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遗址简介及详细资料

作者&投稿:衷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建设沿革

据史料记载,最早进入滦河上游的是山戎和东胡人。

公元三世纪,东胡后分为两支--鲜卑与乌桓,元上都所在地便是乌桓族的世居地。

公元四世纪之后,拓拔鲜卑兴起,建立北魏王朝,元上都所在地是北魏的塞外牧地。

公元十世纪,辽王朝、金王朝,均以这里为优良的狩猎、游幸之地。

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金世宗完颜雍将此命名为金莲川,为 "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骑兵南下征金,占领了滦河上游的桓州,金莲川演变为成吉思汗的避暑地。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成吉思汗以桓州凉陉为其"夏宫"。成吉思汗分封众将时,元上都地区是木华黎家族的世袭领地。

南宋嘉定四十九年-宝佑五年(1256~1258年),忽必烈命近臣僧子聪(刘秉忠)于桓州城东、滦水北岸的龙冈相地建城,命名为开平。忽必烈即位建元中统后,开平府不断得到增修扩建。

元朝中统四年(1263年)升为都城,定名上都。

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上都城和大都城成为元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都城,经历十一帝,108年。一直到元朝末年,上都始终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中心。

1996年,元上都遗址首次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1999年,国家投入100万元将遗址内"五一种畜场"103户职工迁出,将遗址围封。

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修复元上都遗址皇城城墙300多米,填平遗址内菜窖、人工渠等设施,并关闭了遗址内通行的公路。

2006年,元上都遗址再次被国家列入重设的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2008年,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2009年,自治区成立了以时任内蒙古自治区 *** 主席巴特尔为组长的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2010年1月,为恢复元上都遗址原始生态环境,加强遗址环境治理与保护,推进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 *** 建立了元上都遗址自然保护区,确定1814.52平方公里范围为元上都遗址申遗保护区,其中申报区34342公顷、缓冲区147110公顷。元上都遗址本体外围湿地、草原、森林都被列入了元上都遗址申遗保护区范围。

2011年制定了《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和《元上都遗址生态环境与特色景观保护规划》等一系列保护法规;投资6000余万元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工程;元上都遗址于2011年7月15日将正式向游客开放。2011年8月,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要求,联合国专家对元上都遗址就遗产价值、保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

2012年5月,世界遗产中心发布正式报告,通过了申遗文本中关于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陈述,认定其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保护管理状况完全符合世界遗产的要求,提名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元上都遗址位于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东经116°09′50″-116°11′40″,北纬42°20′40″-42°22′13″。

元上都遗址典型代表

地形地貌

元上都遗址,属于河谷平原、风沙积地,这里地形南高北低,由低山丘陵和沙地沙丘两大地貌单元构成,海拔高度在1265-1281米之间。总体地貌为燕山北麓察哈尔低山丘陵地带,由沙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湿地构成。

气候

元上都遗址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5℃,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7.8℃,最热月平均18.7℃。年平均降水量365 mm,主要集中在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的67﹪。该区域年平均风速3.6 m·s-1,极端最大风速40.0 m·s-1,年平均大风日数72天(风速 ≥ 17 m·s-1),风向以西风为主。

整体布局

元上都城址布局分为宫城、皇城、外城,北面环山,南面向水。

元上都概况

作为大蒙古国统治中心的元朝国都城址,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即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

保存良好的宫城、皇城、外城城墙、整齐对称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建筑遗迹、自然生态良好的草原、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代都城遗址。

文物遗存

外城

外城整体呈曲尺形,围绕于皇城之西、北两面扩建而成,西、北两面墙长2220米,东墙长815米,南墙长820米。 占地面积约288公顷 现存城墙底基宽10米,顶宽2米,存高约为3-6米。外城自西门北侧225米处,斜向修一条东西向的隔墙至皇城北门瓮城西墙,将外城分为皇城以西、以北两部分。隔墙基宽3米,残高0.7-0.8米,顶宽2.05米。 城墙均为黄土夯筑,夯层厚约20厘米左右,薄厚不均,夯实程度不若皇城,外表未有砖石包砌。 共辟有四门,南墙一门,西墙一门,北墙两门。 外城四周围绕有护城河遗迹。

