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稳定性综合分析与评价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减轻灾害措施

作者&投稿:单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定量化评价指标的选定与分级

本次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以孙叶、谭成轩所著《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所列评价指标为依据,选择6项评价指标,按照定量化判别要求,总得分均为10分,分别分配权重、分档取值,确定其得分标准和划分等级(表2-3)。

表2-3 评价指标权重、分数线与相对稳定的等级划分综合

续表

(据孙叶等,2001,略加修改)

二、区域稳定性特征分析

1.表层地壳结构与岩土力学性质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壳由鲁东、鲁西两大地质块体组成,其分界位于著名的郯庐深大断裂中段沂沭断裂带。东部的鲁东断块主要为山区、丘陵地貌,西部的鲁西块体主要由鲁中的泰、沂、蒙山区和华北平原东北缘的鲁西沉积平原构成。从现代构造性质分析,西部及北部(主要是渤海及其西南沿岸区)的华北平原断陷区是现代裂谷构造,而且鲁中、鲁东上升的山区为裂岭构造。虽然两大地质块体有着不同的发育历史和结构特征,但其地壳厚度、深部介质层状结构及其物性条件并无很大差异。在上述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东、西两大块体沿着尚未愈合的沂沭断裂带挤压扭动,并伴随不均匀的升降差异活动。同时块体内部产生不同程度的破裂,引起已有的或正在产生的北西与北东向两组断裂的新生活动,两组断裂构成一幅网格状图像,在两组断裂交叉部位的一侧还形成了一些三角形断陷盆地。

2.深部地壳结构构造与深断裂

该地区大致以沂沭断裂带为界,鲁东地区为重力高值区,鲁西地区为以泰安、沂源为中心的重力低值区,沂沭断裂带总体处于鲁东重力高和鲁西重力低的交接部位。总体处于重力高值区,潍坊以北则显示重力高背景上的局部重力低值异常,重力异常总体展布方向和形态与济阳盆地相同。

3.地块升降与现今地壳活动速率

鲁西、鲁东隆起部位仍以上升为主,上升速率一般为1~2mm/a,胶东半岛荣成-青岛间上升速率较大,为3mm/a。沿沂沭断裂带为一相对下沉凹槽,年速率为0~1mm/a,并在沂水一带形成鞍部。

4.断裂及其活动性

由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主要断裂构造形迹分布图(图2-1)和半岛城市群地区主要断裂构造表(表2-1)可以看出:

济南一带有长清断裂、蒙山断裂、文祖断裂、白泉庄-五色崖断裂、金山-姚家峪断裂等,其中以文祖断裂为主要断裂,影响范围较大。

淄博一带有金山-姚好雀家峪断裂、淄河断裂、上五友判早井断裂、九山断裂、益都断裂,还有摩天岭-大山背斜、送树岗-大罗聿复向斜、鲁山-黑坊-快堡复向斜、鲁山-石槽-张家哨向斜(局部)。其中对该区起关键影响的断裂有淄河断裂、上五井断裂、益都断裂。地面表层有明显的镶嵌结构,构造较复杂。

潍坊一带集中了山东半岛几个较重大的断裂,即沂水-汤头断裂、安丘-莒县断裂、昌邑-大店断裂、安丘-莒县坳陷。主干断裂带与结构复合部位,构造复杂。

青岛、日照一带有山相家-郝官庄断裂、百尺河-廿五里夼断裂、瓦店铨园断裂、张仓断裂、市美-日照断裂,其中以后者影响为最,表层属碎块结构,构造中等发育。

5.现今地应力与能量

现代构造力场是地壳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的基础,华北地区现今处于以北东东向主压应力、北北西向主张应力近水平作用的应力场之中,且应力场方向和状态基本稳定。华南地区应力场方向有所不同,以北西西向挤压和北东东向引张作用为其基本特征,力的作用方式亦近乎水平。华东地区介于华北、华南之间,主压应力场方向为近东西向,主张应力场方向为近南北向,力的作用方式接近水平且比较稳定。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位于华北地区南部、华东地区北缘,应力场主要沿袭华北地区特点,但已受到华东应力场的某些影响,主张应力场方向较华北北部地区稍向东偏,主压应力轴平均为80°左右,而主张应力轴约350°,应力状态基本稳定,作用方式接近水平。现今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区域主干断裂的交角均大于55°。

