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五十三|社会心理学之他人即地狱?人际冲突的源起与化解

作者&投稿:佛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本书依旧如前两本书一样,都可以视为《社会心理学》一书的四分之一内容,只不过这本书相比较前两本书而言,内容更加翔实具体且系统,而且个人以为这本书中提到的诸多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有两点值得读者注意,第一,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第二,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如果对比前两本书,个人以为本书给人的启示与收获将更胜一筹。

而且这本书的内容架构也不同于前两本,前两本书基本是一个主题加五大方面的模式,而这本书虽然都能够归结在本书书名的一个大主题框架下,但也得具体细分为三个小主题,即“偏见”;“攻击行为”;“冲突与合作”;而且还得针对不同主题,进行不同方面的概括以及具体维度的分析。

第一个小主题偏见。对于偏见这一主题,我们可以从偏见的本质及作用;偏见的社会根源;偏见的动机根源;偏见的认知根源;偏见的后果五大方面具体阐释与分析。

第一个方面,偏见的本质及作用。对于这个方面,首先,需要界定偏见的定义。所谓偏见,即对某一群体及其个体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举例而言,比如:看到某个日本人,就觉得他们就是坏人。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就可以发现偏见这样地一种负面态度,往往会跟刻板印象,歧视等观念相关。

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偏见与刻板印象以及歧视还是有着区别。我们可以从定义上作区分,所谓刻板印象,即关于某一类人的个人特征的观念。它有时过于概括化,甚至是错误的,并且抵制新的信息。比如,人们一般认为男性是阳刚的、独立的,而女性是温柔的、脆弱的。而歧视,就是对一个群体或其成员不合理的负面行为。

所以,从定义的角度看,可以发现偏见与刻板印象以及歧视存在某些关联,但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而歧视就已经是一种负面行为了。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我们在与人讨论时,会表达自己对某些群体及个体的负面评价,但不会作出具体地行为,那这就属于偏见,而不属于歧视,歧视需要具体地行为,但有这个态度,很有可能引发歧视行为。

可能大众比较熟知的就是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书中也针对这两节做了具体分析,透过作者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种族歧视或者性别歧视这种现象在公开场合已经减少了,可是他们却像是变了法似地体现在其它方面,比如:对少数民族移民不抱有好感与尊重,亦或者是在竞选领导时,会不自觉的认为男性更具有领导能力等等。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对于种族歧视,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一个双重态度系统。所谓双重态度系统,即在面对同一对象时,我们会呈现出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也就是说,即便自己意识到不该歧视对方,可下意识还是会歧视对方。这种下意识的原因,或许可能来自于幼年时期保留着本能或自动化地恐惧与厌恶。

而性别歧视,可能跟刻板印象相关,因为刻板印象是基于事实的简单化与概括化处理,可能对,也可能错,而且很有可能固化,如果对于自己遇到的女性就是看起来就比较所谓弱,那么,可能形成我们对女性的偏见以及刻板印象。

第二个方面,偏见的社会根源。对于这方面内容,需要理解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怎样的社会条件会构成偏见?第二个问题,社会如何维持偏见?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最有力的一点是不平等地社会会构成偏见。也就是说,在一个社会里,如果人们之间的经济地位等方面差别极大,那么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就会产生偏见。

而且,据作者研究发现,受社会支配取向以及权威人格的影响,所造成地偏见更严重。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所谓社会支配取向,就是自己希望自己所在群体支配其他群体对心理动机,所谓权威人格,就是倾向服从比自己权力大的人,惩罚或者攻击比自己权力低的人。那么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所造成的偏见会更深。

第二点,就是宗教了。据心理学家研究,如果在一个社会里,人们普遍信仰宗教,那些将信教作为本身目的与比那些将信教作为手段,以达成其它目的人偏见是要低。这一点,值得注意。

对于第二个问题,社会怎么维持偏见?如果某种偏见被小部分人接受,而且也激发了群体中的从众效应,那么这种偏见,就很可能上升为某种社会规范,继而被一代又一代人后天习得,内隐为自己的下意识观念,也有可能是社会制度的规定,一直维系着偏见,如种姓制度。

第三个方面,偏见的动机根源。第一种动机跟替罪羊理论相关。当人在竞争中遇到挫折时,就可能将自己也痛苦与情绪转嫁给一个替罪羊,这个替罪羊,就成了自己偏见的对象。第二种动机与社会同一性理论相关。当人将自己归类到某个群体里时,就会产生群体偏好以及群体偏见。

我们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所在地群体优于其它群体,当自己所在群体里某个人很牛时,自己都会觉得自己好像比其他群体中某个人牛,还有的会为了抬高自己所在的群体及成员,会贬低其它群体及成员,更有甚者,会给自己这个群体塑造一个与之截然对立对立地群体,以加深群体内部的团结。

这归结到底,实际上还是跟提升自我价值感有关,自己所在的群体可以给自己提供自尊以及满足归属需要,那么对于自己不在地群体,似乎就很可能本能地排斥或者产生偏见。

第四个方面,偏见的认知根源。前文提到偏见与刻板印象相关联,而刻版印象,似乎是我们在认识这个世界时,思维运转过程中不得不出现的结果。也就是说,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要想认识,不得不简化与归类化。那么这种认识,会造成哪些问题呢?

