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历代王朝都要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国策? 重农抑商的由来以及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影响 要仔细一点的

作者&投稿:诗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人们的生存之本,所以才会有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商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普遍都是以农业为主,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不像我们现在都是大力发展商业,同时也在发展高新技术农业,因为我们都知道,商业是比较挣钱的,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都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古代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人口,如果大兴商业的话,就会导致大量的人口迁移,本国的人口就会减少,这比较容易造成社会的混乱。而且如果人口大量流动的话,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机会就比较多,就容易产生其他的想法而不利于封建专制统治。所以为了巩固统治必须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讲求仁爱,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去发展商业的话,就会被认为人的行为被利益所驱使,这样会危及整个社会,因为一旦人们被利益所驱使的话,就会荒废农业。追求享乐和荣华富贵,人的道德水平也会因此下滑。

如果整个社会都变的虚荣,追求奢靡,那儒家文化就会认为整个社会是礼崩乐坏的,而且古代盛行税收政策,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如果大家都去从商了,那税收就会减少,国库就会受到威胁,而且有钱人多了就容易使国家政权受到威胁,所以一定要重农抑商。



主要是和我国的一个国情有关,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大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非常适合国家的发展

说到底古代还是因为粮食缺乏,从原始社会就是重视吃饱,而商业总让人认为是投机取巧。

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一切的基础。从事商业在统治阶级眼中就是投机倒把。

因为在古代是民以食为天,只要有了土地,那么就不会挨饿,所以商人就没有这么高的地位了,而且商人有时候会抬高物价,对朝廷非常的不利。

中国古代国策是重农抑商,为何商人的地位如此之低?~

商人在中国封建王朝地位很低,在古代,有这样的排名“士农工商”,农民排在第二,商人排在最后一个。商人受“重农抑商”基本国策的影响,一直未得到发展。
古时候,商人们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是非常差的,他们买东西经常缺斤少两,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他们还经常垄断一些货物,然后抬高价钱,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所以百姓们不喜欢商人。

不止百姓不喜欢商人,就连君王也不喜欢商人。古时候,君王认为商人重利轻义,一旦国家有难,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带着自己的财产跑路,不会与国家共存亡,因此商人不可靠,他们的地位自然也低。
君王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古代主要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在经济制度上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经济都是自给自足的,统治者会压榨农民,百姓需要定期缴纳租税以及人头税。

而盐和铁都是统治者进行垄断专卖,这些东西的利益高,而商人买的东西在统治者看来没有价值,商人就没有那么多发展的机会。
商人们买东西,都得到指定的地方去卖,这些地方鱼龙混杂,不好管理,很容易出事情,统治者当然不希望有什么事情发生,所以统治者对商人进行监督管理。

都说民以食为天,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而且汉族人比较保守,不敢去经商,害怕亏损,这才导致了老百姓自给自足的心态,这种心态对商业活动不利。商人得不到发展,商品经济得不到发展,商人的地位自然就低。

