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是什么意思 程朱理学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可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由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扩展资料:

程朱理学与封建宗法制度、封建道德伦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这一层面上说,人们对封建纲常名教的维护实际上即是对程朱理学的维护。

晚清时期的所谓“理学复兴”主要体现在同治朝及其以前的这段时间。同治朝以后,理学名儒相继去世,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和启蒙思潮的冲击下,程朱理学迅速衰落下去。光绪、宣统年间,宗理学人士无视时代大潮,笃守理学往往与顽固守旧联系在一起,为进步人士所唾弃。

伴随清王朝的灭亡,程朱理学失去了官方哲学的统治地位,对普通民众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也日渐式微。

晚清时期,尽管程朱理学不断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但就整体而言,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意识形态,它仍然受官方的重视,并在民间拥有大量的信奉者与支持者。



程朱理学,亦称为“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其由北宋时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程颢与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时期朱熹集为大成。

程朱理学,基本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等人创立的新儒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创造性地发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学,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程朱理学在南宋并没有多少优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定为官学兴盛以后,程朱理学在日本朝鲜琉球越南影响也颇大。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

程朱理学后世评价

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压制君权的学说,朱子提出理高于势,要求皇帝正心诚意,正是建构了一个高于皇权的理的概念,并以此建立了一整套思想体系,使强权丧失了合理合法性。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一次伟大突破。宋明理学是对早期儒学的继承和发扬,而非退步和否定。褒扬理学的观念认为,理学家在人格修养上继承了孔孟等先人,并且将之发扬。

另外,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但另一方面,另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集权统治的最大的帮手,是阻止社会进步的力量。

如清代思想家顾炎武等批判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而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哲学家如任继愈则倾向将宋明理学看成科学发展的对立面,另外日本战后著名汉学家如丸山真男和岛田虔次则把宋明理学视为使中国近代化过程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具体参看http://post.baidu.com/f?kz=183839829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理学,基本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创立的新儒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创造性地发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学,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越。

程朱理学的‘理’是什么意思。说通俗的话,谢谢~

理的意思是: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一、理的释义
1、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
2、道理;事理。
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
二、字源解说
形声字。玉表意,表示治玉;里表声,里是人们聚居之地,多依地形而建居,表示对玉进行加工也需依玉的纹理进行雕琢。本义是治玉。引申为纹理。
三、组词
私理、律理、乐理、理想、原理等。
四、字形演变(如图)

扩展资料:
一、私理 [ sī lǐ ]
私自创设的理法规矩。
二、律理 [ lǜ lǐ ]
规律在意识中的反映。规律是客观的,是在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共性,而律理则是主观的,是这种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共性在主观意识之中的一种能动的反映。
三、乐理 [ yuè lǐ ]
音乐的一般基础理论。
四、理想 [ lǐ xiǎng ]
1、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
2、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
五、原理 [ yuán lǐ ]
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请问这四个字的意思是什么?
答:汉朴流徽。这应该是附庸风雅之人改自“理朴流徽”(涉及宋朝朱熹的“程朱理学”,清朝戴震的“徽派朴学”)。汉是繁体字,朴又是简体字。可见书者文化水平并不高。至于含义也就别费心思去深究了。【小知识】朱熹 朱熹,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宋朝著名的理学家和思想家。朱熹一生仕途多坎坷,潜心治学...

成语程什么什么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程 (7个): 锦绣前程、日夜兼程、各奔前程、万 *** 程 昼夜兼程、议事日程、锦片前程 ()()程() (5个): 悬石程书、计功程劳、以铢程镒、衡石程书、计日程功 三 程什么什么什么的成语 程门立雪: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程门飞雪: 程:宋代理学家程颐。回...

程朱理学的‘理’是什么意思。说通俗的话,谢谢
答:理的意思是: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一、理的释义 1、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2、道理;事理。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二、字源解说 形声字。玉表意,表示治玉;里表声,里是人们聚居之地,多依地形而建居,表示对玉进行加工也需依玉的纹理进行雕琢。本义是治玉。引申为纹理。三、组词 ...

朱熹的介绍
答: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补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

程朱理学理是万物本源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就是生命万物皆生于水。水孕育了生命

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是什么意思
答:显而易见,主要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科学之真”是可有可无的。显然,“格物致知”包括认知的方法和认知的目的两层。就认知目的而言,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理论是有局限的。单就观点:不求“科学之真”而言。就凸现了学说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求科学之真。但是朱熹的观点就认知的方法而言,对...

理学是什么意思
答:许多前贤大儒在评价宋明理学时经常说理学是“儒表佛里”、“阳儒阴释”,因为尽管宋明理学所说的是儒家思想,所使用的是儒家术语,但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 “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强调理...

儒学,程朱理学,以及王陆心学之间的关系.
答:明代:理学的式微与心学的崛起理学的官学化及其式微过程 朱元璋尊崇儒家思想的实际内容,其实只是程朱理学。早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就下令在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中,一律采用程朱一派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标准注本,竭力提高程朱理学在官方学说中的地位,致使程朱理学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正如陈确听说,"世儒...

封建理学是什么意思?
答:3、元朝的吴澄、许衡、刘因、 郝经、姚枢,廉希宪,张文谦,刘秉忠、赵汸、汪克宽、华幼武、吴海、戴良、李祁、张宪、梁寅、苏天爵、张昶等;4、明朝的陈献章、湛若水、王守仁、朱得之等。5、广义上,包含三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二、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 “二程”(程颢、程颐兄弟)、...

程朱理学中的“道在气先”是什么意思?
答:程朱理学中“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