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方苞《游雁荡记》译文 要全文翻译! 求(清)方苞 <游雁荡记>全文翻译

作者&投稿:昌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方苞《游雁荡记》译文: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道:“此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它的样子。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

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另外,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快快乐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完全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原文: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注释:

1.雁荡:即雁荡山,该山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

2.癸亥:乾隆八年(1743年)。

3.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4.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

5.越二日:经过两日。

6.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鲍孔巡即其子。

7.盍(hé):何不。

8.荒陬(zōu),荒凉偏远之地。陬:角落,引伸为偏远的地方。

9.幽寻以送日月:深入探寻山水以打发日子。

10.曲尽其形容:指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游记。

11.皖桐:今安徽省桐城县。

12.摄山:即栖霞山,在南京市北,为东南名胜之一,山中多产草药,可以摄生,故又名摄山。

13.临安:即杭州。

14.飞来峰:一名灵鹫峰,在西湖西北岸灵隐寺前。相传东晋时印度和尚慧理见此山,赞叹说:“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故称“飞来峰”,为西湖胜景之一。

15.痏(wěi):疮。

16.蹷(jué)然:惊心。

17.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

18.标揭:标榜扬名。

19.冥:消失。

20.一:完全。

21.修士:品德完美之士。

22.守身:坚守自身之操行品德。

23.涉世:经历世事。

24.成己成物:成就自己,也成就外物。


赏析: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文章题目为《游雁荡记》,第一段却说:“兹山不可记也”。接着,作者将雁荡山与柳宗元笔下的永柳诸山相比较加以说明:永柳诸山本处在人迹不至的荒凉偏远之地,柳宗元先贬永州,后迁柳州,探幽寻胜,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曲意形容,以寄托自己的的孤愤。永柳诸山也因柳宗元的游记而闻名于世。而雁荡山“幽奇险峭,殊形诡状”,“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容易与“号为名山者之所同”,写不出雁荡山的特色,故“不可记”。

第二段中,作者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作者认为:枞阳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均处于人烟阜胜之地,游览者众多,“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将本来秀美的崖洞、自然的杰作人为地雕琢污损了,而雁荡山由于特殊的地形特点,“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完好地保持了它的自然风貌这与一个品德完美之人始终坚守住自身的操行品德何其相似。另外,雁荡山不同于那些平缓明姻的山川,给入以游览时的欢愉之感。由于它特殊的地形地貌,游者只能深入谷底作“仰而观”,或者踞其盆地边缘作“俯而视”,入目者皆为千仞高峰,峭壁立,顿时会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感情,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慑,“万感绝,百虑冥”,在游览的同时自身的心灵也得到洗涤与净化。

北宋的王安石通过游览褒禅山悟出做学问的道理,而方苞则于游览雁荡山领略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二者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对雁荡山观察细致入微,对它的评价也最恰当不过。因此,雁荡山之游,意义既十分深远,而它也不是绝对不可以记的了。


创作背景:

作者于乾隆八年(1743)八月,与鲍甥有雁荡山之游,因作此记。这篇游记就想记雁荡山而又感到不可记、兹山与其他诸山同而又不同两点上做文章。


作者简介:

方苞(1668-1749年),清代散文家。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进士。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文字狱牵连入狱,得人营救,两年后出狱。后官至礼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当时颇有影响。主张写文章应讲究“义法”,“义”指文章的内容,要符合封建的纲常伦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结构条理,语言雅洁;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所作文章多宣扬封建礼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义。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



方苞《游雁荡记》白话译文: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道:"此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它的样子。

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

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

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另外,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快快乐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

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完全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方苞《游雁荡记》原文:

游雁荡记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词句注释:

1.雁荡:即雁荡山,该山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

2.癸亥:乾隆八年(1743年)。

3.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4.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