  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与中国古代历史与生俱来的,而是有一个从思想到政策的产生形成过程,是一种历史产物。自春秋时期,民间私营工商业开始出现与发展,“工商食官”格局被逐步打破,就是在官府继续经营国有工商业的同时,民间私营私有的工商业开始发展,打破了工商业全部由官府垄断经营的局面,形成官营工商业和私营工商业并营并存的新格局。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私营工商业日趋发展壮大,商品经济活跃,引发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私营工商业者靠经营工商业迅速发家致富,一则“富可敌贵”,不少工商业者积累起巨额财富,富比王侯,甚至“拟于人君”,对王朝国家的等级秩序、统治秩序造成了强烈冲击;一则“滞财役贫”,“兼并小农”,很多工商业者“以末致富,用本守之”,“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凭借资产购买兼并农民的土地,武断乡曲,对王朝国家的统治基础造成了强烈瓦解;一则诱使农民“弃农经商”,工商业比农业优越的经济绩效引发农民大量放弃务农转而从事小工小商经营,冲击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基础。面对这种情形,统治阶级中的许多人从王朝国家的根本统治利益出发,开始思考针对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对策,逐步产生并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和政策。
  这一时期,重农抑商的思想和政策有许多典型代表,核心的主张是要巩固国家政治统治,必须重农,而要真正做到重农,就必须抑商,必须抑制私营工商业的高度发展,把重农和抑商结合统一起来,来消弭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根源,使王朝国家的统治秩序尊卑有序,使王朝国家的统治基础稳定牢固。当时,典型的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可以《管子》和《商君书》的有关论述作为代表。
  重农抑商思想形成为国家政策并得到切实推行,开始于管仲在齐国的改革。管仲明确提出了“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8] 的重农政策,实行了诸如推广铸铁农具、改造盐碱地、分配公田、相地衰征、相壤定籍、与民分货等具体的重农措施,又首创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实施制盐业和冶铁业的官府垄断运营,沉重打击抑制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业和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强力推行,实行了更加严厉全面的具体措施,标志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成形。
  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有着明显的极端化倾向。商鞅身后,重农抑商政策在秦国继续推行。到韩非子主政时期的秦国,明确了“农本工商末”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又开始称为重本抑末政策,还把工商业者视为国家的“五蠹”之一,明确主张铲除“五蠹之民”,加以更加严酷的打击,抑商政策的极端化进一步强化。吕不韦当政时,抑商政策虽有所缓和,但政策本身仍然十分明确。《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9]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勤劳本事,上农除末”政策,甚至把商人和罪犯一同看待,多次遣发商人等到边境地区戍守,加以严酷打击。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标志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臻于成熟,它所采取的具体的重农抑商措施也探索出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对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既提供了成熟系统的理论,又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运作模式,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明显的路径依赖效应,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进程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秦朝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推行,并由这一基本政策衍化出轻商、贱商、鄙商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一个包括意识、观念、思想和政策在内的有机整体,根深蒂固,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后,重农抑商政策才开始走向破产,直至消亡。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与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相始终,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具有典型性,突出反映了王朝政权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支配和操纵控制。

为什么中国历代会重农抑商
答: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一、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何实行重农抑商?
答:因而,就有了“重农抑商”这一说法。而后来秦国丞相吕不韦是商户出身,秦始王嬴政登位后,吸取吕不韦掌权的教训,并听取李斯的建议,所以由统一的秦朝开始,就出现了“重农抑商”一策。为什么:1 封建时代的商品经济并不发达。2 当时流行“为农者纯,为商着奸诈”说法 3 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4 自...

为什么中国古代要重农抑商?
答:重农抑商的原因:1.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辅相成,决不是偶然的。因为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2.根本原因是: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3.自然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农业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

为什么古代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答:1、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

为什么中国古代要重农抑商
答:重农抑商的原因:农业生产是国家的根本,再加上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秦,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把人分为四个等级也就是所谓的士、农、工、商“四民”中,士最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这种思想被历朝历代所沿用,历代封建王朝尤其是新建立的王朝都十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强调“农为本”,在...

从秦朝开始,为什么历代朝廷都奉行重农仰商的政策?
答:重农抑商政策是维持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秦朝开始,历代朝廷均积极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以农为本,是提高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我们知道,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开始,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确保了秦国对外战争的物质保障。在中国近2000年漫长的封建社会...

重农抑商中为何古代王朝都要抑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答:其实重农抑商制度是伴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产生发展的,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汉代,随后又被历代王朝所继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奉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将农民牢牢地绑在土地上。最...

古人为何要重农抑商,难道担心商人会威胁到皇帝的位子?
答:01 “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原因 重农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这是由农业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的特点所决定的。农业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部门,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因为小农是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朝廷财政收入和兵源的主要来源。“国之彝伦,资于版籍”,所以检阅户籍,把小农控制在朝廷手中,一直是...

为什么古代都重农轻商?
答:于是在秦国“商鞅变法”中为了维护君主的地位和促进国家的生参就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毕竟那时诸侯众多,商人为了获得利益不得不到出乱跑造成了人口流动。古代战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口,如果都去当商人了就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了。而且重农和抑商要分开来理解。之所以重农是因为古代农业的生参是古代主要...

为何中国古代要重农抑商?
答:“重农抑商”一直以来都是被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奉为国策予以执行,要了解我国古代社会为何实行这种政策,就要从这个政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影响开始谈起。一,重农抑商政策的源来 古代中国是大河文明,与西方以商业为主体的海洋文明不同,大河文明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因此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