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化学世界 趣说化学史 化学趣史读后心得有啥,急!

作者&投稿:贡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公元296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250年-312年)发布了一张荒唐的告示,命令焚毁埃及关于“Chemeia”的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化学”书,是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城的希腊文著作;这些著作里面记录了一些有趣的实用化学知识以及一些化学装置图,内容包括了溶解、过滤、结晶、焙烧、蒸馏、沙浴、水浴等等。但这些也仅仅是埃及工艺制造技术、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和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简单结合,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归纳后上升为理论。

如果你想追溯化学的起源和发展,那就得从人类利用和控制火说起,火的应用历史就是一部化学简史。

燃烧是典型的化学现象,人类学会用火是古代化学的开端。人类利用含碳物质的燃烧来获取能量为实现一系列化学变化提供了条件,继而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例如,在翠绿的孔雀石等铜矿石上面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这进而又演变为了“火法冶铜”。

以火的应用为开端的化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统治阶级开始追求“长生不老”和“掌握更多的财富”,于是便有了炼丹者和炼金者。炼丹者并没有炼出可以长生不老的丹药,有些含有汞元素、铅元素、砷元素的丹药还会使人中毒。希腊的炼金者也并不能“点石成金”,他们把铜、铅、锡、铁的合金放入多硫化钙溶液中浸泡,在合金表面便形成了一层金黄色的硫化锡,这仅仅是颜色酷似黄金罢了。

虔诚的炼丹者和炼金者长年累月置身在被毒气、烟尘笼罩的简陋的“化学实验室”中,应该说是第一批专心致志地探索化学科学奥秘的“化学家”。他们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甚至总结出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律。例如中国炼丹家葛洪(284年-364年)从炼丹实践中提出“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把硫和水银二者放在一起)又还成丹砂”,这是一种化学变化规律的总结。

炼丹者和炼金者的贡献还在于他们发明了蒸馏器、烧杯、过滤装置等诸多化学仪器,为了把试验的方法和经过记录下来,他们还创造了许多技术名词,写下了许多著作。他们可谓是开拓化学科学的先驱。因此,在英语中化学家(chemist)与炼金者(alchemist)两个名词极为相近,其真正的含义是“化学源于炼术”。

到了近代道尔顿(John Dalton,1766年-1844年)和阿伏伽德罗(Amedeo Avogadro,1776年-1856年)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869年门捷列夫(1834年-1907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这就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化学科学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那么,到底什么是化学呢?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参考文献:

[1] 张德生主编,《化学史简明教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2]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2012年6月版。



作者:张旭忠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张旭忠 [责任编辑: 宋金玉]



作文 我与化学第一次亲密接触~

我与化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湖北省宜昌市七中905班 吴 佳



第一堂化学课——入门

第一次上陌生的化学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和许多听课的大学生和老师一起学习,压力着实不小,并且上课的老师是陌生的外校老师。陌生的老师对着我们上陌生的课,我的心情不知是为什么,有些复杂和紧张。一个老师好不容易把入门课上完了。另外一个专家紧接着又给我们上了一节演示实验课。欢声笑语中,我的心情慢慢平静,对化学的感性认识让我不知不觉地期待起下一节正式的化学课。

第一次快乐的走进化学世界

开学后的第一节化学课是我校的化学老师上的,我感觉既新鲜又有趣,短短的45分钟里,刘老师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里。化学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这让我更想学好化学。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化学世界的确很美妙,我与同学约定,大家共同努力学好它!

第一次感性认识改版后的化学课本

教材改版后,探究性的学习多了,灌输式的内容少了,大家可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去探究学习,获得知识。走进化学世界,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我认为我们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我们学生正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关于事物的表面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我和同学们在化学课上都得到了很多实验操作的机会,使我们可以亲自实验,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失败的教训,并能自觉地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

在教学中,我们和老师共同创设引导发现概念、定理等问题的活动情景,让我们重演科学家的“认识历程”,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突出我们自己如何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突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获得,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结论的记忆上。老师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结论,然后阐述讲解的教学过程,而是采用选给学习实验“材料”,让我们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掌握新知,获得发展。我们身临其境来获得关于实验的真实感觉,激发了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我们参与学习、主动学习。

第一次化学考试

第一次的化学考试检验了我们前段时间的学习情况,也让我熟悉了化学考试的形式。看到试卷上的分数定格在98,我学好化学的信心激增,但是一种紧迫感也随之而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任重而道远。不过有了好的开始,我会一步一步踏着坚实的步伐走下去。