5.越二日:经过两日。

6.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鲍孔巡即其子。

7.盍(hé):何不。

8.荒陬(zōu),荒凉偏远之地。陬:角落,引伸为偏远的地方。

9.幽寻以送日月:深入探寻山水以打发日子。

10.曲尽其形容:指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游记。

11.皖桐:今安徽省桐城县。

12.摄山:即栖霞山,在南京市北,为东南名胜之一,山中多产草药,可以摄生,故又名摄山。

13.临安:即杭州。


整体赏析: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文章题目为《游雁荡记》,第一段却说:"兹山不可记也"。接着,作者将雁荡山与柳宗元笔下的永柳诸山相比较加以说明:永柳诸山本处在人迹不至的荒凉偏远之地,柳宗元先贬永州,后迁柳州,探幽寻胜,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曲意形容,以寄托自己的的孤愤。永柳诸山也因柳宗元的游记而闻名于世。而雁荡山"幽奇险峭,殊形诡状","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容易与"号为名山者之所同",写不出雁荡山的特色,故"不可记"。

第二段中,作者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作者认为:枞阳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均处于人烟阜胜之地,游览者众多,"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将本来秀美的崖洞、自然的杰作人为地雕琢污损了,而雁荡山由于特殊的地形特点,"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完好地保持了它的自然风貌这与一个品德完美之人始终坚守住自身的操行品德何其相似。另外,雁荡山不同于那些平缓明姻的山川,给入以游览时的欢愉之感。


名家点评: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马先义《中国古代纪游文学英华》:"不以写景取胜,而以言理见长,是本文的独到之处。"


作者简介:

方苞(1668~1749年),清代散文家。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进士。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文字狱牵连入狱,得人营救,两年后出狱。后官至礼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当时颇有影响。主张写文章应讲究"义法","义"指文章的内容,要符合封建的纲常伦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结构条理,语言雅洁;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所作文章多宣扬封建礼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义。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会常务理事欧明俊《明清名家小品精华》:"文章结构精当,说理透彻,比喻得当。以游览为线索进行议论,文脉清晰,有条不紊。不写景而议论,游记小品中别具一格。"



作品原文

游雁荡记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译文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道:"此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它的样子。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

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另外,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快快乐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完全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注释

1.雁荡:即雁荡山,该山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

2.癸亥:乾隆八年(1743年)。

3.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4.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

5.越二日:经过两日。

6.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鲍孔巡即其子。

7.盍(hé):何不。

8.荒陬(zōu),荒凉偏远之地。陬:角落,引伸为偏远的地方。

9.幽寻以送日月:深入探寻山水以打发日子。

10.曲尽其形容:指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游记。


创作背景

作者于乾隆八年(1743)八月,与鲍甥有雁荡山之游,因作此记。这篇游记就想记雁荡山而又感到不可记、兹山与其他诸山同而又不同两点上做文章。


赏析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文章题目为《游雁荡记》,第一段却说:"兹山不可记也"。接着,作者将雁荡山与柳宗元笔下的永柳诸山相比较加以说明:永柳诸山本处在人迹不至的荒凉偏远之地,柳宗元先贬永州,后迁柳州,探幽寻胜,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曲意形容,以寄托自己的的孤愤。永柳诸山也因柳宗元的游记而闻名于世。而雁荡山"幽奇险峭,殊形诡状","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容易与"号为名山者之所同",写不出雁荡山的特色,故"不可记"。

第二段中,作者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作者认为:枞阳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均处于人烟阜胜之地,游览者众多,"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将本来秀美的崖洞、自然的杰作人为地雕琢污损了,而雁荡山由于特殊的地形特点,"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完好地保持了它的自然风貌这与一个品德完美之人始终坚守住自身的操行品德何其相似。另外,雁荡山不同于那些平缓明姻的山川,给入以游览时的欢愉之感。由于它特殊的地形地貌,游者只能深入谷底作"仰而观",或者踞其盆地边缘作"俯而视",入目者皆为千仞高峰,峭壁立,顿时会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感情,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慑,"万感绝,百虑冥",在游览的同时自身的心灵也得到洗涤与净化。

北宋的王安石通过游览褒禅山悟出做学问的道理,而方苞则于游览雁荡山领略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二者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对雁荡山观察细致入微,对它的评价也最恰当不过。因此,雁荡山之游,意义既十分深远,而它也不是绝对不可以记的了。


