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莱文森在麦克卢汉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理论 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和中国时事政治事件

作者&投稿:藩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与北美经验学派和欧洲批判学派不同,作为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派,一反以内容为焦点、透过内容看媒介影响的思维定式,将媒介技术本身当作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把媒介技术及其演进发展看作是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作为当今媒介环境学新锐人物的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是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代表性人物,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和“后麦克卢汉第一人”,他自称是麦氏的私淑弟子。同时,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代表性人物的波兹曼与莱文森有着师承关系。三代学者之间有传承,也有偏离和反叛,更有超越。可见,对莱文森媒介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探讨莱文森在该学派中的学术地位和贡献,也有助于厘清媒介环境学派发展历程和趋势。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对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起点、研究范式进行梳理,试图从宏观上把握媒介环境学派的相关研究。第二,将莱文森的理论放置于媒介环境学派中进行考量,将其理论与麦克卢汉、波兹曼以及对该学派建立影响深远的芒福德进行比较性研究,以期对莱文森媒介理论进行全面准确地评判。莱文森对麦氏理论重新阐释和解读,对技术本质、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演进规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论断,并将媒介环境学延伸至哲学领域。他继承和发扬了波兹曼的社会批评,但是两人在媒介特性、媒介立场以及研究落脚点等诸多方面有着分歧。他吸收了芒福德以人为核心的技术观,架构出自己的一系列媒介理论。第三,本文试图探析莱文森对媒介环境学派发展趋势的影响,回答他的理论究竟是为媒介环境学派提供了新视野还是新修辞这一问题。于是,本文回归到对媒介环境学的整体评价上,寻找该学派的理论难题和理论缺陷,分析莱文森的媒介理论对上述问题是否做出清晰明确地回答,力图加深对莱文森以及整个学派的认识。 可以说,莱文森是技术哲学的范式探究者、电子媒介的研究先锋以及媒介实践主义的代表。他继承和发扬了芒福德、麦克卢汉等人媒介思想,修正与补充了波兹曼、波普尔等人的思想,总结出了“人性化趋势”、“补救性媒介”、知识进化的三阶段论、技术演化的三阶段理论、当代媒介的“三分说”,以及他对媒介技术的态度立场等理论,对媒介的演进和人类的发展持积极乐观态度。但是,他对媒介环境学派所遭遇到的难题并未给出解题答案,并未弥补媒介环境学的理论缺陷,也没有真正为该学派指出一条明晰的前进道路。总之,他的媒介理论只是媒介环境学的一种新修辞,而非为该学派提供研究新视角。

莱文森的理论主要有:  一、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Anthropotropic)理论: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是在模仿或复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
二、“补偿性媒介”(Remedial Medium)理论: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换言之,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完美。
三、“后麦克卢汉”主义(Post-Mcluhanism):莱文森的技术乐观主义扬弃了麦克卢汉的“技术决定论”,认为人可以对技术进行理性选择,人对技术具有控制的能力。

历史时事政治~

#这个时事政治半月谈电子资料有没有用2010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1001)--2010年1月1日更新时事政治和测试更新09年12月;《半月评论》更新09年第24期;《了望时评》更新09年第52期;半月谈时事和小测验更新09年第24期
收集整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资料,本电子书内容分为“时事政治备考学习方法汇总”附录,以及“时政阅览部分”、“半月谈重大时事及小测试”、“时政测试部分”、“半月评论”、“了望时评”、“申论写作模板及范文”、“时政热点精选”、“历年党代会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大事记”九部分,计70000多字、1000多道测试题。可以上网搜索一下“2010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的下载地址

近代的鸦片战争 政治的有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