外城

皇城

皇城平面近方形。东墙长1410米,西墙长1415米,北墙长1395米,南墙长1400米。占地面积约164公顷现存高度多在6-7米左右,墙基宽12米,顶宽约5米,向上渐斜收。四墙外侧筑有马面,每面墙6个,共24个。马面底宽12米,凸出墙体约5.4米,现存高度约5.8米中间为黄土夯筑,内外两侧均用自然石块包砌,石墙约厚0.5-0.6米,外侧石块略平整。石砌墙体底部挖有基槽并建有斜坡状墙基。皇城城垣辟有六座城门,南北墙正中各开一门,皇城东西墙对称各开二门。皇城西墙和北墙瓮城门西侧外,发现有明显的河沟遗迹。河沟距城墙约25米,宽约10米。

皇城

宫城

宫城平面近方形。东墙长605米,西墙长605.5米,北墙长542.5米,南墙长542米。占地面积约32公顷四面均存有高度不同的夯土墙体,最高5米,墙基宽10米,顶宽5米。部分墙体存有包砖中间为黄土夯筑,内外两侧包砌青砖。砖墙底部垫有石条或片岩做基础。有东、西、南3座城门城墙外侧挖有闭合壕沟。

宫城

关厢

东关长约800米,并向东北方延伸;南关长约600米,与滦河南面的建筑相连,今河岸还存有连线两岸的石桥基础;西关向西延伸约1000米;北城墙外侧无建筑及街道遗迹,因外城北部为帝王游幸的宫苑之故。在距离北墙一公里以外的山麓,有大片建筑遗迹,多为整齐排列的小型建筑物,有的各自组成一个建筑区,建筑区内有主要干道及小路整齐布局。在这些建筑址内仅可看到用石块垒砌的墙基,地表很少有遗物,仅在靠南边的一些建筑物内见有残瓦及泥塑佛像碎片,应是一座小佛寺遗址。

关厢

铁幡竿渠

刘秉忠初建上都城时,因地多有沼泽,便在山上立铁幡竿以镇水,"铁竿屹立海水竭,卧龙飞去空冥冥"。此铁幡竿所立之山被称为铁幡竿山。元上都西北方的哈登台敖包即为铁幡竿山。在敖包西侧仍保留着铁幡竿的基座。铁幡竿渠就是由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设计修建的。铁幡竿渠在元上都外城西门外450米处又折向东南,在西关大街北侧折向正南入闪电河,渠道宽约50米,存高在2~5米之间,全长近6公里。修筑渠道就是为了保障都城的安全。

铁番竿渠全景 左侧弯曲夯土为铁幡竿渠

墓葬群

概况

砧子山墓地DZXM8清理后的祭台

考古发掘墓葬26座,其中19座没有墓茔,均为土坑墓,平面以长梯形为主,各墓规格悬殊,墓向多为西北向,由于早期被盗,葬式多不清楚。随葬品多寡不一,出土有铜、铁、金、银和丝织品 。上图为砧子山墓地DZXM8清理后的祭台。

砧子山墓葬群

砧子山墓葬群-航拍图

砧子山墓葬群位于多伦县西北的上都河乡境内,西北距元上都古城遗址9公里,是目前己发现的元上都附近规模最大的元代墓葬群,属汉人家族墓葬群。 墓葬群凭依砧子山主峰,在四面山麓缓坡地带约2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成片分布,面积约174公顷,据统计约有近1500余座墓葬。此外,在元上都城南和砧子山墓葬群相连的南屏山脚下,也见有少量墓葬分布。

一棵树墓葬群

一棵树墓葬群位于正蓝旗元上都城址西北约12公里的上都音高勒苏木北面的山湾缓坡之上。属普通蒙古人墓葬群。墓葬群的各墓葬基本分布在两个相邻的地势呈北高南低的缓坡地带,分为两个区,东西相距约1500米。

一棵树墓葬群

1995~1998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三次共清理墓葬26座。墓葬出土随葬品普遍较少,共出土随葬品普遍较少,共出土各类随葬品191件有8座墓无任何随葬品。"墓内随葬品位置因盗扰多不清楚。墓葬出土随葬品普遍较少,共出土各类随葬品191件,有8座墓无任何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亦多寡不一,一般在5~8件左右,最多的有6l件,少的墓仅1件。

