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是一个人的修行。君子审...

大学的意义名言
答:大学应当是充满光明、自由和知识的地言。英国犹太政治家 迪斯雷利 你能把一个人塞进大学,却无法使他开动脑筋。邓恩铭 对事业有帮助的不是大学里念的书,而是交上的朋友。美国作家 辛克莱·刘易斯 《巴比特》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钱学森 《大学》之...

朱熹的《大学章句》说了些什么
答:在这样的时代,才有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得不到君主和导师的地位来推行他的治理教化,于是他就特意去总结先王的法则,讲习、传诵以传教后世。例如,《礼记》中《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等篇,都是小学的内容,以支流末节的形式流传下来。而这一篇《大学》,则是在小学学成的基础上编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