6.主要内动力地质灾害

地震烈度是评定地震震动和破坏强弱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其影响因素多而复杂,但主要是受地震震级、震中距离及地基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震源深度、错动方式、地质结构、地形及地下水埋深等也影响和控制着地震烈度。

从国家地震局地震烈度区划(表2-4)上可以看出,研究区冲稿烈度区划为Ⅵ度和Ⅶ度,其中垦利—东营—博兴—周村一线西北为Ⅵ度区,该线西南至高密以西位于郯庐强震构造带上,为Ⅶ度区;莱州—招远—福山—乳山一线东北地区为Ⅶ度区,该线西南至高密地区为Ⅵ度区。

表2-4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各市地震烈度分布

三、区域稳定性模糊综合分析与评判

1.评价对象集、因素集和评价集

以主要构造断裂与新构造运动为分界线,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划分出19个区域作为评价单元(图2-5)。

图2-5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分区略图

2.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

评价因素集中每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各个评价因素在综合评价中占有不同的比重即权重,根据《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孙叶等,2001),对评价指标权重分配如下:

1)表层地壳结构与岩土力学性质(F1),权重分配为17%。

2)深部地壳结构构造与深断裂(F2),权重分配为13%。

3)地块升降与现今地壳活动速率(F3),权重分配为10%。

4)断裂及其活动性(F4),权重分配为20%。

5)现今地应力与能量(F5),权重分配为15%。

6)主要内动力地质灾害(F6),权重分配为25%。

因此,权重向量为:A={0.17,0.13,0.10,0.20,0.15,0.25}。

3.各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在对地壳稳定性评判中,采用0~1之间的数来反映第j个影响因素对评价集中不同级别的影响程度(隶属度)。同一指标随数值变化,其隶属同一级别的隶属度也随着变化,而同一指标数值隶属于不同级别时隶属度也不同,由此,建立了代表隶属度和指标数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即隶属函数。评价指标中的连续变量的分布特征确定所采用的隶属函数应为正态分布函数。

根据6项主要评判指标,按照判分标准分别获得各个评价区的总体质量矩阵及得分,见表2-5。

表2-5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地壳稳定性待评区总体质量矩阵一览

4.区域稳定性模糊评判

按照不同稳定等级的隶属度值,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级判定,见表2-6。根据各评价区相对稳定性模糊评判计算结果,绘制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图,见图2-6。

依据最大权重原则,计算地壳稳定性各等级在8城市行政区域中所占的比例,从而得到山东半岛城市群8城市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图表,见图2-7和表2-7。

表2-6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壳稳定性等级判定

Ⅰ:稳定区;Ⅱ:基本稳定区;Ⅲ:较不稳定区;Ⅵ:不稳定区。

表2-7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8城市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

图2-6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

图2-7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8个城市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

四、区域稳定性评价结果

归纳以上分析,可获得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震环境及其区域地壳稳定性的总体评价结论如下:

(一)区域地震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

1)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位于华北地震区东南隅,主要处于郯庐地震带内,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达7级。

2)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遭受的地震破坏和影响既来自本区5级以上地震,也来自周围地区,特别是郯庐地震带的7、8级地震有波及,历史上个别地区的最高地震影响烈度达Ⅹ—Ⅺ度,部分地区达Ⅷ—Ⅸ度,其他大部分地区达Ⅶ度,是地震影响烈度较强的地区。

3)预测该区未来50年内仍有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局部地区最高地震烈度可达Ⅶ度。

4)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的中部、北部是未来地震加速度峰值的高值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讲是具有更高地震破坏力的地区,应该在经济建设的城市规划中特别重视防震抗震工作。