主要景点

景点名 介绍 图片 忽必烈铜雕像 铸造于2007年的铜雕像群,高约7.5米、长34米、厚度6米总重量达80吨,分别象征著元上都遗址的750年历史、忽必烈在位的34年、在元上都登基的6位皇帝和忽必烈汗的寿终80岁。这座雕像造型优美、内容丰富,是元世祖一生征战戎马生涯、统治世界、治理天下的宏伟大业的浓缩图。位居中央的便是忽必烈汗。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创建者。忽必烈雕像的右侧是蒙古骑兵的场景,左侧是元朝大臣 ,主要有刘秉忠、马可·波罗、郭守敬、姚枢、八思巴以及波斯的使者。 忽必烈铜雕像

金莲川草原

"金莲川",原名曷里浒东川,每到夏季,川中开满金莲花,远望如同金色的海洋,绵延分布于滦河上游的上都河两岸,东西长60公里,以元上都遗址所在为最宽处,约5-6公里。 金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金世宗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将曷里浒东川命名为金莲川。元宪宗元年(1251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下驻帐于此,广征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 金莲川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既是水清草美的天然优良牧场,又是骑马射猎,避暑清凉的游乐场所,曾经是中国辽、金、元三代帝王的避暑胜地。 金莲川草原

皇城·明德门

是从御道进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门,属皇城正南门,位置皇城与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门道总长24米,宽4.7~5.7米,两侧墙体用青砖垒砌,券顶坍塌,券门处留有高约7米的城门坍塌后的建筑残迹。门外设瓮城,呈长方形,东西宽63米,南北长51米,墙体由块石包砌;瓮城门道长12米,宽3.5-3.8米、正中立有石柱、即将军石,门道两侧现存石质排叉柱和木门柱基石等遗址。 皇城·明德门 宫城·御天门 属宫城南门,居于皇城和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门道为砖石砌筑,门外设瓮城,东西宽60米,南北长27米。元人有"明德城南万骑过,御天门下百官多","御天门前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的诗句。此处当是百官聚集、奉旨听宣之处。考古发现瓮城外东、西两侧有两排建筑基址,推测为百官上朝或候旨时的歇息之所。 宫城·御天门

宫城·大安阁

本建筑基址位于宫城中心,上层为明清时期的喇嘛庙遗址,下层经考古推测为元代大安阁的建筑基址。基址平面呈"凸"字形,东西长36.5米,南北宽30米,基址底部转角处的外缘用规整的条形砂岩围筑。基址西南角处出土完整的汉白玉龙纹柱础,高2.1米,宽0.53米,厚0.52米,雕有精美的腾龙。 大安阁建于至元三年(1266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后,"取故宋熙春阁材于汴,稍损益之,以为此阁,名曰大安。"全阁"飞翔突起,干青霄而矗上",令观者有"神营鬼构、洞心骇目"之叹,元人有"大安御阁势苕亭,华阙中天壮上京"的赞叹,可见其曾经的雄伟与瑰丽景象。 大安阁在元上都用作宫城的"正殿",元朝皇帝经常在这里举行重大的朝政典礼,如皇帝登基、接见外国使者等。此外,包括皇帝临朝、议政、修佛事、与大臣聚会等日常活动也在此举行。这里曾经发生了许多具有世界性或地区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包括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顺帝等五位皇帝登基,忽必烈接见马可波罗,以及南宋灭亡后忽必烈受南宋君主的朝降等重大历史事件。 宫城·1号建筑基址(大安阁)

宫城·穆清阁

该建筑基址位于皇城与宫城中轴线北端的宫城北墙中部,是宫城内体量最大的建筑,据考古研究推测为穆清阁遗址。 穆清阁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曾重修。有元一代,是皇帝宴乐、议事与居住的大内宫殿,元人诗中称其为"北阙"。穆清阁遗址现存台基高约8米,东西宽137米,南北长67米,总面积9180平方米。台基平面呈"凹"字形,其上建有大殿与东、西两翼的配殿,呈"阙式建筑"形式。经对东翼顶部的考古发掘,探明基址顶部曾有大型木结构建筑。 宫城·2号建筑基址(穆清阁)