第一次与化学亲密接触——随感

3 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石油。宋朝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第一次记载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必大行于世”。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的方法合成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由于署名原因,诺贝尔化学奖与国人擦肩而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独创无氰电镀新工艺取代有毒的氰法电镀,是世界电镀史上的创举。全世界海盐产量5 000万吨,其中我国生产1 3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中国在世界化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指导老师:刘四方

有趣的故事,人人爱听。 在这本书开头,先给你讲三个有趣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 1994 年,美国某地。
那天,大学里的一座大楼失火了。“呜,呜”消防车闻讯赶来。 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消防队想就近从旁边的一座大楼里接取自来
水。可是,大楼门口警卫森严,不许消防队员进去。 “火烧眉毛了,还不让我们进去?”消防员着急地问。 “不行。没有国防部的证明,谁都不许进!”警卫板着铁青的面孔说道。 烈火熊熊,消防队员心急如焚。他们围着警卫,大声地质问:“等国防
部的证明送到,大楼早烧光啦!” 警卫总算作了点让步:“这样吧,你们向本地的×局请示,打个证明。” 没办法,消防队员只好开着消防车去×局,开来了证明。 消防队员把证明朝警卫手中一塞,便急急忙忙往大楼里奔去。 这时,警卫追上来,拦住了他们,很严肃地说道:“先生们,你们虽然
有了证明,但是按照规定,每个进楼的人要在登记簿上签名。先生们,请你
们去签名!” 消防队员们哭笑不得,只好退回去签名。
虽然这几位警卫那样忠于职守,但却暴露了大楼的秘密。人们纷纷猜疑:
那座大楼如此警卫森严,里面是干什么的呢? 要知道,美国国防部为了保守那座大楼的秘密,煞费苦心:有一次,保
卫人员仔细检查了大楼内的图书室,发觉许多化学书籍看上去还算新,但是
每本书有关元素铀的章节,都被翻得卷起书角或者弄脏了。保卫人员认为, 这些书也可能会导致暴露大楼的秘密,决定全部销毁,而又买了一批崭新的 化学书籍。他们如此精心保守秘密,却被邻近大楼失火一事而无意中暴露了。
于是,德国间谍开始注意这座大楼??
不言而喻,那座大楼里的科学家,正在极端秘密地研究着化学元素铀。 为什么研究铀要那样严格保密?
1945 年 8 月 5 日,原子弹的爆炸声震动了世界。原子弹里的“主角”,
便是铀。正因为这样,那座大楼既成为美国国防部重点保密的部门,也成为 德国间谍机构瞩目的地方。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 1781 年,英国。 那时候,英国有位著名的化学家,叫做普利斯特列。他呀,很喜欢给朋
友表演化学魔术。 你瞧,当朋友们来到他的实验室里参观时,他便拿出一个空瓶子,给大
家看清楚。可是,当他把瓶口移近蜡烛的火焰时,忽然发出“啪”的一声巨 响。
朋友们吓了一跳,有的甚至吓得钻到桌子下面。 普利斯特列得意地哈哈大笑起来。 笑罢,他把秘密告诉朋友们:原来,瓶子里事先灌进氢气。氢气和空气
中的氧气混合以后,点火,会燃烧起来,发出巨响。

他不知将这个“节目”表演了多少遍,使它成了一出“拿手好戏”。 有一次,他表演完“拿手好戏”,在收拾瓶子时,注意到瓶壁上有水珠。 奇怪,变“魔术”时的瓶子是干干净净的,那瓶壁上的水珠是从哪儿冒
出来的呢? 普利斯特列仔细揩干瓶子,重做实验。咦,瓶壁上依旧有水珠。
  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氢气燃烧后,变成了水,凝聚在瓶壁上! 在普利斯特列之前,尽管人们天天喝水、用水,可是并不知道水是什么。 自古以来,人们甚至把水当作“元素”。1770 年,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曾 试图揭开水的秘密。他把水封闭在容器中加热了 100 天,水依旧是水,称一 下,重量跟 100 天以前一样。他,弄不清楚水究竟是什么。至于普利斯特列 呢?虽然他揭开了水的秘密,然而,他是在变了好多好多次“魔术”之后,
才注意到瓶壁上的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