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舍利子么 然后什么是舍利子 舍利子是怎么来的?现在世界上有哪些舍利子之最?

作者&投稿:贯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陀舍利是指佛陀火化后的遗物,其骨舍利,其色白;发舍利,其色黑;肉舍利,其色赤。《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及“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因为象徵著“遗教不灭”,并具有灵验性,佛陀舍利就成为佛门传世的圣物。

【舍利来历】

世尊佛陀将涅盘前的事迹都记载在《大涅盘经》,经中叙述了佛陀涅盘的经过,其它相关经文包括了《大善见王经》等经书。

佛陀是在公元前544年在库系那拉(Kusinara) 涅盘。当时佛陀的圣骸供十方众生瞻仰了六天后,在第七日,被火化。火化的火焰被清香的净水熄灭,火化处被受守护七日。这七内佛陀十方众生都前来火化处朝拜。火化之后的佛陀舍利子经由香性之婆罗门分给以下之八个国王:

⒈拘尸那城 2. 摩羯陀国 3. 毗舍离国 4. 迦毗罗卫国

⒌遮罗颇国 6. 罗摩伽国 7. 毗留提国 8. 婆罗国

香姓婆罗则保留下来用于平分佛陀舍利的容器。获得佛陀舍利子的国王后来各自建立舍利塔安置供养这些佛陀舍利子。



【舍利】

第一枚佛祖舍利

隋文帝杨坚以印度的护法王(佛教称为转轮法王)——阿育王为榜样“弘法护教”。阿育王所建的84000塔,是在同一日修起的,于是,仁寿元年(601年)6月13日,在隋文帝60岁生日的这一天,下诏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供养佛舍利。钦定10月15日午时,30州“同下”(舍利入石函)。当时的泾州属长安门户,京畿之地,14粒舍利于公元601年10月由高僧送到泾川,在大兴国寺建地宫,置函,供养。公元690年9月9日,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神圣皇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对以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很崇敬,于同年7月将其颁行天下。公元690年10月,武则天又敕令两京(长安、洛阳)、各州都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总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讲解《大云经》。泾州大云寺选在在大兴国寺遗址上建塔立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女皇敕建大云寺之举恰与佛祖舍利相遇,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巧合,于是请金银器制作大师,选宝石珍珠,做成铜、银、金棺椁,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镌刻清楚朝代地点数量,入砖筑地宫,建塔立寺。

   

第二枚佛祖舍利

(唐仿制影骨)

1987年5月8日22时20分,考古工作者启开珍藏于地宫汉白玉灵帐中的盝顶铁函。铁函上锁着大铁锁,上

第二枚佛祖舍利

面锈迹斑斑。原来开启八重宝函,是完全按照碑文的记载来进行的。但是,这只奇异的大铁函,碑文却没有任何记载。为了稳妥起见,在两日前的一个夜晚,在扶风县医院的X光机下对它进行了透视,只发现其中有异物,但由于铁函锈蚀严重,专家们反复“会诊”,也难确定。启开厚厚的函盖。铁函内有一个木盒,已经腐烂,被红黄二色泥土紧紧固定于函中,盒下为糊状物,检验不清。启开木盒,盒内是彩绢,整整9层,层层花色各异。当取开最后一层彩绢时,发现鎏金银棺。银棺状如棺木,前端雕五彩花冠一顶,中间两只拖着长长尾巴的凤鸟,正在并头齐飞,后端饰云头纹。在小小的前端银档板中间开着两扇精致的小门,挂一把小巧的金锁,左右两面门扇上各镶三排9颗小金钉,门扇上各雕一执幡童子,童子头上有彩云数朵。银后档上雕一对披发金毛狮,银棺身左右两侧棺板上,各雕一位守卫银棺的金刚力士,左执剑、右执斧。整个小银棺置于一座雕花的金棺床上。棺床前后分别有五座壸门(门形似月),左右两侧是雕花帘帷。第二枚舍利就置于鎏金银棺内,专家们将其命名为“特级二号”。