作者简介

方苞(1668~1749年),清代散文家。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进士。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文字狱牵连入狱,得人营救,两年后出狱。后官至礼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当时颇有影响。主张写文章应讲究"义法","义"指文章的内容,要符合封建的纲常伦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结构条理,语言雅洁;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所作文章多宣扬封建礼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义。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



方苞《游雁荡记》全文翻译: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道:“此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它的样子。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
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另外,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快快乐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完全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游雁荡记》是清代文学家方苞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
原文如下: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翻译如下: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道:“此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它的样子。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
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另外,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快快乐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完全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求方苞《游雁荡记》译文~

癸亥年(乾隆八年)中秋,十五日前一天(即十四日)进入雁荡山,过了两天才回来。古迹多是榛、芜,不能攀登探索,而山的容貌崖壁的颜色,是这之前我所没有见到过的。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记述下来?”我说:“这座山不可记述。永州、柳州的各山,乃是荒凉偏远地方的一个山包一道沟壑,柳宗元(字子厚)被贬到那里居住,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所以熟知了山的全部面貌。像这座山,则是浙江一带西边的山和东边的海相连接围绕,幽深奇异,险峻陡峭,奇怪、诡异的形状,实在是又大又多,想要把它雕绘出来还追求和这山一样,则山的容貌、石壁的颜色,和那些号称名山的山都是相同的,无法区别哪种是这座山的岩石沟壑了。”
但是我自己从这座山的体会,有两点。在这之前所见到的,比如安徽桐城的浮山、金陵(南京)的摄山(栖霞山)、临安(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悬崖山洞并不是不秀丽好看,而是愚蠢的和尚雕凿了许多仙、佛的石像,低俗的读书染在上面刻画自己的名字和诗辞,就像疮疤一样惊心入目。而只有这座山保存了太古时期的容貌颜色直到今天,又崖壁耸立上千仞(仞,古代长度计量单位),人不能攀援,又所处偏远,富贵、有能力(改造它)的人没有机会来到这里,就算来了也不能久留,无法聚集工匠建造房屋来为自己标榜扬名,所以这座山始终都没有受到愚蠢的和尚、低俗的读书人的雕刻、开凿。再者,凡是山川明媚的景致,能使游人欣然快乐,而这座山岩石深远、崖壁陡峭,仰头观望、地头俯视的时候,严肃恭敬平静正直的心,不觉自己就跳动了,大概到了这里各种感觉都没了,各种顾虑都消失了,而我的本性和天地的精神完全相接。基于这两点,则品德完美的人坚守自己的操行、经历世事的之学问,圣贤成就自己成就万物的方法,都能够体会到了。

游雁荡记·(清)方苞

癸亥仲秋[1],望前一日入雁山[2],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3]:“盍记之[4]?”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5],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6],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7]、临安之飞来峰[8],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9]。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10],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

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11],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12]。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13],圣贤成己成物之道[14],俱可得而见矣。
注释:

[1]癸亥:乾隆八年(1743)。
[2]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雁山:雁荡山简称雁山。
[3]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孔巡即其子。
[4]盍:何不。
[5]荒陬(zōu邹),荒凉偏远之地。陬:角落,引伸为偏远的地方。
[6]“幽寻”句: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
[7]摄山:即栖霞山,在南京市北,为东南名胜之一,山中多产草药,可以摄生(保养身体),故又名摄山。
[8]临安:即杭州。飞来峰:一名灵鹫峰,在西湖西北岸灵隐寺前。相传东晋时印度和尚慧理见此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故称“飞来峰”,为西湖胜景之一。
[9]痏(wěi伟):疮。蹷(jué掘)然:惊心。
[10]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标揭:标榜扬名。
[11]冥:脆隐灭。
[12]一:完全。
[13]修土:品德完美之士。守身:坚守自身之操行品德。涉世:经历世事。
[14]成己成物:成就自己,也成就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