(二)区域地壳稳定性综合分析与评价

在对该区域地震环境与地壳稳定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和控制该区地壳稳定性的六大因素,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该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

1.区域地壳稳定区(Ⅰ)

区域地壳稳定区为济南市。济南市位于泰山山脉以北,在大地构造上南部为鲁西台隆鲁西拱断束,北部为华北台坳济阳凹陷。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低山丘陵区,海拔高程一般为500~1000m,北部为山前平原区,海拔高程为25~32m。分布有广饶、肥城断裂,西邻聊考断裂带,处于济南单斜断块构造内,基底为泰山群变质岩,盖层为古生代地层,断层不太发育。济阳以北为坳陷区,沉积较厚的新生代松散层,仅分布有古近-新近纪活动断裂。区内除在长清、平阴发生过5、5.5级地震外,地震较少。因此认为,济南总体为一稳定区,长清-平阴、济阳附近为基本稳定区。

2.区域地壳基本稳定区(Ⅱ)

区域地壳基本稳定区的城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和淄博。

青岛地区新构造时期的断裂活动强度与幅度随着时代变新愈来愈弱,第四纪以来,在总的间歇性上升的背景上,北东向断裂某些段落在中更新世产生较弱的运动。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地震资料的分析研究,在青岛市地区没有发生过MS≥5级地震,而弱震在市区周围零散,均为一些2.0≤ML≤2.9的地震。因此,本区总体断裂构造活动水平不高。

烟台周边(含海域)地区NNE和NWW向两组新生代以来的活动断层发育;第四纪活动断裂以鲁中NE向沂沭断裂及NWW向海域烟台-长山岛-渤海断裂规模大、活动性大。而烟台周边隆起区内第四纪活动断层规模较小。根据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及所反映的地貌形态、物质组成的特点,除黄县断陷盆地外,烟台地区大部分为较稳定的缓慢上升的低山丘陵区,其南部、北部在运动形式及活动幅度上又有所不同。烟台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基本上继承了以东西背斜为基础长期上升的特点,但北侧较南侧上升强烈,并因北西向断裂的活动,使整个地区由北东向南西掀斜式上升。沿海地区海蚀台地、夷平面的多级性,说明了这些掀斜式上升具有间歇性和颤动性的特点。

威海市和淄博市总体上新生代活动断裂不发育,弱震密度低。

3.区域地壳较不稳定区(Ⅲ)

区域地壳较不稳定区为东营市与潍坊市地区。该区大部分地区属鲁西北平原。区内发育数条古近-新近纪、第四纪活动断裂,相互切割、交汇、错开,如广南断裂、益都断裂、淄河断裂等。区划地震裂度Ⅵ,局部Ⅶ,历史上发生过5级地震,弱震密度高。

4.区域地壳不稳定区(Ⅳ)

区域地壳不稳定区域为日照市地区。该地区受郯庐断裂带的影响,弱震活动频繁,预测有6级地震发生,地震区划烈度为Ⅷ度。区内包括昌邑-大店断裂、沂水-汤头断裂、安丘-莒县断裂,总体呈NNE向展布,且存在第四系隆起或断裂水平与垂直位移现象,有第四纪活动断层,局部地壳莫霍面埋深较浅。



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采用概率分析法来对三角洲海岸稳定性进行分析。其原理就是把该区域所有14个区段按年均侵蚀速度大小(“-”为延伸,“+”为侵蚀,“0”没有变化)进行排序(表3-3)。然后把排完序的区段按照下面公式计算:

黄河三角洲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式中:p为概率;n为按速率大小所得的排序数;m为总区段数。
得出各个区段发生侵蚀的概率p(表3-4,图3-8)。得出的概率从小到大依次为延伸—不变—侵蚀,这样的侵蚀程度基准。其中p=0.333333333 表示海岸线基本不变。p值越高遭受侵蚀的程度越厉害。

表3-3 各区段1986~2004年平均侵蚀速率排序 Tab.3-3Ranking of average erosional rate of each section from 1996~2004