第一个问题,将不同的人归类,会故意夸大群体内部的一致性以及不同群体间个体的差异性。举个例子而言,我们社会这一群体里的某个个体,与美国社会这一群体里的某个个体,其实,他们彼此之间的三观及其行为模式并不由于彼此群体不同,而造成巨大差异,差异不大,甚至就是好朋友。

第二个问题,在社会中,独特的,极段,或者与众不同的人以及事件会聚焦我们的注意力。比如: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某个人学识超出周边所有人,那么在遇到问题,需要所有人承担责任时,我们会下意识觉得这个学识广的人应该多承担。又比如:我们如果对某个群体信息知之甚少,那么别人举出这个群体中某个极段的案例,就很容易让我们相信这一群体里的人都这样。

第二个,由于我们对独特的人会格外注意,对独特的事也会格外注意,如果这两者一起发生,那么我们就会形成某种虚假相关的因果联系。比如:一个同性恋对某个人实施了兴虐待。那么这时地人们,就会误认为这种宝力倾向与同性恋密切相关。

第三个问题,利群偏差与公正假设。所谓利群偏差,也就是说如果我所在地群体中某个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会将其倾向归结为他道德品质好,如果他见死不救,我会倾向归结为他受环境所迫,而非内在道德品质问题。那如果不是自己这个群体里的人呢?发现他们种某个个体做了一件好事,我就会倾向觉得他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或者是走秀,如果见死不救,那我就会不会在乎情境,直接倾向认为它道品质败坏。

而公正假设,就是我们认为世界是公平公正的,也就是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真实世界是什么?就是不公平,不公正,善人也有可能衡死,恶人也有可能一直活得好好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不是人为观念完全控制地,有的人成功了,那就是运气好,情景好,比如富二代,有的人失败了,那就是因为倒霉,所以,当我们去审视一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他所处的情境。

第五个方面,偏见的后果。这个不必多论,前文各个方面,其实已经将各种后果间接带出,可以重申几点的是,比如:妨碍自己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以及判断依据,又比如:有可能会出现按照自己偏见所呈现的现实等等。

第二个小主题,攻击行为。对于这个小主题,我们简化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人类的攻击行为?第二个问题,哪些因素影响下将促使人类爆发攻击行为?第三个问题,我们怎么减少攻击行为?

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人类的攻击行为。首先,还是简单界定以下攻击行为的定义,所谓攻击行为,即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它有两大分类,一种是敌意性攻击行为,也就是被愤怒这一情绪引起,为达到伤害的目的。另一种是工具性行为,也就是伤害只是达成其他目的手段(比如:孔部注意活动)。

其次,分析人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动力,作者从生物本能,神经系统,基因,生化物质等要素提出了理论依据。

第二个原因,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也就是说,一个人遭遇了挫折,可能会愤怒,一旦周边某个线索像导火索点燃了这个人的愤怒,那么这个人就会爆发攻击行为。而这个挫折感,往往来自所谓的剥夺或者相对剥夺,也就是期待与实际差距太大以及与周边对比之下自己差距太大。

第三个原因,攻击行为是习得的。也就是无论后天家庭环境,校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会让我们在观察学习,模仿中不自觉的学会攻击行为。比如(家保,校园保力)这些,都会诱发更多人学习攻击行为。

第二个问题,哪些因素影响下将促使人类爆发攻击行为?主要包括厌恶事件、唤醒、媒体和群体氛围这四大因素。 所谓厌恶事件,就是指挫折,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攻击、过度拥挤等等。所谓唤醒,就是指在一些恶性情景以及提供攻击线索的条件下,更容易唤醒起起人的攻击行为。

所谓媒体,指电视,游戏等相关充斥着的大量保力元素,会诱发人的攻击行为。所谓群体氛围,就是指在群体里人的攻击行为会迅速上升,这跟群体心理学中提到的责任分散,极化,情绪传染给等密切相关。比如:校园保力。

第三个问题,我们怎么减少攻击行为?有的人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方式,比如打沙袋宣泄,但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这没什么用,我们必须学会非攻击性语言或者行为来与人交流,比如:可以把对别人的指责转换为自我感受的表达。又或者,通过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以及引发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等等。

第三个小主题,冲突与和解。所谓冲突,指的是彼此之间目标与行动互不相容,那和解呢?就是透过创造性解决互不相容这一难题,从而实现彼此之间的双赢。对于这一个小主题,我们仅简单论及两个问题,而且这两个问题有重叠之处,只能简单区分。

第一个问题,什么致使冲突?具体而言,有四个点。第一点,社会困境,具体而言,书中提到了囚徒困境与公地悲剧。囚徒困境,网上有相关资料,就不必多加解释了,它反应的就是个体虽然站在自己角度,理性做出了最优化选择,可在集体的角度来看却是非理性的,而且它说明了合作的困难。而公地悲剧,就是指个体消耗的公共资源超过普遍限度时,那么就可能将这一公共资源全部破坏,因为他认为别人也会这么想,这么做。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第一,基本归因偏差,就是将自己的行为动机归结为在外部压力,而且不客观地评价对方的行为动机;第二,这种非零和博弈,实际上有可以共赢或者共输等多种情景,但需要注意的是可能个体短期回报与集体长期利益相对立。