皇城·东城墙

该城墙总长1410米,中间为黄土夯筑,夯层厚约12-14厘米,内外两侧均用自然石块包砌,石墙厚约0.5-0.6米。大部分墙体保存较好,残高约2.0-5.5米。2002年,曾对皇城东墙的北段368米的外侧墙体及两个马面进行了清理修复。 皇城·东城墙 遗址博物馆 现有元上都博物馆馆舍建筑始建于2007年4月,于2008年4月竣工,2008年7月对外开放。

馆舍建筑功能分为展厅、文物库、业务工作室、办公用房等,基本具备文物收藏、展览、研究、教育、交流及行政办公等综合服务功能,目前有5个展厅。

该博物馆于2011年4月开始对展厅进行重新改造、布展,并完善了安防系统、游客服务设施等,于2011年7月面向公众开放。目前,新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当中。 元上都博物馆馆

遗址价值

这座被史学家称誉为可与义大利古城庞贝相媲美的都城遗址,融合了蒙古文化、华夏文明,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文明阶段。保存良好的宫城、皇城、外城城墙、整齐对称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建筑遗迹、自然生态良好的草原、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 生态环境,构成了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代都城遗址。

元上都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表明,它不仅是一处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游牧文明的发祥地之 一。作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游牧民族的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辉煌壮美、璀璨绚丽的中华 文明和游牧文明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元上都的成功申遗对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样能产生积极影响。每一处中国遗产列入世界名录,都是文化走出去的最好体现。这可以让西方全方位地、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文化、文化遗产和文化政策。

学术研究

国外

义大利《马可·波罗纪行》对上都的宫殿、风俗、宗教等都有详细的描述;记述的"竹宫"在汉文史料里可以得到印证,它就是蒙古包式的大宫帐,蒙古语称失剌斡耳朵(Sira ordo)。马可·波罗关于上都的描写,是比较真实的,它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日本1941年出版的《上都》一书中所附上都内城照片十分清晰,城门门洞和外面用砖包筑的城墙保存较好,这与波兹德涅耶夫在《蒙古及蒙古人》一书中所拍摄的南门照片大体一样,但今天这些遗址遭到严重破坏。《上都》一书,将石田斡之助撰写的《关于元上都主要文籍解题》一文,作为附录附在书末。石田分别将汉文、西文和日文有关元上都的史籍作了简介,尽管仍有缺漏,但它为深入研究元上都提供了方便,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国内

新中国建立的30多年里,有代表性的考古调查报告主要有60年代张郁的《元上都故城》,反映了本世纪50年代元上都遗址的概况。

陈高华、史卫民合著的《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介绍上都城的兴建与衰败过程、城内的布局和上都的行政管理,还对元代皇帝的两都巡幸制度以及上都的宫廷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宗教活动进行论述,使读者可以比较完整地了解上都的历史和它在元代历史中的地位。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元上都的专著,同时也是蒙古史和元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社会经济

叶新民的《元上都的社会经济》从畜牧业、粮食调运和储备、商业和手工业、农业和屯田等方面,论述了上都的社会经济状况。

政治

叶新民考察了元上都官署的设定、秩品、职掌和主要官员的情况,发表了《元上都的官署》(《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驿站交通

元上都的驿路交通十分发达。袁冀写有《元代两京间驿路考释》、《元王恽驿赴上都行程考释》。叶新民的《元上都的驿站》讨论了大都至上都、上都至辽阳行省、上都至岭北行省的驿站,并叙述了驿站的管理和站户情况。陈高华、史卫民在《元上都》第二章里,分别从驿路、东道、西道考察了上都至大都的交通线,并论述了维护两都间交通的措施。

宗教

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证明,上都城内建有佛寺、道观、回回寺、文庙,上都是北方宗教发达和繁荣之地。野上俊静写有《元上都的佛教》,专门介绍了上都佛寺和元代皇帝作佛事情况。叶新民的《元上都的宗教》论述了1258年开平佛、道之争、上都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文庙和其他诸庙。陈高华、史卫民在《元上都》第七章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都宗教活动的内容作了若干补充和修正,尤其对跟随巡幸的宗教人士,专门作了论述。