第三枚佛祖舍利

(佛指真身灵骨)

第三枚佛指舍利

1987年4月21日,在地宫后室北壁秘龛内,发现一只锈迹斑斑的铁函,打开铁函,里面是一枚45尊造像盝顶银函。上面放着两枚硕大的水晶随球,还有二枚雕花白玉指环,二枚雕花金戒指,一串宝珠,数条绣花绸绢。45尊造像盝顶银函为正方体,长、宽、高各17厘米,函盖、函身雕工极为精致。函身下沿錾刻“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真身宝函”。45尊造像盝顶银函内放置银包角檀香木函,函顶、函身均包裹银雕花包角,以平雕加彩绘手法雕满各种花卉。上系银锁、钥匙一副。银包角檀香木函内为嵌宝石水晶椁子。椁盖上镶嵌黄、蓝宝石各一枚,体积硕大,眩耀夺目。

椁盖雕观世音菩萨及宝瓶插花,椁身四面皆雕文殊菩萨坐像及莲座、花鸟。水晶椁子内是壸门座玉棺。这里面又是一枚佛指舍利。根据出土的先后顺序,专家们将其命名为“特级三号”,

经鉴定系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这枚舍利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

第四枚佛祖舍利

(唐仿制影骨)

5月10日23点,第四枚佛指舍利很快在阿育王塔中发现了。阿育王塔,全称汉白玉浮雕彩绘阿育王塔,由塔刹、塔盖、塔身、塔座四部分组成。铜铸塔刹,葫芦状,安置于盖心。塔盖为九层棱台,由上而下逐渐变

第四枚佛祖舍利

大,每边刻一圈如意云头二方连续图案。塔身为四面,四角有立柱。每面中心设门,门上有四排乳钉,各24枚,门设司前,有锁。每个门扇上各有一尊菩萨。塔座为须弥座,座的台缘均刻流云纹。塔内放着一座宝刹单檐铜塔。铜塔为模铸成型,平面呈方形,分作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有弧形踏步。塔身单层,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两侧为直棂窗,门额以上铺作人字形斗拱。顶为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垅,角垅起翘。塔刹高耸,刹底为须弥座,其上6个相轮由下往上依次渐小,相轮以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气象十分庄严。塔内盛放银棺一枚。棺前档板上刻着两位坐佛弟子,两侧壁各錾出两只迦陵频伽神鸟。棺体下有两层台座,上层台座四周錾出一圈仰莲瓣,下层四周镂空成壸门。

当这口银棺的棺盖被启开后,又一枚佛指舍利出现了,于是被命名为“特级四号”。以上四枚舍利的外观都符合《志文碑》和其他一些典籍的记载,但不同的是,第三枚(即置于地宫后室秘龛中的一枚)颜色略黄,表面有一些粒状的骨质分泌物,而其他三枚则很像白玉。又根据盛置第三枚舍利的铁函内一重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上的錾文:“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确定这一枚是真身灵骨,而另外三枚则属于影骨。“影骨”之称,已见于《志文碑》,是佛家为了保护真身和供人供养而特制的影射之骨。既为影射之物,诚如赵朴初居士所谓:“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同灵骨的作用是同样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骨真身是世界上现存惟一的佛教圣物,法门寺将因此成为世界佛教朝拜的圣地。[1] 

第五、六枚佛祖舍利

(佛祖真身骨舍利、佛祖真身血肉舍利)

1988年11月14日,考古工作者在朝阳的北塔天宫出土了一大批佛家宝藏。清理中,发现两颗佛祖舍利,一颗乳白色的为骨舍利,另一颗红褐色的为肉身舍利。消息传出,立即轰动了世界佛教界。天下大德高僧、专家学者不远千里万里,从四面八方云集朝阳,争先恐后一睹稀世宝物的神秘面容。

