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大将亲自冲锋陷阵,为何在战场上战死的不多呢?

作者&投稿:旁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就像一个普通业务员和一位业务经理同时出去跑客户一样,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经理成绩更好、遭受的挫折更少。为啥呢?因为二者的能力、配置以及对资源的调配权限天差地别,自然会带来不同的回报。

古人打仗也是这样,那时确实很有很多身先士卒、亲自冲锋陷阵的武将,但他们个人作战技术更强、装备更好、人员配置更优,并且还拥有不同程度的主导权,自然战损率低得多。

敢冲锋陷阵的一线将领,作战技能一般都比较高强

古时战场上的将领分两类,一种是统帅,即主要负责研究形势、制定战术、协调各军等工作,另一种是猛将,身先士卒、率领军队冲锋杀敌。不过也有很多佼佼者身兼这两种职能,比如楚霸王项羽、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猛人冉闵、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秦王李世民等等。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能在战场上担负率军冲锋任务的将领,基本上都是从残酷的战场上成长起来的精英,并非泛泛之辈,毕竟如果一上场将领就挂了,那队伍的战斗指数起码得下降50%。项羽自不用说,被一些朋友奉为神人的冉闵,在战斗力方面确实高得惊人:临阵对敌时,他双手各拿一把长柄武器,骑在战马上横冲直撞,所到之处敌军人仰马翻,如同一辆威力十足的坦克。

而南朝的刘裕,他能从一位小兵成长为一国之君,与其武力密切相关。前期在基层参与平叛时,他曾经只身一人手持长刀追杀上千敌人;后来在平定桓氏的战斗中,刘裕深陷重围,但他毫无惧色,背靠大树、挥舞长刀,顽强作战,一直坚持到援军前来。

说得再直接点,古代战士能成为武将,靠的不是偶然:战斗力不强、运气太差的小兵,根本没机会成长为将领;能担任猛将的,自然是技艺高强、武力爆棚、在血腥战场上成长起来的佼佼者。

硬性优势:将领个人防护更佳

如今的古代战争剧,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无论数量多庞大的军队,一水的精良装甲,明晃晃的闪瞎眼;将领的装备,则主要体现在颜色更华丽、造型更夸张等方面。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顶级装备太昂贵了,而且损耗较大,不可能大规模列装。

我们的史书有一个不好的特点:执着于讲人和事,忽视技术和硬件,但我们可以仍然可以从一些细节中发现古时装备的防护能力。


如李世民与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中,他的堂弟李道玄冲锋陷阵:

道玄挺身陷陈,直出其后,复突陈而归,再入再出,飞矢集其身如猬毛,勇气不衰,射人,皆应弦而仆。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首先,李道玄自己在敌阵中来回冲杀,全身上下中箭无数,仿佛一个刺猬,但战斗力仍未受到影响;不过,他随手射敌人,却是一箭一个,也许有他射术高超的原因,但双方装备的防护能力差别才是关键。



每次看电视剧大将基本上开战是冲在前方的但是随着后面大军在战争中他们却在后面指挥。主要是一个大将就是整只队伍的核心以及支柱和震撼军心的,所以只是起到开头冲锋后面都会回到队伍中指挥。

因为古代的大将虽然亲自冲锋陷阵,但是身上所穿的铠甲比一般的士兵要厚,所以一般的兵器很难刺穿这样的盔甲。

冷兵器时代,将军根本不会亲自冲锋陷阵,都是在后方指挥士兵战斗,所以战场上战死的将军不多。

~

李世民经常亲自带队冲锋陷阵,为什么他从来没受伤?
答:在史书中,经常有李世民冲锋陷阵的记载,但他几乎没有受过伤,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李世民军事才能极高,能够趋利避害;二是李世民的武器装备很好,能够很好保护自己。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后,让儿子李世民统帅右三军攻城略地,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便逐渐显露出来。李世民亲自参加了四场战役。第一场,以3万军队...