国际交流

蒙元时期,中外交通繁荣,国际交流频繁。到过上都的外国使者主要有:发郎国使者、马可·波罗、高丽使者,以及波斯、缅甸、印度、尼泊尔人等。

研究展望

通过考古调查工作,基本上搞清了上都城址的建筑规模、布局等问题,并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物。近年来,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上都遗址的郊区地带发现一批石像,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整理有关元上都的文献史料。近年来,一些研究上都的论著,由于大量征引文献资料,使研究工作逐步深入。

继续深入进行专题研究、与元大都、中都进行对比研究。

旅游信息

温馨提示

参观路线

每天9:50及17:30在北京六里桥长途汽车站乘坐客车车(卧铺),票价117元,约8个小时到达多伦县(客车目前仅到多伦县),可在多伦县转乘计程车到元上都遗址景区。

请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夏季请注意带防晒及防蚊虫叮咬药品。



~

参观元上都遗址时有哪些需要留意的细节?
答:参观元上都遗址时,有一些需要留意的细节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个历史遗迹。首先,您可以留意遗址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元上都遗址是蒙古帝国时期的都城,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蒙古族和波斯等不同文化的元素。您可以留意建筑物的屋顶形状、柱子的雕刻以及墙壁上的壁画等细节,这些都是了解当时建筑风格的重要...

去元上都遗址旅行,有哪些适合带回家的旅游纪念品?
答: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是中国历史上元朝时期的都城遗址之一。在这里旅行时,你可以找到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意义的纪念品带回家。以下是一些建议:蒙古族手工艺品: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民族,他们有丰富的手工艺传统。你可以选择蒙古族银饰、腰带、帽子、绣花鞋等传统服饰饰品。

上都镇的名胜古迹
答:上都镇境内有四郎城城址(金、元.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浩雅尔崩布浩特遗址(元代)、大营子遗址(元代)、敖林毛都城址(元代)、哈登台墩台址(明代)、哈辽台墩台址(明代)、阿嘎查墓群(唐代),元代.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元上都遗址位于上都镇东20公里处。

元朝的都城有大都和上都,哪个在先?
答:上都在先。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内蒙古元上都申遗主题为文物遗址草原景观环境为其背景衬托,突出元上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殊的历史地位,进一步阐明元上都处于草原与农耕农牧交错带的历史特点和环境特殊性,揭示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完整性、...

介绍一下元上都
答:城西还有离宫西内,周围十里,建筑以行宫和营帐为主。还有一处方圆25公里的大御花园,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1358年农民起义之红巾军攻克上都,焚毁宫阙,自是未得恢复。元上都最辉煌的时候刚好100年。迄今,上都遗址保存完好,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元上都遗址位于锡林浩特市...

元朝的都城在现在的哪里
答:元朝首都有以下几个:1、上都,是元朝建立后的第一个首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早在忽必烈未即位前的1256年春,他即命近臣僧子聪(刘秉忠)于桓州城东、滦水北岸的龙冈相地建城,以此作为他统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藩府驻地。1258年新城建成后,被命名为开平。蒙古大汗蒙哥去世...

元朝大都中都上都在哪里
答:元上都:城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元朝的都城随着时间的迁移不断地变更,甚至达到一种共存的局面。这其中有的是作为元朝发源地,有的是军事意义,有的则是用来为元朝皇帝避暑之用。元朝以及蒙古帝国时期,一共修建了四处都城,分别是元大都,元上都,元中都。

元上都遗址是在什么时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答:2012年,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2项。

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保护条例
答:第八条 《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是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并组织实施,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第九条 元上都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一)具体组织实施《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和《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二)组织编制...

上都是哪个城市的别称
答: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同年7月,元顺帝从大都逃往上都。1369年8月,明朝大将常遇春、徐达率领的中路大军攻克元上都。上都伴随着元朝失去中原汉地政权而逐渐废弃,蒙古民族退回草原游牧生活,开启了北元时代。上都的全城概况 上都全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组成。周长约9公里,东西20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