当然,在这里作者也简单提了一下,化解社会困境的参考建议,比如:确立法规以限制利己行为;将群体分为较小的单位;让人们能够充分地沟通;改变激励机制使合作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倡导利他的行为规范等等。

第二点,竞争以及第三点感觉不公正,都比较简单,就不必详论了。第四点,误解。其实,有可能彼此矛盾特别小,但是由于包裹着一层又一层的误解,就将矛盾不断夸大了。具体有两种类型,一种叫镜像知觉,就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都不断美化自己,丑化对方。另一种叫知觉转换,比如从看到一个好人做了一件自己认为的坏事,就觉得他是坏人。

第二个问题,如何实现和解?很简单四个法则,接触,合作,沟通,调和。这四个方面,书中表述过于简单,也不必多论,具体内涵自己思考就可自行领会。

行文至此,已近尾声。哲学家萨特曾言,他人即地狱,这意味人由于自身的自由性与差异性,因此在人际关系之间永远会出现矛盾冲突,产生偏见,甚至攻击行为,但是人又无法完全摆脱与他人协作,孤立存在,因此,我们既不能活在地狱,也不是活在天堂,我们只是活在人间,活在人间,就意味着我们只能承认这一现实矛盾,并从矛盾中不断深入考察其矛盾的来龙去脉,并不断研究思索解决矛盾之法,才是正途。

~

《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偏见:不喜欢他人
答:社会地位是相对的,要感觉自己有地位,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因此,从偏见或任何地位等级系统中就可以获得心理优势。3、遇见偏见的动机会使人们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四:偏见的认知根源 1、类别化,我们通过把客体归入到不同的类别来组织世界可以提高认知效率。有自发类别化以及知觉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群体影响
答:二:社会助长作用:他人在场的影响 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正确反应仅仅出自简单或掌握得非常好的认为中)即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降低困难任务的作业成绩。跻身于拥挤的人群中同样会引起唤醒和促进优势反应。他人在场引起唤醒的原因有:评价顾忌、分心以及纯粹在场。三:社会懈怠:群体中的个体减少...

2018读书笔记:《社会心理学》1
答:社会心理学家的价值观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巨大。直接影响:影响研究课题的选择;社学心理学及本身多为自由主义者;社会心理学家的行为和研究本身也是研究对象。间接影响:科学本身有主观性(即不同领域/文化的科学家解释世界的方式不同);心理学家给出美好生活的定义、对他人的建议、心理概念的理解是价值...

社会心理学第十三章 冲突与和解
答:调解 把非输即赢变成双赢。仲裁  如果调节解决不了冲突,双方应该采用仲裁,由调解人或者其他的第三方组织强制解决。4 和解 GRIT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奥斯古德把它叫做逐步、互惠、主动的减少紧张。 Jrit致力于通过引发冲突的逐步降级,以此来扭转冲突的螺旋上升,它引进了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来构建理论...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攻击:伤害他人读书笔记
答:在分析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的原因时,社会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观点:生物学理论、挫折理论和社会习得理论。 1、本能论和社会心理学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额攻击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攻击把这种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含的能量转向他人。如果得不到释放,这种能量就会越积越多,直到爆发为止;或者有一个合适的...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答: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和)动机 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 亲合即亲近合群,每个人都有亲和需求。不善于交流的人可能会养一个宠物。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亲和、喜欢和爱)。 亲合起源于依恋 有的人依恋关系有问题,从小没有被很好照料,会直接...

导读五十一|社会心理学之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
答:这本书可以视为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先生其代表作品《社会心理学》四分之一内容观点的节选汇编,它并不是全书完整的内容,而且它还删除了原著中那些繁杂又枯燥的学术案例,这也许对于那些坚持原典主义者是无法接受的事。 不过,这对于我们这类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大好事,因为它一方面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体验过程中...

关于《社会心理学》
答:我是大一新生,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想自己看看有关方面的书籍我在网上查了下这本书有两个版本(美国)斯蒂芬·弗兰佐和(美)戴维·迈尔斯谁著作的《社会心理学》更适合大学生读?作为爱好... 我是大一新生,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想自己看看有关方面的书籍我在网上查了下这本书有两个版本(美国)斯蒂芬·弗兰佐和(美)戴维...

看社会心理学有用吗?
答:具有决定意义的“ 社会 经验论”之路;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 社会 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 社会 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在 社会 行为的研究中,文化向度的引入不仅使 社会 心理学更为深刻地把握了 社会 行为的本质,还完善和发展了 社会 心理学的...

《社会心理学》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P1~10
答:社会心理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可以点亮你的生活,让那些指引你所思所想的微妙力量暴露在眼前。它帮助我们知道如何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如何赢得朋友,如何影响他人,如何化干戈为玉帛。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的原理对人类的健康福祉,对司法程序和法庭上的司法决策,对鼓励那些能够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