表3-4 各区段发生侵蚀的概率 Tab.3-4 Erosional probability of each section


图3-8 各区段受侵蚀的概率

Fig.3-8 Erosional probability of each section
按照p值大小把海岸线侵蚀分为8个等级(彩图7;表3-5):0~0.10为I级快速延伸;0.11~0.20为Ⅱ级中速延伸;0.21~0.30为III级慢速延伸;0.31~0.40为Ⅳ级无侵蚀;0.41~0.55为Ⅴ级轻度侵蚀;0.56~0.70为Ⅵ中度侵蚀;0.71~0.85为Ⅶ级重侵蚀;0.86~0.99为Ⅷ级严重侵蚀。

表3-5 海岸线各区段稳定性 Tab.3-5 Stability of each section

海岸线遭受侵蚀的等级示意图,表示了该区域海岸稳定程度,等级越低说明该段正在向海洋推进进行造陆,等级越高说明正在遭受海洋侵蚀,对沿岸工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应该利用各种方法加以维护。在彩图7上可以看出整个刁口地区遭受着侵蚀,而河口地区向海延伸,延伸速度从河口向两边减小。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就是李四光教授“安全岛”理论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即在不稳定区域或构造活动区寻找相对稳定地块,进行工程安全建设,对地质灾害进行合理安全设防,以达到安全合理、节约建设、减灾防灾的目标。近50年来,我国地质力学工作者刘国昌、谷德振、陈庆宣、胡海涛等人,均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和分支学科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
中国地质环境复杂,活动构造较多,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总体看来,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了对全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和分区获得定量化认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减灾防灾,下面将在现今活动的主要构造体系与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和中国内动力地质灾害分区研究的基础上(图3-3),结合构造现今活动性划分待评区,选定6个评价指标,分配权重如下:①表层地壳结构与岩土力学性质,权重17%;②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权重13%;③地块升降与地壳现今活动速率,权重10%;④断裂及其活动性,权重20%;⑤现今地应力与能量集中程度,权重15%;⑥主要内动力地质灾害(表3-1)的破坏程度综合划分为4个等级,权重25%。
依此建立各待评区总体质量矩阵,进行模糊数学计算评判。按照规范对区域地壳稳定性划分相对稳定等级为:相对稳定、相对较稳定、相对较不稳定和相对不稳定四个档次。计算结果结合不同构造分区特征,编制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概略分区图(图3-4)。其主要特征如下:

