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二十五历史上的今天 添仓 正月二十五添仓日古人的诗

作者&投稿:歹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农历正月廿五,民间传说是仓神的生日,称为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或"天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宋代时就已有记载。
  正月二十被称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称为大填仓。严格来说,过完填仓节,整个春节才算完全结束了。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秸秆棍编制一匹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在往家托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3回,也有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在东北的一些农村依旧保留着。
  这个节日其实在宋代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记载,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亦云:“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取预祝填满谷仓之吉兆。”
  其实,真正的“填仓”活动是在农村进行。在我国华北农村及北京郊区,这种大吃大喝的现象已不多见,但还有在填仓节吃干饭、喝面汤的习俗,就是民谚所说的:“天仓,天仓,小米干饭杂面汤。”香喷喷的小米饭,滑溜溜的杂面汤,是北方人家的美餐,胜过佳肴盛宴,反映了北方人家勤劳俭朴的良好风气。
  填仓节分为小填仓、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为正月二十,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一并过填仓节。
  老北京习俗正月二十三为“小填仓”,二十五为“大填仓”。清代,京师各大粮商米贩均祭祀仓神,鞭炮很盛。一般人家虽不祭神,但都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活储备。
  所谓填仓活动就是于正月二十五黎明,家家户户都在院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徵着粮囤。在里边放些五谷杂粮,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这是祈望五谷丰登、粮食满囤的意思。
  关于填仓节的由来。相传在很早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未收。可是封建帝主不顾黎民百姓死活,同往年一样,横征暴敛,弄得怨声载道,饿殍遍野。却说有个看守粮仓的官吏,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将粮仓打开,救济了百姓。他知道这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放把大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件事正发生在正月二十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好心的官吏,重补被烧坏的“天仓”,就决定这一天为填仓节。后人为了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但填仓佳话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提醒人们从这天起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
  总的来说,满仓节是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唐宋的开明政策,文化传播,使得当时中原周边地区也都开始过着中原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直到现代,依旧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存在着。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喜勿喷!仅供参考 您的采纳对我帮助很大!谢谢!

农历正月廿五,民间传说是仓神的生日,称为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或"天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宋代时就已有记载。

相传西汉年间,北方连续三年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而官府不顾百姓死活,大灾之年照样强征皇粮,以致连年饥荒,饿殍遍野。负责看守朝廷粮仓的粮官淳于衍于心不忍,毅然开仓放粮救济穷人。淳于衍也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王法,朝廷一旦追究下来,难免祸及百姓。

为了保护百姓,淳于衍在百姓运走粮食之后,放了一把大火把朝廷的粮仓烧了,淳于衍也自焚于大火之中。这件事发生在农历正月二十五。

为了纪念淳于衍这位好心的粮仓官,之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来到被焚烧的粮仓遗址前,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粮囤,放上五谷食粮,以此纪念粮仓官淳于衍。后人相延成俗,正月二十五这天便成为添仓节,淳于衍也被尊称为“添仓爷”。



农历正月二十五历史上的今天~

  农历正月廿五,民间传说是仓神的生日,称为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或"天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宋代时就已有记载。
  正月二十被称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称为大填仓。严格来说,过完填仓节,整个春节才算完全结束了。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秸秆棍编制一匹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在往家托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3回,也有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在东北的一些农村依旧保留着。
  这个节日其实在宋代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记载,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亦云:“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取预祝填满谷仓之吉兆。”
  其实,真正的“填仓”活动是在农村进行。在我国华北农村及北京郊区,这种大吃大喝的现象已不多见,但还有在填仓节吃干饭、喝面汤的习俗,就是民谚所说的:“天仓,天仓,小米干饭杂面汤。”香喷喷的小米饭,滑溜溜的杂面汤,是北方人家的美餐,胜过佳肴盛宴,反映了北方人家勤劳俭朴的良好风气。
  填仓节分为小填仓、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为正月二十,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一并过填仓节。
  老北京习俗正月二十三为“小填仓”,二十五为“大填仓”。清代,京师各大粮商米贩均祭祀仓神,鞭炮很盛。一般人家虽不祭神,但都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活储备。
  所谓填仓活动就是于正月二十五黎明,家家户户都在院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徵着粮囤。在里边放些五谷杂粮,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这是祈望五谷丰登、粮食满囤的意思。
  关于填仓节的由来。相传在很早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未收。可是封建帝主不顾黎民百姓死活,同往年一样,横征暴敛,弄得怨声载道,饿殍遍野。却说有个看守粮仓的官吏,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将粮仓打开,救济了百姓。他知道这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放把大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件事正发生在正月二十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好心的官吏,重补被烧坏的“天仓”,就决定这一天为填仓节。后人为了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但填仓佳话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提醒人们从这天起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
  总的来说,满仓节是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唐宋的开明政策,文化传播,使得当时中原周边地区也都开始过着中原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直到现代,依旧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存在着。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喜勿喷!仅供参考 您的采纳对我帮助很大!谢谢!

原文:
《正月廿五—添仓节》
神农恣五谷,惕庶乐添仓。
山川灵百戏,田圃粹千绗。
春风吟馥廪,秋霁景膏粱。
家祯和为首,国祚干兴邦。
扩展内容:
农历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也叫“天仓节”,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是旧历正月的最后一个节日,象征着春节的尾声,也是在民间象征着来年五谷丰登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有搬运填仓、蒸制食品、地画仓囤、打扫院落、禁止外借、点灯祀神、祭奠仓官等习俗。各个地方在庆祝这一节日上的习俗虽然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其实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望,五谷丰登,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景。过了"填仓",出了正月,一切工作生活就要步入正轨,开始新的一年的的辛勤劳作。