古代战争中冲在前面的士兵死亡率高,为何还是有人无所畏惧呢?
答:在中国的历史上面,相信大家对于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从未间断过,而且发生的战争是数不胜数非常多的,古代战争不同于现代战争,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基本上都是近距离冲锋陷阵,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战。古代的战争基本上就是两军对垒的正面交锋。在古代要想取得...

古代打仗前是否真的存在“斗将”这种现象?
答:虽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将军如张飞、赵云等等的象征意义和领头意义很重要,他们有时候的冲锋是激励士气的做法。但其实真正的大将是不会随便把自己置于这么一个危险的境地。 因为在古代战中要是将军战死了,基本上就代表着战争的彻底失败。所以一般来说都会保护将军,越高级别的将军越是如此。同时一旦...

赤壁之战:中国冷兵器时代战争史上的惊艳之作
答: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一举奠定三国鼎立政治格局的战争,包含了所有精彩的战争因素,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战争史上的惊艳之作战争概述:建安十三年,一统北方后的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意在统一中国。东吴孙权与驻军夏口的刘备达成联盟,双方在赤壁展开决战,曹军不习水战,军中瘟疫流行,后被周瑜用火攻大败,退回北方。将帅星数:★周瑜...

现代战争冲锋陷阵是不是早就过时了?像古代那种在战鼓军号的助威下怒吼着...
答:冷兵器战争时代,甚至到二战时期,一支部队能否进行肉搏战都是战斗力的一个体现。不过进入现代战争中,从全局来讲更倾向与火力制胜,所以肉搏已经退居二线。不过那种勇敢还是必须的。

古人是如何打仗的?将军不容易死全靠小兵
答: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将军如张飞、赵云等等的象征意义和领头意义很重要,指挥作用则远小于前两者,起指挥作用的另有其人,如孔明、曹操等。有过人的本领才能做将军,武艺高超,一人能敌百人,所以不易死,他们可以带头杀人以提高士气,以展示高超武力的方式发挥个人魅力,感染己方士兵震慑敌方士兵,是为榜样...

庞士元只是个军师,为啥要冲锋陷阵,最后中流矢而亡?
答:而此时刘备则已包围雒城。身为军师的庞统亲自率众攻城,不幸被飞箭射中而死。这里就有一点好奇,按照正常的观点,军师谋士不应该都是像张良那样,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吗?为何庞统要像一个将军一样亲自冲锋陷阵呢?这里历史上说法很多,各种阴谋论就不说了,现在列出几种看法。第一:自我压力 数年...

汉朝的猛将有多少?
答:六、 三代及春秋战国的将领不予考虑,主要原因是事迹太少、难以成传,而且春秋以前的战争多为车战,难以体现武将的武勇,战国时期的战争则少有单挑战例或武将亲自冲锋陷阵的记载。明清的将领数量相对减少,因为在火器日渐推广的时代,武力已无太大意义。最后确定的人选共60人:西汉(4):项羽、英布、...

为什么秦汉时期冲锋陷阵的战车很常见,到后来就没有了?
答: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战车的战斗力是非常厉害的,既能收拾步兵也能收拾骑兵。其实说白了,在古代冷兵器作战年代,战车的性质基本上就相当于现在的坦克。古代战场上战车的作用非同寻常,他们既要堪当前锋,又得攻坚克难,为后面的步卒开路。不过战车可比坦克还要多一些任务,那就是协调指挥,可以说古代战场...

冷兵器时代,为什么冲最前面的士兵往往更容易活下来?
答:前排士兵在战争中起者鼓舞士气的关键作用,因此排兵布阵时也应挑选综合素质最高、战斗力最强的士兵充当前排,就如今天仍然是最为高大的士兵站在前列一样。所以,并非是因为士兵冲在前面而存活,而是因为其本身存活能力强而站在前排。二是,冷兵器时代,冲在最前面的士兵更容易令对方措手不及。任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