图3-4 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略图

(1)全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划分71个待评区,经计算结果确定:相对稳定区31个,相对较稳定区22个,相对较不稳定区15个,相对不稳定区3个。
(2)通过全国稳定性概略分区的六项指标内容的确定及其权重分配情况,可以看出:全国是以构造稳定性评价为主,配合岩体、土体介质条件;根据现今地壳运动状况,结合A近活动和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进行地壳活动性评价和判定。为了判定区域稳定程度,在分析地壳活动性与地应力场的同时,又全面落实到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方面,并使之获得较高的权重。
(3)分区中对我国内动力地质灾害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以地震灾害为主,对1990年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进行了分析。同时,考虑了地下坑道变形、煤瓦斯突出、冲击地压、钻孔套损、地下热害等,加强了地下稳定性变化的评判;对现今地壳形变可能导致灾害的发生,现今断层位移活动,构造地裂缝等灾害,也进行了分析评判。因此,在全国分区中划分出:与煤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地下热害、坑道变形、钻孔套损等地下灾害有关的区、带,诸如松花江相对较稳定带 、辽沈相对较不稳定段 、太行山相对较稳定带 、华蓥山相对较不稳定带 、罗霄山相对较不稳定带 ,以及祁连山相对较不稳定带 等。这些地带都启发我们应该考虑地下深处与地表附近的区域地壳稳定性存在着变化,在地下工程建设或地下矿产开发前,应该充分重视区域地壳稳定性随着深度的变化规律状况,否则容易造成意外重大灾害损失与人员伤亡[22-37,54-70]。
(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在减灾中的应用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主要根据李四光教授的“安全岛”理论及其倡导的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研究方法,在考虑各种类型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体和土体介质条件、人类活动,以及与工程建筑物的相互综合作用和影响等因素,综合评价研究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相对稳定程度,实现减灾、防灾和安全建筑服务的目标[1~01]。
1.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减灾与防灾
现以西安市城建规划为例进行讨论。西安市区发育着多种严重的地质灾害,而以地裂缝、地震、地面沉降、沙土液化等为主,其中地裂缝灾害最为严重,经常成带摧毁大批建筑物,甚至引起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是否需要搬迁的疑虑问题。经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确认市区属于相对不稳定区,为此进行稳定性小区划研究(属区域地壳稳定性大比例尺评价范畴),目的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合理部署城建规划,保证安全建设。市区稳定性小区划研究,首先在重点研究地裂缝成因机制、时空分布、活动规律及其发展演化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面沉降速率、断裂活动性、古河道沙土液化特性以及人工堆积土等诸因素,采用数学地质方法评判。并按照不同稳定程度划分为:相对不稳定区(又分为A、B、C三个等级)、相对较不稳定区、相对次较不稳定区和相对次较稳定区,共计175个单元(区段)。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原则,编制城市规划布局建议图(图3-5),小区划综合评价将土地分为4大类7个亚类:
Ⅰ类:可供高层建筑用地,按地震基本烈度Ⅶ度设防。
Ⅱ类:可供高层建筑及重要工程建设用地,按Ⅷ度设防。
Ⅲ类:分为2个亚类。
Ⅲ1类:可供重要工作建设用地,按Ⅷ度设防,将增加工程投资;
Ⅲ2类:可供一般建筑用地,应尽量避让隐伏地裂缝。
Ⅳ类:分为3个亚类。
Ⅳ1类:可建一般建筑,必须避让地裂缝;
Ⅳ2类:宜作绿化地带、游乐场、平房居民用地;
Ⅳ3类:地裂缝现今活动地带,不宜建筑地段。

图3-5 西安市城建规划建议示意图(据陕西地矿局)

稳定性小区划研究结果:Ⅰ、Ⅱ、Ⅲ1类,三者共占全市区总面积的65%;Ⅰ-Ⅳ1类者共占80%以上;仅有不到20%的土地不宜作为重要建筑用地。由此可以基本上满足了城建安全建设用地的需要,为减灾、防灾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提出了具体建议[17-34]。
2.工程建设中的减灾与防灾
以深圳市城市供水输水隧道工程选线为例进行讨论。深圳市和香港为解决城市人口的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实施东水西调,开挖50km长的隧道输水工程。由于隧道计划穿过莲花山活动断裂带的北支——深圳主干断裂带,在长约20km的地段要穿过十几条区域性主干断裂。水利设计部门要求进行构造稳定性评价,提供主要断裂在50年内最大的位移量和4处深埋隧道地点的地应力状态,为输水隧道的选线方案提供依据。其主要目的是防止隧道工程变形与活动断层灾害、预测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及优选工程设计方案。
作者根据李四光教授现今构造应力场的思路,在区域构造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开展7个孔位的地应力实测,配合区域岩石力学的多种实测数据,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研究成果等,进行平面及三维构造应力场模拟实验,使二者实验结果互相校正核实,编制输水隧道的现今地应力状态分布变化图(图3-6)。并利用市区布设的断层位移测量站1985~1991年的活动断层位移趋势数据,定量计算了输水隧道穿越主干断裂位置的断层位移量级。为输水隧道工程的选线和减灾、防灾提供了具体数据[1-10]。
左上角镶图的东端与下图的西端相连接;中间的图为一、二级主要断裂现今位移量级变化及其内部应力状态平面图;下图为三维构造应力状态与岩石力学性质分区示意图。