朝阳北塔在修缮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而这些文物多是国家级文物,更有甚者是世界级文物。

发现佛祖舍利的北塔天宫位于第十二层塔檐中部,由门道、甬道、宫室组成。宫室内放置的方型石函,用六块石板筑成,即四面和上下各一块石板。从入宫之初到现在,由于不断地经受地震、雷击、火灾甚至战争,天宫盖板已裂成两截。宫内外所有木质、丝棉、纸张等可燃物品都已化为灰烬,余下的物品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

考古人员经过细细观察,发现在只有1.2平方米的天宫石函里面,众多的佛教文物放置井然有序。这些文物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摆放。前部中轴线上,从前往后立有鎏金银塔和藏经塔。二塔两侧放置银菩提树、有柄石香炉、玻璃瓶、瓷瓶、盛有供物的瓷碟、铜碟、银碟以及珠宝玉器等各类供佛物品。因石函狭小,许多文物分层重叠放置。后部只有一座七宝塔,用佛家七宝装饰。塔内中央置木胎银棺,棺内装金舍利塔。这种以盛藏佛舍利的金塔、银棺、七宝塔为主位,以藏经塔和鎏金银塔为前部中轴线,两侧放置供物的布局方式,是严格按照佛教仪轨和佛舍利瘗(yi:埋藏)埋习俗,经过精心布置和巧妙安排的。

考古人员在清理过程中,七宝塔首先被清理出来。在塔的四周,各有一个用水晶穿成的方形三檐小塔,由于银丝锈蚀折断,水晶珠大多散落。接着,陆续清理出银菩提树、瓷碟、银罐等物品。其中藏经塔、六角鎏金银塔和波斯金盖鸟首玻璃瓶等后来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接下来,天宫中心位置面南背北安放的一只木胎银棺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银棺打开后,一座高约十公分的金塔在考古人员面前闪闪发光。打开金塔,里面是一个金盖的玛瑙罐。考古人员依据惯例和经验判定,玛瑙罐中肯定装有舍利。经细心清理,其结果正应了人们的猜测。玛瑙罐中果然装有真身舍利两颗,一颗乳白色为骨舍利,另一颗红褐色为血肉舍利。两颗舍利与五颗鎏金彩珠一起供奉在玛瑙罐中。

随后,在北塔天宫和地宫中发现的碑刻中,证明了这两颗舍利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

1、在立于天宫门板外侧的天宫物账碑上,开头一句话是:“今聊记石匣内……”以下记载石匣内安奉的主要物品名称及数量。因文字大多剥蚀,能够辨认的有“经塔”、“舍利两粒”、“金莲”等。后面刻写的是:大契丹重熙十二年四月初八日午时再藏……

2、北塔地宫中也曾发现辽代重熙十三年刻写的题记砖,上刻有“霸州邑众诸官同共齐心结缘弟三度重修所有宝安法师奉隋文帝敕葬舍利……”辽代时,朝阳称霸州,题记砖中第一句是说,僧俗众人第三次重修北塔事;第二句是说“宝安法师奉隋文帝敕葬舍利”。

3、天宫中鎏金银塔内还有题记铜版和银经卷,上边写有: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与舍利同时葬此银塔……

举世罕见的七宝塔

在七宝舍利塔中安放着木胎银棺,银棺里有一座方形单檐金舍利塔,塔内有一个非常精美的金盖玛瑙罐。两颗佛舍利和五粒鎏金珍珠就珍藏在这罐里。而这种包装相套的珍藏方式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安放真身舍利方式大致相同。而通过文物可以看出,除了皇家没有人制作七宝塔这种价值连城的供物,而这里珍藏的舍利也除了佛祖外不可能是第二人。