图3-6 深圳市东水西调输水管线附近现今构造应力场综合分析图

经区域地壳构造稳定性评价,输水工程的西段和北段主要属于相对稳定及相对较稳定区段;中段和东段主要属于相对较不稳定区段,其中包括部分相对不稳定地点。主要结论如下:
(1)相对不稳定地点主要由于岩石力学性质的不稳定所致,如断层构造岩及地应力处于拉张状态等。
(2)输水管线经过处,断层现今最大位移速率属中等量级,活动速率<1mm/a,50年累计位移量小于20mm或小于40mm。断层内部位移速率中等,属低最大剪切应力、低应变能量级,少数地点安全度偏低。
(3)4处深埋隧道地点,最大水平剪切应力小于1MPa,三维最大剪切应力小于2.5MPa,隧道轴向与最大水平主压应力轴向交角主要为20°~30°和40°~50°,少数为70°~80°。现今地应力状态分布变化表明,输水隧道总体为较安全状态。
(4)经地震基本烈度复合分析计算,表明输水隧道大部分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峰值加速度区内,少数在Ⅵ度区。
3.其他方面应用
区域地壳稳定性稳定性评价研究,除了在上述城市规划建设和工程选线、选址(包括核电站、大型水电站选址等)以外,还可以在更多的方面发挥作用,为各种建设事业、矿产的寻找、扩产开发中的增产和减产以及采矿中减灾和防灾等也都能发挥作用[1725]-。
(1)区域地壳稳定性与石油天然气的运移集中和分散
石油天然气包括煤层气与其他气态和液态矿产,都是在运移过程中,在某些适合储存的地质构造部位集中成矿,成矿部位必定是区域地壳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如果某构造应力场发生重大改变,例如在其附近发生强烈大地震,则部分油气资源就可能发生再次迁移到合适的相对稳定性更好地段聚集。例如在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后期间,华北广大地区包括渤海周围的油田,石油产量都骤然发生急剧变化,总产量出现大起大落。海城地震前一年(1974年),石油产量明显增加;1975年产量达到高峰值,其中兴5井增产23倍,震后恢复正常。1976年唐山大震前半年,石油再次增产约18倍,采取人工放喷减压才使异常中断。这时一些非生产井甚至出现突发喷油自溢现象。与此相反,有些生产油井则突然产量大减,个别油井甚至采不出油来,表明原来储存集中的油气发生迁移了。由此可见地壳稳定性状态与液态气态资源运移、聚集和分散具有密切联系,对开采过程中的稳产高产也具有重要影响[50]。
甚至塑性较强的煤炭,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发生塑性流动迁移。例如湘西一带经常开采的“煤脉”,便是填充在裂隙中的煤。煤脉一般厚几至几十厘米,长几十至几百米不等,显然,它们是受到地应力作用,发生塑性流动迁移,聚集成为煤脉。其中部分煤炭在受力迁移过程中,已经石墨化、沥青化。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对部分矿产的运移、集中和分散(造成灾害)均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2)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与矿产开发中的减灾与防灾
目前我国矿山开发设计中,尽管已经开始重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但在有些方面尚未得到落实。目前我国许多矿山灾害包括矿震、煤瓦斯突出、岩爆、坑道变形、采油钻孔套损、矿井热害等等,多数在建矿初期没有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没有对矿区灾害进行预测评价,以致矿山设计和开发后,发现地质灾害时,由于缺少减灾抗灾的必要能力和条件,不得不重新补做这些工作。例如对地下热害估计不足,坑道断面过小,不能满足大量通风散热的要求。又如对矿震强度估计不足,坑道加固和生产设施安装对抗震设防措施不够,导致破坏停产;甘肃金川镍矿,曾因坑道变形灾害,长期不能正常生产;天津大港的港西油田在5号断层附近,上盘套损油井达30口以上,占两盘总井数的64.7%,而位于下盘的油井则较少损坏。查其原因,是在不合理采油的情况下,使原来不活动的5号断层附近,人为诱发活动,导致大批穿过断层面的采油井孔均发生套损破坏。我国各处油田生产井套损灾害严重,截至1988年,大庆油田套损井达1400口以上;吉林扶余油田至1989年套损井占总数的39.1%;天津大港的港西油田,至1989年统计套损井占井孔总数的40.5%,造成重大损失。如果充分考虑区域地壳稳定性变化规律,钻井在采油中采取使地块呈现均匀平衡的动态,较好地保持局部地块的相对稳定,定能大大减轻相关的灾害损失,甚至可以防止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恶化的趋势,保证采矿的稳定高产,同时会降低开采成本[17-30]。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答:分析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失稳的力学机制、变形破坏的可能方式及工程的综合功能,并对边坡的成因及演化历史进行分析,以此评价边坡稳定状况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该方法的优点是综合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快速地对边坡稳定性做出评价和预测。常用的方法有: (1)地质分析法(历史成因分析法) 根据边坡的地貌形态、地...

湖南省主要活动构造及稳定性分区评价
答:以第一地震周期最大地震是活跃阶段结束前19年发生,因此在第二地震活动周期本活跃阶段结束前的地震危险性不可低估。 (三)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从地震时空分布规律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省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可能有增高趋势,但在短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根据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提供地壳、上地幔结构构造特征...

围岩块体稳定性分析
答: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临空面的出现,加之较为复杂的岩体结构及地应力和地下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就有可能形成规模不等的不稳定块体,从而危及硐室的安全和稳定。因而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预测出在隧道围岩体中可能形成的危岩体的形态,并评价其稳定性,这对工程的安全、顺利施工有着重要的意义。 9.1.1 隧道围岩块体坍...

边坡稳定性评价和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区别
答:边坡稳定性评价和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区别是概念不同。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对边坡地质条件、地形特征、水文气象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判断边坡的稳定性状况,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边坡加固或治理措施的一种方法。而边坡稳定性分析则是根据工程力学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对边坡进行静力分析、动力分析、破坏机制分析...

岩溶区土洞地基稳定性分析
答:岩溶地基的稳定性是岩溶区工程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工程造价等。目前,对土洞地基稳定性的评价,定性评价较多,定量评价较少。定性评价主要是根据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定性分析土洞地基的土层性质与结构、地下水、岩溶发育程度等因素对土洞稳定性的影响。定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①根据土...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答: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采购 地图 更多 搜索答案 我要提问 百度知道>提示信息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返回首页 14秒以后自动返回 帮助 | 意见反馈 | 投诉举报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23】1034-029号 ©2023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知道协议 ...

综合性评价方法
答:众所周知,北山-阿拉善和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地区分别位于荒漠、戈壁和草原地貌景观区,工作区内区域地质调查,科学研究和找矿勘查工作程度均较低,人烟稀少、气候条件恶劣和野外工作条件较差,因此,要在短时期内实现找矿勘查的重大突破,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单靠传统的找矿勘查思维和常规的评价手段是完全不可能的。在...

地质灾害稳定性及危害性评价
答:一、稳定性评价 根据近年来初步调研,对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工作尚未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拟采用演变(成因)历史分析法进行定性评价。1.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的原则 依据地质灾害体所处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的演变阶段和发展趋势、促进地质灾害演变的主导因素等方面,综合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将地质灾害...

边坡稳定及加固的分析与研究?
答:工程类比法是通过结合自身工程结构实体的现状以及地质环境等,和与此具有同等或相似的地质环境的结构实体进行对比归类,而得出的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由此方法得到的稳定性分析结果具有较大的工程可实践性,是现在利用的比较广泛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2)定量分析法:极限平衡法是根据边坡上的滑体或滑体分块的力学平衡...

海岸带地质环境质量与适宜性综合评价及综合开发利用对策和建议
答:其中,威海市区所辖海岸带属于基岩海岸,地下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地下水环境问题属于轻微,但有风暴潮灾害存在;海阳、莱阳与即墨所辖海岸带情况基本相同,属于平原丘陵区,区域稳定性属于稳定区,地下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地下水环境问题较轻微,无风暴潮等灾害存在,其他地质灾害也比较轻微;青岛市区所辖海岸带属于基岩海岸,区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