虽然北塔舍利装藏方式与法门寺地宫(铁函一鎏金函一檀木函水晶椁子一玉棺)大致相同,但北塔的七宝舍利塔却是举世无双的。《正法华经·七宝塔品第十一》中有记载:“七宝三塔殊好色若干变。五种之华而雨其上…;—,金银、琉璃、水晶、珊瑚、琥珀、砗渠、玛瑙以为宝盖。……于时其佛临欲灭度……其舍利身在七宝塔。”《法华经》云:“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复见诸佛般涅盘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又云:“尔时佛前有七宝塔……种种宝物而庄校之。;五千栏椐,龛室千万,无数幢幡辅导严饰,垂宝璎珞宝铃万亿而悬其上。……其诸幡盖,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七宝合成高至四天王宫……。”按佛经云,此塔是多宝佛塔,内有多宝佛全身舍利。由此可见诸佛经中多谈七宝塔,都是安放佛舍利的庄严之物,但事实上我们所见却很少。几乎可以说北塔的七宝舍利塔是世界宝物,难得一见。在朝阳能得一见此庄严,那也必是有殊胜因缘和福报的。

辽代出土的佛宝物,供奉的佛舍利塔很多,但尚未见有其他记载有此庄严供养,即使是北京灵光寺的招仙塔和王崇仁先生捐赠给国家的五重舍利塔也不见此庄严供养,因此说北塔供佛舍利,七宝塔是第一庄严。



舍利塔


请采纳~



舍利是梵语śarīra的音译,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

舍利的结晶体舍利子,其形成原因,目前在实验研究方面没有定论。依据佛典,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熏修而自然感得;大多推测则认为舍利子的形成与骨骼和其他物体共同火化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另有民间流传认为,人久离淫欲,精髓充满,就会有坚固的舍利子。

舍利和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依据缘起性空的义理,佛教认为,舍利子只是物质元素并无灵异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于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

有舍利子,指有修为的高僧去世后,身体被焚烧,留下的结晶的物质,有灰色,黑色。
舍利和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依据缘起性空的义理,佛教认为,舍利子只是物质元素并无灵异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于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

什么是舍利子 有图片吗~

舍利是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据传,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盘,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
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
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扩展资料:舍利的结晶体舍利子,其形成原因,目前在实验研究方面没有定论。依据佛典,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熏修而自然感得;大多推测则认为舍利子的形成与骨骼和其他物体共同火化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另有民间流传认为,人久离淫欲,精髓充满,就会有坚固的舍利子。
舍利和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依据缘起性空的义理,佛教认为,舍利子只是物质元素并无灵异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于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
参考资料:舍利子-百度百科

信奉佛教者认为,舍利子是高僧圆寂火化后的珍品、圣物,多作为宝物收藏于名寺、古刹之中,长期供信奉者参拜。但从科学上分析,舍利子实际上就是人体内的结石,且多为胆结石及肾结石。 僧人圆寂火化后,出现舍利子的机会较多,这与其职业及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 (1)众所周知,僧人吃素,因而食物中无动物脂肪,我国佛门中植物脂肪的含量也低。而脂肪是促进胆汁分泌的重要食物成分。僧人长期吃低脂肪饮食,使肝脏分泌的胆汁减少,胆囊的收缩乏力,胆道的蠕动减弱,容易使胆汁相对地浓稠,淤滞而形成结石。(2)僧人的禅事活动以坐姿为主,每天静坐的时间较长,更易使胆汁在胆道淤积,促发胆结石。(3)僧人吃的都是植物性食物,含草酸较多,尿中的草酸盐浓度较高,易在肾脏等处形成草酸盐结石。 结石火化时,不宜烧成灰烬,而成为有夺目光彩效果的小珠子,这就是舍利子。“舍利”是从梵文Sarira音译而来,意译为“干骨”。指的是火化后残余骨烬,故称舍利子。 高僧、多僧多为寿僧,火化后出现的舍利子更多。这可能与他们吃素的时间更长,因而长期脂肪摄入不足,坐禅时间总量较一般僧人更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